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22
- 帖子
- 5428
- 获得点赞
- 987
- 声望
- 113
- 年龄
- 79
潔古老人《珍珠囊》
(金)張元素(潔古)
防風
甘,純陽。太陽經本藥。身去上風,稍去下風。與亁薑、藜蘆、白蘞、芫華相反。
貫芎
辛,純陽。少陽本藥。治頭痛、頸痛。
細辛
辛,純陽。主少陰苦頭痛。
白芷
辛,純陽,陽明經本藥。去遠[註]治正陽陽明頭痛。
【註】“去遠”二字疑衍。
黃芩
苦,陰中微陽。酒炒,上頸,主上部積血。東垣曰:瀉肺火以解肌熱,肺苦氣,急食苦以瀉之。
甘草
生甘平,炙甘溫,純陽。補血養胃。稍去腎經之痛。與遠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
當歸
陽中微陰。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註]大辛,可能潰堅。與蒲黃、海藻相反。
【註】“嚼之”,據《湯液本草》當歸部分補改。
連翹
苦平,陰中微陽。諸客熱非此不能除。又治手足少陽瘡瘻癰腫。
黃連
苦,純陰。瀉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頸已上。與芫花、菊花、僵蠶、款冬相反。
蒼朮
甘辛,陽中微陰。諸腫濕非此不能除。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羌活
甘苦,純陽。太陽經頭痛,去諸骨節疼痛非此不能除,亦能溫膽。太陽風藥也。
白朮
苦甘溫,陽中微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利腰臍間血。與蒼朮同用。海藏[註]云:蒼白有止發之異。
【註】“藏”字據《湯液本草》蒼朮部分補改。
生地黃
甘寒,陰中微陽。涼血,補不足血。治頸以上酒浸。惡貝母,蕪荑相反。
白芍藥
甘酸,陰中之陽。曰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與石斛、硝石相反。
人參
甘苦,陽中微陰。養血,補胃氣,瀉心火,喘咳勿用之,短氣用之。與藜蘆相反。
柴胡
苦,陰中之陽。去往來寒熱,膽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與皂莢、藜蘆相反。少陽、厥陰行經藥也。
黃芪
甘,純陽。益胃氣,去肌熱,止自汗,諸痛用之。與鼈甲相反。
葛根
甘,純陽。止渴,升陽,解酒毒。陽明經之本藥也。
澤瀉
咸,陰中微陽。滲瀉,止渴,泄伏水。
升麻
甘苦,陽中微陰。主脾胃,解肌肉間熱,脾痹非升麻梢不能除。手足陽明傷風引用之的藥也。
半夏
苦辛,陰中之陽。除痰涎,胸中寒痰,治太陽寒厥頭痛。與烏羊血、鼈甲、皂莢、雄黃相反。
桔梗
辛苦,陽中之陰。療咽喉痛,利肺氣,治鼻塞,為舟楫之劑。與草龍膽相反。
蔓荊子
苦辛,陰中之陽。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與石膏相反。
枳殼
苦酸,陰中微陽。破氣,泄肺中不利之氣。
枳實
苦酸,純陰。去胃中濕熱,消心下疼痛。
厚朴
苦,陰中之陽。去腹脹,厚腸胃。
梔子
苦,純陰。去心懊憹煩躁[註]。
【註】原作“燥”,今改。
橘皮
苦辛,陰中之陽。利肺氣,有甘則補,無則瀉脾,活人,治噦。
五味子
酸,陰中微陽。治嗽,補真氣。與葳蕤、烏頭相反。
知母
苦,陰中微陽。涼腎經本藥,上頸行經皆酒炒。
乾薑
辛,純陽。經曰:寒淫所盛,以辛散之。見火后稍苦,故止而不走也。
麻黃
苦甘,陰中之陽。泄衛中實,去榮中寒。發太陽少陰之汗,入手太陰。
藁本
辛苦,陽中微陰,太陽經本藥。治巔頂痛,腦齒痛。與青葙子相反。
地榆
苦甘酸,陽中微陰。治下部有血。與麥門冬相反。
大黃
苦,純陰。熱淫所盛,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其餘經不用酒。其性走而不守。
獨活
甘苦,陰中之陽。頭眩目暈非此不能除。足少陰行經藥。
吳茱萸
辛,陽中微陰。溫中下氣腹痛,溫胃。與丹參、硝石、五石英相反。
