-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6
- 获得点赞
- 257
- 声望
- 63
根治型拔罐的产生
最近几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各种医疗器械不断涌现,新型的拔罐器具也在不断出现,促进了拔罐疗法的发展。新型的拔罐器具一般都是负压罐,由抽气罐演变而来。现在各种负压罐已逐渐成为拔罐疗法的主要罐具。
常见拔罐疗法使用的留罐,一般认为只要达到充血性罐或瘀血性罐即可,上罐5~15分钟。可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也有许多口才的皮肤表面出现水疱以及其他一些现象。当患者使用火罐出现水疱时,就误以为是火烧的疱。负压罐出现以后,患者使用负压罐的时候也出现水疱现象。面对应用火罐治疗中所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人们不是回避它,而是主动地去认识它。人们不是阻止水疱的产生,而是在水疱产生以后观察人体的反应。观察中发现在产生水疱以后,患者疾病缓解的程度更大,如将水疱挑破进行一番处理,接着又进行“重罐”,这样,治疗效果甚佳。人们通过实践经验和观察到的规律,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总结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甚佳的根治型拔罐疗法,使之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更有一些勇敢的患者,首选在自己身上运用这种疗法,并收到意想不很好的治疗效果。
古时就已有过与根治型拔罐疗法相同的拔罐疗法。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一书中,就阐述过这种方法:“患(肺痨之类)等病必瘦,……, 即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竹青筒、长寸许,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如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水……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治疗患者的疾病,在第一次上罐以后,还要“重角之”、即重复上罐的意思。这样,罐口部位出现黄白赤脓水,接着有脓水流出,经过多次重罐,恶物才能被拔净,病就痊愈了。重罐的过程也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基本治疗过程。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特点
由于根治型拔罐疗法需要“重罐”,由此带来了与常见拔罐疗法所不同的特点。
一、拔罐与针灸法的比较
拔罐疗法与针灸疗法虽然同属一个学科,但是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拔罐法的罐口部位是一个部位,一个范围,而针灸部位是一个穴位,一个点。针灸穴位较难被大多数人掌握,而罐口部位比较容易被记忆。针灸的针法需要长期训练,而拔罐法的操作可以很快熟练掌握,在民间许多普通人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上罐技法。针法要求准确掌握进针穴位泊位置和深浅等手法,拔罐法则要求掌握上罐时吸力的大小和留罐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要掌握拔罐的“火候”。针灸和拔罐是一家,有条件的用针灸加拔罐的方法。不会针灸,也可以单独使用拔罐法,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就解决了大多数人不能自我治疗的难题。这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一个特点。采用根治型拔罐疗法治疗时,出病的速度与上罐时吸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上罐时吸力越大,病气排除的速度越快,留罐时间越长,排除的病气越多。根治型拔罐疗法要求吸力越大越好,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吸力为准,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要求罐内皮肤被吸起的高度达到2~4㎝以上为佳。
二、留罐的持续时间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留罐,与常见病拔罐疗法有着显著的不同。《灵枢·营卫生会篇》一文中说:“人受气于谷,……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体内气血沿经脉运行一周大约需半个多小时左右的时间。“五十而复大会”,一天二十四小时运行约50周。根治型拔罐疗法中,留罐的时间一般要超过半小时,大约40分钟以上,气血运行一周,经络各处的病气就可能从罐口部位被排出。这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二个特点。我们称拔这种留罐时间的罐,叫做“拔根治罐”,如同常见拔罐疗法中,称拔充血性罐和称拔瘀血性罐一样。
三、重罐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三个特点是要求“重罐”,往往每天都要在上过罐的罐口部位重复上罐。第一次上罐以后,罐口部位可能出现疱、出脓水、出泡沫、凝血等现象。这些东西都是从人体内排出的病气和垃圾。起罐以后,要把这些疱用竹片削成的竹针挑破,脓水用消毒棉球吸干,在罐口部位上轻轻擦拭,将罐口部位清理干净。挑疱用的竹针,最好针尖处带有斜坡,斜坡的作用是防止竹尖扎肉,竹片要薄,挑泡时,竹针的柄在高处,避免脓水针柄流到手上,斜坡的尖远离皮肤在上面。由于第一次上罐确定了罐口的部位,下一次上罐就要求找准罐口部位的位置,因此一定要注意上罐的准确性。与常见拔罐疗法一样,根治性疗法重罐时的上罐时的上罐过程,也要遵循最后合罐口部位下端的原则,才不致烧伤皮肤。为了找准罐口部位位置,上罐时,先将罐子的一端靠在上过罐的罐口部位一侧,从这一侧向另一侧合罐。同时要注意最后合罐口部位下端。当上罐时罐口部位的疱比较多时,为了不使罐边压在疱上,可用另一不拿罐子的手将皮肤向罐口内推一下,帮助把有疱的部位吸入罐内,以免疱碰罐口。人体内病气和体内垃圾往往不能一次排净需要多次上罐才能将病气和体内垃圾排净,所以要数次重罐。在重罐治疗的过程中,罐口部位在经历变色、出疱、排脓水等异物的过程以后,还要经历不再出疱,不再排脓水,罐口部位表面结痂,痂自动脱落,皮肤表面恢复正常这几个阶段,即完成一疗程的治疗。当罐口部位不感到痛痒以后,无异常表现,才可以停止重罐。上罐手法不熟练的操作者使用火罐,有时可能会炽出一点儿热气和火苗,患者略感疼痛这不要紧,下次重罐将伤处扣在罐内,几次以后即可痊愈,不会留下痕迹。重罐时,若罐口部位因红肿及水疱结痂而干硬者,宜预先用温热毛巾敷软,可减轻上罐时的疼痛。一般情况下,一个疗程结束以后,罐口部位的皮肤表面都会恢复正常,不会留下痕迹,即便有痕迹也会很快消失。如果皮肤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就停止重罐,也就是没拔彻底就停止重罐,皮肤表面会留有病气的痕迹。这些痕迹能够被皮肤吸收,但是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大约1~2个月以后就可消失,病气留的多,痕迹也重,吸收和消失的也很慢。有一些患者,病没有治好就停止了治疗,停止重罐产,皮肤上留下了较深的痕迹,经过较长时间仍不见有消失的迹象,仿佛痕迹加重。这种现象说明这个部位的病灶仍旧存在,而且继续产生病气,病气的继续产生和发展使皮肤痕迹久不消失且加重。痕迹的消失情况,也可以帮助分析判断病灶去除与否,如果没有去除,就应该重罐,以消除病灶和痕迹。有人说:“拔罐子容易成瘾,不拔还难受。”这话说明了一个现象和道理:病气从罐口部位外排,即使起下罐以后,病气仍从罐口部位外排,并不因起罐而停止,只不过力量小,速度慢一些而已,这是一个好现象。体内有病气和体内垃圾存在,经过吸拔以后,此处经脉疏通了,所以病气容易从此排除。这是根治性疗法能根治疾病的机理。每个人病情不同,病气体内垃圾的排除量也不同。有的患者排除量较多,有的患者较少。有的只是皮肤稍变颜色。人体不管健康与否,总有靠自身排不出去的病气和垃圾,可以用拔罐法排除,经过吸拔以后经脉疏通,病气通过此经脉排除,否则病气就可能留在体内,阻碍气血畅通,使身体达不到平衡。
