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真武汤

八月惊雷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9
帖子
16496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第一篇:

一、[名家名案]
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本人甚为痛苦。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舌淡润,脉缓两尺弱。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十剂后,脉搏稍有力。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处方:红参10克 制附子10克 生黄芪2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0克 瞩文火久煎1小时,取浓汁温服。该患断断续续服用真武汤加味近200剂遂至痊愈。

4、眩晕:陈瑞春老师治疗柳某,时作眩晕。发则眼前发黑,四肢不温,需饮热水方可平静。诊见病者形体偏胖,面色青苍,四肢疲乏,大便稀软,脉细弱,舌淡润。血压110/70mmHg。处方:茯苓20克 桂枝10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5克 生黄芪20克 灵磁石15克 共5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症状有所改善,发作时间减少,每日1-2次。其他病症未见好转,血压如前。脉细弱,舌淡润。拟用真武汤加味:制附子10克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白芍10克 生黄芪20克 远志10克 灵磁石15克 生姜3片,瞩其久煎,每日分两次服。
三诊,服前方10剂后,眩晕已止,精神好转,四肢温和,饮食正常,大便日一行,成形。脉缓有力,舌薄润。该用六君子汤,调理善后。随访多年,身体健康。

5、颈椎病:胡希恕先生曾治颈椎病的患者,表现为头晕、心悸、左肩背疼痛,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根腻,脉沉滑。辩为阳虚水气上犯。与真武汤原方不加减。处方:茯苓12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白术10克 炮附子6克 结果,服药三剂,头晕即减轻,他症变化不明显,故于前方增炮附子为10克,并加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续服一周,肩背疼减。后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6、慢性肾功能衰竭:董晓初先生曾报道用真武汤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而取效。证见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头晕眼花,腰膝酸重,小便色黄量少,全身呈凹陷性水肿,下肢最重。检查:血压200/100mmHg,非蛋白氮242mg0/0,尿蛋白+++,仅服本方10剂,非蛋白氮降至93.3mg0/0,水肿近于消失,继续服用本方并兼用金匮肾气丸,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非蛋白氮为47.5mg0/0,尿蛋白+。
二、[组成用法]
茯苓3两 芍药3两 生姜3两(切) 白术2两 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上5味,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7合,日3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1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1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三、[名家方解]
汪苓友:真武汤,专治少阴里寒停水,君主之药当是附子一味,为其走肾温经而散寒也。水来侮土,则腹痛下利,故用苓、术、芍药,以渗停水,止腹痛,四肢沉重是湿,疼痛是寒,此略带表邪,故用生姜以散寒邪;或疑芍药酸寒,当减之,极是。然上证是里气虚寒,方中既有姜附之辛,不妨用芍药之酸,以少敛中气。若咳者,水寒射肺既加细辛、干姜以散水寒;不妨加五味子以敛肺,但五味子酸味太厚,不需半升之多也;小便不利者,不得云无伏水,乃下焦虚寒,不能约束水液,其色必白,去茯苓者,恐其泄肾气也;若下利者,里寒者,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水寒之气,上壅于胸中也,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生姜为呕家圣药,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汤矣。(《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刘渡舟:真武汤又称玄武汤。玄武为北方镇水之神,因本方有扶阳驱寒镇水之功,所以名为真武汤。用于少阴阳虚有寒,水气不化等证,《伤寒论》说“腹痛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指出了本方正的病机关键所在。阴虚阳亢者多动风,阳衰阴盛者每多动水。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阳虚动水,一般用苓桂剂进行治疗。如果病及于肾,阳气虚衰,心悸头眩站立不稳振振欲僻地,则必须用真武汤进行治疗。服用真武汤后,肾阳得温,而水气犹未能尽化,则又可能用苓桂剂温药和之。
胡希恕:以利小便的苓术配伍除饮、温阳、散寒的附子和滋阴、利水、止痛的芍药。所以本方当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主治大约同附子汤,只是于附子汤中去补胃气、散心下痞的人参而加生姜,所以用于治疗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四、[原文汇要]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五、[辨证要点]
本方临床应用以舌淡润不枯、脉沉或沉弦(缓)兼有精神状态较差的头晕、浮肿、心悸、振颤等症状为准则。
六、[一家之言]
真武汤中苓、术、芍、姜、附,优势互补,增强了药效。而且方剂的主治是针对临床上十分常见的阳虚水停或水盛阳衰。所以本方适用的空间是广泛的。
笔者于临床上也常用本方治疗一些难治性、慢性疾病。如肺心病、慢性气管炎、心脏神经官能证、更年期综合证、慢性胃肠衰弱、肾炎、肝硬化腹水、脑外伤后遗症、神经衰弱性头痛、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等。
当然在运用真武汤时一定要参照仲景原文和辨证要点。胡希恕、冯世纶二位老师常用苓、术、附加入桂枝汤或葛根汤或大青龙汤中治疗各种顽痹疼痛。受冯老师的启发,我有时用真武汤原方,有时则把真武汤作为一味药加入其它方剂中使用。
例一、
病者秦玉光,男,42岁。发现肝硬化(一度怀疑肝癌)已经3月有余。初起因高热、黄疸、浮肿、鼻衄、便血入西医医院治疗。经静点白蛋白和对症治疗,便血和浮肿有所改善。但由于肌注退热药而使左臀部出血、肿痛而行步不能。诊时患者被动体位,由家人搀扶走进诊室,不能坐位。见其毛发枯黄,面色灰暗,皮肤松弛,巩膜高度黄染,指甲色黄,牙龈紫暗,有龋齿,舌质胖大色红,苔浮腻满布,左臀色紫暗、肿大疼痛、肌肤张力大、如触石块;口臭,声音沙哑,低微;曾有大量饮酒史,平素脾气暴躁,喜辛辣、味浓之饮食。现自觉疲乏、纳差、食则胃脘赌闷,小便黄少,大便稀溏;脉沉弦无力,寸微浮,腹壁肌肉坚紧,有指痕。西医检验提示:血清铜增高,谷丙转氨酶高,血小板减少,凝学酶原减少。病情至此,十分棘手。与真武汤、当归芍药散化裁,并参照《千金》寒热并调法治之。
炮附子15克 茯苓25克 白术30克 生姜20克 白芍50克 泽泻20克 川芎10克 当归12克 茵陈25克 山药20克 鸡内金10克 白茅根20克 旱莲草15克 大枣10个(掰)
五剂,每日一剂,昼三夜二温服,忌房事、寒凉、粘硬、辛辣食品及过劳。活吞生泥鳅或常喝泥鳅、鲤鱼(内放赤小豆)汤。并用黄酒调生大黄粉外敷左臀肿痛处。
二诊,服上药,症情平稳,血小板已回升。现纳食尚可,有时微有鼻衄(因鼻痒而撮搽所致),黄疸如久,心下硬满,小便黄涩,大便稀溏,舌脉如前。仍宗前法化裁。
炮附子15克 茯苓30克 白芍30克 白术25克 生姜15克 泽泻10克 党参20克 干姜20克 黄芩12克 厚朴10克 枳实12克 茵陈20克 竹茹15克 白茅根15克 鸡内金10克 大蒜1头(掰)
五剂,服法如前。并续用外治法化瘀消肿。
三诊,服上药,症情稳中有减。鼻衄不用力揩,则不发生。纳食有增,心下赌闷感减轻。大便平,小便及巩膜仍黄。左臀肿消,皮肤已出现皱褶,腿疼亦随之减轻。整体精神转佳,舌淡暗,苔薄白,口干喜冷饮,脉弦略数(有缓象)。上方五剂加白薇10克、生石膏30克续服。
四诊,鼻衄再未发生,左臀血肿无,行走如常。但最近两日腹胀、便血(原有痔疮)。口已经不干,舌淡,脉略弦,大便每日4-5次,质平。与前方参照黄土汤化裁,并外用坐浴药及栓剂。
附子10克 茯苓30克 白术30克 生姜10克 白芍30克 茵陈15克 干姜10克 黄芩12克 赤石脂20克 厚朴12克 当归12克 枳实12克 泽泻10克 党参20克 大蒜1头(掰)
外洗:槐花10克 蒲黄20克 白芷12克 马齿苋20克 蒲公英20克 地丁10克
生肌玉红膏加蒲黄捻为栓剂,于夜间便后塞肛门。
五诊,服上药兼外洗、塞栓,三日痔疮出血即无。现症情平稳,黄疸近无,唯肋胁胀满,小便仍然不利。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腹部平坦,腹直肌不柔。与前方加减。
附子10克 茯苓25克 白术25克 白芍40克 生姜12克 当归12克 泽泻10克 黄芩12克 醋炒香附15克 厚朴30克 枳实15克 炒麦芽20克 鸡内金12克 茵陈12克 党参15克 大蒜1头(掰)
六诊,服上药,症平稳。有少许黄疸,有时鼻部发痒,用力揩时略有鼻血,其他无明显不适。舌淡脉细,小便微不利。与前方续服,并用食疗巩固疗效。
附子10克 茯苓30克 白术20克 泽泻12克 生姜15克 白芍25克 黄芩12克 干姜12克 厚朴15克 枳实20克 党参20克 白茅根20克 鸡内金12克 黑豆15克 赤小豆20克 茵陈15克 大蒜1头(掰)
五剂,嘱隔日一剂,昼三夜二服。
鲤鱼1尾(约1斤重) 黑豆30克 赤小豆30克 川椒目10克 苏叶10克 生姜10克 熬汤喝并食鱼肉
结果,此人共在我处服30剂而愈。随访至今没见复发。
例二、
宋某,有风湿病史和腰椎间盘突出多年。诊见腰部及下肢疼痛、汗出、恶寒。短气,睡眠较差,夜间脚冷,纳食减少,有时乏力头晕。外观黑瘦不荣,眼睑皮肤发青,唇色淡暗干燥,舌淡大苔水滑。脉极沉,左弦,痛处手抚发凉。与乌头汤、真武汤化裁,参照《千金》三黄汤。
制附子15克 茯苓25克 白术25克 黄芪20克 麻黄10克 细辛5克 黄芩12克 白芍30克 甘草12克 生姜15克 乌头10克
用法:将乌头用蜂蜜2两加水先煎半小时左右,再同其它药物一起熬一小时,分5-6次温服。
二诊,服上药三剂,疼痛、汗出、短气都有减轻。续服三剂。
三诊,下肢转温,疼痛大减。纳食仍然不多,心下痞硬,舌淡红,苔白根腻,脉沉。与真武汤合《千金》防己汤化裁。
制附子10克 茯苓20克 白术25克 白芍20克 桂枝15克 生姜15克 甘草10克 乌头5克 党参20克 木防己12克
用水醋各半,同煎1小时,分5次温服。
结果,共服药12余剂,疼痛再未发生。只是腰部有时着凉后,稍有酸疼而已。与药酒巩固。
 
