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漫话桑叶

渠江愚翁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3/29
帖子
214
获得点赞
30
声望
18
漫话桑叶
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能疏散肺、肝二经的邪气,为辛凉解表药。 桑叶是治疗风热咳嗽、扁桃腺炎、头痛发热、目赤肿痛的良药:常用桑叶、菊花、夏枯草水煎服。这就大家知道的“夏桑菊颗粒”
桑叶又有较好的降压功能。药理研究,桑叶中含有降低血液黏度的黄酮类成分,所以在改善高脂血症的同时,又有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溢血的作用。高血压患者每日用15至20克桑叶,煎汤代茶,能有效控制血压上升。桑叶能抑制血糖上升:笔者治疗糖尿病,常于辨证方中加入桑叶(或蚕沙)疗效可增。现代研究桑叶具有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所以多喝桑叶茶,可提高葡萄糖耐量,防治糖尿病的发生,明显抑制食后血糖上升。
桑叶又为止汗良药。桑叶止汗,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桑叶除寒热汗出”。《本草撮要》亦认为:“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盗汗就是夜间入睡后汗出。为何桑叶须用“经霜者”?这是因为经霜后所采摘的桑叶,得秋金之气最全,药力最厚。《百草镜》也认为:“须大雪压过,雪霁天晴采下,线穿悬户阴干,其色多青黑色,风吹作铁器声,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之良。”笔者也常用冬桑叶治疗顽固性盗汗、阴汗。宋代名医张杲,在他的《医说》中还记载了一则用桑叶治愈20年盗汗的故事: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20年,无复可宁,唯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绝妙验方,为汝治之。”三日之宿疾顿愈。求其方,则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研末,空腹温水调下二钱。同时代洪迈的《夷坚志》中,亦有相同记载。
桑叶用于外科,现代已少见了。在古代,用桑叶治疗痈肿溃疡,金创烫伤,均有良效。如“痈疽疮口成大窟,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频掺疮中,或煎汤洗之。”“神仙刀剑药,妙不可言,桑叶为末,干掺之。”(《东医宝鉴•杂病篇》)“治穿掌肿毒,桑叶捣细,二面敷之。”(《仙方合集•下卷•杂方》)清末名医马培之有一治烫伤“极效”的方子,即“霜桑叶烧末,用香油调敷。”(《马培之医案论精要•第四篇》)
于此可见桑叶清热解毒,生肌长肉的功用,也不可小视。
桑叶煎水,温洗眼目,不但可治“烂眼边”,还有止泪明目的作用。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治眼病医方》里,就有慈禧“洗目方:霜桑叶三钱,水煎,每日净面后洗目用。”
说桑叶有补益功效,恐怕许多人不会相信。其实古人早已用其补虚。如古方“胡僧桑麻丸”:即以桑叶为主组成的方剂。方是桑叶去梗茎500克,黑芝麻125克(炒),共研为末,白蜜适量为丸。早晚各服10克,开水下。此方有滋养肝肾,祛风明目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迎风流泪。《本草逢源》还称:“久服(此方)须发不白,不老延年.。”说明桑叶确能补虚。头发脱落或头发疏稀,多为气血不足:也可用桑叶、芝麻叶(或者芝麻梗)煮淘米水洗头,不到10次,头发即可长出。这在《千金方》中就有记载:“治头发不长,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 少年白发,用霜桑叶为末,白开水送服,长期坚持服用,白发可逐渐转黑,面容亦转红润。现代研究也证实,桑叶有类似人参的补益和抗衰老作用。人参属于热补,而桑叶属于清补,老幼均可,四季皆宜。
 