四、重罐产生的疼痒感
“重罐”带来了第四个特点:无论采用火罐,还是采用负压罐,根治型拔罐疗法在过程时都会产生疼痒感。根治型拔罐疗法产生的疼痒感指疼痛和发痒两种感觉。根治型拔罐疗法产生的疼痛感存在于上罐、留罐和起罐这三个阶段中。上罐时产生的疼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罐口皮肤不能很快适应罐内压力的变化而产生疼痛。在皮肤适应了压力的变化以后,大约2~3分钟,这部分疼痛就会消失。二是由前一次上罐引起的罐口部位表面充满了疱,在重罐时,可能使罐口压在疱上而增加患者上罐时的疼痛。这部分疼痛,只要手法熟练和正确,完全可以减轻甚至避免。也可以先采用小号罐,吸力大一些,再采用大一号的罐具重罐,可以减轻,或避免疼痛。起罐时疼痛的原因与上罐时是一样的。如果使罐内的进气的速度缓慢一些,分几次进气,就可以减轻疼痛感。采用负压罐,可以减轻起罐时的疼痛,因为它不用手指按压皮肤。由于留罐时间较长,在留罐这段时间内,病气和体内垃圾排出,会使患者产生痛痒感。一般情况下,患者火毒较重,这部分患者的罐口部位常常有疼痛感,并且因病情轻重不同,出病的快慢不同,疼痛的程度也不同。有一些患风湿病的患者,罐口部位出现的是痒感,并随病情轻重和出病的快慢,痒的程度也不一样。痒的感觉一般出现在疼痛之后。当体内垃圾基本排完,罐口部位不再出疱,开始结痂时,痒感逐渐强烈,这是病气继续外排的表现。出病毒、火毒、的现象是疼。出病气、风湿的现象是痒。疼过以后开始痒,痒的程度逐渐加重,有的人感到奇痒无比,无法忍受,当病气出完,痒感消失,才是真正痊愈。由于根治型疗法上罐时经常要起水疱,于是有许多人产生对起疱能否感染的怀疑。从拔罐疗法的负压原理上来分析,负压产生的过程,也是真空灭菌的过程,罐内形成负压,空气减少,使细菌缺少生长的条件,所以不会发生感染现象。从根治型疗法的机理来分析,也是不会感染发炎的,因为拔罐以后,经络和体表皮肤联系更加紧密,体内对体表可以发挥消炎的作用,因此,不必担心发炎感染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当病毒外排的时候,由于吸拔到皮肤表面的病毒不能完全转变为脓水等杂物及时排出体外,以至于罐口部位出现红肿,甚至有硬块,并且红肿面积较大等等现象。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其他复杂情况,使疼痛加剧。这些都是病毒排出的表现,是正常治疗的现象。只要坚持治疗,坚持重罐很快就会好转。切不能停止重罐治疗。有的患者不了解根治型疗法的上述特点。当出现了红肿等现象时,误以为是拔罐发炎感染所致,因而放弃治疗,以至影响治疗效果。有的患者在起罐以后,仍会感到病气聚集在罐口部位,不上罐就感到难受,疼痛和发痒,主动要求上罐。甚至一天之内重罐3~4次,这是处于病气集中排除特有的现象。这种情况也说明了根治型疗法即使在起罐以后病气仍然外排。根治型拔罐疗法,一般每个罐口部位每日上罐1次,以罐口部位皮肤恢复正常为一个疗程。在出病高峰期间,罐口部位疼痒感强烈的情况下,可以一日上罐2~3次。但应适当拉开上罐时间的间隔,如早、晚、甚至半夜均可上罐。
由于根治型拔罐疗法有以上的特点,对选用的罐具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要求罐里口边缘光滑,不刺激皮肤。对现有的广口罐头瓶要用细砂轮或细磨石磨光,再用细砂纸或细纱布将罐里口边缘磨几遍,使罐口十分光滑,以减轻上罐和起罐时所产生的疼痛感;二是要能存放一定量的脓水和杂物;三是要倒是便于洗刷。由于病气和体内垃圾的情况各异,粘合力强,对负压罐的要求还有不堵塞通气孔;四是要使罐具处形方便放置。起罐后,罐内经常存有排出来的脓水脏物,立放罐具使脓水不外流,以免弄脏环境,污染衣物。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治疗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各部分组织和器官,不可能总是处于平衡状态,人体的新陈代谢谢活动也不可能是平衡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总有废物未能从体内完全排出,形成了人体内的垃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平衡的现象可能增多,体内垃圾也会逐渐增多,不同程度地壅塞了经络系统的某一部分,这是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受阻的一个原因。
人类在大自然的生存过程中,诸如风、寒、暑、燥、湿等外邪可能侵入人体经络,乃至脏腑,引起病变;人们在生活当中,七情六欲等精神上的因素可以导致内因发病,引起病变。脏腑的病变过程是复杂的生理过程,不一定能够很快会表现出来,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变化的过程中,脏腑已有病气存在。这些病气存在于经络的脏腑中,是阻滞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又一个原因。
许多人患过某种疾病,打针吃药以后,这些人经常以为病已痊愈,身体正常了。实际上许多病并没有彻底治好,有些还形成了病灶,一旦条件适宜,又会重发旧病,即便经过打针吃药,也还会产生一些废物和副作用的产物,形成体内垃圾,和病气一道留在体内。体内垃圾和各种病气是阻碍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两大因素。这许多的体内垃圾和各种病气,像淤泥淤塞河道一样,淤塞人体经络,妨碍气血渗灌全身,经常发生人们口头上常说的“不通则痛”的疾病,困扰人生。根治型拔罐疗法拔出的水疱、赤白黄水、各种稠状物质,就是体内垃圾和病气被排出体外的最好证明。夏天人们汗多尿少,冬天人们汗少尿多。这个常识早已告诉人们:皮肤具有直接呼吸和排泄的功能。当人们不慎而挤伤手脚时,手、脚可能出现瘀血,经过一段时间,瘀血能被人体吸收而消失,这也说明皮肤具有吸收和排泄的功能。
十二经皮部是十二经脉支出的络脉浮行于体表的部分。五脏六腑的皮部,是距离该脏腑较近的皮肤表面区域,即覆盖该脏腑的皮肤表面区域。由于络脉分而又分,往往不能分清哪一部分络脉属于哪条经脉,邻近络脉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络脉之间相互传送经气得以顺利进行。五脏六腑的皮部与脏腑通过相互之间距离很近的络脉紧密联系,因此,脏腑的皮部可以为我们治疗脏腑的疾病提供很好的路径。也为通过脏腑来医治经络之病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脾生血,肝藏血,肺主气,肾藏精,心主神志。从五脏六腑的作用可以知道,十二经脉的经气,必须禀受五脏六腑之气而产生。五脏六腑生化气血津液,通过十二经脉输送并濡养人体各部分器官。五脏六腑受十二经脉的灌溉,是强调十二经脉的联络和传输的作用,而五脏六腑是十二经脉经气的生发之源,不能忽视脏腑是根本的实际情况。中医经络学说既强调由十二经来医治脏腑之疾,也强调经脉的疾病可以通过脏腑得到医治,还可以通过五脏六腑的皮部得到治疗。根治型拔罐疗法正是依据十二经皮部和五脏六腑皮部的作用,利用罐具的吸拔功能进行治疗。它主要吸拔十二经皮部和五脏六腑的皮部区域,将体内经络中,乃至脏腑的风寒、痰湿、瘀血、热毒等,经体表皮肤吸引出来,把体内垃圾和病气吸引出来,使经脉得以畅通,脏腑功能得以健全,从而气血能够渗灌到全身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通则不痛”的好现象。
