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3/26
- 帖子
- 952
- 获得点赞
- 3
- 声望
- 0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节气的来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雨水的起居须知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后,我们可以明显感到春天的暖意越来越浓。但天气仍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及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因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雨水时节,要保证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雨水时节要注意养生保健在雨水节气,冬天的寒冷过去以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开始上升,人体相应的就是肝气也开始生发。人体相应的就是阳气开始浮动,但这会导致一些人的身体根基不稳,中焦空虚,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因此,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雨水节气过后,气温开始回升,湿度逐渐升高,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因此,在这个时候,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温。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古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具体来说,我们养生保健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雨水节气天气较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培养衣服。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第二,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第三,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雨水节气要防寒湿雨水期间,有“倒春寒”现象,空气中水分增加,气温不仅低,还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养生应注意下列事宜:一、勿过早减外衣。“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二、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三、洗头及时吹干。洗头之后应及时用热风机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如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易出现“偏头风”之症。四、吃食物以平性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令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乍暖还寒春捂如何“捂”?“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春捂是硬道理。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乍暖还寒宜“捂”两头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一些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专家认为,民间的传统习惯“春捂”有一定道理,春天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春捂”不能忽视。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冬去春来,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保暖适当莫“捂”过头生怕孩子着凉生病,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医生提醒父母,“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当南方地区步入3月或北方地区进入4月的时候,天气明显有些热了,如果这时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尤其是长江流域,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雨水时节的进补食谱雨水时节,春季的阳气持续升发,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也会随着而上升。