第二篇:

一、名称:真武汤
医药数据库中心 中医论坛
别名 玄武汤、固阳汤

二、处方来源 《伤寒论》。
药物组成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切),白术2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加减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细辛1两,干姜1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2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三、功效 益阳气,散寒湿。散寒利水,济火而利水。

四、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误汗不解,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少阴病腹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呕者。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治少阴肾证,水饮与里寒合而作嗽。

五、制备方法

1、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7合,每日3次。

2、用药禁忌 忌酢、猪肉、桃、李、雀肉;暴病之呕即用真武尚不相当。

六、临床应用
①水肿《中医杂志》(1965;7:39):魏某某,男,59岁。于1963年7月诊治。患者初病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曾服中西药两月余仍未见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腹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口虽渴,但不饮,神倦体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无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拟方:炮附子60g,白术24g,白芍24g,茯苓24g,潞党参60g,玉桂6g,炙甘草24g,生姜30g,水煎3次,头煎1次顿服,2-3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1日尽1剂。上药连进3剂,浮肿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己不黑,脉不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片,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4剂而愈。②喘证《哈尔滨中医》(1965;2:53):王某某,女,61岁,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病作。时值秋末冬初,其病发作,喘息抬肩,动则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痰稀量多,形瘦神惫,时而汗出。现其面有微绎,舌苔薄白,脉沉弱无力,投二陈、青龙皆不收效,后服白果定喘汤,但只能缓解,不能根除,停药病仍发,百医不效。余诊之曰:此仍肾中真阳不足,水寒射肺也。痰生于饮,治痰必驱其饮。处方:真武汤重用茯苓60g,加干姜6g,细辛24g,服1剂知,2剂病大减。复诊:咳喘已平,吐白痰仍多,纳食不佳。前方加五味子6g,白术9g,3剂而痊愈。③大汗亡阳《新医药杂志》(1979;12:17):张某某,男,34岁。1963年8月17日就诊。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表药后高热退,但午后潮热不退,继服辛凉解表之剂,则发热渐高,持续不退,又投凉药泻下,则大汗不止,诸法救之无效,抬来我院诊治。症见形体消瘦,精神萎糜,汗出如雨,担架衣被浸湿,低热仍不退,筋脉拘急,眩晕不能站立,二便均无,四肢厥冷,脉沉细。此表阳不固,虚阳外越,治宜温阳固表。处方:炮附片(先煎)、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各30g,大剂频频饮之,汗出稍止而神气复,继服上方7剂,发热亦随之而愈。④痉病《伤寒解惑论》:张某某,女,47岁,1976年4月28日初诊。患者于产后40天,始觉两臂振颤,以后逐渐加重,发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颤,已两个半月,阵发性加剧,影响睡眠及进食,病人就诊时亦不能稳坐片刻,并伴有舌颤,言语不利,憋气,以长息为快,食欲差,舌质尖部略红,左侧有瘀斑,舌苔白,两手脉俱沉滑弱。治宜温阳镇水,真武汤加味:茯苓30g,白术24g,制附子12g,白芍15g,生姜12g,桂枝9g,半夏12g,生龙牡各30g,炙甘草6g。水煎服2剂。4月30日复诊:患者自述,29日晨8时服第1剂药,至当日下午6时许,颤动基本停止,腹内鸣响,当晚又进第2剂,颤动停止,晚上睡眠明显好转,仅有时自觉头有阵阵轰鸣,上方白芍药改用30g,加钩藤12g,磁石30g,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七、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②《金鉴》: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放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母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③《内台方议》:用茯苓为君,白术为臣,二者入脾走肾,逐水祛湿;以芍药为佐,而益脾气;以附子、生姜之辛为使,温经散寒也。④《寒温条辨》:白术,茯苓补上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肾而疗心悸;附子、生姜回阳益卫之物也,可以壮火而制虚邪;白芍酸以收阴,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亏矣,若不用白芍,以固护其阴,岂能用附子之雄悍乎!
备注 玄武汤(《千金》卷九)、固阳汤(《易简方》)。本方改为丸剂,名“真武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第三篇:

真武汤新用

陈瑞春 江西中医学院

L 方意新解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术、附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
《伤寒论》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等症。其实,“太阳病过汗”这个“因”是不尽然的。临床上用真武汤者,未必都是因发汗所伤。换言之,凡阳虚水泛的病机,或水邪泛滥而四肢或通体浮肿者,或咳喘水邪停肺者,皆可以真武汤治疗。
从真武汤温阳利水的作用机理看,是很严格的。然而,从阳虚水停的病机而论,阳虚势必气虚,水泛又损伤阳气。因此,在原方中加人参、芪益气,使全方功能益气温阳利水,较之原方更为完善。临床慢性肾炎、肺心病等,用原方加参、芪益气,更有益于治疗。同时,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加入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之功,亦可在原方中加入桂枝,合成苓桂术甘汤,增强温通效益,对水泛上焦的种种病证疗效更为显著。
2 临床应用
必须指出,运用真武汤应切实掌握“温阳利水”这个大法,不能局限于肾炎水肿。临床上凡是“阳虚水肿(水邪泛滥)”,无论其病在何脏,均可与之。这样就能正确地扩大其运用范围。笔者曾用本方治疗高血压、风心病、眩晕、心动过缓等多种疾病,均以“阳虚水邪泛滥”为辨证要点,疗效都很满意。
2.1 治水肿 水肿应归咎于肺脾肾3脏,肺水者多为急性兼表,即肺气不宣,其病在表;脾肾水肿则多为慢性属里,责之于脾肾之虚;水肿反复发作,“肾功”无损伤,尿中检不出蛋白,又多责于肺肾气虚,从补益脾肾求治,能取得疗效。
病案举例:王某某,女,52岁,退休纺织女工,1984年4月10日就诊。全身水肿,眼睑下垂,面色虚浮,四肢清冷,脚跗浮肿,甚则下肢及阴尸皆肿,腹胀便软,头晕,精神疲乏,胸闷气短,食纳量少,小便短少,脉细而缓,舌苔润滑而灰。经尿常规多次检查未见蛋白,亦无明显腰痛。心电图亦正常。处方:生黄芪20g,防己15g,连皮茯苓20g,白术15g,大腹皮10g,生姜3片,赤小豆30g,海桐皮15g。嘱服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4月15日):服上药3剂,自觉浮肿消退,小便增多,而服至4~5剂时,浮肿复起,小便反少,精神疲惫,呼吸气短,食纳少,四肢软倦,脉细弱,舌灰白而润。仔细分析,前用益气健脾利水之黄芪防己茯苓汤,3剂有效,何缘后4、5剂时,病未减而症复何故?实因病在肾,治在肺脾,虽前方3剂在益气之中利水,小有疗效,而全方侧重在利水,肾之真阳不足,治肺不治肾,非其治也。故改用真武汤:制附片1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 12 g,鲜生姜 3片。嘱服2剂,以观动静。
三诊(4月17日):浮肿几乎全消,精神好转,胸闷心慌如失,步行登五楼亦如常,食纳增加,小便清长,脉缓有力,舌红润,原方继进5剂。
四诊(4月22日):水肿全消,精神倍增,守方加生黄芪20g。嘱进5剂。
五诊(4月27日):未见反复,精神如常,病机势头已好转,遂从巩固疗效议治。拟用归脾汤加附子。处方:生黄芪15g,制附片10g,党参15g,远志10g,酸枣仁15g,广木香10g,白术10g,当归10g,茯苓15g,龙眼肉15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枣3枚。服3剂后,一切正常。继服20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初始用黄芪防己茯苓汤有效,继之无效,深究其理,实属无视阳虚的病机,只治肺脾,且利水过甚;后改用真武汤,应手取效,是切中阳虚水肿的病机,故一服即效,且未见反复。最后以归脾汤加附子,仍不失于脾肾两补,是治本之图。随访3年,病者康复如常。
2.2 治眩晕 眩晕多责于痰,古有“无痰不作眩”之说。痰与水同源异流,水泛成痰停饮是病理之常。但又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说明眩晕与虚有关。临床常见的“阳虚水泛”致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机之一,无明显的痰饮之症,其眩晕从阳虚水泛求治,是符合病机的。