根治型拔罐疗法根据五脏六腑在躯干的位置,将胸腹和背腰部的相应区域,划分为肝区、肺区、肾区、胃区等等。这些区域,或者说是部位,包括了该经所循行的腧穴,是距离该经所属脏腑路线较近的部位不。通过五脏六腑皮部的这些主要区域,以及十二经脉上其他腧穴的所在部位,来拔除相应经脉和脏腑之疾患。将一些腧穴所在的部位划分成区,也体现了拔罐疗法罐具的特点。根治型拔罐疗法以罐具的吸力,通过十二经皮部区域,五脏六腑的皮部区域,以及经脉中其他腧穴所在的部位,在人体正常生理的作用下,排除体内垃圾,疏导经络,进而将各种疾病的病气从体内排出,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治型拔罐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疗法,适用于医治人体各种慢性病。气随血行,脾生血、肝藏血、肝区、脾区是根治型拔罐疗法最常用的部位。采用此方法,会使患者的身体达到气血畅通、舒筋活络、精神复活、阴阳平衡。而普通拔罐达不到根治型疗法的疗效。根治型疗法是从脏腑经络的根本上来治疗疾病,把病气完全排除体外,所以叫做根治型拔罐疗法。
古人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内经》中告诉我们,经脉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表里内外和通行营卫气血两大项。营、卫即营气和卫气,同是水谷变化而生。《难经》中说:“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这就是说,营气实际是血气,即脉中实实在在的血气,循行中脉内,司营养的作用,是人体生存的根本。卫气则是一种比较剽悍疾利的气,经脉不能遏阻,所以行于脉外而司保卫的作用。脉内的血气是人生存的根本,即真气、元气。脉外循行的卫气保护脉内的血气不受侵害。人体通过生理功能不断地产生卫气来很好地起保护作用。拔罐疗法在治疗脏腑,疏通经络的同时,也疏通了卫气,卫气循行通畅,会更好地起保护作用。所以,人体内正气不但不会被拔出来,相反,卫气一旦畅通无阻,会更好地保护正气。
不同的疾病,排除的垃圾和病气也不同,罐口部位的表现也不相同。在达到吸拔力度和时间严要求的条件下,罐口部位在起罐后出现的情况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情况是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手摸发凉,起白水疱。这种情况说明患者风湿重一些,若白疱中夹有白沫说明受风重一些。
第二种情况是罐口部位呈紫色,说明火毒重一些,病火较大。紫的程度不同、病毒、病火轻重程度也不同。
第三种情况是第一、第二两种情况的混合,既有风寒,又有火毒,这是比较常见的,罐口皮肤发红、紫、出脓水,夹有白沫等。留罐时罐口内感到疼痛,表明正在排火毒。感到奇痒,是在出风寒。拔罐时罐口部位的情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坚持拔罐和重罐,就可以将各种现象恢复正常,治愈疾病。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别一个作用是自我诊断的功能:罐口部位正常,说明该部位无病。若反应不明显,说明只有轻微的不适。为避免力度和时间达不到要求而判断不准,可以上罐2~3次后判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患者自身调节功能的措施
经络学说中,奇经八脉的作用如同湖泊,对十二经脉这个大江大河起溢蓄调节的作用。治疗病人,也应该帮助他加强自我调节的功能,对于一些慢性重病患者,更要如此。人之所以患病不愈,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自身调节功能没有很好地起作用,所以治疗时,首选要考虑疏通奇经八脉。因为八脉中只有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所以要首选疏通任督二脉。二脉之中,又应先疏通督脉。
督脉之中,以大椎穴和腰俞穴所在的部位最为重要。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阳经皆经过大椎。因此,大椎区常常是医治各种疾病不可缺少的上罐区域。腰俞区位置在五脏六腑的下端,即腰中区,也是首选的上罐区域之一。热火在上,寒湿在下,一上一下,辩证施治,这两个区域对疏通督脉,增强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尾闾穴,即尾根区,对帮助疏导任脉有很大的作用。人们常常在胸前上罐不方便,因此可在尾闾区上罐,以帮助疏通任脉。
二、减轻患者疼痛的措施
因为根治型拔罐疗法有疼痒特点,在进行治疗前要考虑尽量减少上罐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比如不要影响人们的行走、休息和工作,同时又要考虑把患者的疼痛感降到最低程度,然后确定上罐位置。
人之四肢,用来行走、工作和劳动,尽量不要上罐。如需上罐,也只能考虑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人之头部,头发密,范围小,只宜针灸,也不宜上罐;人之胸腹,皮肉松嫩,上罐时疼痛较重,非必要不宜先上罐;
人之背腰,尽量不同时上满罐,否则影响躺卧休息。人之背腰,肌肉平坦紧凑,各脏腑之俞穴皆在背腰。奇经八脉之督脉在背正中的脊椎线上。各脏腑皆在背腰对应有相应的上罐区域,如肝区、肺区、脾区、肾区、胃区等。在背腰两侧轮流上罐,既不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又能减少治疗时的疼痛。背腰是根治型拔罐治疗时的首选区域。
如果先在前胸开罐产,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前排得多,疼痛当然比在背部、腰部开罐要重。先让体内垃圾和病气在部分通过背腰部排除,不使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部游走,就可以使患者少受疼痛。其他位置的选择也要依据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任督二脉先疏通督脉的原因。从治疗作用上讲,二脉谁先疏通都是一样的,但胸腹肌肉疼痛感较强,后背疼痛较轻,所以先疏导督脉,让体内垃圾大部分先从督脉排出。待体内垃圾大部分排出后,再开任脉的罐口,这样,病从任脉罐口部位排出的量就少,任脉上罐次数减少,疼痛自然可以减轻许多。
三、病气外排时的分流措施
人体气血是沿经络周而复始地运行,体内垃圾和病气外排也要沿着这经络从罐口部位向外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垃圾数量也会增多,所患疾病也可能不止一种,如果只从一个罐口部位排出,可能拥挤不堪,需要时间也长,以致发生红肿、疱等现象。若罐口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疼痛较轻的部位还好,若选择在肌肉松嫩,行动不便之处,则可能给患者增加疼痛。这时,就应该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将体内垃圾和病气排出的通道增加一至两个,以加快体内垃圾和病气的排出速度和减轻患者的疼痛。
治疗疾病时,在某个部位上罐,此罐口部位排除体内垃圾和病气较多较急时,可在其他罐口部位开罐,以分散排出体内垃圾和病气,这就是分流原则。至于再在何处开罐,可参考上罐区域图和经脉公布图,在同一经脉的循行路线上,再找一个相应部位开罐。