郁李[註]仁
苦辛,陰中之陽。破血潤燥。
【註】原作“里”。今改。
豉
苦咸,純陰。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
黃柏
苦辛,陰中之陽。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膝無力。
防尾
辛苦,陽中之陰。泄濕氣。與細辛相反。
川烏頭
辛,純陽。去寒濕風痹、血痹,行經。與半夏、瓜蔞相反。與附子同。
瞿麥
辛,陽中微陰。利小便為君。
黍黏子
辛,純陽。潤肺,散氣。主風毒腫,利咽膈。
白豆蔻
辛,純陽。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進食。
麥門冬
甘,陽中微陰。治肺中伏火,生脈保神,強陰益精。與苦參相反。
茯苓
甘淡,純陽。滲泄止渴,伐腎邪。小便多則能止之,澀則能利之。白入辛壬癸,赤入丙。與白蘞、地榆相反。
熟地黃
甘苦,陰中微陽。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忌蘿蔔。
阿膠
甘,純陽。補肺、補虛、安胎、止痢。
蘇木
甘咸,陽中之陰。破死血及血脹欲死。
豬苓
甘苦,陽中之陰。滲泄止渴,又治淋腫。
肉桂
甘辛,純陽。太陽經本藥。去衛中風邪。秋冬下部腹痛非桂不能除。《湯液》發汗用桂枝,補腎用肉桂。忌生蔥。
草龍膽
苦,純陰。瀉肝熱,止眼睛疼。酒浸上行。
木香
辛,純陽。和胃氣,療中下焦氣結滯刺痛。須用檳榔為使。
石膏
辛甘,陰中之陽。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甘遂
甘,純陽。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與甘草相反。
天南星
苦,與半夏同。
金鈴子
酸苦,陰中之陽。心暴痛非此不能除。
神曲
辛,純陽。益胃氣。
紅藍花
苦,陰中微陽。入心養血,又治血暈,惡血不盡絞痛。
地骨皮
苦,純陰。涼骨熱,酒浸,解骨蒸非此不能除。
瓜蔞根
苦,純陰。心中枯渴非此不能除。與乾薑、牛膝相反。
秦艽
苦,陰中微陽。去陽明經風濕痹,仍治口瘡毒。
通草
甘,純陽。瀉肺,利小便,通陰竅澀。
牡丹皮
苦辛,陰中微陽。涼骨蒸,又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也。
地骨皮
手少陽、足少陰治有汗骨蒸也。
琥珀
甘,純陽。利小便,清肺,又消瘀血、安魂魄。
薑黃
辛。
牡蠣
咸。軟痞積。又治帶下、溫瘧、瘡腫。為軟堅收澀之劑。
梧桐淚
咸。治瘰癘非此不能除。
草豆蔻
辛,純陽。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巴豆
辛,純陽。去胃中濕,破癥瘕結聚。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
茯神
甘,純陽。療風眩。心虛非此不能除。
蜀葵花
陰中微陽。治帶下,赤治赤,白治白。
檳榔
辛,純陽。破氣滯,泄胸中至髙之氣。
苦參
苦,純陰。氣沉去濕。與菟絲子相反。
藿香
甘苦,純陽微陰。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
青皮
苦辛咸,陰中之陽。主氣滯,破積結。少陽經下藥也。陳皮治髙,青皮治低。
甘菊花
苦,純陽。養目血。
茵陳蒿
苦甘,陰中微陽。治傷寒散黃。
丁香
辛,純陽。去胃中之實,又治腎氣奔豚痛。
大棗
甘,純陽。溫胃。
天門冬
甘苦,陽中之陰。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
生薑
辛,純陽。益脾胃,散風寒。
鬱[註]金
辛苦,陰中微陽。涼心。
【註】原作“蔚”,今改。
京三棱
苦甘,陰中之陽。破氣,瀉真氣,主老癖癥瘕氣結塊,血脈不調。氣虛者不用。
髙良薑
辛,純陽。溫通脾胃。
款冬花
辛甘,純陽。溫脾,止嗽。
香附子
甘苦,陽中之陰。快氣。
黑附子
辛,純陽。治脾中大實,腎中寒甚。通行諸經。與防風相反。
白芨
苦甘,陽中之陰。止肺澀。白蘞同。
蜀膝
辛,純陽。破血。
射幹