桑叶补虚,学习了。
 
桑叶(《本经》)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尤以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桑区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临床上习惯认为经霜者质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饮片名称桑叶、蜜炙桑叶。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
《本草拾遗》:桑叶、汁,主霍乱腹痛,吐下,研取白汁,合金疮。又主小儿吻疮,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椹,利五藏关节,通血气。
《日华子本草》:暖,无毒。利五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春叶未天,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风。
《开宝本草》: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
《本草经疏》:《本经》无气味。详其主治,应是味甘气寒性无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原禀金气,故又能除风。经霜则兼得天地之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地,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本草纲目》: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
《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本草备要》:甘寒,手足阳明之药。大肠、胃。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本经逢原》:桑叶清肺胃,去风明目。取经霜者煎汤,洗风眼下泪。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本经》言除寒热出汗,即《大明》蒸熟捣盦风痛出汗之谓。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酒服,治一切风。桑根烧灰淋汁,与石灰点面上风,灭痣,去恶肉。
《本草崇原》:《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
《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集简》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目,用黑芝麻同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
得生地、麦冬,治劳热。配生地、阿胶,治嗽血。
肝燥者禁用。
《本草经解》:桑叶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降寒热。汁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本草新编》: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过大,则止可煎汤以入药,有堪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本草分经》: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

【现代药理研究】

1. 桑叶有解痉作用。
2. 桑叶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桑叶煎剂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外,还可杀灭钩端螺旋体。
3. 桑叶有抗炎作用。
4. 桑叶有降血糖作用。其所含的蜕皮甾酮对多种方法诱导的血糖升高均有降糖作用,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元,但不改变正常动物的血糖。
5. 桑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桑叶提取液给狗麻醉后股静脉注射,出现暂时血压降低,但不影响呼吸。
6. 桑叶对平滑肌有影响,其对动物动情子宫有兴奋作用,对鼠肠肌有抑制作用。
7. 桑叶还有降血脂、利尿作用。
 
桑枝(《本草图经》)

桑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石英性强。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临床用名有桑枝、炒桑枝。

【本草汇言】

《本草图经》: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运,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疗口干及痈疽后渴,用嫩条细切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
《本草纲目》: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治寒痹内热,以桑炭炙布巾,熨痹处,治口僻以桑钩钩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其意也。又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腐溃及阴疮、瘰疬、流注、臁疮、顽疮、恶疮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亦取桑通关节、去风寒、火性畅达、出郁毒之意。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处。每吹炙片时,以痰肉腐动为度,内服补托药,诚良方也。
《本草经疏》:味苦,平,性不冷不热。主遍体风痒干燥,火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疗痈疽后渴,嫩条细捣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圣惠方》治紫白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斗,慢煮至五升,去滓,再煎成膏,每卧时温酒调服半合,以愈为度。
《本草蒙筌》:煎常饮,耳目聪明。去手足拘挛,脚气兼散;润皮毛枯槁,风痒且驱。阴管通便,眼眶退晕。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
《本经逢原》:桑枝清热去风,故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无不宜之。时珍云: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治寒痹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痹处。治口僻用马膏法,以桑钩钩其口,坐桑灰上。又痈疽发背,流注顽疮,久不愈者,用桑木灸法,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其法以桑柴劈作小片,束作小把,燃火吹息灸患处。每吹灸片时,瘀肉渐腐,用此以助内服之药。又治久嗽不止,用桑枝煎汤,渴即饮之。桑柴灰熬膏,点大风恶疾;或淋取汁洗头面,不过十度即瘥,此《圣惠》法也。
《本草崇原》:气味苦,平。主治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运,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
《得配本草》:甘、苦,平。入手太阴经。治风湿,通关节,除肺咳,利小便,散寒消食。
得桂枝,治肩背痹痛。配益母煎膏,治紫白癜风。
治风湿,酒蒸;消食,煅炭。
气虚者禁用。
《本草分经》:苦,平。祛风利水,治手足风寒湿痹。

【现代药理研究】

桑枝具有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的作用。
 
桑 椹(《新修本草》)

