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关于中医诊法之管见

hyt1992214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4/06
帖子
426
获得点赞
131
声望
43
年龄
68
所在地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望、闻、问、切四诊,望其色,闻其声音(宫商角徵羽主病),问其症(自觉症状),切其脉,必须四诊和参,最起码要做到脉证相合,如头痛在两侧,见浮弦脉,为少阳病;头颠顶痛,脉见沉弦,在厥阴无疑;尺脉大数,肾热,或见溲黄,腰胀痛;尺脉沉迟细紧,则见手足逆冷,腰膝冷痛;足少阴病矣;每见现代中医大师,高谈阔论,旁若无人,一接触病人,则令病人先做各种检查,不禁愤然。本人非专业中医,但觉得仲祖当日所创医法,当时并无各种检查法,望闻问切诊法足矣。如要改革中医诊法,必先精通仲景诊法,再参考西医各种检查,否则必然虎犬两不像。又要当中医大师,又不研究脉诊,口里说的、文字记得全是西医的概念、名词,中医的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浮沉分辨不清,只好按西医的思维模式开一个大方来吓唬病家;诊道不明,病因不清,让病人终生服降压药、降糖药、止痛药、抗过敏药,传统中医几千年何曾有过。近来,论坛内竟然有专文淡化脉诊,否定脉诊,不知作者将向中医引向何方,借问一句,中医现代化已经改革到如此地步了!
 
仲祖无能呀,连手机都不会用,有朝一日请个5岁高手教教他。或者送他一辆汽车,让他来教教咱如何四诊。要不咱们就穿越过去学习学习。
 
其实如果是西医思维治病大可不必装扮中医模样,但不这样(伪装成中医)又怎骗得了那些信捧中医的教徒百姓,又怎样从他们的口袋里掏走钱,穿件神衣扮菩萨可以骗香火啊。
---一句话:用我的方法,抢占你的巿场-这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由版主最后编辑:
李荣伟; 说:
李荣伟 发表于 2014-5-19 18:18
仲祖无能呀,连手机都不会用,有朝一日请个5岁高手教教他。或者送他一辆汽车,让他来教教咱如何四诊

呵呵!喜欢李兄這性情!
 
诊脉,这个东西不是个个人都能够体会得来的(敏感度不同),你摸你的,我摸我的,脉证不符也是常见。要是人人都那么规矩地按照典籍和课本上得病,我们还用得着在这里争论么?所以才要四诊和参。至于中医四诊加上西医诊断,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谁主谁次的问题,而且经常是患者先做过西医检查才来看中医的。
脉诊很重要,但不是一定那么神奇。等其他三诊都出来了,脉象就拿来印证一下。很多时候你觉得是中医师的把脉水平高,其实他通过前三诊已经把你的情况都摸透了。当然也不乏有直接把脉就什么都知道的高手,但毕竟是少而又少。
举个例子,一般说来风寒感冒的脉象是浮紧,但临床上如见到症状如风寒感冒,但脉象为浮数,你该怎么判断?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要不就对患者说:我看你心脏有问题,脉都胡跳呢!哈哈哈哈
 
临床上,脉证相合的可真不多啊!
没有几个能按照伤寒条文所述得病的,即使症状相同,病机也许不同,用药也还是没效果!
比如,发热汗出,便结但腹无所苦,脉数,咽痛,反恶寒怕风。这个好诊断吗?
再比如,发热,恶寒,脉沉数,咽痛!怎么诊断?
实际情况比我举得这两个例子复杂的多,不是光背书就成的。
中医修炼没有个一二十年恐怕是不成的!
 
天际飞虹; 说:
天际飞虹 发表于 2014-5-19 20:23
诊脉,这个东西不是个个人都能够体会得来的(敏感度不同),你摸你的,我摸我的,脉证不符也是常见。要是人

如果按你说风寒又摸到浮数,其实正经治疗就是按脉治,先给浮数的药,再饮后诊脉,你买本看看仲景书怎么写的吧。
怕你没时间看,帮你扫盲一下,仲景书也是先治大脉,饮后余症再诊再治。以脉为主,以大气为主。
中医当以脉治,而不是以病治。

看看你们说的话,要多可笑就多外行无奈
 
由版主最后编辑:
脉像一把琴,像一条河,像一个风箱,像音乐,像。就看你怎样体会。
 
仲景书怎么
问题不出在我对仲景书是否理解,而在于楼主您的首贴中说到
必须四诊和参,最起码要做到脉证相合

我给您的是个临床的实际例子,不用你帮我扫盲,我的问题是给你的。只是你不要把把脉看得那么神就好了。太多的人把脉诊当成唯一判断中医好坏的标准,不会把脉的好像就不是个好中医,历来的文学作品中把把脉写成神技一样,你这样的宣传讨论也不过是增加这种影响罢了。你可以把所有的经典都背过,烂熟于心,但是病人还是一样不照着书生病。你可以完全对中医失去信心,但是并不会影响多数学习中医的人。
你要是愿意帮助这里大家多些对中医诊断的了解,不妨多写点实际点的文章,介绍些你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少些对其他人的贬低和指责,尤其是大范围的否定。动不动就觉得别人都错的或者否非常无知,并不能说明你自己就更高明。
 