苦甘,陽中之陰。去胃中癰瘡。
威靈仙
甘,純陽。去風,去大腸之風,通十二經絡。
馬兜鈴
苦,陰中微陽。利小便,主肺熱、安肺氣、補肺。
燈草
甘,純陽。利小便
葫蘆巴
苦,純陰。治元氣虛冷及腎虛冷。
白附子
辛苦,純陽。溫中、血痹,行藥勢。主中風失音,乃行而不止者也。
槐花
苦,純陽。涼大腸之熱。
槐實
苦。同上。
沈香
甘,純陽。補腎,又能去惡氣調中。東垣曰:能養諸氣,上而至天,下而及泉,與藥為使。
檀香
甘苦,陽中微陰。主心腹霍亂中惡,引胃氣上升進食。
乳香
甘,純陰。定經之痛。
川楝[註]子
甘,純陽。入心,主上下部腹痛。
【註】原作“練”。今改。
竹葉
苦,陰中微陽。涼心經。
山茱萸
酸,陰中之陽。溫肝,又能強陰益精。經云:滑則氣脫,澀則可以收之。山茱萸之澀以收其滑。
蜀椒
辛,純陽。明目,又溫中,止精洩。
硃砂
苦,純陰。涼心熱非此不能除。
龍骨
甘,純陽。固大腸脫。
赤石脂
甘酸,陽中之陰。固脫。白石脂同。
芎藭
辛,純陽。散諸經之風。
茜根
苦,陰中微陽。去諸死血。
艾葉
苦,陰中之陽。溫胃。
王不留行
苦甘,陽中之陰。奶子導引,利瘡瘍,主治痢。
-引經報使[註]-
【註】原無題目,據《本草綱目序例•引經報使潔古珍珠囊》補充。但內容有所不同(詳見以下各註)。
足太陽膀胱經:羌活、藁本[註]
【註】“藁本”,據《本草綱目》補。
足少陽膽經:柴胡、青皮[註]
【註】青皮,據《本草綱目》補。
足陽明胃經:升麻、葛根、白芷、石膏[註]
【註】“石膏”,據《本草綱目》補。
足太陰脾經:芍藥(白者補,赤破經)、升麻、蒼朮、葛根[註]
【註】“升麻、葛根、蒼朮”,據《本草綱目》補。
足少陰腎經:獨活、桂、知母、細辛[註]
【註】“知母、細辛”,據《本草綱目》補。
足厥陰肝經:柴胡、吳茱萸、川芎、青皮[註]
【註】“吳茱萸、川芎、青皮”,據《本草綱目》補。
手太陽小腸經:羌活[註]、藁本
【註】“羌活”,《本草綱目》作“黃?”。
手少陽三焦經:柴胡、連翹、(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註]
【註】“連翹、(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原在《本草綱目序例•引經報使》膽條下,根據文意加以調整補充。
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石膏[註]
【註】“升麻、石膏”,據《本草綱目》補。
手太陰肺經:白芷、升麻,加蔥白亦能走經、桔梗[註]
【註】“桔梗”,據《本草綱目》補。
手少陰心經:獨活[註一]、黃連、細辛[註二]
【註一】“獨活”,《本草綱目》無。
【註二】《本草綱目》作:“手少陰心:黃連、細辛”。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牡丹皮[註]
【註】《本草綱目》作:“手厥陰心主:柴胡、牡丹皮”。
-瘡瘍主治心法[註]-
【註】原無題目,據其內容與《醫學啟源•主治心法》中“瘡瘍”部分類似而增補。
苦寒以為君:黃芩去心;黃連去須;黃柏去皮;知母去須;生地黃,但用酒洗過用之,以酒熱為因也。
甘寒以為佐:黃芪、人參、甘草。
大辛以解結為臣:結者散之,連翹、當歸去蘆、藁本。
通經以為使:手之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足之三陰,足走臟而腹走手。
辛溫活血去惡血:當歸梢、蘇木、紅花、牡丹皮專治胃流血、凝血。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春防風、升麻;夏黃芩、知母、白芍藥;秋澤瀉、茯苓;冬桂、桂枝。
補胃實胃進飲食:橘皮、人參、甘草。
內實內熱者:黃連、黃柏、知母。
表虛表寒者:黃芪、人參,桂枝內發在外。
氣虛氣弱者:陳皮、黃芪、人參入脾。
氣實氣結者:青皮、厚朴、木香、沈香。
血虛者:生地黃、當歸身。
血實、惡血積聚者:當歸梢、蘇木、紅花。
散陰瘡之結聚排膿者:肉桂、入心,引血化汗化膿。
出瘡毒消瘡腫:黍黏子,用半生半熟,解表裏。一名大力子、牛蒡[註]子、惡實子。
【註】“蒡”字原作“旁”。