桑椹为桑科植物桑树的成熟果穗。主产于我国南方育蚕地区。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肠。临床用名桑椹。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若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虚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乃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火毋,必相依附。
得黄柏及酒良。
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本草经疏》:桑椹者,桑之精华所结也。其味甘,其气寒,其色初丹后紫,味厚于气。合而论之,甘寒益血而除热,其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无疑矣。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神清则聪明内发,阴复则变白不老。甘寒除热,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故利水气而消肿。皆自然之道也。
简误:甘寒带滑,故润而下行,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本草蒙筌》:收曝干,蜜和丸服。开关利窍,安魂镇神。久服不饥,聪耳明目。
《本草备要》:桑椹,甘凉。色黑入肾而补水,利五脏关节,安魂镇神,聪耳明目,生津止渴,炼膏,治服金石药热渴。利水消肿,解酒乌髭。
《本经逢原》:桑椹,手、足少阴、太阴血分药。《本经》所主,皆言桑椹之功,而宗奭云:《本经》言桑甚详,独遗其椹。即濒湖之博识,尚不加察,但以其功误列根皮之下,所以世鲜采用,惟万寿酒用之。
《本草崇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痛,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
《本草求真》:甘凉色黑,治能除热养阴止渴,乌须黑发。《月令》云: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又椹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
《得配本草》:甘,凉。入足少阴经血分。补水生津。和血脉,利五脏,通关窍,解酒毒。
入糯米酿酒,治水肿胀满。得生熟地,治阴虚火动。
清小肠之热,生用;通关节,酒蒸晒;补肾阴,熟地汁拌蒸晒。
胃寒,大便滑,二者禁用。
《本草新编》:桑椹,专黑髭须,尤能止渴润燥,添精益脑。此三品相较,皮不如椹,而椹更不如叶也。前人未及分晰,世人不知,余得岐伯天师亲讲。老人男女之不能生子者,制桑叶为得子,始知桑叶之妙,为诸补真阳者之所不及。所用桑叶,必须头次为妙,采后再生者,功力减半矣。
或疑桑椹乃桑树之精华,其功自胜于叶,而吾子谓椹不如叶,意者桑叶四季皆可采用,而桑椹必须四月采之为艰乎?曰:椹与叶,功用实同。因椹艰于四季之采用,且制之不得法,功逊于叶多矣。我今备传方法,使人尽知可也。四月采桑椹数斗,饭锅蒸熟,晒干即可为末。桑椹不蒸熟,断不肯干,即干而味已尽散无用,且尤恶铁器。然在饮锅内蒸熟,虽铁锅而不碍也,此皆岐天师传余之秘。同熟地、山茱萸、五味子、人参同用,实益算仙丹,诚恐世人不知制法,所以单言桑叶之奇。盖无椹用叶,功实相同耳。桑椹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
《本草分经》:甘、酸,温。入肾。补水生津,利水乌须。

【现代药理研究】

1. 桑椹有中度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可促使T淋巴细胞成熟,从而使衰老的T细胞得到恢复。
2. 桑椹对体液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3. 桑椹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有防止环磷酰胺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
4. 桑椹能降低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可能是其滋阴作用机制。
5. 桑椹可促进血细胞的生长,并对粒分祖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6. 桑椹在胃中能补充胃液的缺乏,可增强胃的消化力,进入肠内能刺激肠粘膜,使肠液分泌增多,肠的蠕动增强。
 
桑 白 皮(《本经》)