病案举例:柳某某,男,52岁,技术员,1984年11月5日就诊。自述眩晕日剧,发作时头眩昏,眼发黑,身体形寒,四肢不温,必饮热水,后方慢慢平静。甚则1日发数次,少则10多分钟,多则0.5H,无法坚持工作。病者形体偏胖,面色青苍,四肢疲乏,大便稀软,脉细弱,舌淡润。血压14.7/9.33 kPa。拟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0g,桂枝10g,白术15g,炙甘草5g,生黄芪20g,灵磁石15g。嘱服5剂。
二诊(11月15日):眩晕有所改善,每日发作1~2次,其他症状未见好转,改用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0g,茯苓20 g,白术15g,白芍10g,生黄芪20g,远志10g,灵磁石10g,生姜3片。
三诊(11月25日):服前方10剂后,眩晕若失,其他症状也好转。脉缓有力,苔薄白润。改用芪附六君汤善后。随访多年,未复发。
按:本例眩晕,病机属阳虚水邪上泛。除眩晕之外,所现均为阳虚、脾肾不足之症,故用苓桂术甘汤,只是健运脾胃,小有转机,未能切中病机。后改用真武汤加黄芪,稍佐灵磁石之沉降,服之明显好转,真可谓“离照当空,阴霾四散”,肾阳振奋,水邪退却,眩晕自止。用芪附六君子汤调理,崇土制水,脾肺俱旺,水能敷布运输,病却身健,取得扶正固本之功。
2.3 治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属气虚阳虚者居多,或兼见痰饮,治疗有益气通阳、温阳化饮等法。临床所见阴虚者少,但可见心律不齐,心电图示心动过缓,未见心实质病变。用益气通阳法,或温阳利水法可获效。
病案举例:王某某,男,58岁,退休工人,1992年3月10日就诊。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心电图除外其他病变。自觉症: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饮食尚可,两便正常。如心率少于50次/min,则头晕,眼发黑,如超过70次/min,即感胸闷、烦躁,血压偏低14.7~16.0/8.66~9.33 kPa之间。脉缓两尺弱,舌淡润。拟益气通阳,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10g,炙甘草10g,生黄芪20g,党参15g,远志10g,柏子仁10g。文火煎0.5H,日1剂,分2次温服。嘱服10剂。
二诊(3月25日):脉稍有力,早起醒眼时心跳仍只有45次/min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晄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处方:红参10g,制附片10g,生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嘱文火煎1H,取浓汁温服。
三诊(4月10日):服10剂后,病者自觉精神好转,头重胸闷明显减轻,早间心律50次/min,最高时60~65次/min,脉缓稍有力,舌淡红 守方附片加至15g,红参改西党参20g。日1剂,温服浓汁。
后因病者下乡,在老家继续服上药,隔日1剂,共服120余剂。于1992年冬来诊,告之病情稳定,一直用原方未作加减,偶尔停药即用单味红参炖服。心律保持在60次/min左右,全身情况良好,遂停药。随访至1994年,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本例心动过缓的病机是心肾阳虚,首用桂枝甘草汤加黄芪,取得一定疗效。但视其面容晄白、精神萎靡、眩晕、胸闷等症,一派心肾阳虚之象,故第2诊改投参芪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服10剂后明显改善症状。
2.4 治高血压 高血压病,一般多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所致,治疗多以滋水涵木、平肝熄风为主,临床上肾阳不足,水气上凌,用真武汤温降高血压者,极为少见。因为温药可使阳升,通常可使血压升高,不可猛浪。所以,必须慎于辨证,掌握阳虚的辨证要点。其临床特征,应有全身性恶寒或兼有眩晕、浮肿、便溏等,脉应虚弱,舌苔白滑,舌质青淡,如有上述特征,用温降高血压的方法是适宜的。
病案举例:黄某某,女,49岁,干部,1990年3月15日就诊。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在22.7~25.3/12.0~14.7Kpa 之间。屡用复方罗布麻片、利血平、降压灵、尼群地平、心痛定等药,血压未能降至正常。近半年来,病者感觉精神萎靡,头目眩晕,全身疲惫,身形恶寒,比常人怕冷,经常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食欲减退,脉象沉细弱,舌体胖大、苔淡白滑润。综上诸症,病属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应益气补脾、温阳利水为法。拟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0g,红参6g,茯苓20g,白术10g,白芍10g,生黄芪15g,牛膝10g,灵磁石15g(先煎),生姜3片。每日1剂,试服2剂。
服上药2剂后,病者精神明显好转,自谓全身有一种温煦之感,食欲增进,小便量增,浮肿消退,血压20.2/10.7 kPa ,脉沉缓有力,舌苔薄白。嘱守方5剂后,其病如失。脉沉缓有力,舌苔正常,血压18.0/10.0 kPa 左右,遂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未服降压药,血压正常。
按:临床上用温药降高血压是针对“肾阳不足,水气上凌”的病机,温阳利水,使之阴霾四散心阳振奋,肾水平持,使失调的阴阳趋于平衡,血压自然恢复正常。尽管此种病例少见,但一旦遇有,非用温降莫效。又因其与肝阳偏亢,迥然有别,故必须严格掌握,不可粗疏。
2.5 治风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于风湿的缘故,长期缓慢地对心脏功能的损害,病者身体的虚衰是无疑的。临床所见,此类风心病阳虚者居多,用温阳药治疗是符合病机的。
病案举例:黄某某,女,63岁,回族,退休工人,1987年4月就诊。从事纺织工作多年,一贯有关节疼痛的风湿病史,多次查抗“O”、血沉均高于正常值,并可闻及心脏Ⅱ级杂音。经各种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心功能三级,心房纤颤)。就诊时症状:心慌心悸,胸闷,气短不足息,颜面苍青,形体消瘦呈慢性病容,轻度浮肿,两下肢午后浮肿逐渐加剧,至午夜双脚不能步履,膝以下至脚底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色清,大便稀软量少,食纳不馨量少,夜不能平卧,背恶寒怕冷,容易感冒,终日卧床。脉沉细弱、间歇,舌质淡润、苔白秽腻。拟真武汤加减:西党参15g,生黄芪30g,制附片20g,茯苓20g,白术15g,汉防己10g,海桐皮20g,玉米须30g,生姜3片。日1剂,文火煎1H,分两次温服。偶尔心跳过速,配以速效救心丸、心宝,或狄戈辛,病情得以控制,即停药,在服上述汤药时,辅以本院研制的“健脾益气冲剂”,日一小包,早间空腹服。
按:用参芪真武汤治疗风心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本案用此方先后治疗7年,病情稳定,身体好转,并能持轻微家务,显示了它的临床疗效是可靠的。可以认为,本方是风心病属心肾阳虚、肺气不足的主方之一。诚然,风心病临床上也有气阴两虚、湿中挟热者,则不在此限,另当别论。
 
第四篇:

一、亡阳

滑伯仁医案:一人,七月内病发热。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晌筋惕,乃请滑诊视。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按语: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颤、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瘳。

二、筋惕肉惕

许叔微医案:乡里市人姓京,鬻绳为业,谓之京绳子。其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晌,振振动摇。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予视之日:强汗之过也。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惕,此为逆也。惟真武汤可收之。予三投而大病除。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瘥。

按语:发汗太过,损伤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气虚不能温煦筋脉肌肉,同时筋脉受水气浸渍,而致筋惕肉惕。病属阳虚水停,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而愈。

三、振颤

郑某某,女,64岁,1983年2月5日诊。六年来双下肢节律性发作振颤,久治不效。初起时约半年发作一次,近来发作加剧'每半月即发作一次。颤抖时间短则数十秒、长则几分钟。就诊时病员恰好发病,身坐椅上,双腿上下振颤不已,足跟叩击地面咚咚直响,不能自制,约1分钟乃止。筋脉拘紧,肢体麻木,难于行步。舌胖大有齿痕。脉沉。观其所服方药,不外大小活络丸、羚角钩藤汤、地黄饮子之辈。余思《伤寒论》有真武汤治“振振欲擗地’’之训,乃试投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通络。

处方:白附片、白术各1 5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0克,苡仁50克,桂枝1 2克,2剂,水煎服。
3月7日二诊:云服上方后,至今已一月未发。效不更方,仍投上方2剂。尔后病人未来诊治,半年后偶一见之,云服完药后即未再发。随访至今,未再发作。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水能生木,水旺则木茂,水少则木枯,水淫则木浸。本案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水邪淫则浸木,入于经则振振身摇。真武汤温以化气,气化则阳通,阳通则水行,水行则经利,经利则振颤自止矣。

四、眼睑陶动

黎明质医案:李某,女,56岁,1989年1O月8日初诊。自述左饲上下眼睑陶动三年余,多方治疗罔效。近月来病情加剧,一日之间惕动发作数十次,每次3~5分钟,瞩动时畏惧视物,以手覆压左最,终止家务,直待瞒止。视力不减,无羞明眵泪,食、便正常,惟素易怒易郁,情绪不稳,舌淡、苔白润,脉寸浮尺沉。推论病机,当属肾水冻结,木失所荣,阳虚风动。拟用真武汤增减。处方:制附片6克,白芍20克,茯苓、谷芽各1 5克,白术、僵蚕、防风各10克。5剂。服用第3剂后,瞒动大减,尽剂而病告愈。又拟柴芍六君子汤5剂善后,随访七个月病未复发。

按语:肾水冻结,目失所荣,阳虚风动。方中用附片微量,恰如春日迟迟,使冰冻缓缓而解,泽土荣木;白芍重用,直取涵木息风。谷芽以助茯苓,白术复苏土运制水泛滥;僵蚕、防风从标而治。共奏阳气健运,水润木荣,其风自息之效。

五、水肿

吕大用医案:赵某某,女,40岁,于1984年4月3日初诊。初患病时,因头面四肢肿,恶寒发热,服西药治疗周余,未见疗效而用中药治疗三周仍未见效,病日加重而来就诊。察颜面苍白,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润,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胸闷气短,腰冷痛疫重,四肢不温,畏寒神疲,溺清白而少,口渴不欲饮,脉沉细无力。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药用:附子2 5克,白术2 5克,茯苓2 5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肉桂7.5克,水煎300毫升,100毫升日3次服。