瘡出膈已上,須用防風上節、羌活、桔梗,此一味為舟楫,使諸藥不能下沈。
瘡出身中以下:須用酒水中半盞。
瘡堅而不潰者:昆布、王瓜根、廣茂[註]、京三棱
【註】廣茂:即莪朮,又名莪茂。
瘡痛甚者:加用黃芩、黃連、黃柏、知母。
十二經中但有瘡,皆血結氣聚,必用連翹。
瘡發而渴者:加葛根。
瘡出而嘔吐者:半夏、薑屑。
瘡出而煩悶者:黃連。
瘡出而飲水者:澤瀉、茯苓。
瘡出而大便不通者:煨大黃。
大便結燥而難得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瘡者:須用黃芩酒洗。
中焦有瘡:須用黃連酒洗。
下焦有瘡:須用黃柏、知母、防己,俱酒洗。
先有燥熱而病瘡者:蓋胃火受邪,當補腎水之不足。黃柏、知母。
因酒過多瘡出者:當除膀胱留熱,用澤瀉、防己。
註:“己”原作“尾”,今改。
瀉腎火,補下焦元氣:生甘草梢子。
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共力成功者:炙甘草。
馬刀挾癭須用:昆布、王瓜根、草龍膽。
馬刀未破而堅者須用:廣茂、京三棱。
地之濕氣,濕寒傷之,外鬱壅經絡不行,外有大寒濕之邪,而內必生大熱。當以辛溫之藥及行本經藥,通其皮毛壅滯;內則苦寒之劑,瀉其當氣之不從。是其治也。
-製方之法[註]-
【註】原無題目,因其文字與《醫學啟源•製方法》、《本草發揮•製方之法》、東垣《用藥珍珠囊•製方之法》題目內容類似而闕文頗多,故增補之。
病在上為天,製度宜炒、酒洗。煎藥宜武、宜清。服之宜緩飲。
病在下為地,煎藥宜文、宜濃。服之宜急飲。
去咽嗌之病[註一],近者奇之;治肝腎之病[註二],遠者偶之。汗不可以[註三]奇;下不可以偶[註四]。
【註一】“之病”二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二】此五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三】“以”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四】“以”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補上治上製[註一]以緩,緩者氣味薄,能遠其表,劑小量而頻食,後使氣味能遠去表去上。故曰:治肺者[註二],蓋欲少而頻者也。
【註一】“製”字原奪,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補。
【註二】原文“治肺者”下有“九”字,疑衍,從刪。
-骨蒸[註]-
【註】原無題目,據文中內容增補。
肺:氣,石膏辛;血,黃芩苦。
腎:氣,知母;血,黃柏。
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裏,皮為表。
牡丹皮,治包火,無汗而骨蒸。
四物內加上二味,治婦人骨蒸。
知母,瀉腎火。有汗而骨蒸。
潔古老人《珍珠囊》畢
精诚中医工作室註:《珍珠囊》(公元1186年出版,宋淳熙13年,金大定26年),是张元素编著。全书共1卷。本书1卷,药100味。对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均有所述。李时珍称之为“深阐轩歧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枢》之下,一人而已。”本书原著,久已散佚。但其内容,尚可见于《本草纲目》、《济生拔苹》等书中。张氏弟子李杲(东垣)所著之《用药法象》;再传弟子王好古所著之《汤液本草》皆渊源于本书。后世的中药药性小经典《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又称“寒热温平药性”也是托《珍珠囊》之名续撰。此洁古老人《珍珠囊》录自新浪博客博主黑色的眼睛的博文:張潔古《珍珠囊》--一本罕見的古代藥物手冊(转载),原文源自何处尚难稽考。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以及《珍珠囊》的引经报使等内容,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2014-8-9