如前所述,拔罐效果与吸力的大小和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经。但是有些情况下,出病太快,则疼痛加重,会使一些人承受不了。比如老年患者,体弱患者和重病患者。这时就不要出病太快,有意识地控制一下出病的速度,控制吸力不要太大,留罐时间不要太长,可将一次能拔除的病气分两次拔出。
四、心区后上罐的措施
患有中重度心脏病的患者,病因各不相同,大都是由肝火、风湿、肺火等原因所致,治疗时应当先扫清外围病因。在疏通任督二脉的基础上,再疏通肝、脾、肾、胃、肺区,将风寒和火毒的来源先清除,相应的经脉先行疏通,最后对心脏的体表皮部进行治疗,心区是最后施治的部位,这是治疗心脏病必须遵守的原则。心区包括前、后心区,尤以前心区最重要。不能使病气和体内垃圾先从心脏部位排除,以免给心脏增加负担,避免发生意外情况。这并不是说不能医治心脏病,而是告诫读者,治疗心脏病时要慎重。
五、病灶反应
在拔罐治疗期间,由于病情的原因,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病灶反应。即,以前患过的某种疾病的症状,在拔罐治疗期间会再次表现出来,这就是病灶反应。这是由于以前患过的疾病没有根除,其病气潜伏在体内,就像江河的淤泥被潮水淤到了某个小河岔里一样,病气在经络的某个子络,孙络处潜伏下来。经过根治型疗法治疗以后,经络开始畅通,潜伏在小河岔的病气再也藏不住了,就像江河疏通以后,更大的潮水将支流的淤泥冲刷出来,卷入江河一样,旺盛的经气,将潜伏的病气,驱赶出来,随同经气运行,通过罐口部位强迫排出。当病气活动起来后,就可能出现病灶反应。这种现象,会被人误解为病情加重而且拔出了其他毛病,因而中断治疗。其实这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治疗的进行,再坚持几天,就会将病灶拔除,反应消失。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泄肚、肛门赤痛、排尿发红、发黄等排风寒、排火毒的反应现象,这些都属于正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不必服药。随着拔罐治疗的进行,病灶反应会自然消失。病灶反应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几小时,或1~2天,个别年纪大,病情较重,病历长的患者会持续1周左右。如果误以为病情加重而中断治疗,则事倍功半。但不是前功尽弃,因为体内垃圾和病气已排出了许多。
下面将拔罐治疗过程中以往患者的病灶反应现象总结如下:
头部的反应情况有:头痛、头昏、耳鸣、眼红、流鼻涕、出眼眦、牙痛、出鼻血以及呕气、打嗝、出白沫(肺、气管病的反应情况)等。此外,还有掉头发的现象。
躯干部的反应情况是:发热、发冷、关节痛、筋骨抽搐、睡眠时腿突然抽搐、全身疼痛。发冷时甚至盖被都不感到暖和,直打寒战。发痒,经常整宿地抓挠也不解痒,这一般是肺病治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时全身不能动弹,腰腿不好使,这一般都是腰腿病,反应时间很短。
脚部的反应情况有:脚臭、脓疱、烂脚丫等现象,一般脚部的反应是肾脏和心脏病的反映。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程度也不同,所以病灶反应的现象也不尽相同。采用根治型拔罐疗法时,要事先知道可能有病灶反应的现象,才不至于出现时被动,不知所措。当出现病灶反应时,主要措施就是不能惊慌,要放下心来,因为病灶反应是病气外排的必然现象,吃药打针也不顶用。只有当特别难受时,可立即重罐才能减轻病灶反应。
如何判断拔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是否是病灶反应呢?只要分析一下在拔罐治疗期间有无其他可能引起病灶反应的因素,就可以知道是否是病灶反应的现象了。刚开始采用根治型疗法的人都要经过一段体会的时间,经过几次以后,自然能体会到病灶反应现象。
六、根治型拔罐疗法的治疗过程
不同的患者,对疗法的要求也不可能不同。比如有的人平时身体是强健的,偶而患病。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不想采取根治型拔罐疗法,只想采用一般常见拔罐疗法,只要留罐5~15分钟,罐口部位达到充血性和瘀血性罐即可。
当然,对于临时性病症,也可以不采用根治型疗法,而采用常见拔罐疗法和其他方法,留罐时间可随时掌握,不必等到出疱的时候再起罐。
根治型拔罐疗法更适合于久病不愈的患者的治疗。它的治疗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即排毒期,出病期和巩固期。
排毒期指留罐时罐口部位向外排体内垃圾的阶段。这个阶段罐口部位会出现水疱、黄白赤水、凝血、白沫等各种现象。由于病情的轻重、疾病的不同、年龄的差异,体内垃圾的数量也不同。体内垃圾越多,这个期间越长。因为儿童和年轻人体内垃圾少,这个阶段一般很少有。一般的病3~5天就能痊愈。成年人这个阶段可持续半年以上。老年人治疗时这个阶段持续更长。因为老人体弱,更不能使病气排的太快、太急。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出病期:即病气外排的阶段,一般可持续1~2个月左右,儿童可3~5天左右,即可将病气排除。这个阶段的表现是水疱基本出完,不再继续出新疱,不再出异物。罐口部位开始发痒,与排毒期的痛感不同。在出病期间,罐口部位开始结痂。
恢复和巩固期:是指罐口部位表面结痂,罐口部位痂开始脱落,至皮肤表面完全愈合。这个阶段大约1~2月左右。由以上三个阶段可知,治疗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根治型疗法不能用来抢救病人。
以上三个阶段,只是一般的规律,也常常有例外,也可能患者治愈很快,也可能很慢。即使在罐口部位完全愈合之后,由于吸力掌握得不很适当,还可能再拔出水疱,这说明病气和体内垃圾一点儿也留不住,只要未排净,迟早全部都得排出。但这时已不可能像刚开始采用此疗法治疗时那么严重,而是会很快治好,也不会再有强烈疼痛的感觉。
七、治病的辩证原则
中医治病,强调的是阴阳平衡,表里脏腑,寒热虚实,治的是火毒风湿,采用的是“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的方法。无一不是对立统一,辩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世上没有千篇一律的病,没有包治百病的药。补药,对于不需要补的人来说就是毒药。毒药,对于需要以毒攻毒的疾病,也是难得的良药。根治型拔罐疗法在治病过程中,也必须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你把风寒性牙痛、头痛当作火毒性牙痛和头痛来治时,当然不会取得好的疗效。屡治不愈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是风寒牙痛、头痛,所以要在尾根区和脐中区上罐。当发烧不退的时候,要想一想是否肾水不足,水不能克火,才导致发烧不退,所以要拔肾区,以增强肾功能,疏导肾经,帮助克火降热。如果一味抽火,不能灭火源,当然疗效要差。好在拔罐法不会给患者造成负作用。如果说有负作用,那就是疼痛。
综上所述,当自我治疗疾病时,遇到某些特殊情况要动脑筋想一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的关系,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辩证地选择上罐部位,调整阴阳,达到体内平衡,就可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在具体病症治疗方法中,也未必适用于所有人,这里只是提供了一种治疗的方法,介绍了用根治型疗法所应该了解的常识,帮助患者在治疗时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上罐部位.