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甘,性寒。归肺经。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临床用名有桑白皮、蜜炙桑白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叶:主除寒热,出汗。
《名医别录》:无毒。主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
《药性论》:使,平。能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日华子本草》:温,调中,下气。消痰止渴,利大小肠,开胃,下食,杀腹藏虫,止霍乱吐泻。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
《本草衍义》:治服金石发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性微凉。
《药类法象》:气寒,味苦酸。
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补虚益气,除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
《药性赋》:味甘,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益元气不足而补虚,泻肺气有余而止咳。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酸。甘而辛,甘厚辛薄,无毒。
入手太阴经。
《象》云: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
《心》云:甘以固元气,辛以泻肺气之有余。
《本草》云: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缝金疮。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忌铁铅。
《本草衍义补遗》: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中水气,止呕血,消水肿,利水道,须炒而用之。
《本草纲目》:桑白皮专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宋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面喘,面肿身热,泻白散主之。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
《本草经疏》:桑根白皮得土金之气,故味甘气寒而无毒。东垣、海藏俱云兼辛。然甘厚辛薄,降多升少,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甘以固元气而补不足,辛以泻肺邪之有余,故能止嗽也。凡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伤中者,中气伤也。五劳者,五脏劳伤也。六极者,六腑之中气极也。羸瘦者,肌肉脱也。崩者中,血脱也。脉绝者,气血两虚之至,故脉不来也。之数者,皆由阴不足则阳有余,阳有余则火盛而内热,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能消物,造化自然也。惟甘也可以补元气,惟寒也可以除内热,热除矣,元气生矣,则上来诸证自瘳。故《本经》终之以补虚益气焉。《别录》去肺中水气者,即《十剂》中云:燥可去湿,桑白皮之属是已。吐血热渴者,热伤肺,火炎迫血妄行,溢出上窍,而兼发热作渴也。其主水肿腹满胪胀者,即利水道,除湿补虚之功也。湿热盛则寸白生,消除湿热则虫自不能留也。缝金疮者,甘寒补益,宜于伤损也。
简误: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甘而辛,甘厚辛薄。气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为使续断桂心,入手太阴肺脏。甘助元气,补劳怯虚羸。辛泻火邪。罗谦甫曰:桑白皮泻肺,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去则气得安矣。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驱痰。刀刃伤作线缝,热鸡血涂即合。
《本草乘雅》:桑为蚕食,桑是蚕之天矣。蚕质作丝,丝是蚕之精矣。丝丝缕缕,如人身外之毛发,身内之经络,毛发广之须眉,经络广之肉腠,又深之广之,如经络为营血行之处,或经脉损而营血崩,或营血去而经脉涸,从脉生病,咸可以桑。
季夏取桑柘之火,桑当入脾,为脾之心药,以丝缕如脉,心主脉故也。丝发五音,皮坚似革,色白属金,亦可入肺,脾之肺药也。曲直仆伛,靡不怒生,得木全性,亦可入肝;脾之肝药也。精英在椹,色黑气寒,亦可入肾,脾之肾药也。虽入五藏,以脾为主,然非寄四藏于脾,四藏别有体用,此则脾藏中之四藏也。设因脾转属,为效甚速。盖伤中者,伤中央土,致五藏之劳兴极耳。羸瘦即肉极;崩中绝脉即脉极。桑司中央火,且丝缕专胜,故治肉脉之极,其功特著。补虚者,补脾土之虚;益气者,益中央之气。丝缕在叶,叶可通心以除寒热,汗乃心液故也。
《药性解》: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脾、肺二经。主伤中羸瘦、崩中脉绝、肺气有余、虚劳客热、瘀血停留、吐血热渴,止嗽消痰,开胃进食,利二便,消水肿,能杀寸白,可缝金疮。皮中白汁,涂唇燥及小儿口疮。桂心、麻子为使,忌见铅、铁。桑枝,疗手足拘挛、阴管作痛、眼眶作晕、气逆咳嗽、肿毒风痒。桑椹,开关窍,利血脉,安神魂,黑须发,明耳目。桑寄生,主除腰痛,去风湿,健筋骨,充肌肤,愈金疮,益血脉,长须发,坚齿牙,安胎气,下乳汁,止崩漏。折其茎,深黄色者真。
