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4/05/16
- 帖子
- 65
- 获得点赞
- 4
- 声望
- 6
中医科普之九:看舌自诊-简明舌象分类3-3
九、上火舌(共同特点:舌尖红赤、有芒刺红点)
十、血热舌(共同特点:舌质红绛,无苔或积粉白苔)
十一、气血两亏舌(共同特点:舌淡嫩无苔)
十二、胃败舌(共同特点:舌萎缩无苔)
附:能言善辩舌(共同特点:舌形尖长)
整理说明:
1.看了2、30本舌诊书,感觉大多杂乱无章,看后抓不住要点,故作以上简明分类,便于普通自学者入门之用。若要精于舌诊,还当多看书学习、多临床分析为是。
2.整理者心得:
(1)日常舌诊中,以阳虚舌合并肝胆舌者居多,遵异病同治的法则,用温阳疏肝法,采“附子理中汤”加“四逆散”合方并加减药味,对临床表现的诸多病症甚至疑难杂症,均有良效。
(2)阴阳两虚证(阳虚舌有裂纹者)亦不少见,因“阳虚易治、阴虚难回”,故常采用“急回其阳、缓回其阴”的治法,先用四逆汤类方回阳,再用温阳补阴法,经1-1.5年的缓治,裂纹多能慢慢变小、弥合。
(3)“头面少实火”,日常常见的头面部诸多“火证”,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牙痛、咽喉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耳漫肿、痤疮,若为阳虚舌,则上述“火证”均为“虚火”,治用温阳通阳(潜阳)法,如“白通汤”方加味,多有“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愈”的效果,甚至头天晚上服药,次日晨即愈的效果。
(4)纯阴虚舌很少见到,多为久病耗阴之人,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常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方,经治一段时间后,干红裂纹舌常变为胖润裂纹舌,说明主证已经变为阴阳两虚之证,再用温阳补阴法缓图。
(5)血瘀舌亦多见,加用活血化瘀药常有“活血破气”之弊,活血效果有时也不太好,故常用“血府逐瘀胶囊”、“逐瘀通脉胶囊”配合。
3.看了诸多医案类著作,感觉精于舌诊者,当推范中林,可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说明可见本人“日志”中的“中医科普之二:中医流派简介-了解与学习中医知识的门径”一文)。整理者称其为医案为“天下第一医案”,是因其舌脉俱全、辨证精准、善用经方之故。
4.受时间、水平所限,文中必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网友拍砖,以便改进提高!
续完。
九、上火舌(共同特点:舌尖红赤、有芒刺红点)
十、血热舌(共同特点:舌质红绛,无苔或积粉白苔)
十一、气血两亏舌(共同特点:舌淡嫩无苔)
十二、胃败舌(共同特点:舌萎缩无苔)
附:能言善辩舌(共同特点:舌形尖长)
整理说明:
1.看了2、30本舌诊书,感觉大多杂乱无章,看后抓不住要点,故作以上简明分类,便于普通自学者入门之用。若要精于舌诊,还当多看书学习、多临床分析为是。
2.整理者心得:
(1)日常舌诊中,以阳虚舌合并肝胆舌者居多,遵异病同治的法则,用温阳疏肝法,采“附子理中汤”加“四逆散”合方并加减药味,对临床表现的诸多病症甚至疑难杂症,均有良效。
(2)阴阳两虚证(阳虚舌有裂纹者)亦不少见,因“阳虚易治、阴虚难回”,故常采用“急回其阳、缓回其阴”的治法,先用四逆汤类方回阳,再用温阳补阴法,经1-1.5年的缓治,裂纹多能慢慢变小、弥合。
(3)“头面少实火”,日常常见的头面部诸多“火证”,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牙痛、咽喉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耳漫肿、痤疮,若为阳虚舌,则上述“火证”均为“虚火”,治用温阳通阳(潜阳)法,如“白通汤”方加味,多有“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愈”的效果,甚至头天晚上服药,次日晨即愈的效果。
(4)纯阴虚舌很少见到,多为久病耗阴之人,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常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方,经治一段时间后,干红裂纹舌常变为胖润裂纹舌,说明主证已经变为阴阳两虚之证,再用温阳补阴法缓图。
(5)血瘀舌亦多见,加用活血化瘀药常有“活血破气”之弊,活血效果有时也不太好,故常用“血府逐瘀胶囊”、“逐瘀通脉胶囊”配合。
3.看了诸多医案类著作,感觉精于舌诊者,当推范中林,可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说明可见本人“日志”中的“中医科普之二:中医流派简介-了解与学习中医知识的门径”一文)。整理者称其为医案为“天下第一医案”,是因其舌脉俱全、辨证精准、善用经方之故。
4.受时间、水平所限,文中必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网友拍砖,以便改进提高!
续完。
附件
-
210.2 KB 查看: 254
-
245.9 KB 查看: 105
-
252.6 KB 查看: 98
-
213.8 KB 查看: 104
-
223 KB 查看: 96
-
261.3 KB 查看: 93
-
210.2 KB 查看: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