最近几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各种医疗器械不断涌现,新型的拔罐器具也在不断出现,促进了拔罐疗法的发展。新型的拔罐器具一般都是负压罐,由抽气罐演变而来。现在各种负压罐已逐渐成为拔罐疗法的主要罐具。
常见拔罐疗法使用的留罐,一般认为只要达到充血性罐或瘀血性罐即可,上罐5~15分钟。可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也有许多口才的皮肤表面出现水疱以及其他一些现象。当患者使用火罐出现水疱时,就误以为是火烧的疱。负压罐出现以后,患者使用负压罐的时候也出现水疱现象。面对应用火罐治疗中所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人们不是回避它,而是主动地去认识它。人们不是阻止水疱的产生,而是在水疱产生以后观察人体的反应。观察中发现在产生水疱以后,患者疾病缓解的程度更大,如将水疱挑破进行一番处理,接着又进行“重罐”,这样,治疗效果甚佳。人们通过实践经验和观察到的规律,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总结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甚佳的根治型拔罐疗法,使之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更有一些勇敢的患者,首选在自己身上运用这种疗法,并收到意想不很好的治疗效果。
古时就已有过与根治型拔罐疗法相同的拔罐疗法。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一书中,就阐述过这种方法:“患(肺痨之类)等病必瘦,……, 即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竹青筒、长寸许,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如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水……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治疗患者的疾病,在第一次上罐以后,还要“重角之”、即重复上罐的意思。这样,罐口部位出现黄白赤脓水,接着有脓水流出,经过多次重罐,恶物才能被拔净,病就痊愈了。重罐的过程也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基本治疗过程。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特点
由于根治型拔罐疗法需要“重罐”,由此带来了与常见拔罐疗法所不同的特点。
一、拔罐与针灸法的比较
拔罐疗法与针灸疗法虽然同属一个学科,但是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拔罐法的罐口部位是一个部位,一个范围,而针灸部位是一个穴位,一个点。针灸穴位较难被大多数人掌握,而罐口部位比较容易被记忆。针灸的针法需要长期训练,而拔罐法的操作可以很快熟练掌握,在民间许多普通人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上罐技法。针法要求准确掌握进针穴位泊位置和深浅等手法,拔罐法则要求掌握上罐时吸力的大小和留罐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要掌握拔罐的“火候”。针灸和拔罐是一家,有条件的用针灸加拔罐的方法。不会针灸,也可以单独使用拔罐法,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就解决了大多数人不能自我治疗的难题。这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一个特点。采用根治型拔罐疗法治疗时,出病的速度与上罐时吸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上罐时吸力越大,病气排除的速度越快,留罐时间越长,排除的病气越多。根治型拔罐疗法要求吸力越大越好,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吸力为准,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要求罐内皮肤被吸起的高度达到2~4㎝以上为佳。
二、留罐的持续时间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留罐,与常见病拔罐疗法有着显著的不同。《灵枢·营卫生会篇》一文中说:“人受气于谷,……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体内气血沿经脉运行一周大约需半个多小时左右的时间。“五十而复大会”,一天二十四小时运行约50周。根治型拔罐疗法中,留罐的时间一般要超过半小时,大约40分钟以上,气血运行一周,经络各处的病气就可能从罐口部位被排出。这是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二个特点。我们称拔这种留罐时间的罐,叫做“拔根治罐”,如同常见拔罐疗法中,称拔充血性罐和称拔瘀血性罐一样。
三、重罐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第三个特点是要求“重罐”,往往每天都要在上过罐的罐口部位重复上罐。第一次上罐以后,罐口部位可能出现疱、出脓水、出泡沫、凝血等现象。这些东西都是从人体内排出的病气和垃圾。起罐以后,要把这些疱用竹片削成的竹针挑破,脓水用消毒棉球吸干,在罐口部位上轻轻擦拭,将罐口部位清理干净。挑疱用的竹针,最好针尖处带有斜坡,斜坡的作用是防止竹尖扎肉,竹片要薄,挑泡时,竹针的柄在高处,避免脓水针柄流到手上,斜坡的尖远离皮肤在上面。由于第一次上罐确定了罐口的部位,下一次上罐就要求找准罐口部位的位置,因此一定要注意上罐的准确性。与常见拔罐疗法一样,根治性疗法重罐时的上罐时的上罐过程,也要遵循最后合罐口部位下端的原则,才不致烧伤皮肤。为了找准罐口部位位置,上罐时,先将罐子的一端靠在上过罐的罐口部位一侧,从这一侧向另一侧合罐。同时要注意最后合罐口部位下端。当上罐时罐口部位的疱比较多时,为了不使罐边压在疱上,可用另一不拿罐子的手将皮肤向罐口内推一下,帮助把有疱的部位吸入罐内,以免疱碰罐口。人体内病气和体内垃圾往往不能一次排净需要多次上罐才能将病气和体内垃圾排净,所以要数次重罐。在重罐治疗的过程中,罐口部位在经历变色、出疱、排脓水等异物的过程以后,还要经历不再出疱,不再排脓水,罐口部位表面结痂,痂自动脱落,皮肤表面恢复正常这几个阶段,即完成一疗程的治疗。当罐口部位不感到痛痒以后,无异常表现,才可以停止重罐。上罐手法不熟练的操作者使用火罐,有时可能会炽出一点儿热气和火苗,患者略感疼痛这不要紧,下次重罐将伤处扣在罐内,几次以后即可痊愈,不会留下痕迹。重罐时,若罐口部位因红肿及水疱结痂而干硬者,宜预先用温热毛巾敷软,可减轻上罐时的疼痛。一般情况下,一个疗程结束以后,罐口部位的皮肤表面都会恢复正常,不会留下痕迹,即便有痕迹也会很快消失。如果皮肤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就停止重罐,也就是没拔彻底就停止重罐,皮肤表面会留有病气的痕迹。这些痕迹能够被皮肤吸收,但是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大约1~2个月以后就可消失,病气留的多,痕迹也重,吸收和消失的也很慢。有一些患者,病没有治好就停止了治疗,停止重罐产,皮肤上留下了较深的痕迹,经过较长时间仍不见有消失的迹象,仿佛痕迹加重。这种现象说明这个部位的病灶仍旧存在,而且继续产生病气,病气的继续产生和发展使皮肤痕迹久不消失且加重。痕迹的消失情况,也可以帮助分析判断病灶去除与否,如果没有去除,就应该重罐,以消除病灶和痕迹。有人说:“拔罐子容易成瘾,不拔还难受。”这话说明了一个现象和道理:病气从罐口部位外排,即使起下罐以后,病气仍从罐口部位外排,并不因起罐而停止,只不过力量小,速度慢一些而已,这是一个好现象。体内有病气和体内垃圾存在,经过吸拔以后,此处经脉疏通了,所以病气容易从此排除。这是根治性疗法能根治疾病的机理。每个人病情不同,病气体内垃圾的排除量也不同。有的患者排除量较多,有的患者较少。有的只是皮肤稍变颜色。人体不管健康与否,总有靠自身排不出去的病气和垃圾,可以用拔罐法排除,经过吸拔以后经脉疏通,病气通过此经脉排除,否则病气就可能留在体内,阻碍气血畅通,使身体达不到平衡。