上药连服3剂,浮肿消退大半,查其舌体渐小,四肢微温,溺量增多,脉虽沉较前有力。此乃虚焰渐退,正气渐复之佳象。按上方去附子、肉桂,加干姜15克,连服6剂而愈。

按语:肾主水,为胃之关。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阳过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阴过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盖火能生土,土能制水,故温阳化气,实乃治阴水浮肿之要法。本案病久不愈,又见畏寒神疲,四肢不温,舌胖苔滑,脉沉无力等阴盛阳衰,土不制水之象,故治以真武汤益火回阳,化气行水。

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曾世庆医案:邓某某,男,75岁。患者右侧腰臀腿部疼痛,反复发作数年,经多方诊为右侧坐骨神经痛,遍治不愈。自二月前发作更剧,活动不便,不能行走转侧弯腰,疼痛难眠。8月份在某院住院,经中西医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好转而出院。1988年9月6日上午来我院外科诊治,排除外科疾患,诊为右坐骨神经痛'建议中医治疗。刻诊症如前述,饮食二便自如,舌暗红、舌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弦。此为肾阳亏虚,肾不化气,筋脉失于温养,气血温运失常所致。治以温肾化气以通经脉。方用真武汤加桂枝。处方:制附片、桂枝各6克,白术、生姜、茯苓各9克,白芍1 2克。5剂,水煎服。

二诊时诉服药后痛减,活动较便,可一次性行走数十米。效不更方,原方继进。服药15剂后右侧腰腿疼痛不明显,一次能行走500米左右。进原方20余剂后诸症若失,活动自如。

按语:本案用真武汤,旨在通过温阳化气以畅通经脉,经脉畅通,气血调和,则其痛自止,活动自如。此即治病求本之意。况方中之白芍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功。更加桂枝以通阳化气,温通经脉,调和营卫,则其效更捷。

七、下肢痿软(癔病性瘫痪)

毕明义医案:田某,女,25岁,1984年1 2月2日初诊。时值隆冬时节,与其夫口角,遂独寐于寒处,翌晨起床双下肢疫软不能支持身体,勉强走一步,即突然摔倒在地。他人扶持上身行走时,则双下肢弛软不能抬起。作脑电图、血流图、化验血常规、血沉均正常。诊见患者神志清醒,语言流利,双上肢活动自如,手指握力正常,可以端坐,惟双下肢独自行走困难,软弱不能支撑上身,而他人扶持行走,双下肢不但不能抬步,反呈后拖状态,足掌呈下垂状,触其膝以下冰冷,舌质正常,苔白,尺脉沉紧。病属郁症,乃心火郁于上,水寒凝于下。法当温阳化湿,除痹通络。处以真武汤:附子30克,白术30克,赤芍4 5克,茯苓45克,生姜45克。煎服法同上。药仅3剂而诸症悉除。

按语:因精神刺激而使心火内郁,致心阳不能下温肾水;又因卧于寒湿,致使寒凝于下,内外相合而发病。《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今患者既有心气郁,又有寒湿盛,但病之重心在于寒湿袭下.故予真武汤温开肾水,化湿通络。湿去络通,肾水上济心火,以达自身之阴阳平衡。

八、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韩桂茹医案:于某,43岁,初诊1981年12月29日。阴道出血两月余,量多,曾于外院经用多种止血剂均无效。行诊刮术,病理报告:“增生期宫内膜,有轻度增殖。"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现症:阴道出血量多,呈黑褐色,未见血块,颜面四肢肿胀,小腹冷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薄,面色咣白,唇淡无华,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肾助阳,益火制阴法,真武汤治之。方药:炮附子、白术各1 O克,生姜6克,白芍、云苓各1O克。

服6剂,血止,阳气渐复,阴霾逐散,尿量遂增,颜面肢肿消,四肢转温,腹部冷痛好转,后以右归丸加减调治,于1982年1月22日、2月2 6日月经应期而至,其量适中,追访半年,月经正常。

按语:《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阳虚衰,封藏失职,冲任不固,阴血泛滥则崩漏不止。畏寒肢冷、便溏、浮肿,乃真武汤之适应证,故用之效验,以其治病求本,故不止血而血自止矣。

九、白带(慢性盆腔炎)

亢海荣医案:丘姓,女,42岁,1981年7月就诊。患者素体阳虚,经常感冒。去冬腰疫腿困,疲乏无力,白带多,清稀无臭,严重时白带顺腿流。妇科检查:慢性盆腔炎。多方治疗无效。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滑,脉沉缓无力。辨证,阳虚水泛,寒湿内滞。处以杜仲真武汤:炒杜仲60克,附片24克,白术30克,芍药1O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上方连服3剂白带即少,又照原方服6剂痊愈。此外习惯性感冒也不治而愈。
按语:《妇科玉尺》云:带下“白者属气属寒,寒入大肠而成,因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本案白带清稀无臭、量多,乃阳虚气寒也,故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而愈。

十、腹痛

毕萌义医案:邓某某,女,31岁,1985年3月初诊。七年来时常小腹部疼痛,其痛隐隐不休,有时呈剧烈疼痛,近来,发作频繁,痛无休止,注射青、链霉素不效,遂来中医诊疗。患者自述小腹痛已有2月未止,遇冷则痛重,得温痛缓,身沉乏力,有时恶心,但不吐,饮食不馨)患者神志清,面咣白。按其小腹濡软,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脯呈弱阳性。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沉紧。病属慢性肠痈,乃寒湿客于阑门,脉络痹阻所致,投真武汤温阳化湿、活络通痹。处方:附子20克,白术30克,赤芍45克,茯苓45克,生姜45克。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三次服。服3剂后小腹痛去其大半,恶心已止,纳可。麦氏点稍有压痛,无反跳痛。守原方继服5剂而告痊愈。

按语:少腹属下焦,肝、肾、大肠同主。若下焦阳气不足,水湿不得输布排泄,痹阻于阑门,寒水与瘀浊相结,遂发肠痈。取真武汤温阳化湿,行水破结,以除肠痈。

十一、头痛如劈

来春茂医案:唐某某,男,57岁。患者原是八路军某连指战员,抗战时与敌英勇奋战,不幸头顶被砍伤,当即昏迷,经抬往战地医院抢救,三天后才复苏,尔后留有脑震荡后遗证。每疲劳或感冒即发作,整个头部犹如刀劈般疼痛,双目难以睁开,卧床烦躁,呻吟不休。当病发时,均需住院治疗月余始逐渐缓解。患者于1961年病复发,即住某医院,治疗罔效,自动出院,请中医诊治,服中药二十余剂,病势反为增剧,邀我往诊。症见患者面壁侧卧,畏光,怕烦,身不敢动,稍动则头痛剧烈,面色黯淡,双目红肿,血丝夺睛,尤以右目牵引脑部疼痛为甚,舌苔黄腻而润滑,口不渴,小便短,脉象沉细。参阅前医方药,均系滋阴养肝、补血、息风安神之剂,如“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一贯煎”等加减,所加用过的药物如钩藤、石决明、女贞、蔓荆、桑叶、僵虫、天麻、羚羊角等,似无可厚非。然结合脉症及所服用方药反应来看,当属阳虚气滞,升降失职,处以本方加细辛,以温肾阳、祛风止痛。方药:黄附片30g(开水先煎一小时)茯苓15g,白芍12g,白术1Og,生姜15g,细辛3g。

