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溯本草产地,懂中药采集
(一)产地与药性
对中药的深入探索,是一个药工必须经历的过程。前面已经了解了中药的发展历程,那么现在就应该了解一下中药的产地吧!要渊薮中药的产地,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并非近年来的新兴名词,更不是舶来品。说起道地药材,也许有人会迟疑,什么才是道地药材?如果有看过大夫的人也许会留意到这些药名“川黄连”、“广陈皮”、“怀牛膝”、“云茯苓”、“化橘红”等,为什么要在药名前加上一个字呢?这样的描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说明这药物的生长地?为什么要强调药物的生长地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道地药材了?橘子生在淮北和淮南,而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拿贝母来说吧,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大贝母或象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的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的咳嗽或虚劳咳嗽。
对于道地药材的重要性,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论述了“道地”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又云:“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为性理,不及本邦。”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这就说明了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常常得到人们赞誉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内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广东新会的陈皮,浙江杭州的菊花、芍药,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四大怀药),江苏的苍术,云南的茯苓、三七等。道地药材的药效的确不错,但是道地药材毕竟数量有限,因此,开发和建立更多的道地药材基地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长远规划。
从道地药材的概念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不合理的采收对于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严重损害药材资源。如果说生长或栽培、驯养的环境适当,土地合宜,采收适时并有计划、贮存恰当,则药材质量高,药性强,疗效好,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已经指出:“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存新,并各有法。”此后,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药物产地,采收与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平川大地、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辽阔海域,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各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宋代寇宗奭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古人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上述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规格也不一样。
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对于今后发展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无疑是值得重视的。然而各种“道地”药材和产量毕竟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实际上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也可不必拘泥于道地的地域限制。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我国已能从事某些原来产量不多而需要量日益增加的药材的异地引种和动物的驯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此项工作正在不断取得成效。当然,研究“道地”药材和栽培技术和生态系统,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扩大优质药材生产,确保药品原有性能功效的关键。总之应以是否确保疗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真正涵义。
(二)采集时节
对于一个药工而言,除了了解中药的产地之外,仍需了解中药的采集。不可否认,大部分中药都是草木(植物),所以古代称之为本草,也就没啥异议了。我想除了药工之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所包含的根、茎、叶、花、果、种等部分,然而中药与普通植物不一样,有些中药的“根、茎、叶、花、果、种”以及“全草”的药性各不相同,甚至还有药性相反的。所以,中药的采集不能等同于植物的收割。
当然,空口无凭,还是要有些例证才能使人信服。我们就先来看看青木香这味药,根叫青木香,藤叫天仙藤,果叫马兜铃。倘若在采集时,不分青红皂白放在一起,然后当作青木香或天仙藤或马兜铃其中任何一种使用,那绝对是不可以的。又如枸杞,浑身是宝,正如《本草纲目》所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的各个部分的药性也不完全相同,不能混为一物。
这是从中药采集时需要注意的分门别类而言的。当然,中药的采集还需注意时宜。不同的时间,药物的药性会有所不同。比如,茵陈,最佳采收时间是在三月,故民间中医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经验之谈,艾蒿应在端午时节采收,这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五月的艾蒿药效最好啊!
当然,每一种药物的采收都是各具特色,但一般而言,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比如,全草入药的,大多在植株充分成长至开花的时候采集为最佳,采收全草一般要去根,也就是说只取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豨莶草、薄菏、紫苏等,但也有连根入药的,如车前草、柴胡、大蓟、小蓟等,这一类则可将药草全株拔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要用部分为植物的嫩苗或带叶花梢,如夏枯草、茵陈蒿之类,更要适时采收。
在众多的植物中,并不是每一种都可以全草入药的,也不是每一种药的全草的药性是相同的,我们就拿紫苏来说,紫苏子、紫苏叶、紫苏梗三种,其药性就各不相同,紫苏子偏于下气化痰,紫苏叶偏于祛风散寒,紫苏梗偏于理气宽中。所以,除了全草之外,我们还得掌握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等部分的药效用途。
根和根茎的采集,古时以二月、八月为佳,认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本草纲目》)。无可否认,李时珍所记载的是很正确的。因为早春及深秋时植物根或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也都较高,如天麻、苍术、葛根、桔梗、大黄、玉竹等。此外,也有少数例外的,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含苞待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此时正当植物生长茂盛的阶段,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合采收。如大青叶、枇杷叶、艾叶等。当然,诸如桑叶要在经霜之后药效才能达到最佳水平,则另当别论。
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由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采摘时间也很重要。过迟则易致花瓣脱落和变色,影响质量,如菊花、旋覆花;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迎春花);有的在刚开放时采摘最好,如月季花;而红花则宜于花冠由黄色变成橙红色时采收。一般而论,无论是哪种花,都是取其药效最高的阶段适时采收。至于如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的,则须于药朵盛开时采收。
果实和种子,除枳实、枳壳、青皮、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实或果皮外,通常都在成熟时采,如瓜蒌、马兜铃等。以种子入药的,如果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可以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然后进行脱粒。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者壳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豆蔻、牵牛子等,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取。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
树皮或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厚朴、杜仲等。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取为宜,如牡丹皮、地骨皮、苦栋根皮等。有些木本植物的生产周期很长,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等简单方法,以保护药源。
动物昆虫类药材的采集方法,与上述几种类别的有些不一样,但仍有异曲同工之处。通常,为保证药效一般会根据动物昆虫的生长活动季节来选定采集时节。我们先来看看小动物,它们的采收季节要根据它们的特性来决定,如全蝎、土鳖虫、地龙、蟋蟀、蝼蛄、斑蝥等以虫体为入药成分且一般潜藏在地下的虫类药材,大都在夏末秋初捕捉,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宜于生长,是采收的最好季节。如果是以动物或昆虫的虫卵或附属物为入药成分的,采集时间也要根据其生长习性来决定,如桑螵蛸(螳螂的卵鞘)、露蜂房(黄蜂的蜂巢),这类药材多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春天孵化成虫;又如蝉蜕(黑蝉羽化时蜕的皮壳),多在夏秋季采收;蛇蜕(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皮膜),因其反复蜕皮,故全年可以采收,唯三、四月最多;再如蟾酥(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干燥而成),此药宜在春秋两季蟾蜍多活动频繁时采收,此时容易捕捉,腺液充足,质量最佳。还有,如哈蟆油(即林蛙的干燥输卵管),此药宜在白露节前后林蛙发育最好时采收;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季捕采,此时发育生长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如果是比较大的动物,药用部分的采集大部分是四季皆可捕捉、采集,但一般宜在秋季猎取(古代诸多狩猎的皆在秋季),但是,鹿茸必须在春季清明节前后雄鹿所生幼角尚未骨化时采集,药效、质量才是最好的。
另外,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收,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就可以了。
但综合而言,还是《本草蒙荃》所言极是:“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有深义,非为虚文,并各遵依,勿恣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