四、重罐产生的疼痒感
“重罐”带来了第四个特点:无论采用火罐,还是采用负压罐,根治型拔罐疗法在过程时都会产生疼痒感。根治型拔罐疗法产生的疼痒感指疼痛和发痒两种感觉。根治型拔罐疗法产生的疼痛感存在于上罐、留罐和起罐这三个阶段中。上罐时产生的疼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罐口皮肤不能很快适应罐内压力的变化而产生疼痛。在皮肤适应了压力的变化以后,大约2~3分钟,这部分疼痛就会消失。二是由前一次上罐引起的罐口部位表面充满了疱,在重罐时,可能使罐口压在疱上而增加患者上罐时的疼痛。这部分疼痛,只要手法熟练和正确,完全可以减轻甚至避免。也可以先采用小号罐,吸力大一些,再采用大一号的罐具重罐,可以减轻,或避免疼痛。起罐时疼痛的原因与上罐时是一样的。如果使罐内的进气的速度缓慢一些,分几次进气,就可以减轻疼痛感。采用负压罐,可以减轻起罐时的疼痛,因为它不用手指按压皮肤。由于留罐时间较长,在留罐这段时间内,病气和体内垃圾排出,会使患者产生痛痒感。一般情况下,患者火毒较重,这部分患者的罐口部位常常有疼痛感,并且因病情轻重不同,出病的快慢不同,疼痛的程度也不同。有一些患风湿病的患者,罐口部位出现的是痒感,并随病情轻重和出病的快慢,痒的程度也不一样。痒的感觉一般出现在疼痛之后。当体内垃圾基本排完,罐口部位不再出疱,开始结痂时,痒感逐渐强烈,这是病气继续外排的表现。出病毒、火毒、的现象是疼。出病气、风湿的现象是痒。疼过以后开始痒,痒的程度逐渐加重,有的人感到奇痒无比,无法忍受,当病气出完,痒感消失,才是真正痊愈。由于根治型疗法上罐时经常要起水疱,于是有许多人产生对起疱能否感染的怀疑。从拔罐疗法的负压原理上来分析,负压产生的过程,也是真空灭菌的过程,罐内形成负压,空气减少,使细菌缺少生长的条件,所以不会发生感染现象。从根治型疗法的机理来分析,也是不会感染发炎的,因为拔罐以后,经络和体表皮肤联系更加紧密,体内对体表可以发挥消炎的作用,因此,不必担心发炎感染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当病毒外排的时候,由于吸拔到皮肤表面的病毒不能完全转变为脓水等杂物及时排出体外,以至于罐口部位出现红肿,甚至有硬块,并且红肿面积较大等等现象。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其他复杂情况,使疼痛加剧。这些都是病毒排出的表现,是正常治疗的现象。只要坚持治疗,坚持重罐很快就会好转。切不能停止重罐治疗。有的患者不了解根治型疗法的上述特点。当出现了红肿等现象时,误以为是拔罐发炎感染所致,因而放弃治疗,以至影响治疗效果。有的患者在起罐以后,仍会感到病气聚集在罐口部位,不上罐就感到难受,疼痛和发痒,主动要求上罐。甚至一天之内重罐3~4次,这是处于病气集中排除特有的现象。这种情况也说明了根治型疗法即使在起罐以后病气仍然外排。根治型拔罐疗法,一般每个罐口部位每日上罐1次,以罐口部位皮肤恢复正常为一个疗程。在出病高峰期间,罐口部位疼痒感强烈的情况下,可以一日上罐2~3次。但应适当拉开上罐时间的间隔,如早、晚、甚至半夜均可上罐。
由于根治型拔罐疗法有以上的特点,对选用的罐具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要求罐里口边缘光滑,不刺激皮肤。对现有的广口罐头瓶要用细砂轮或细磨石磨光,再用细砂纸或细纱布将罐里口边缘磨几遍,使罐口十分光滑,以减轻上罐和起罐时所产生的疼痛感;二是要能存放一定量的脓水和杂物;三是要倒是便于洗刷。由于病气和体内垃圾的情况各异,粘合力强,对负压罐的要求还有不堵塞通气孔;四是要使罐具处形方便放置。起罐后,罐内经常存有排出来的脓水脏物,立放罐具使脓水不外流,以免弄脏环境,污染衣物。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治疗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各部分组织和器官,不可能总是处于平衡状态,人体的新陈代谢谢活动也不可能是平衡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总有废物未能从体内完全排出,形成了人体内的垃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平衡的现象可能增多,体内垃圾也会逐渐增多,不同程度地壅塞了经络系统的某一部分,这是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受阻的一个原因。
人类在大自然的生存过程中,诸如风、寒、暑、燥、湿等外邪可能侵入人体经络,乃至脏腑,引起病变;人们在生活当中,七情六欲等精神上的因素可以导致内因发病,引起病变。脏腑的病变过程是复杂的生理过程,不一定能够很快会表现出来,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变化的过程中,脏腑已有病气存在。这些病气存在于经络的脏腑中,是阻滞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又一个原因。
许多人患过某种疾病,打针吃药以后,这些人经常以为病已痊愈,身体正常了。实际上许多病并没有彻底治好,有些还形成了病灶,一旦条件适宜,又会重发旧病,即便经过打针吃药,也还会产生一些废物和副作用的产物,形成体内垃圾,和病气一道留在体内。体内垃圾和各种病气是阻碍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的两大因素。这许多的体内垃圾和各种病气,像淤泥淤塞河道一样,淤塞人体经络,妨碍气血渗灌全身,经常发生人们口头上常说的“不通则痛”的疾病,困扰人生。根治型拔罐疗法拔出的水疱、赤白黄水、各种稠状物质,就是体内垃圾和病气被排出体外的最好证明。夏天人们汗多尿少,冬天人们汗少尿多。这个常识早已告诉人们:皮肤具有直接呼吸和排泄的功能。当人们不慎而挤伤手脚时,手、脚可能出现瘀血,经过一段时间,瘀血能被人体吸收而消失,这也说明皮肤具有吸收和排泄的功能。
十二经皮部是十二经脉支出的络脉浮行于体表的部分。五脏六腑的皮部,是距离该脏腑较近的皮肤表面区域,即覆盖该脏腑的皮肤表面区域。由于络脉分而又分,往往不能分清哪一部分络脉属于哪条经脉,邻近络脉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络脉之间相互传送经气得以顺利进行。五脏六腑的皮部与脏腑通过相互之间距离很近的络脉紧密联系,因此,脏腑的皮部可以为我们治疗脏腑的疾病提供很好的路径。也为通过脏腑来医治经络之病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脾生血,肝藏血,肺主气,肾藏精,心主神志。从五脏六腑的作用可以知道,十二经脉的经气,必须禀受五脏六腑之气而产生。五脏六腑生化气血津液,通过十二经脉输送并濡养人体各部分器官。五脏六腑受十二经脉的灌溉,是强调十二经脉的联络和传输的作用,而五脏六腑是十二经脉经气的生发之源,不能忽视脏腑是根本的实际情况。中医经络学说既强调由十二经来医治脏腑之疾,也强调经脉的疾病可以通过脏腑得到医治,还可以通过五脏六腑的皮部得到治疗。根治型拔罐疗法正是依据十二经皮部和五脏六腑皮部的作用,利用罐具的吸拔功能进行治疗。它主要吸拔十二经皮部和五脏六腑的皮部区域,将体内经络中,乃至脏腑的风寒、痰湿、瘀血、热毒等,经体表皮肤吸引出来,把体内垃圾和病气吸引出来,使经脉得以畅通,脏腑功能得以健全,从而气血能够渗灌到全身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通则不痛”的好现象。
