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9/19
- 帖子
- 3254
- 获得点赞
- 146
- 声望
- 83
- 年龄
- 44
我家闽人也,祖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柳郁村,于清康熙初年随慕义伯黄胜(黄伯侯)迁至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城西十五里蒋庄村。
黄伯侯的后人手里有一张治疗:乳腺炎、乳痈、乳腺增生、肿脖瘟、无名肿块疙瘩、疖子的膏药方,效果灵验愈人无数,这张方子代代相传从不示人,最后的传人是黄某某,在村子里大家都叫他老黄头,老黄头的娃比较多在那个年代单靠种地挣工分是很难生活下去的,老黄头就是靠着这张方子换些柴米油盐、钱粮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好了,老黄头的儿子们都参加工作了,所以这个方子也就没有接班人了,尽管这样老黄头还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绝不外传!
我同门的大伯眼看着良方埋没,就琢磨着怎样把这个方子保存下来,可是这个老黄头生性古怪不好接近也只有从他去购药材时入手,谁知老黄头很狡猾,每次到药店里买药都狡兔三窟,这家买几样那家买几样并且里边掺杂着一些其它的药让人摸不着气儿;后来大伯就多次到那几家药店买药买回来后用了一部分大多数都扔了,就这样慢慢的和药店的伙计混熟了从中知道了一些药,然后再盯住老黄头家倒出来的药渣认出来后再和这些药相鉴别一样一样的排除,真可谓煞费苦心,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膏药的配方就差关键的一味药了,这味药老黄头把它研成面装在一个密闭的瓶子里随身携带,只有在膏药将要熬好时才拿出来对着膏药锅轻轻的磕几下。
大伯和村子里的老支书关系比较好,老支书长年在外地住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拜望乡亲们,老支书每次回到村子里大伯就前去问安,直到有一次无意间说起这件事,老支书说那是个剧毒药啊,俗话说:“低头吃藤黄,抬头见阎王”,买这样的药需要我开证明,没有证明是买不来的。
后来这张方子 辗转到了我的手里,今天痛下决心,无偿地奉献给世人,配方如下:
正品龙骨,正品象皮,净乳香,净没药,龙血竭,儿茶,各三钱,藤黄五分,晒干的大癞蛤蟆一只,手指甲、槐枝、艾条各适量,真香油半斤,广丹三两,上药必须用铜锅、铜勺熬制。
黄伯侯的后人手里有一张治疗:乳腺炎、乳痈、乳腺增生、肿脖瘟、无名肿块疙瘩、疖子的膏药方,效果灵验愈人无数,这张方子代代相传从不示人,最后的传人是黄某某,在村子里大家都叫他老黄头,老黄头的娃比较多在那个年代单靠种地挣工分是很难生活下去的,老黄头就是靠着这张方子换些柴米油盐、钱粮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好了,老黄头的儿子们都参加工作了,所以这个方子也就没有接班人了,尽管这样老黄头还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绝不外传!
我同门的大伯眼看着良方埋没,就琢磨着怎样把这个方子保存下来,可是这个老黄头生性古怪不好接近也只有从他去购药材时入手,谁知老黄头很狡猾,每次到药店里买药都狡兔三窟,这家买几样那家买几样并且里边掺杂着一些其它的药让人摸不着气儿;后来大伯就多次到那几家药店买药买回来后用了一部分大多数都扔了,就这样慢慢的和药店的伙计混熟了从中知道了一些药,然后再盯住老黄头家倒出来的药渣认出来后再和这些药相鉴别一样一样的排除,真可谓煞费苦心,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膏药的配方就差关键的一味药了,这味药老黄头把它研成面装在一个密闭的瓶子里随身携带,只有在膏药将要熬好时才拿出来对着膏药锅轻轻的磕几下。
大伯和村子里的老支书关系比较好,老支书长年在外地住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拜望乡亲们,老支书每次回到村子里大伯就前去问安,直到有一次无意间说起这件事,老支书说那是个剧毒药啊,俗话说:“低头吃藤黄,抬头见阎王”,买这样的药需要我开证明,没有证明是买不来的。
后来这张方子 辗转到了我的手里,今天痛下决心,无偿地奉献给世人,配方如下:
正品龙骨,正品象皮,净乳香,净没药,龙血竭,儿茶,各三钱,藤黄五分,晒干的大癞蛤蟆一只,手指甲、槐枝、艾条各适量,真香油半斤,广丹三两,上药必须用铜锅、铜勺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