嘱服1剂。翌日复诊头痛减半,目能睁。续服1剂,头痛已止,目赤肿渐退。因病程日久,阳虚气弱,细辛易为潞党参30g(即真武汤合附子汤)以温经扶阳,固本御邪。守方治疗约一月,每服1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总计服药24剂,精神焕发,食欲旺盛,病已痊愈。患者每感小恙均来门诊,观察至今(1978年8月)已十七年,头痛未发。

按语:脉证合参,阳气虚寒无疑。头为诸阳之会,阳虚气寒,水气上逆,头窍失煦,脑络失养,则头痛如劈。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则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力用真武汤以温阳化气。固本御邪,待阳回水化,清窍得煦,则头痛当愈。加细辛者,以入少阴,祛风止痛也。

十二、齿痛

杜奉志医案:钟某某,男,57岁。患者在广州疗养,因牙痛一月余,经多方医治无效,提前返家来我处就诊,牙齿疼痛,遇寒则甚,无红肿,呻吟,头痛,面色白,畏寒肢冷,气短,小便清长,余诊脉沉细,舌质胖嫩,齿痕,苔白腻,为肾阳虚衰,寒湿上犯所致,拟用温阳除湿,散寒止痛。予真武汤加味:附片30g(先煎半小时),白术1Og,白芍20g,茯苓1Og,肉桂12g,干姜12g,细辛5g,水煎服。3剂病愈。

按语: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阳不足,寒湿水饮之邪随少阴经上犯,则牙痛,当用真武汤治之,加细辛以引药直达病所也。

十三、吐血

来春茂医案:1941年,昭通西街梅记客马山货栈有一年约三十多岁从四川宜宾挑中药来卖的小商,突于夜间大吐血。店主人梅某某深夜前来叩门求医。我赶到店里时,见地上躺着一个面如腊色、气息奄奄的患者,曾吐血盈盆,估计近2000cc,嘴角上还挂着血痕,围在他面前的都是同一住房的旅客,大家束手无策,乱作一团,认为人死无疑。我摸患者的口鼻尚存一丝热气,还有一线生机。脉极细微,两手关尺可触及。诊毕,检本方一剂,剂量是黄附片60g,茯苓12g,白芍1Og,白术15g,生姜15g,加上肉桂6g(研细冲),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功效。我亲自熬药,用小汤匙缓缓灌入患者口中。服后约一时许,已能哼出声音;至天明共灌服三次,渐省人事,呼口渴甚,处以麦冬60g、细米参1 Og泡开水当茶饮,以扶正生津.后往客栈探视,店主人高兴地对我说:“病人自服药后,再没有吐血,每顿可吃稀粥两碗,前天他的同伴用滑杆已将他抬回宜宾家中养息。”事隔一年,他仍挑花药(多个品种的中药)来昭通卖,特意来感谢我。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弄清楚病因和出血的部位。

按语:此阳虚不摄之证。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急所固。急以真武汤加肉桂,频频饮之,以回残阳耳。切勿以凉涩之品遏之,否则,雪上加霜,则祸不旋踵。

十四、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沈才栋医案:洪某,女,56岁,1987年11月28日初诊。患咳喘五载,每遇气温转寒,而咳喘增剧,今值初冬,气温骤降,宿恙举发,昼夜咳喘,不能平卧,痰多稀薄,形寒背冷,面色咣白,肢末欠温,溲短便溏,苔白滑润,脉沉细滑,证属脾肾阳虚,水气犯肺之候'以真武汤加味,药用;茯苓1 5克,生姜、干姜、白术、制附子、白芍各1 O克、细辛、五味子各3克。服5剂后咳喘大减,诸症亦趋缓解,守效方共服20余剂告瘥,后予香砂六君丸调治一冬,以资巩固。

按语:脾肾阳虚,水液泛滥,犯肺而咳。以真武汤温肾化水,加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十五、心悸(病毒性心肌炎)

顾树华医案:倪某,女,42岁,1979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心悸近2月,发热20余日。现病史:患者近来经常感冒,扁桃腺发炎,心悸。上月经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心悸,气急,乏力,体温38.2℃.。经用多种抗菌素静脉点滴20多日,仍发热不退,心力衰竭已两次报病危。后经某医给服生脉散加清热解毒剂,体温不降,且心悸加重。患者要求出院,后延余诊治。症见患者卧床欲寐,无神懒言,语音低微,心悸甚,气急,眩晕,面浮足肿,汗出,体温38~C,不思饮食。脉细微而结,舌淡苔薄白。诊为心肾阳虚,虚阳外浮,水气凌心。宜温阳镇水,引火归原。予真武汤原方,2剂(嘱1日1剂)。附片60克(久煎),茯苓、白术各15克,杭芍12克,生姜3片。

二日后复诊:体温降至36.8℃,精神好转,心悸减,汗少,已不眩晕,饮食渐进,脉沉细时结,舌淡苔薄白。以上方加肉桂、远志、砂仁,调理月余而痊愈。

按语:患者发热日久,系阳气内虚,虚阳外浮所致;心悸日甚,为心肾阳虚,才汽凌心而致。故用真武汤温阳镇水,迎阳归舍。

十六、抑郁

和贵章医案:1969年余行医四川自贡,有一女子,34岁,因丈夫病故,悲痛欲绝,茶饭不思,久发头晕目眩,休息家中年半有余。现症:昏旋欲仆地,卧则床摇物动,筋惕肉晌,耳鸣不聪,喜静恶闻声响,心烦易急,胁肋胀痛,纳呆脘胀,口不渴饮,月经不正常,经色暗质稠,二便调。查愁苦面容,两颧泛红,苔白稍厚质红,脉弦。据发病乃情志所伤,察其脉证似属肝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下乱冲任,中横脾胃,然从肝从郁治之多不取效。因忆及景岳所言“忧郁病者,全属大虚,本无实邪。’’此正忧郁致病,属虚可知。《内经》说:“悲则气消。’’消沉之气久则及脾损肾,故头晕目眩,筋惕肉瞒,昏摇欲仆地、纳呆。因长期戚戚悠悠,精气消索,则阴耗阳浮见颧红。思之再三,治从真武汤,脾肾兼顾,经治三月而康复。

按语:情志为病,总由心病及气,而病多郁。郁证常见者三:一为怒郁,二为思郁,三为忧郁。郁者多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然验之临床并非皆应如桴鼓。本案忧郁为病,乃亲眷故世,物旧人非,悲凄凄,情切切,利害相牵;茶不思,饭不想,神迷魂乱。悲忧深,损之深,脾肾伤,是所必然。所以解郁顺气治之无济,乃更辙治从脾胃而获捷效。真武虽为湿建,然其临证确是益脾肾以助气化之良方,本方有水则行,无水则敛阴益气温阳耳。
 
第五篇

名称: 真武汤别名:真武汤

组成: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切),白术2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出处: 《伤寒论》。 功效:益阳气,散寒湿。散寒利水,济火而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误汗不解,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少阴病腹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呕者。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治少阴肾证,水饮与里寒合而作嗽。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7合,每日3次。

加减: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细辛1两,干姜1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2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②《金鉴》: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放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