根治型拔罐疗法根据五脏六腑在躯干的位置,将胸腹和背腰部的相应区域,划分为肝区、肺区、肾区、胃区等等。这些区域,或者说是部位,包括了该经所循行的腧穴,是距离该经所属脏腑路线较近的部位不。通过五脏六腑皮部的这些主要区域,以及十二经脉上其他腧穴的所在部位,来拔除相应经脉和脏腑之疾患。将一些腧穴所在的部位划分成区,也体现了拔罐疗法罐具的特点。根治型拔罐疗法以罐具的吸力,通过十二经皮部区域,五脏六腑的皮部区域,以及经脉中其他腧穴所在的部位,在人体正常生理的作用下,排除体内垃圾,疏导经络,进而将各种疾病的病气从体内排出,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治型拔罐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疗法,适用于医治人体各种慢性病。气随血行,脾生血、肝藏血、肝区、脾区是根治型拔罐疗法最常用的部位。采用此方法,会使患者的身体达到气血畅通、舒筋活络、精神复活、阴阳平衡。而普通拔罐达不到根治型疗法的疗效。根治型疗法是从脏腑经络的根本上来治疗疾病,把病气完全排除体外,所以叫做根治型拔罐疗法。
古人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内经》中告诉我们,经脉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表里内外和通行营卫气血两大项。营、卫即营气和卫气,同是水谷变化而生。《难经》中说:“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这就是说,营气实际是血气,即脉中实实在在的血气,循行中脉内,司营养的作用,是人体生存的根本。卫气则是一种比较剽悍疾利的气,经脉不能遏阻,所以行于脉外而司保卫的作用。脉内的血气是人生存的根本,即真气、元气。脉外循行的卫气保护脉内的血气不受侵害。人体通过生理功能不断地产生卫气来很好地起保护作用。拔罐疗法在治疗脏腑,疏通经络的同时,也疏通了卫气,卫气循行通畅,会更好地起保护作用。所以,人体内正气不但不会被拔出来,相反,卫气一旦畅通无阻,会更好地保护正气。
不同的疾病,排除的垃圾和病气也不同,罐口部位的表现也不相同。在达到吸拔力度和时间严要求的条件下,罐口部位在起罐后出现的情况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情况是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手摸发凉,起白水疱。这种情况说明患者风湿重一些,若白疱中夹有白沫说明受风重一些。
第二种情况是罐口部位呈紫色,说明火毒重一些,病火较大。紫的程度不同、病毒、病火轻重程度也不同。
第三种情况是第一、第二两种情况的混合,既有风寒,又有火毒,这是比较常见的,罐口皮肤发红、紫、出脓水,夹有白沫等。留罐时罐口内感到疼痛,表明正在排火毒。感到奇痒,是在出风寒。拔罐时罐口部位的情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坚持拔罐和重罐,就可以将各种现象恢复正常,治愈疾病。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别一个作用是自我诊断的功能:罐口部位正常,说明该部位无病。若反应不明显,说明只有轻微的不适。为避免力度和时间达不到要求而判断不准,可以上罐2~3次后判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患者自身调节功能的措施
经络学说中,奇经八脉的作用如同湖泊,对十二经脉这个大江大河起溢蓄调节的作用。治疗病人,也应该帮助他加强自我调节的功能,对于一些慢性重病患者,更要如此。人之所以患病不愈,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自身调节功能没有很好地起作用,所以治疗时,首选要考虑疏通奇经八脉。因为八脉中只有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所以要首选疏通任督二脉。二脉之中,又应先疏通督脉。
督脉之中,以大椎穴和腰俞穴所在的部位最为重要。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阳经皆经过大椎。因此,大椎区常常是医治各种疾病不可缺少的上罐区域。腰俞区位置在五脏六腑的下端,即腰中区,也是首选的上罐区域之一。热火在上,寒湿在下,一上一下,辩证施治,这两个区域对疏通督脉,增强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尾闾穴,即尾根区,对帮助疏导任脉有很大的作用。人们常常在胸前上罐不方便,因此可在尾闾区上罐,以帮助疏通任脉。
二、减轻患者疼痛的措施
因为根治型拔罐疗法有疼痒特点,在进行治疗前要考虑尽量减少上罐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比如不要影响人们的行走、休息和工作,同时又要考虑把患者的疼痛感降到最低程度,然后确定上罐位置。
人之四肢,用来行走、工作和劳动,尽量不要上罐。如需上罐,也只能考虑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人之头部,头发密,范围小,只宜针灸,也不宜上罐;人之胸腹,皮肉松嫩,上罐时疼痛较重,非必要不宜先上罐;
人之背腰,尽量不同时上满罐,否则影响躺卧休息。人之背腰,肌肉平坦紧凑,各脏腑之俞穴皆在背腰。奇经八脉之督脉在背正中的脊椎线上。各脏腑皆在背腰对应有相应的上罐区域,如肝区、肺区、脾区、肾区、胃区等。在背腰两侧轮流上罐,既不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又能减少治疗时的疼痛。背腰是根治型拔罐治疗时的首选区域。
如果先在前胸开罐产,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前排得多,疼痛当然比在背部、腰部开罐要重。先让体内垃圾和病气在部分通过背腰部排除,不使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部游走,就可以使患者少受疼痛。其他位置的选择也要依据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任督二脉先疏通督脉的原因。从治疗作用上讲,二脉谁先疏通都是一样的,但胸腹肌肉疼痛感较强,后背疼痛较轻,所以先疏导督脉,让体内垃圾大部分先从督脉排出。待体内垃圾大部分排出后,再开任脉的罐口,这样,病从任脉罐口部位排出的量就少,任脉上罐次数减少,疼痛自然可以减轻许多。
三、病气外排时的分流措施
人体气血是沿经络周而复始地运行,体内垃圾和病气外排也要沿着这经络从罐口部位向外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垃圾数量也会增多,所患疾病也可能不止一种,如果只从一个罐口部位排出,可能拥挤不堪,需要时间也长,以致发生红肿、疱等现象。若罐口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疼痛较轻的部位还好,若选择在肌肉松嫩,行动不便之处,则可能给患者增加疼痛。这时,就应该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将体内垃圾和病气排出的通道增加一至两个,以加快体内垃圾和病气的排出速度和减轻患者的疼痛。
治疗疾病时,在某个部位上罐,此罐口部位排除体内垃圾和病气较多较急时,可在其他罐口部位开罐,以分散排出体内垃圾和病气,这就是分流原则。至于再在何处开罐,可参考上罐区域图和经脉公布图,在同一经脉的循行路线上,再找一个相应部位开罐。