(金)張元素(潔古)
防風
甘,純陽。太陽經本藥。身去上風,稍去下風。與亁薑、藜蘆、白蘞、芫華相反。
貫芎
辛,純陽。少陽本藥。治頭痛、頸痛。
細辛
辛,純陽。主少陰苦頭痛。
白芷
辛,純陽,陽明經本藥。去遠[註]治正陽陽明頭痛。
【註】“去遠”二字疑衍。
黃芩
苦,陰中微陽。酒炒,上頸,主上部積血。東垣曰:瀉肺火以解肌熱,肺苦氣,急食苦以瀉之。
甘草
生甘平,炙甘溫,純陽。補血養胃。稍去腎經之痛。與遠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
當歸
陽中微陰。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註]大辛,可能潰堅。與蒲黃、海藻相反。
【註】“嚼之”,據《湯液本草》當歸部分補改。
連翹
苦平,陰中微陽。諸客熱非此不能除。又治手足少陽瘡瘻癰腫。
黃連
苦,純陰。瀉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頸已上。與芫花、菊花、僵蠶、款冬相反。
蒼朮
甘辛,陽中微陰。諸腫濕非此不能除。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羌活
甘苦,純陽。太陽經頭痛,去諸骨節疼痛非此不能除,亦能溫膽。太陽風藥也。
白朮
苦甘溫,陽中微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又利腰臍間血。與蒼朮同用。海藏[註]云:蒼白有止發之異。
【註】“藏”字據《湯液本草》蒼朮部分補改。
生地黃
甘寒,陰中微陽。涼血,補不足血。治頸以上酒浸。惡貝母,蕪荑相反。
白芍藥
甘酸,陰中之陽。曰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與石斛、硝石相反。
人參
甘苦,陽中微陰。養血,補胃氣,瀉心火,喘咳勿用之,短氣用之。與藜蘆相反。
柴胡
苦,陰中之陽。去往來寒熱,膽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與皂莢、藜蘆相反。少陽、厥陰行經藥也。
黃芪
甘,純陽。益胃氣,去肌熱,止自汗,諸痛用之。與鼈甲相反。
葛根
甘,純陽。止渴,升陽,解酒毒。陽明經之本藥也。
澤瀉
咸,陰中微陽。滲瀉,止渴,泄伏水。
升麻
甘苦,陽中微陰。主脾胃,解肌肉間熱,脾痹非升麻梢不能除。手足陽明傷風引用之的藥也。
半夏
苦辛,陰中之陽。除痰涎,胸中寒痰,治太陽寒厥頭痛。與烏羊血、鼈甲、皂莢、雄黃相反。
桔梗
辛苦,陽中之陰。療咽喉痛,利肺氣,治鼻塞,為舟楫之劑。與草龍膽相反。
蔓荊子
苦辛,陰中之陽。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與石膏相反。
枳殼
苦酸,陰中微陽。破氣,泄肺中不利之氣。
枳實
苦酸,純陰。去胃中濕熱,消心下疼痛。
厚朴
苦,陰中之陽。去腹脹,厚腸胃。
梔子
苦,純陰。去心懊憹煩躁[註]。
【註】原作“燥”,今改。
橘皮
苦辛,陰中之陽。利肺氣,有甘則補,無則瀉脾,活人,治噦。
五味子
酸,陰中微陽。治嗽,補真氣。與葳蕤、烏頭相反。
知母
苦,陰中微陽。涼腎經本藥,上頸行經皆酒炒。
乾薑
辛,純陽。經曰:寒淫所盛,以辛散之。見火后稍苦,故止而不走也。
麻黃
苦甘,陰中之陽。泄衛中實,去榮中寒。發太陽少陰之汗,入手太陰。
藁本
辛苦,陽中微陰,太陽經本藥。治巔頂痛,腦齒痛。與青葙子相反。
地榆
苦甘酸,陽中微陰。治下部有血。與麥門冬相反。
大黃
苦,純陰。熱淫所盛,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其餘經不用酒。其性走而不守。
獨活
甘苦,陰中之陽。頭眩目暈非此不能除。足少陰行經藥。
吳茱萸
辛,陽中微陰。溫中下氣腹痛,溫胃。與丹參、硝石、五石英相反。
郁李[註]仁
苦辛,陰中之陽。破血潤燥。
【註】原作“里”。今改。
豉