附注: 玄武汤(《千金》卷九)、固阳汤(《易简方》)。本方改为丸剂,名“真武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第六篇

笔记

真武湯可視為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的加強版
從感冒的框架下來看,苓桂朮甘湯與五苓散用起來都有極限,要用更強的方,就是真武湯。故真武湯可視為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的加強版。
太陽感冒也會遇到真武湯證
感冒發汗後,往往會變成真武湯證,真武湯主治少陰,但以症狀而論,太陽感冒也會遇到。

為什麼不放甘草?
五、六味藥以上的方子,如五苓散、真武湯、烏梅丸等都沒有甘草。為什麼?(《輔行訣》裡的大真武湯也放甘草,故真武湯也不是一定不可以放甘草。)
五苓散沒有甘草,因為五苓散症是身體裡面的水兜來兜去,故不需要以中焦為治療的中心軸,各味藥像接力賽一樣各作各的事,藥性銜接起來成為整個方劑的藥性結構。
烏梅丸主治陰陽離絕,沒有中心點可為用藥的基礎,所以不放甘草。
黃耆五物湯治療血痺,手指腳趾發麻,這是容易中風的體質。將桂枝湯裡面的甘草拿掉,生薑加倍再加黃耆。黃耆五物湯的走法跟桂枝湯很不一樣。桂枝湯有甘草,桂枝行不到的地方,生薑將之從營分推到衛分,桂枝湯的薑棗可調營衛。但黃耆五物湯裡面不放甘草,桂枝跟生薑連屬的藥性就不見了。加一味黃耆,黃耆就處在營衛之間,把桂枝、生薑的藥性隔開,讓桂枝留在血管裡通血路,生薑留在血管外負責把多餘的水分打掉。所以在經方的世界,放不放甘草是很嚴謹的。
桂枝黄耆汤:治疗黄汗。方中有甘草,乍看下此方的药性走法跟黄耆五物汤类似,但其实很不一样。
真武汤不放甘草,方剂组合的药理作用看起来乱乱的,看不出其中的端倪。对上太阳病7-55条的症状,更是不知所云:
【7.5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后又发起烧来,看起来是要转阳明病,要用调胃承气汤或白虎汤。所以要能认得出是真武汤证,真的不容易。如果是实热的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而用了真武汤,会把人烧坏。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的脉较平常有力。发汗后仍发热的真武汤证,脉特别微弱、特别细,但也可能跟平常没差别,有时是尺脉浮。
真武汤主治水毒,但「水毒」是我跟着日本流派的中医说的,仲景称「水气」,后代中医称为「冷水」。
苓桂朮甘汤处理脾胃区块无法运化的水,用茯苓、白朮帮助水运化,用桂枝、甘草补充心阳;而桂枝和茯苓帮助膀胱气化的功能,是经方的基本结构。苓朮类的药物主要帮助消化器官吸收水,五苓散不分寒症热症,主在打通水吸收、代谢谢的整个环节。真武汤则关系到肾阳虚衰,无法将水运送上来,命门没有能量把身体的冷水烧成热水,水的气化功能不行,用桂枝茯苓也作不了什么,五苓散的通路也跑不动。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汤里的芍药要做什么?
方中一味芍药,常被忽略。现在医师开真武汤常去芍药。因为真武汤是治疗阳虚的药,而芍药滋阴,火神派掌门人卢火神就将芍药换成淫羊霍之类补肝阳的药,三七生用真武汤治疗阳虚糖尿病,临床上很有效,就去芍药加乌梅和枸杞子等入肝的药。而仲景在少阴篇真武汤加减方提到,若下痢则去芍药。
去芍药的思维是因为有些医师喜欢把治疗「心下满微闷、小便不利、后脑杓发僵」的「桂枝去桂加苓朮汤」改成「桂枝去芍加苓朮汤」。苓芍朮甘结构的作用是当身体要把水拉到下焦重新运化,若拉不下来,塞在胃里面,闷闷胀胀的,就要用到芍药。所以不必把芍药理解成调养肝阴肝血,在经方之中,芍药本身就有调水而利小便的效果。
不过真武汤把芍药去掉换成补肝阳的药也还是行。仲景自己就说真武汤如果拉肚子可以去芍药。
真武汤里的白朮、附子用量比例
真武汤里的白朮用量只有二两,跟仲景一般用到三两的习惯不太一样。所以是脾胃的药轻一点、补肾的药多一点。茯苓是作用在心、小肠和肾。临床上白朮少一点会比较好用。方剂比苓、芍、姜、朮、附是3、3、3、2、3(附子一枚应以三两计)。一般厂牌的真武汤科中白朮比例是三、附子是一,往往一日二次、每次两克就开始上火,如果加重附子,反而不上火。所以白朮比例高、附子比例少,白朮在胃里面烧,就会上火。一旦附子多、白朮少,反而不上火。因为白朮要补脾胃,要靠附子的力量把药推进去。
真武汤加足附子也不算大热药,因为用的是生姜不是干姜,可是天天吃真武汤,还是有上火的,那就看上哪里的火。有人吃了会在大肠上火,那就用当归1赤小豆散2。(标准当归赤小豆散要发红豆芽来做,那要治痔疮的时候用)。
白朮在脾胃区块吸水,芍药把水拉到该去的地方,生姜去水毒,茯苓帮白朮和附子,茯苓、附子协同运作,就形成把水气蒸上来的结构。
真武汤可以补到很玄的地方(干细胞)
真武汤的方剂结构,一般不是学经方的人会不知道它在干什么。而不知道它在干什么,正是真武汤最厉害的地方。真武汤所能治疗的疾病种类多得不得了,方中看不出哪一味药是君药,附子很重要,但是去附子加重生姜还是很有效,所以五种药的药效都处在不确定哪味药最重要的状态,刚好可以补到很玄的东西,就是人体内未分化的干细胞。人体内已经分化的细胞就不能转作他用,干细胞是很原始的、未分化的细胞,如果脑受伤打入干细胞,就可以修补脑细胞。西医都认为神经细胞死了是不会还原的,临床上真武汤可以做到很多神经死而复生的事情。糖尿病患者往往脚底失去知觉,西医要截肢,但真武汤每天吃脚底的感觉又回来了。听力退化、眼睛发黑看不到,真武汤吃了,瞎子看见了、聋子也听见了,中国历史上的医案非常多。
对于西医所认为的不可逆反应,真武汤莫名其妙的修补作用,在临床上是非常厉害的。
真武汤的辨证
「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感冒随时想仆床,「身瞤动」,所以真武汤加磁石或五味子治疗帕金森氏症很有效。平常不是爱抖腿的人因为最近生病开始这个腿老是想抖,这样子的抖腿也算广义的「身瞤动」。
真武汤特殊的发烧感觉
真武汤的发烧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在发烧,本人对发烧的感觉薄弱。(但如果本人发烧怕冷,则不是真武汤证,阳证在麻黄汤,阴证在四逆汤。但真武汤也有可能又发烧又怕冷,那就要关系到少阴那一句身体是沉重的。)
心下悸、头眩的症状
心下悸:阳虚的感冒乃至于身上有水气不能代谢谢,那当然很标准地他会心下悸,心下的区块有水的时候,心跳会有顶到什么东西的感觉,就会有心下悸的感觉。
振振欲擗地,头眩:真武汤的头昏不是很明显,苓桂朮甘汤的昏都比真武汤来得昏。真武汤比较会是「不觉得昏,但走路很容易跌跤」的小脑平衡功能的问题。老人家这种真武汤证不少。肾阳不够,水气不能上来,小脑的平衡机能会变弱,所以走路易跌跤,比较会莫名其妙摔跤。
真武汤要有效的话
