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干祖望
孙氏在医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不是偶然的。除了有禀质聪慧过人的资本,极好社会背景赋予的条件,身弱多病和"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见《要方・序》)及"皆家贫不济乃止"(见《翼方・养性・服饵》)的"穷"来作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学习态度刻苦钻研。他为什么要在刻苦钻研中才能得到成就?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要方・大医精诚》)。
现在我们可以细细分析他所以能博学的八个方面:
(一)穷究
《淮南子・览冥》:"悖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地。"凡各门学问,都是在穷本索源的深究之下,才能格物致知而有所心得,我们看一下孙氏是怎样穷究的:"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哉。"(《要方・平脉》)
要认识某一个事物,必先接触那个事物,了解那个事物,深知那个事物。如其只须知其梗概的话,那未只要浮光掠影地过目一番即够了。但学问这个东西,更其是医学,凭浮光掠影的不求甚解,是坚决不行的。必须要"深究其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见《幼学琼林①・文士》,读书再多也无用。所以孙氏"深究其道"四字,的确是学医求精的唯一不二法门。
朱熹②在《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中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光用眼去阅览,远远不及朗诵的深入,且看老一辈中医数百首方剂可以一味不错地记得清清楚楚者,就是在摇头晃脑中视狐了《汤头歌诀》的收获。现在"读"的风气已没有了,所以还有那一位能记得住数百首方剂?但眼到、口到还是不行,最最主要的是心到,诚如朱夫子所谓:"心到最急。"所以孙思邈提出"必须视诹此方,寻思妙理"(见《要方・大医习业》)、"心当屏弃俗情,凝心于此"(见《要方・平脉》),然后"审谛覃思"(见《要方・大医精诚》)。能做到孙氏的两点,事实上也并不困难,纵然资质较差者,只要"人一能之已十之,人十能之已百之"地深研穷究,无有不成功之理。且看苏秦③读书困倦、闭目欲睡时,即引锥自刺其股。孙敬④久读,神疲头垂,用绳把头发吊在梁上。孙氏的学习精神的确与这"刺股悬梁"情出一辙。
"余早慕方技,长崇医道。偶逢一法,岂怯千金,遂使各方异术,莫能隐秘"(见《翼方・禁经上》)。这孙氏又一个穷究的手段。
像蜜蜂一样地采集效方良药,海洋不拒百川,所以成其浩瀚。李时珍《本草①《幼学琼林》4卷,清・程允升撰。清代作为童蒙读物,内容十分精彩。②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宋・徽州婺源人,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训学斋规》等书,尤以注解四书而享盛名。
③苏秦(?-公元前317年),字季子,师鬼谷子。战国时洛阳人。习纵横家言,出游数年,樵粹而归。乃发愤读书,终成大业。
④孙敬,汉时人。字文宝,好学,后成名儒。
纲目》的不朽之作,是否私淑孙思邈,那是不得而知,但两人的治学态度,都如出一轨。
孙氏在医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不是偶然的。除了有禀质聪慧过人的资本,极好社会背景赋予的条件,身弱多病和"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见《要方・序》)及"皆家贫不济乃止"(见《翼方・养性・服饵》)的"穷"来作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学习态度刻苦钻研。他为什么要在刻苦钻研中才能得到成就?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要方・大医精诚》)。
现在我们可以细细分析他所以能博学的八个方面:
(一)穷究
《淮南子・览冥》:"悖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地。"凡各门学问,都是在穷本索源的深究之下,才能格物致知而有所心得,我们看一下孙氏是怎样穷究的:"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哉。"(《要方・平脉》)
要认识某一个事物,必先接触那个事物,了解那个事物,深知那个事物。如其只须知其梗概的话,那未只要浮光掠影地过目一番即够了。但学问这个东西,更其是医学,凭浮光掠影的不求甚解,是坚决不行的。必须要"深究其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见《幼学琼林①・文士》,读书再多也无用。所以孙氏"深究其道"四字,的确是学医求精的唯一不二法门。
朱熹②在《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中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光用眼去阅览,远远不及朗诵的深入,且看老一辈中医数百首方剂可以一味不错地记得清清楚楚者,就是在摇头晃脑中视狐了《汤头歌诀》的收获。现在"读"的风气已没有了,所以还有那一位能记得住数百首方剂?但眼到、口到还是不行,最最主要的是心到,诚如朱夫子所谓:"心到最急。"所以孙思邈提出"必须视诹此方,寻思妙理"(见《要方・大医习业》)、"心当屏弃俗情,凝心于此"(见《要方・平脉》),然后"审谛覃思"(见《要方・大医精诚》)。能做到孙氏的两点,事实上也并不困难,纵然资质较差者,只要"人一能之已十之,人十能之已百之"地深研穷究,无有不成功之理。且看苏秦③读书困倦、闭目欲睡时,即引锥自刺其股。孙敬④久读,神疲头垂,用绳把头发吊在梁上。孙氏的学习精神的确与这"刺股悬梁"情出一辙。
"余早慕方技,长崇医道。偶逢一法,岂怯千金,遂使各方异术,莫能隐秘"(见《翼方・禁经上》)。这孙氏又一个穷究的手段。
像蜜蜂一样地采集效方良药,海洋不拒百川,所以成其浩瀚。李时珍《本草①《幼学琼林》4卷,清・程允升撰。清代作为童蒙读物,内容十分精彩。②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宋・徽州婺源人,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训学斋规》等书,尤以注解四书而享盛名。
③苏秦(?-公元前317年),字季子,师鬼谷子。战国时洛阳人。习纵横家言,出游数年,樵粹而归。乃发愤读书,终成大业。
④孙敬,汉时人。字文宝,好学,后成名儒。
纲目》的不朽之作,是否私淑孙思邈,那是不得而知,但两人的治学态度,都如出一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