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4-5-16 07:09 编辑
近日论坛一贴,因丹参药性引发诸多讨论,诸多分歧,各以实践、书籍为己证,但对传统中药辨性法竟无人提起。我想讲几句个人观点,实践验药虽然很重要但有前题约束,试药者以平人为准,以单味药,以份量比例为据,病人试者必须面对几类结果,五脏气血偏差,药服下反应不一,若以方服配伍偏差反应不一,若份量大小不同,体感反应不一,有些长小服微寒,大服大会引发虚热上火等,若以现代化验或白老鼠法,体异更易误差,化验成份法可借用,但药之气味这类现代法仍欠不足。综合体试的诸多问题,应结合传统方法为理论指导,化验成份数据为参考对药物,包括新生药物更进一步的辨性才能将中医药走自己的路,利用时代的工具更清楚化,透明化。
如丹参,传统以生长气候,形色气味,先以判断推测作参考,再以体试作比较互相纠正偏差所在,今天可以成份参与综合利用。还有一个问题,不能仅盯着寒热,如按草药法方茎有退肿之功,毛刺有行气通络之能,如按五行简归法,则方象金,毛刺象庚金秉气之悍者,金主杀伐此类药物大都有解毒消肿一类功效,金性凉,则此类药有性凉特征,此仅辨一形,再综合色气味地域等因素较量轻重,定四气五味熟为主,熟为辅,则整体药性大概印象就出来,再结合现代数据比重,药性偏差就不会很大。如果体试仅各自体会出药性的一面,如不同体质的人,有人体会出丹参形性的凉性,有人体会出赤色属火的温性,于是彼此间争论不休,各执已见。
近日论坛一贴,因丹参药性引发诸多讨论,诸多分歧,各以实践、书籍为己证,但对传统中药辨性法竟无人提起。我想讲几句个人观点,实践验药虽然很重要但有前题约束,试药者以平人为准,以单味药,以份量比例为据,病人试者必须面对几类结果,五脏气血偏差,药服下反应不一,若以方服配伍偏差反应不一,若份量大小不同,体感反应不一,有些长小服微寒,大服大会引发虚热上火等,若以现代化验或白老鼠法,体异更易误差,化验成份法可借用,但药之气味这类现代法仍欠不足。综合体试的诸多问题,应结合传统方法为理论指导,化验成份数据为参考对药物,包括新生药物更进一步的辨性才能将中医药走自己的路,利用时代的工具更清楚化,透明化。
如丹参,传统以生长气候,形色气味,先以判断推测作参考,再以体试作比较互相纠正偏差所在,今天可以成份参与综合利用。还有一个问题,不能仅盯着寒热,如按草药法方茎有退肿之功,毛刺有行气通络之能,如按五行简归法,则方象金,毛刺象庚金秉气之悍者,金主杀伐此类药物大都有解毒消肿一类功效,金性凉,则此类药有性凉特征,此仅辨一形,再综合色气味地域等因素较量轻重,定四气五味熟为主,熟为辅,则整体药性大概印象就出来,再结合现代数据比重,药性偏差就不会很大。如果体试仅各自体会出药性的一面,如不同体质的人,有人体会出丹参形性的凉性,有人体会出赤色属火的温性,于是彼此间争论不休,各执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