如前所述,拔罐效果与吸力的大小和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经。但是有些情况下,出病太快,则疼痛加重,会使一些人承受不了。比如老年患者,体弱患者和重病患者。这时就不要出病太快,有意识地控制一下出病的速度,控制吸力不要太大,留罐时间不要太长,可将一次能拔除的病气分两次拔出。
四、心区后上罐的措施
患有中重度心脏病的患者,病因各不相同,大都是由肝火、风湿、肺火等原因所致,治疗时应当先扫清外围病因。在疏通任督二脉的基础上,再疏通肝、脾、肾、胃、肺区,将风寒和火毒的来源先清除,相应的经脉先行疏通,最后对心脏的体表皮部进行治疗,心区是最后施治的部位,这是治疗心脏病必须遵守的原则。心区包括前、后心区,尤以前心区最重要。不能使病气和体内垃圾先从心脏部位排除,以免给心脏增加负担,避免发生意外情况。这并不是说不能医治心脏病,而是告诫读者,治疗心脏病时要慎重。
五、病灶反应
在拔罐治疗期间,由于病情的原因,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病灶反应。即,以前患过的某种疾病的症状,在拔罐治疗期间会再次表现出来,这就是病灶反应。这是由于以前患过的疾病没有根除,其病气潜伏在体内,就像江河的淤泥被潮水淤到了某个小河岔里一样,病气在经络的某个子络,孙络处潜伏下来。经过根治型疗法治疗以后,经络开始畅通,潜伏在小河岔的病气再也藏不住了,就像江河疏通以后,更大的潮水将支流的淤泥冲刷出来,卷入江河一样,旺盛的经气,将潜伏的病气,驱赶出来,随同经气运行,通过罐口部位强迫排出。当病气活动起来后,就可能出现病灶反应。这种现象,会被人误解为病情加重而且拔出了其他毛病,因而中断治疗。其实这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治疗的进行,再坚持几天,就会将病灶拔除,反应消失。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泄肚、肛门赤痛、排尿发红、发黄等排风寒、排火毒的反应现象,这些都属于正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不必服药。随着拔罐治疗的进行,病灶反应会自然消失。病灶反应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几小时,或1~2天,个别年纪大,病情较重,病历长的患者会持续1周左右。如果误以为病情加重而中断治疗,则事倍功半。但不是前功尽弃,因为体内垃圾和病气已排出了许多。
下面将拔罐治疗过程中以往患者的病灶反应现象总结如下:
头部的反应情况有:头痛、头昏、耳鸣、眼红、流鼻涕、出眼眦、牙痛、出鼻血以及呕气、打嗝、出白沫(肺、气管病的反应情况)等。此外,还有掉头发的现象。
躯干部的反应情况是:发热、发冷、关节痛、筋骨抽搐、睡眠时腿突然抽搐、全身疼痛。发冷时甚至盖被都不感到暖和,直打寒战。发痒,经常整宿地抓挠也不解痒,这一般是肺病治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时全身不能动弹,腰腿不好使,这一般都是腰腿病,反应时间很短。
脚部的反应情况有:脚臭、脓疱、烂脚丫等现象,一般脚部的反应是肾脏和心脏病的反映。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程度也不同,所以病灶反应的现象也不尽相同。采用根治型拔罐疗法时,要事先知道可能有病灶反应的现象,才不至于出现时被动,不知所措。当出现病灶反应时,主要措施就是不能惊慌,要放下心来,因为病灶反应是病气外排的必然现象,吃药打针也不顶用。只有当特别难受时,可立即重罐才能减轻病灶反应。
如何判断拔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是否是病灶反应呢?只要分析一下在拔罐治疗期间有无其他可能引起病灶反应的因素,就可以知道是否是病灶反应的现象了。刚开始采用根治型疗法的人都要经过一段体会的时间,经过几次以后,自然能体会到病灶反应现象。
六、根治型拔罐疗法的治疗过程
不同的患者,对疗法的要求也不可能不同。比如有的人平时身体是强健的,偶而患病。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不想采取根治型拔罐疗法,只想采用一般常见拔罐疗法,只要留罐5~15分钟,罐口部位达到充血性和瘀血性罐即可。
当然,对于临时性病症,也可以不采用根治型疗法,而采用常见拔罐疗法和其他方法,留罐时间可随时掌握,不必等到出疱的时候再起罐。
根治型拔罐疗法更适合于久病不愈的患者的治疗。它的治疗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即排毒期,出病期和巩固期。
排毒期指留罐时罐口部位向外排体内垃圾的阶段。这个阶段罐口部位会出现水疱、黄白赤水、凝血、白沫等各种现象。由于病情的轻重、疾病的不同、年龄的差异,体内垃圾的数量也不同。体内垃圾越多,这个期间越长。因为儿童和年轻人体内垃圾少,这个阶段一般很少有。一般的病3~5天就能痊愈。成年人这个阶段可持续半年以上。老年人治疗时这个阶段持续更长。因为老人体弱,更不能使病气排的太快、太急。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出病期:即病气外排的阶段,一般可持续1~2个月左右,儿童可3~5天左右,即可将病气排除。这个阶段的表现是水疱基本出完,不再继续出新疱,不再出异物。罐口部位开始发痒,与排毒期的痛感不同。在出病期间,罐口部位开始结痂。
恢复和巩固期:是指罐口部位表面结痂,罐口部位痂开始脱落,至皮肤表面完全愈合。这个阶段大约1~2月左右。由以上三个阶段可知,治疗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根治型疗法不能用来抢救病人。
以上三个阶段,只是一般的规律,也常常有例外,也可能患者治愈很快,也可能很慢。即使在罐口部位完全愈合之后,由于吸力掌握得不很适当,还可能再拔出水疱,这说明病气和体内垃圾一点儿也留不住,只要未排净,迟早全部都得排出。但这时已不可能像刚开始采用此疗法治疗时那么严重,而是会很快治好,也不会再有强烈疼痛的感觉。
七、治病的辩证原则
中医治病,强调的是阴阳平衡,表里脏腑,寒热虚实,治的是火毒风湿,采用的是“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的方法。无一不是对立统一,辩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世上没有千篇一律的病,没有包治百病的药。补药,对于不需要补的人来说就是毒药。毒药,对于需要以毒攻毒的疾病,也是难得的良药。根治型拔罐疗法在治病过程中,也必须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你把风寒性牙痛、头痛当作火毒性牙痛和头痛来治时,当然不会取得好的疗效。屡治不愈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是风寒牙痛、头痛,所以要在尾根区和脐中区上罐。当发烧不退的时候,要想一想是否肾水不足,水不能克火,才导致发烧不退,所以要拔肾区,以增强肾功能,疏导肾经,帮助克火降热。如果一味抽火,不能灭火源,当然疗效要差。好在拔罐法不会给患者造成负作用。如果说有负作用,那就是疼痛。
综上所述,当自我治疗疾病时,遇到某些特殊情况要动脑筋想一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的关系,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辩证地选择上罐部位,调整阴阳,达到体内平衡,就可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在具体病症治疗方法中,也未必适用于所有人,这里只是提供了一种治疗的方法,介绍了用根治型疗法所应该了解的常识,帮助患者在治疗时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上罐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