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女儿渡 于 2014-1-8 22:02 编辑
从太阴病看经方辨病脉证治-金谷子
目录
1、什么是太阴病
2、太阴病位在腹
3、太阴虚实
4、太阴病愈后判断
5、三阴三阳病欲解时
6、病、证之辨
7、太阴寒温脏腑辨
8、寒之在太阳太阴辨
9、五色五脏病辨
10、利尿可以退黄
11、太阴病成因
12、一般与特殊
13、脉证虚实辨
14、病例举例
1、什么是太阴病
讲太阴病的意义
看经方的思维方法
伤寒的辨病方法、辨证方法、辨脉方法、辨治方法。
明确了经方的思维方法,才能清晰明辨病证和经方。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太阴病位在腹
阳明在胃、太阳膀胱
太阴说到了脾
三阴三阳,是脏腑、是经络?
3、太阴虚实
虚证、大法宜补不宜下。
从病说不宜下
辨证是否可下?
可与不可之辨,是谓辨治。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中风之阴阳辨
4、太阴病愈后判断
表里判断——阴而非联
太阴、太阳中风之辨——四肢非头项
辨症辨病,通过证来识病——是证知阴阳
邪不实,——阳微
正不虚,——阴涩而长,病易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5、三阴三阳病欲解时
对《内经》各得其时而欲的具体的临床落实
仍然是个理论的说明
中介理论
理论与临床间的桥梁
临床的入门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阴病为什么脉浮、发汗用桂枝?
——阴阳是什么,要辨的是什么?
6、病证之辨
方证、病证、脉证之辨
表里先后
同样是《内经》的治则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方二。
——自利不是特征症状,不渴是除外症状,意义何在?
7、太阴寒温脏腑辨
太阳阳明合病可自利
太阴特点是不渴——阴阳之别
辨渴之一证,知阴阳
脏腑之辨,太阴在脏
性质是寒,治疗宜温
结合前述,温补是本病之大法
四逆辈,是温脏的代表类方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8、寒之在太阳太阴辨
辨脉证——伤寒在太阳是浮紧,中风在太阳是浮缓。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伤寒中风,太阳首辨
此寒在阴阳之辨。
9、五色五脏
色黄之与脾
身黄不在一部
脾之大络,全身
——太阴当发身黄;
10、利尿可以退黄
黄因湿聚而成——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里病不虚,虽利可复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脾实是邪实,脉不虚为实
前述温补,此方实不惧泻
有污当下-——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攻下派,泻法——有实才泻,同样有虚才补。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方三。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太阴病成因
内虚是因
痛加芍药
大实用大泻
12、一般与特殊
前述看脉,今言看证——大实痛
一般与特殊、常与变
辨病与辨证
辨病证而再辨治
280.太阴为病,
脉弱,
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阳明,脾之与胃,脏腑与阴阳
13、脉证虚实辨
弱脉不是浮缓,当是沉而无力
脉证都虚
即使当泻,也要轻
说明泻有轻重、量人、量脉证而决定用量
规矩和变化
太阴篇简短而成篇,经方思想同样能体现。
14、病例举例
例一
陈某,女,86岁,住广州番禺市桥,2013年7月25日诊。
腹满时痛、汗出一年余。
一年前先后发生右肱骨骨折和左股骨颈骨折,经手术后治愈后,出现腹满时痛,伴汗出,下半身恶风寒,不寐、心烦,便秘,三至七天大便一次。舌鲜红,苔少,脉沉而硬。
诊断:腹胀满(太阴腹满)
予桂枝加大黄汤三剂
桂枝15白芍30灸甘草10生姜15大枣4枚生大黄5
服后便通胀满消,汗出减。
9月10日复诊
前症复发,较前轻,仍有汗出,下肢微肿,原方减量,加麻子仁、黄芪、茯苓
伍剂
药后诸症得安
例二
杨某,男,79,住番禺星河湾,2013年9月28初诊。
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一年余。
近一年来,食欲不振,食则欲吐,时腹胀满,大便二至三日一行,时干时稀,时腹痛,恶风、汗出、头昏重。
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炎病史二十余年,一年前做过冠状动脉支架手术。长期服用多种西药,现血糖仍不能控制正常值。
诊见面黄、舌淡白胖大、水滑,苔薄白,脉缓。
诊断:虚劳(太阴病)
桂枝加大黄汤加黄芪伍剂
2013年10月4日复诊
诸症减,食纳好转,四肢较前有力,舌齿痕消,淡红舌,脉仍缓。
原方不变,继用伍剂。
2013-10 高继平于揭阳市中医院
从太阴病看经方辨病脉证治-金谷子
目录
1、什么是太阴病
2、太阴病位在腹
3、太阴虚实
4、太阴病愈后判断
5、三阴三阳病欲解时
6、病、证之辨
7、太阴寒温脏腑辨
8、寒之在太阳太阴辨
9、五色五脏病辨
10、利尿可以退黄
11、太阴病成因
12、一般与特殊
13、脉证虚实辨
14、病例举例
1、什么是太阴病
讲太阴病的意义
看经方的思维方法
伤寒的辨病方法、辨证方法、辨脉方法、辨治方法。
明确了经方的思维方法,才能清晰明辨病证和经方。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太阴病位在腹
阳明在胃、太阳膀胱
太阴说到了脾
三阴三阳,是脏腑、是经络?