苦咸,純陰。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
黃柏
苦辛,陰中之陽。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膝無力。
防尾
辛苦,陽中之陰。泄濕氣。與細辛相反。
川烏頭
辛,純陽。去寒濕風痹、血痹,行經。與半夏、瓜蔞相反。與附子同。
瞿麥
辛,陽中微陰。利小便為君。
黍黏子
辛,純陽。潤肺,散氣。主風毒腫,利咽膈。
白豆蔻
辛,純陽。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進食。
麥門冬
甘,陽中微陰。治肺中伏火,生脈保神,強陰益精。與苦參相反。
茯苓
甘淡,純陽。滲泄止渴,伐腎邪。小便多則能止之,澀則能利之。白入辛壬癸,赤入丙。與白蘞、地榆相反。
熟地黃
甘苦,陰中微陽。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忌蘿蔔。
阿膠
甘,純陽。補肺、補虛、安胎、止痢。
蘇木
甘咸,陽中之陰。破死血及血脹欲死。
豬苓
甘苦,陽中之陰。滲泄止渴,又治淋腫。
肉桂
甘辛,純陽。太陽經本藥。去衛中風邪。秋冬下部腹痛非桂不能除。《湯液》發汗用桂枝,補腎用肉桂。忌生蔥。
草龍膽
苦,純陰。瀉肝熱,止眼睛疼。酒浸上行。
木香
辛,純陽。和胃氣,療中下焦氣結滯刺痛。須用檳榔為使。
石膏
辛甘,陰中之陽。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甘遂
甘,純陽。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與甘草相反。
天南星
苦,與半夏同。
金鈴子
酸苦,陰中之陽。心暴痛非此不能除。
神曲
辛,純陽。益胃氣。
紅藍花
苦,陰中微陽。入心養血,又治血暈,惡血不盡絞痛。
地骨皮
苦,純陰。涼骨熱,酒浸,解骨蒸非此不能除。
瓜蔞根
苦,純陰。心中枯渴非此不能除。與乾薑、牛膝相反。
秦艽
苦,陰中微陽。去陽明經風濕痹,仍治口瘡毒。
通草
甘,純陽。瀉肺,利小便,通陰竅澀。
牡丹皮
苦辛,陰中微陽。涼骨蒸,又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也。
地骨皮
手少陽、足少陰治有汗骨蒸也。
琥珀
甘,純陽。利小便,清肺,又消瘀血、安魂魄。
薑黃
辛。
牡蠣
咸。軟痞積。又治帶下、溫瘧、瘡腫。為軟堅收澀之劑。
梧桐淚
咸。治瘰癘非此不能除。
草豆蔻
辛,純陽。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巴豆
辛,純陽。去胃中濕,破癥瘕結聚。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
茯神
甘,純陽。療風眩。心虛非此不能除。
蜀葵花
陰中微陽。治帶下,赤治赤,白治白。
檳榔
辛,純陽。破氣滯,泄胸中至髙之氣。
苦參
苦,純陰。氣沉去濕。與菟絲子相反。
藿香
甘苦,純陽微陰。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
青皮
苦辛咸,陰中之陽。主氣滯,破積結。少陽經下藥也。陳皮治髙,青皮治低。
甘菊花
苦,純陽。養目血。
茵陳蒿
苦甘,陰中微陽。治傷寒散黃。
丁香
辛,純陽。去胃中之實,又治腎氣奔豚痛。
大棗
甘,純陽。溫胃。
天門冬
甘苦,陽中之陰。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
生薑
辛,純陽。益脾胃,散風寒。
鬱[註]金
辛苦,陰中微陽。涼心。
【註】原作“蔚”,今改。
京三棱
苦甘,陰中之陽。破氣,瀉真氣,主老癖癥瘕氣結塊,血脈不調。氣虛者不用。
髙良薑
辛,純陽。溫通脾胃。
款冬花
辛甘,純陽。溫脾,止嗽。
香附子
甘苦,陽中之陰。快氣。
黑附子
辛,純陽。治脾中大實,腎中寒甚。通行諸經。與防風相反。
白芨
苦甘,陽中之陰。止肺澀。白蘞同。
蜀膝
辛,純陽。破血。
射幹
苦甘,陽中之陰。去胃中癰瘡。
威靈仙
甘,純陽。去風,去大腸之風,通十二經絡。
馬兜鈴