在这个时节,天地间一派蓬勃生机,万物葳蕤,欣欣向荣,人们亦精神振奋,朝气勃发,志蓄于心,自有所务。所以,雨水时节饮食进补和肝养胃,健脾益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泻顺达。(1)菜肴类进补食谱☆烧黄鳝【原料】黄鳝500克,食用油50 克,酱油5 克,大蒜10 克,生姜10 克,味精、胡椒、盐各2 克,湿淀粉3 0 克,麻油1 0 克。【制作】黄鳝洗净切丝或者薄片,姜蒜切成片。用盐、味精、胡椒、湿淀粉,调成芡汁。锅置火上放食用烧至七成熟,下黄鳝暴炒,快速划散,随即下姜、蒜、酱油炒匀,倒入芡汁,淋上麻油即成。畏腥气者可于起锅前放入适量酒、葱或者芹菜。【功效】补虚损,强筋骨,补血,止血,是一款健美菜。【禁忌】病属热症或热症初愈者不宜食用。☆香酥鹌鹑【原料】鹌鹑8只,生姜、葱各1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花椒3克,八角10 克,白糖5 克,官桂3 克,湿淀粉150 克,食用油750 毫升(实耗150 毫升),味精1 克。制作:鹌鹑杀后去净毛桩,剖腹去内脏,剁去头、爪洗净,八角、官桂、生姜、葱腌2~3 小时,上笼用大火蒸20 分钟,取出鹌鹑。晾凉后切成块,滚一层湿淀粉待用。净锅置火上,放油烧至八成熟,放入小鹌鹑块炸透装盘。将蒸鹌鹑的原汁倒入锅内,入味精,用湿淀粉调成芡,淋在鹌鹑块上即成。【功效】味甘性平,补五脏,健筋骨,除水湿,止泄痢,助消化,养阴清肺。【禁忌】外感咽痛及便秘者忌食用。☆红烧猪肘【原料】猪肘750 克,肉汤2000 毫升,生姜15 克,大枣50 克,陈皮6克,葱15克,料酒50毫升,精盐5克,酱油10克,胡椒粉3克,味精2克。【制作】猪肘刮洗干净,镊净毛桩,入沸水锅内氽去血水,捞出用清水洗净。生姜洗净拍破,葱切长段。锅置大火上,放入猪肘、精盐同炒,加大枣、生姜、葱段、陈皮、胡椒粉,注入肉汤、料酒、酱油,大火上烧开,打去泡沫,改用小火慢慢至浓稠时,拣出姜葱不用,入味精调味即成。【功效】和血脉,润肌肤,填肾精,健腰脚。【禁忌】外感者慎食用。☆香芹牛肉【原料】牛肉250克,香芹150克,食用油50克,淀粉10克,精盐2克,酱油,胡椒、味精各少许。【制作】牛肉剁成大块,用清水泡2 小时,烧开氽去血水后,捞起晾冷切成条。湿淀粉加酱油搅匀后与牛肉条调匀。锅置大火上烧至油七八成热,放入牛肉、香芹,炒至牛肉熟时即成。【功效】补脾骨,益气血,强筋骨,消水肿。【禁忌】牛肉为“发物”,患疥疮、湿疹、痧痘、瘙痒者食后病情可能加重,宜慎食用。☆黄精烧鸡【原料】鸡1只(约2000克),黄精50克,党参25克,淮山药25克,肉汤1500 毫升,生姜15 克,精盐5 克,胡椒粉3 克,料酒50 克。味精2 克,花生油7 0 克。【制作】把黄精、党参淮、山药等洗净,党参切成5 厘米长段,淮山药切成片。鸡宰杀后去尽毛,剁去脚爪,剖腹去内脏洗净,入沸水锅中氽透,捞出砍成骨牌块。生姜拍破,葱洗净切成长段。锅置火上,注入猪油,下姜、葱炒出香味,放入鸡块、党参、淮山药、黄精、精盐、胡椒粉,注入肉汤、料酒,大火上烧开,打去浮沫,改用小火慢烧3 小时待鸡肉熟烂时,拣出姜、葱,收汁后入味精调味即成。【功效】补脾胃,安五脏,补肾精,益阴血,抗衰老。【禁忌】外感发热及邪毒未清者忌食用。(2)汤羹类进补食谱☆萝卜粳米粥【原料】白萝卜250 克、粳米100 克。【制作】先将萝卜洗净,切成小块,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同时将萝卜块也放入锅内,将米锅置武火上烧开后,再用文火熬熟即成。【功效】消食利气,宽中止渴。【禁忌】服用人参类药物时,禁食用。☆菠菜粥【原料】菠菜250 克,粳米100 克。【制作】先将鲜菠菜挑选干净,洗净泥沙,放入沸水锅内,略烫2 分钟,捞出后切细。把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米锅置武火上烧开,把菠菜放入米锅中,用文火熬熟即成。【功效】养血,润燥。【禁忌】便溏及腹泻者慎食用。☆大蒜粥【原料】紫皮大蒜30 克,粳米100 克。【制作】将大蒜洗净去皮,放沸水中煮1 分钟捞出,然后取粳米,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入粥中,同煮。【功效】下气,消炎,健胃,止痢。适用于急性菌痢。【禁忌】有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老人忌服。☆白菜苡米粥【原料】小白菜500 克,苡米60 克。【制作】先将苡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功效】健脾祛湿,清热利尿,适用于急性肾炎之浮肿少保者。(3)饮料类进补食谱☆五味子酒【原料】五味子50~80 克,白酒500 克。【制作】将五味子洗净,放入酒瓶中,倒入白酒,密封浸泡半月左右即可。【功效】敛肺止咳,生津止汗,滋肾涩精,宁心安神。【禁忌】五味子酸涩,故有表邪者,有实热者,麻疹初起者忌饮用。☆天冬酒原料:天门冬60~80 克,白酒500 克。【制作】将天门冬洗净,放入酒瓶中,倒入白酒,密封浸泡半月左右即可。【功效】清热养阴,润肺滋肾,润肠通便。【禁忌】脾胃虚寒泄泻者忌饮用。☆山楂酒【原料】山楂200 克,白酒500 克。【制作】将山楂洗净切片,放入酒瓶中,倒入白酒,浸泡半月左右即可。【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淤,降压降脂。【禁忌】胃酸分泌过多的人不宜饮用。☆枸杞酒【原料】枸杞子300 克,白酒500 克。【制作】将枸杞子洗净,摘去蒂,放入酒瓶中,倒入白酒,浸泡半月在右即可。【功效】补益肝肾,明目。【禁忌】本品质润,脾虚泄泻者忌饮用。兆麟堂国医馆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