按:桑皮辛则走西方而泻肺金,甘则归中央而利脾土,然肺气虚;脾气弱者,不宜用之,恐润利之品,能走真元耳。枝本四发,有发散之义。椹为桑英,有裨益之功。而寄生独产于海外,盖以地暖不蚕,桑木无采捋之苦,得气最厚,生意浓密,叶上在生出,何曾有所为节间可容树子也。此说本自丹溪,最为近理。《图经》诸书,胥失之也。难得其真,误服杀人,用者谨之。
《药鉴》:气寒,味苦酸,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酸苦能补虚,故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也。气寒能利水,故主除肺中水气,止唾血,消水肿,利水道也。蜜炙用之,又主理肺气而止咳嗽。与阿胶同用,又能治血嗽。盖阿胶补血,所忌者在敛肺耳,今得此剂以泻之,则血得补而不患其为敛也。桑白皮乃监制阿胶之妙剂也,用之者,其可少乎?
《景岳全书》:味甘微辛微苦,气寒。气味俱薄,升中有降,阳中有阴。入手太阴肺脏。气寒味辛,故泻肺火;以其味甘,故缓而不峻。止喘嗽唾血,亦解渴消痰,除虚劳客热头痛。水出高原,故清肺亦能利水。去寸白,杀腹脏诸虫。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寸白,杀腹脏诸虫。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及傅鹅口疮,大效。作线可缝金疮。既泻肺实,又云补气,则未必然。
《本草备要》:泻肺行水,《十剂》作燥,以其行水。
甘辛而寒。泻肺水,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气得安矣。故《本经》又云益气。东垣曰:甘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泻肺气有余而止嗽。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钱乙泻白散;桑皮、地骨各一两,甘草五钱,每服二钱,入粳米百粒煎。时珍曰:桑皮、地骨,皆能泻火从小便出,甘草泻火缓中,粳米清肺养血,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一妇鼻久不闻香臭,后因他疾,缪仲醇为处方,每服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通。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发明》曰:肺中有水,则生痰而作嗽,除水气正所以泻火邪,实则泻其子也。火退气宁,则补益在其中矣。《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类是也。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肺气虚及风寒作嗽者慎用。为线可缝金疮,刮去外皮,耳白用。如恐其泻气,用蜜炙之。续断、桂心为使。忌铁。桑乃箕星之精,其木利关节,养津液,行水《录验方》:枝皮细锉,酿酒服良。祛风。桑枝一升,细锉炒香,不三升熬至二升,一日服尽,名桑枝煎,治风气脚气口渴。其火拔引毒气,祛风寒湿痹。凡痈疽不起,瘀肉不腐,瘰疬流注,臁顽恶疮不愈,用桑木片扎成小把,燃火吹息,灸患处。内服补托药良。
《本经逢原》:桑根白皮,泻肺气之有余,止嗽而能利水,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肺虚无火,因风寒而嗽者服之,风邪反闭固不散,而成久嗽者有之。甄权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虫。可以缝金疮,缝后以热鸡血涂之,桑皮之功用尽矣。
《本草崇原》:桑名白桑,落叶后望之,枝干皆白,根皮作纸,洁白而绵,蚕食桑精,吐丝如银,盖得阳明金精之气。阳明属金而兼土,故吐甘。阳明主燥而金气微寒,故气寒,主治伤中,续经脉也。五劳,志劳、思劳、烦劳、忧劳、恚劳也。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也。羸瘦者,肌肉消减。崩中者,血液下注。脉绝者,脉络不通。桑皮禀阳明土金之气,刈而复茂,生长之气最盛,故补续之功如此。
《本草求真》:[批]泻肺火,利水通气。
桑白皮专入肺。辛甘性寒,善入肺中气分,泻火利水,除痰泄气。缘气与水与痰,止属病标,其气逆不利与水饮胶结,未有不因火结而成,罗谦甫曰: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得安矣。久而不治,则瘀结便秘,喘嗽胸满,唾血口渴,水肿胪胀,靡不色色而见。桑白皮辛甘而寒,能于肺中治火利水,俾火去而水自消,水去而火即灭,而气因尔而治。时珍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及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宋医钱乙宜治肺气热盛,咳嗽而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用桑白皮炒一两,地骨皮焙一两,甘草炒半两,每服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后温服。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至书有云能补元气之不足,不过云其气得自安,若以甘寒之味可以补气,则当置甘温于何地乎。况本草《十剂篇》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故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燥字从湿去重除之后而言,勿泥燥热之燥看。但此性寒而裂,其裂亦作寒裂。虽有甘味,不能以制,故古人有戒勿多用之条,及肺虚火衰、水涸风寒作嗽者,为切忌焉。
《得配本草》:桂心、续断、麻子为之使。忌铁。
甘、辛,寒。入手太阴经气分。泻肺火,降肺气,利二便,祛痰嗽,散瘀血,杀寸虫。又皮主走表,治皮里膜外之水肿,除皮肤风热之燥痒。
得糯米,治嗽血;配茯苓,利小便。
疏散清热,生用;入补肺药,蜜水拌炒。