苦,陰中微陽。利小便,主肺熱、安肺氣、補肺。
燈草
甘,純陽。利小便
葫蘆巴
苦,純陰。治元氣虛冷及腎虛冷。
白附子
辛苦,純陽。溫中、血痹,行藥勢。主中風失音,乃行而不止者也。
槐花
苦,純陽。涼大腸之熱。
槐實
苦。同上。
沈香
甘,純陽。補腎,又能去惡氣調中。東垣曰:能養諸氣,上而至天,下而及泉,與藥為使。
檀香
甘苦,陽中微陰。主心腹霍亂中惡,引胃氣上升進食。
乳香
甘,純陰。定經之痛。
川楝[註]子
甘,純陽。入心,主上下部腹痛。
【註】原作“練”。今改。
竹葉
苦,陰中微陽。涼心經。
山茱萸
酸,陰中之陽。溫肝,又能強陰益精。經云:滑則氣脫,澀則可以收之。山茱萸之澀以收其滑。
蜀椒
辛,純陽。明目,又溫中,止精洩。
硃砂
苦,純陰。涼心熱非此不能除。
龍骨
甘,純陽。固大腸脫。
赤石脂
甘酸,陽中之陰。固脫。白石脂同。
芎藭
辛,純陽。散諸經之風。
茜根
苦,陰中微陽。去諸死血。
艾葉
苦,陰中之陽。溫胃。
王不留行
苦甘,陽中之陰。奶子導引,利瘡瘍,主治痢。
-引經報使[註]-
【註】原無題目,據《本草綱目序例•引經報使潔古珍珠囊》補充。但內容有所不同(詳見以下各註)。
足太陽膀胱經:羌活、藁本[註]
【註】“藁本”,據《本草綱目》補。
足少陽膽經:柴胡、青皮[註]
【註】青皮,據《本草綱目》補。
足陽明胃經:升麻、葛根、白芷、石膏[註]
【註】“石膏”,據《本草綱目》補。
足太陰脾經:芍藥(白者補,赤破經)、升麻、蒼朮、葛根[註]
【註】“升麻、葛根、蒼朮”,據《本草綱目》補。
足少陰腎經:獨活、桂、知母、細辛[註]
【註】“知母、細辛”,據《本草綱目》補。
足厥陰肝經:柴胡、吳茱萸、川芎、青皮[註]
【註】“吳茱萸、川芎、青皮”,據《本草綱目》補。
手太陽小腸經:羌活[註]、藁本
【註】“羌活”,《本草綱目》作“黃?”。
手少陽三焦經:柴胡、連翹、(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註]
【註】“連翹、(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原在《本草綱目序例•引經報使》膽條下,根據文意加以調整補充。
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石膏[註]
【註】“升麻、石膏”,據《本草綱目》補。
手太陰肺經:白芷、升麻,加蔥白亦能走經、桔梗[註]
【註】“桔梗”,據《本草綱目》補。
手少陰心經:獨活[註一]、黃連、細辛[註二]
【註一】“獨活”,《本草綱目》無。
【註二】《本草綱目》作:“手少陰心:黃連、細辛”。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牡丹皮[註]
【註】《本草綱目》作:“手厥陰心主:柴胡、牡丹皮”。
-瘡瘍主治心法[註]-
【註】原無題目,據其內容與《醫學啟源•主治心法》中“瘡瘍”部分類似而增補。
苦寒以為君:黃芩去心;黃連去須;黃柏去皮;知母去須;生地黃,但用酒洗過用之,以酒熱為因也。
甘寒以為佐:黃芪、人參、甘草。
大辛以解結為臣:結者散之,連翹、當歸去蘆、藁本。
通經以為使:手之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足之三陰,足走臟而腹走手。
辛溫活血去惡血:當歸梢、蘇木、紅花、牡丹皮專治胃流血、凝血。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春防風、升麻;夏黃芩、知母、白芍藥;秋澤瀉、茯苓;冬桂、桂枝。
補胃實胃進飲食:橘皮、人參、甘草。
內實內熱者:黃連、黃柏、知母。
表虛表寒者:黃芪、人參,桂枝內發在外。
氣虛氣弱者:陳皮、黃芪、人參入脾。
氣實氣結者:青皮、厚朴、木香、沈香。
血虛者:生地黃、當歸身。
血實、惡血積聚者:當歸梢、蘇木、紅花。
散陰瘡之結聚排膿者:肉桂、入心,引血化汗化膿。
出瘡毒消瘡腫:黍黏子,用半生半熟,解表裏。一名大力子、牛蒡[註]子、惡實子。
【註】“蒡”字原作“旁”。
瘡出膈已上,須用防風上節、羌活、桔梗,此一味為舟楫,使諸藥不能下沈。
瘡出身中以下:須用酒水中半盞。
