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8/14
- 帖子
- 585
- 获得点赞
- 8
- 声望
- 0
- 年龄
- 54
乃雄
等待花开的《伤寒研究之合病解析》讨论好几天了,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观念的摩擦才能达到飞跃,以上的讨论确属有益。下面进一步谈一下我对于此问题的看法。
1、风为阳邪,可以闭于表。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谈及中风: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 明眼之人即可看出,此言风闭于表也。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瘾疹是风邪闭郁于表,也不必详言。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若风邪不闭于表,为何会四肢烦重?
其后《金匮要略》治疗历节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均以麻黄辛甘发散以为祛风散邪之方法。其后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则是麻黄汤的加味,其发汗散风之法,正是风邪闭表的实证治疗方法的典范方剂,并且也正与中风表实证的《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完全对应,益可证明中风表实之说符合仲景本义。
其实关于此方面的论述很多,不一而足。
《医门法律》之中说防风通圣散,“按:此方为表里通治之轻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可多服也”。说小续命汤,“易老六经加减法:麻黄续命汤,治中风无汗恶寒,本方中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
痹证花开在文章里面已经提及。
又如,中风分脱症和闭症,中风脱症表现为汗出、遗尿、手撒等,而中风闭症则表现为无汗、神昏、二便闭阻等。瘾疹、行痹是风闭于表也不必我细说了,这些病症都是风邪闭表的无汗证,由此可见,风邪闭表本来就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有一些人不知道中医学理论中原有这样一种情况,不思之过也。
2、关于《内经-风论》条文
《素问》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这一段是《黄帝内经》风论篇的第一段,黄帝启问,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风这几种概念。岐伯回答。此后就先解释了什么叫寒热。
此段为对比行文,: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总说风在寒热下的状态),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寒),闭则热而闷(热),其寒也则衰食饮(寒),其热也则消肌肉(热),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最后说明定义)。
此处的寒,不是寒邪。寒,寒冷也,因为腠理开,卫气不能固表,故而洒然寒。此处的热,应该是发热,是因为风邪化热而内热,留于内而消肌肉。关于此点,清代张隐庵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的不错。
3、关于《伤寒论》38条条文解释
《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38条,条首贯以“太阳中风”,是言中风也。
首先,风邪也可以闭郁其表。上面有比较多的论点。
其次,浮为在表,紧为外闭之甚。闭之甚,阳气不得宣发,不能卫外,故而恶寒、身疼痛。也就是说:表气闭郁不宣通就可以身疼痛、恶寒,不过是寒邪比较容易表现出来这个特性罢了。
昔贤注释遇到35条之中的“恶风,无汗而喘者”和38条的“太阳中风,脉浮紧”皆因无法解释而回避之。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用更客观的研究心态、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开阔的研究眼光和更合理的研究手段才能与时俱进。《伤寒论》这两条的原文既然明言“太阳中风”、“恶风”,我们就应该根据病机原理阐明其意义,而不应该否定之。
如果囿于常规,紧则是寒,并没有从导致紧脉的本质上着手,那么这一条就永远也无法解释清楚。
最后,风邪化热,此处发热就是风邪入内化热。闭之于内而不得宣发,是以不汗出而烦躁。
4、综上所述,风邪是可以闭郁于表的。以往昔贤认为《伤寒论》只有中风表虚没有中风表实,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http://www.hx317.com/bbs/redirect.php?fid=132&tid=21862&goto=nextnewset
等待花开的《伤寒研究之合病解析》讨论好几天了,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观念的摩擦才能达到飞跃,以上的讨论确属有益。下面进一步谈一下我对于此问题的看法。
1、风为阳邪,可以闭于表。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谈及中风: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 明眼之人即可看出,此言风闭于表也。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瘾疹是风邪闭郁于表,也不必详言。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若风邪不闭于表,为何会四肢烦重?
其后《金匮要略》治疗历节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均以麻黄辛甘发散以为祛风散邪之方法。其后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则是麻黄汤的加味,其发汗散风之法,正是风邪闭表的实证治疗方法的典范方剂,并且也正与中风表实证的《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完全对应,益可证明中风表实之说符合仲景本义。
其实关于此方面的论述很多,不一而足。
《医门法律》之中说防风通圣散,“按:此方为表里通治之轻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可多服也”。说小续命汤,“易老六经加减法:麻黄续命汤,治中风无汗恶寒,本方中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
痹证花开在文章里面已经提及。
又如,中风分脱症和闭症,中风脱症表现为汗出、遗尿、手撒等,而中风闭症则表现为无汗、神昏、二便闭阻等。瘾疹、行痹是风闭于表也不必我细说了,这些病症都是风邪闭表的无汗证,由此可见,风邪闭表本来就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有一些人不知道中医学理论中原有这样一种情况,不思之过也。
2、关于《内经-风论》条文
《素问》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这一段是《黄帝内经》风论篇的第一段,黄帝启问,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风这几种概念。岐伯回答。此后就先解释了什么叫寒热。
此段为对比行文,: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总说风在寒热下的状态),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寒),闭则热而闷(热),其寒也则衰食饮(寒),其热也则消肌肉(热),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最后说明定义)。
此处的寒,不是寒邪。寒,寒冷也,因为腠理开,卫气不能固表,故而洒然寒。此处的热,应该是发热,是因为风邪化热而内热,留于内而消肌肉。关于此点,清代张隐庵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的不错。
3、关于《伤寒论》38条条文解释
《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38条,条首贯以“太阳中风”,是言中风也。
首先,风邪也可以闭郁其表。上面有比较多的论点。
其次,浮为在表,紧为外闭之甚。闭之甚,阳气不得宣发,不能卫外,故而恶寒、身疼痛。也就是说:表气闭郁不宣通就可以身疼痛、恶寒,不过是寒邪比较容易表现出来这个特性罢了。
昔贤注释遇到35条之中的“恶风,无汗而喘者”和38条的“太阳中风,脉浮紧”皆因无法解释而回避之。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用更客观的研究心态、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开阔的研究眼光和更合理的研究手段才能与时俱进。《伤寒论》这两条的原文既然明言“太阳中风”、“恶风”,我们就应该根据病机原理阐明其意义,而不应该否定之。
如果囿于常规,紧则是寒,并没有从导致紧脉的本质上着手,那么这一条就永远也无法解释清楚。
最后,风邪化热,此处发热就是风邪入内化热。闭之于内而不得宣发,是以不汗出而烦躁。
4、综上所述,风邪是可以闭郁于表的。以往昔贤认为《伤寒论》只有中风表虚没有中风表实,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http://www.hx317.com/bbs/redirect.php?fid=132&tid=21862&goto=nextnew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