由版主最后编辑:
问题不出在我对仲景书是否理解,而在于楼主您的首贴中说到。

我给您的是个临床的实际例子,不用你帮

嗯您说的对,是我说话前后不一致了。

问题出在我学中医的日子短,目前我的感觉来看,还是要以脉为准,最近诊断并治疗过的几个案例来看,无论患者什么病,一切从大脉治,效果特别好,普遍都是第一服就反应特别神效。

而四诊和参这个问题,我有个朋友各种病,但是我没机会见他,经常电话聊天,他看了各种中医西医,最后什么肾炎,肠炎,颈椎增生,妇科病等等,各种治疗都做了,很快就反复并加重。我当时诊断为脾虚,最近她终于没啥其他医生能试试了,返回来试试我这个路子,不到2天,各种症状大幅减轻,最近正在继续喝药。


我觉得,还是要以大脉为主。
 
检查不是西医的专利,窥镜的检查等于把你的视觉延伸到了深处,看到之后的治疗时可以四诊合参不要拘泥于西医的病名,自己辨证论治即可、山非山 ,雾非雾。心里有中医你才会用中药。如果不做检查有些病人会不找你看的。 中医也有舍症从脉,舍舌从证之说。诊脉仅供参考,不要自认为自己就是中医,别人参照了西医检查就不是中医。
 
四诊各有特色,我见过的高手完全能用脉诊摸出身体疾病情况(事先不问),也可以说出那些西医名,如脂肪肝,子宫肌瘤,瘤大约有多大等,一些病患者原先都不知,经脉诊后患者通过仪器检查得到证实,基本上和脉诊接近,确实有这样的人能做到。但作为一般的医人,你不可能要求他学到那么高的水平才能治病,那样天下病人就找不到医生了,应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合适的方法,再慢慢精通,但不能贬低其他方法,有贬低思想是因该方面的认识还不足所致。
 
由版主最后编辑:
您对脉诊感觉敏感是件好事,继续努力,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

又如《汉方诊疗三十年》作者也曾经说过:“还是脉象最重要”。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有含金量。值得认真读一读。
 
仲祖当年所创医法,必四诊和参,独重脉法,故伤寒、金匮中各篇,定曰“辩某病脉证并治”。叔和去圣不远,故能重之。唐汉以降之后贤,去圣以远,以脉法难学,故独重证,蔚成风气。其实仲祖之脉证,其中之证,已含声、色、气味、各种自觉症状等,反复把玩伤寒、金匮,自然知之,脉法亦在其中。圣人与人以规矩,不能与之以巧,脉乃气血先见,四季有本脉,五脏有本脉,六淫有本脉,传变干移,生克制化,有其证必有其脉。吾为人诊病,常见其脉有变而证不显,如俗言糖尿病,诊脉必见阳明内热,或在气或在血,或气血兼见,外证必四肢无力,懒惰少动,而并不见有热象。西医测得血糖必高,必与之降糖,或打胰岛素。吾治疗时与之清热,并不降糖,三五剂中药,症状缓解,血糖不降自降。且吾诊病时,并不看病人所携带的各种检查材料,怕为其所囿,必全凭脉证相参,方可遣方用药。此仅是个人体会,聊做曰者参考。如有人不同意见,本人并不反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仲祖当年所创医法,必四诊和参,独重脉法,故伤寒、金匮中各篇,定曰“辩某病脉证并治”。叔和去圣不远,故能重之。唐汉以降之后贤,去圣以远,以脉法难学,故独重证,蔚成风气。其实仲祖之脉证,其中之证,已含声、色、气味、各种自觉症状等,反复把玩伤寒、金匮,自然知之,脉法亦在其中。圣人与人以规矩,不能与之以巧,脉乃气血先见,四季有本脉,五脏有本脉,六淫有本脉,传变干移,生克制化,有其证必有其脉。吾为人诊病,常见其脉有变而证不显,如俗言糖尿病,诊脉必见阳明内热,或在气或在血,或气血兼见,外证必四肢无力,懒惰少动,而并不见有热象。西医测得血糖必高,必与之降糖,或打胰岛素。吾治疗时与之清热,并不降糖,三五剂中药,症状缓解,血糖不降自降。且吾诊病时,并不看病人所携带的各种检查材料,怕为其所囿,必全凭脉证相参,方可遣方用药。此仅是个人体会,聊做曰者参考。如有人不同意见,本人并不反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本人亦无贬低他人之意,如不经意间,伤害到你的感情,在此致歉。
 
我感到谈脉的这位同道是在认真的分享他的临床所悟,无意贬低他人,张扬自己。这样的分享很难得,应该感谢才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