瘡堅而不潰者:昆布、王瓜根、廣茂[註]、京三棱
【註】廣茂:即莪朮,又名莪茂。
瘡痛甚者:加用黃芩、黃連、黃柏、知母。
十二經中但有瘡,皆血結氣聚,必用連翹。
瘡發而渴者:加葛根。
瘡出而嘔吐者:半夏、薑屑。
瘡出而煩悶者:黃連。
瘡出而飲水者:澤瀉、茯苓。
瘡出而大便不通者:煨大黃。
大便結燥而難得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瘡者:須用黃芩酒洗。
中焦有瘡:須用黃連酒洗。
下焦有瘡:須用黃柏、知母、防己,俱酒洗。
先有燥熱而病瘡者:蓋胃火受邪,當補腎水之不足。黃柏、知母。
因酒過多瘡出者:當除膀胱留熱,用澤瀉、防己。
註:“己”原作“尾”,今改。
瀉腎火,補下焦元氣:生甘草梢子。
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共力成功者:炙甘草。
馬刀挾癭須用:昆布、王瓜根、草龍膽。
馬刀未破而堅者須用:廣茂、京三棱。
地之濕氣,濕寒傷之,外鬱壅經絡不行,外有大寒濕之邪,而內必生大熱。當以辛溫之藥及行本經藥,通其皮毛壅滯;內則苦寒之劑,瀉其當氣之不從。是其治也。
-製方之法[註]-
【註】原無題目,因其文字與《醫學啟源•製方法》、《本草發揮•製方之法》、東垣《用藥珍珠囊•製方之法》題目內容類似而闕文頗多,故增補之。
病在上為天,製度宜炒、酒洗。煎藥宜武、宜清。服之宜緩飲。
病在下為地,煎藥宜文、宜濃。服之宜急飲。
去咽嗌之病[註一],近者奇之;治肝腎之病[註二],遠者偶之。汗不可以[註三]奇;下不可以偶[註四]。
【註一】“之病”二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二】此五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三】“以”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四】“以”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補上治上製[註一]以緩,緩者氣味薄,能遠其表,劑小量而頻食,後使氣味能遠去表去上。故曰:治肺者[註二],蓋欲少而頻者也。
【註一】“製”字原奪,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補。
【註二】原文“治肺者”下有“九”字,疑衍,從刪。
-骨蒸[註]-
【註】原無題目,據文中內容增補。
肺:氣,石膏辛;血,黃芩苦。
腎:氣,知母;血,黃柏。
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裏,皮為表。
牡丹皮,治包火,無汗而骨蒸。
四物內加上二味,治婦人骨蒸。
知母,瀉腎火。有汗而骨蒸。
潔古老人《珍珠囊》畢
精诚中医工作室註:《珍珠囊》(公元1186年出版,宋淳熙13年,金大定26年),是张元素编著。全书共1卷。本书1卷,药100味。对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均有所述。李时珍称之为“深阐轩歧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枢》之下,一人而已。”本书原著,久已散佚。但其内容,尚可见于《本草纲目》、《济生拔苹》等书中。张氏弟子李杲(东垣)所著之《用药法象》;再传弟子王好古所著之《汤液本草》皆渊源于本书。后世的中药药性小经典《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又称“寒热温平药性”也是托《珍珠囊》之名续撰。此洁古老人《珍珠囊》录自新浪博客博主黑色的眼睛的博文:張潔古《珍珠囊》--一本罕見的古代藥物手冊(转载),原文源自何处尚难稽考。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以及《珍珠囊》的引经报使等内容,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