3、太阴虚实
虚证、大法宜补不宜下。
从病说不宜下
辨证是否可下?
可与不可之辨,是谓辨治。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中风之阴阳辨
4、太阴病愈后判断
表里判断——阴而非联
太阴、太阳中风之辨——四肢非头项
辨症辨病,通过证来识病——是证知阴阳
邪不实,——阳微
正不虚,——阴涩而长,病易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5、三阴三阳病欲解时
对《内经》各得其时而欲的具体的临床落实
仍然是个理论的说明
中介理论
理论与临床间的桥梁
临床的入门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阴病为什么脉浮、发汗用桂枝?
——阴阳是什么,要辨的是什么?
6、病证之辨
方证、病证、脉证之辨
表里先后
同样是《内经》的治则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方二。
——自利不是特征症状,不渴是除外症状,意义何在?
7、太阴寒温脏腑辨
太阳阳明合病可自利
太阴特点是不渴——阴阳之别
辨渴之一证,知阴阳
脏腑之辨,太阴在脏
性质是寒,治疗宜温
结合前述,温补是本病之大法
四逆辈,是温脏的代表类方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8、寒之在太阳太阴辨
辨脉证——伤寒在太阳是浮紧,中风在太阳是浮缓。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伤寒中风,太阳首辨
此寒在阴阳之辨。
9、五色五脏
色黄之与脾
身黄不在一部
脾之大络,全身
——太阴当发身黄;
10、利尿可以退黄
黄因湿聚而成——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里病不虚,虽利可复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脾实是邪实,脉不虚为实
前述温补,此方实不惧泻
有污当下-——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攻下派,泻法——有实才泻,同样有虚才补。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方三。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1、太阴病成因
内虚是因
痛加芍药
大实用大泻
12、一般与特殊
前述看脉,今言看证——大实痛
一般与特殊、常与变
辨病与辨证
辨病证而再辨治
280.太阴为病,
脉弱,
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阳明,脾之与胃,脏腑与阴阳
13、脉证虚实辨
弱脉不是浮缓,当是沉而无力
脉证都虚
即使当泻,也要轻
说明泻有轻重、量人、量脉证而决定用量
规矩和变化
太阴篇简短而成篇,经方思想同样能体现。
14、病例举例
例一
陈某,女,86岁,住广州番禺市桥,2013年7月25日诊。
腹满时痛、汗出一年余。
一年前先后发生右肱骨骨折和左股骨颈骨折,经手术后治愈后,出现腹满时痛,伴汗出,下半身恶风寒,不寐、心烦,便秘,三至七天大便一次。舌鲜红,苔少,脉沉而硬。
诊断:腹胀满(太阴腹满)
予桂枝加大黄汤三剂
桂枝15白芍30灸甘草10生姜15大枣4枚生大黄5
服后便通胀满消,汗出减。
9月10日复诊
前症复发,较前轻,仍有汗出,下肢微肿,原方减量,加麻子仁、黄芪、茯苓
伍剂
药后诸症得安
例二
杨某,男,79,住番禺星河湾,2013年9月28初诊。
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一年余。
近一年来,食欲不振,食则欲吐,时腹胀满,大便二至三日一行,时干时稀,时腹痛,恶风、汗出、头昏重。
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炎病史二十余年,一年前做过冠状动脉支架手术。长期服用多种西药,现血糖仍不能控制正常值。
诊见面黄、舌淡白胖大、水滑,苔薄白,脉缓。
诊断:虚劳(太阴病)
桂枝加大黄汤加黄芪伍剂
2013年10月4日复诊
诸症减,食纳好转,四肢较前有力,舌齿痕消,淡红舌,脉仍缓。
原方不变,继用伍剂。
2013-10 高继平于揭阳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