肺虚,小便利者,禁用。根出土生者有毒,杀人。
《本草经解》:桑皮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
五营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补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邪火之邪,而退内热,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
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府,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内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脉绝也。
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益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矣。
《神农本草经读》:今人以补养之药,误认为清肺利水之品,故用多之不效。且谓生用大泻肺气,宜涂蜜炙之,然此药忌火,不可不知。
《本经疏证》:桑根白皮,本经以之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举天下之虚证,几尽治之,宜补剂无与匹者矣。乃后贤视之,其功一若甚狭,何哉?予则谓不然。考千金于五脏之劳,大旨以四气调神大论中逆四时之气一节为主,因分析其辗转虚实致使关格生劳,于六极则以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至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为总论。分列风论痹论五脏四时所受病于筋脉肉气骨五极之下,以脏气发时论五脏虚实见象缀之。惟精极则以谓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独归重于肾,是劳不尽属于虚,极有以异于竭,既有盛有衰有虚有实,又有四时之邪绳贯其间,其为虚证已无几矣。况劳极之病,有由伤中者,有由伤外者,有羸瘦者,有不羸瘦者,桑根白皮之所主,仅伤中之五劳六极且羸瘦者,不既已不广欤。所以然者,桑根白皮为物,甘辛而寒。寒者其气下归于肾,甘辛者其味上达谥肺脾,肺脾者水津运化之通衢,肾者水津归宿之庐舍。上焦运化不愆,则中之伤者以渐可瘳,下焦归宿有方,则外之羸者以渐能旺。且其物坚致韧密,洁净无瑕,剔其皮为纸,则牢固难败,以其叶饲蚕,则吐丝连续,故于崩中脉绝之候,又能补虚益气。明其于内崩则能补虚,而去者可复,于脉绝则能续气,而断者可联也。曰桑根白皮,还瘦为丰,固有诸矣。别录以之去肺中水气,肺中有水,必面浮,又以疗水肿腹满胪胀非过不羸瘦乎?夫惟其不羸瘦,转有以知其羸瘦矣。水为有形之物,必其胸腹中有空隙乃能容之,如其肌肉丰盈,气道充满,则水更居何所?且脾肺之气化,连属水道之通降得常,所以治羸瘦者,正其所以治水,又有岂有二致哉?惟其叶甘寒之外,不兼辛而兼苦,则有异于根皮,而清虚肃降之气过之,故主寒热病之汗出者,斯不得牵连前说耳。
《本草新编》:味甘而辛,气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脏。助元气,补劳怯虚羸,泻火邪,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祛痰。刀刃伤,作线缝之,热鸡血涂合可愈。
《本草分经》:甘、辛,寒。泻肺火,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
《本草思辨录》:桑根白皮甘辛入脾肺,而气寒复入膀胱,能驱脾肺中之水气从小便出,故水肿腹满胪胀胥治之。咳嗽惟肺有水气及伏火者宜之。肺虚无火,因风寒而嗽者,服之则锢闭邪气而成久嗽。此仲圣于王不留行散,所以谓风寒勿取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桑白皮有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
2. 桑白皮有利尿作用。
3. 桑白皮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
4. 桑白皮有解热、抗炎作用。
5. 桑白皮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6. 桑白皮有导泻作用。
7. 桑白皮对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8. 桑白皮对心脏的影响:桑白皮提取物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而正丁醇提取物可使离体大鼠心房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明显增加,随后轻度抑制。
9. 桑白皮有抗肿瘤作用。
10. 桑白皮有扩张血管作用。
11. 桑白皮对花生四烯酸代谢谢有抑制作用。
 
桑枝(《本草图经》)

桑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原植物

又到了,漫山桑叶盛开的时候了,我准备今年搞点桑叶了啊
 
霜叶90g煎水可疗帕金森!
 
准备些嫩苗煮吃。带些霜桑叶回来煎水喝。要是桑堪子熟了还可摘来吃。
 
我这里桑叶还才刚刚露出嫩牙,还要再过段时间才可以全部舒展开来。
去年我家人帮我搞了一大包霜桑叶,喝了一段时间。
 
本帖最后由 伊藤千夜 于 2014-4-1 02:24 编辑

桑叶能润燥,对于风温鼻腔和咽喉干燥,有良好的润燥功效。

另外能降血压,降血糖。治目疾,止汗,眩晕,乌发。

胃液方面的作用大概和所含比较多的GABA有关。GABA也是降压的有效成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