以台湾人体质要让真武汤有效的话,可能要用香港谭述渠的用法,就是每天煎剂一帖里面,附子放到现在剂量的八两,谭述渠治高血压需要八两附子的真武汤吃三十天才看得到血压降下来,就知道真武汤这个方对非经方的大众有多难开,可见用科中来治疗效果不好也是可预见的,但如医案所见亦有真武汤用轻剂量。助教也有吃科中就血压下降来的。
之前所讲的小青龙汤的水毒型体质平常是要用真武汤来调理的。
和真武汤相对的方子
真武汤是玄武汤,那玄武的相对是朱鸟,朱鸟汤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用附子补肾阳,鸡子黄滋心阴,这是一个对子。
真武汤科学中药用法
科中用真武汤用四克,炮附子(顺天、明通、庄松荣2-3克,科达初学者不超过1.5克,再少就没有效),老师通常用四克真武汤加二克科达附子,吃完会有麻倒的感觉,等到麻的感觉没了,病也差不多好了,若是少阴的烧的也就退了,用真武汤吃感冒的话,你可以三、四个钟头就吃一次。
真武汤使用注意事项
真武汤的药性很脆弱,日常生活必须要喝烫但可以入口的热水,同时水也要少喝,不渴则不喝,喝的话也要少少喝二、三口,如此才能勉强维持科学中药的药性,如果不喝冷水却吃生菜色拉一样是不行的,喝到体温程度的温水就会破功,会便秘。
真武汤脉象和部分外症
首先真武汤没有脉,因为真武汤证的脉可以是沈微细,也可以是浮大,但不会是弦滑,如果是浮紧根本是麻黄汤证,真武汤脉因为是阳虚的脉,阳气脱出可能是浮大,所以真武汤的脉象不好抓。
真武汤在少阴篇会有包含小便不利,而我们通常是麻黄发汗之后让你阳虚,所以有的时候可以看到有形的辨证点,譬如说小便白茫茫的,大青龙汤或麻黄汤发了之后,你会觉得尿变得有点困难,这个时候你又发烧不退,就可以当真武汤证,就是小便不顺畅,加上没有特别脉象,莫名的发烧不退;或者是莫名的发烧不退,本人不觉得;或者是莫名的发烧不退,本人喜欢赖床,不想想事情(逃避现实的心理感),都是可以用真武汤。莫名的喜欢抖腿也算。
现代人因为阳虚,发汗变成真武汤的例子还不少,有同学家里面的小朋友真武汤证的烧,吃真武汤退了之后,邪气往外推,开始发白虎汤的烧,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真武汤发烧治好,如果再发烧仍然要重新辨证才行。
少阴病如何用真武汤11-37
【11-37】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自下利者,此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天都还没有好,少阴病刚开始感冒张仲景也不是见得第一发是用真武汤的,少阴病刚开始比较代表性的方子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林古本还有一个附子细辛黄芩黄连汤,如果用了没有效后又过了二天,这个人肚子痛、尿不太出来、四肢沉重疼痛、下利什么的,如果有这一整串的症状,那的确是标准真武汤证,但往往得病却没有这一整串症状,所以必须重新学着抓症。
先从认识少阴病特征条文开始:
【11-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足少阴肾经是比较靠里面的病,病在里面脉会往里去,不似太阳病靠表面脉比较鼓出,所以少阴病脉较没力、较细。足少阴是肾经,手少阴是心经,那心肾之经不够的时候,不似太阳膀胱经一样怕风、怕冷症状明显,往往症状出现在一个人意识的状态,像真武汤证发烧而自己不觉得在烧,特征在于自己不觉得,自己有病自己没有在感觉那个病这件事情,「自己没有在感觉」就是少阴病的特征,觉得自己特别的疲倦,或者是发烧你也没发现。
但欲寐,少阴病不见得都喜欢睡觉,但是很明显地会一整天都想躺在床上,「我不想做事」、「我不想上班」,就是那种感觉会很清楚,就是非常清楚地觉得自己今天不想下床,那样的身体感是会有的。
大概少阴病会有不同的类型:像朱鸟汤是烦躁到睡不着觉,吴茱萸汤是烦燥欲死,烦到想撞墙。
但欲寐的调子也有「不想要面对生活」心境,本来你会愿意去做的事情,现在都懒得做,会留一手,就是「随他去死」这样子,几乎是变成这种调调,这个时候就是少阴症了,可能是真武汤证。
【11-2】…小便色白者,下焦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小便色白就是完整的少阴病症型,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所以小便会白白茫茫的,这也是很标准的真武汤证,如果去推阔,是不是很多肾脏的疾病小便是白白的,所以那些病都可以用真武汤治理,真武汤在治肾脏病算是很强,在介绍杂病时再来探讨。
【11-3】…法当咽痛…。
少阴病还有一个特征是扁朓腺发炎,如果是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的扁朓腺发炎,一把肺脉便是浮而有力。
一感冒就喉咙先痛,如果是一点浮脉都没有甚至是沉沉的,这是少阴病的喉咙痛。
人喉咙的生命能是三阴经在支撑的,尤其是扁朓腺是靠少阴经在撑,如果少阴受邪,能量不足,扁朓腺就会开始坏死,细菌就开始从这里乱长,这是阴症,不可以用消炎的东西,要靠附子剂把阳气通上来,才会好起来。
如果少阴喉痛,一痛即吃麻黄附子细辛汤(以下简称麻附辛),便会有效,麻附辛的比例是:
汤药:麻黄2两细辛2两 附子1枚
科中:麻黄1 细辛1 附子2(至少)
这样的麻附辛才会有用,如果比例不对,药性颠倒,甚至会越吃越虚,所以最好自配,附子可以多,麻辛不可以多,还可用桂林古本前面有个附辛芩连汤方法,可加一点点黄芩、黄连去退火,老师用麻附辛加葛根芩连汤合吃,最好立刻痛立刻吃,像打点滴一样每一小时吃三克配热水,如果扁朓腺没有烂开,大概四个钟头内扁朓腺的痛会退下去,过了四个钟头未退,代表已经烂开了,用麻附辛剂就比较没用了。
在少阴病未好之际,要治喉咙烂掉已经不好治,这时必须吃真武汤,吃到少阴病情整个主证框架都退掉了,再来医喉咙才好医,如果不先治本,一直治喉痛便会搞不完,因为少阴病会一直支撑着喉咙痛,可能喉咙痛还是要忍住,真武汤先吃,吃到烧都退了,那些什么身体痛的身体感都没了,这个时候再来医喉咙痛。
【11-4】【11-5】【11-14】主要在讲少阴病是不可以发汗的病。如果发汗病情会严重恶化,所以在辨证上要特别注意。甚至可说吃完大青龙汤为什么会变真武汤?那就是因为发汗发到阳虚,下焦虚寒。
【11-37】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自下利者,此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主证不好抓,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自下利、脉沈细等症状都不一定有,如果自己得了少阴病会更不好抓,因为感知变弱,但是还是有几件事情可察觉:
1.发烧,却不知道自己在发烧。
2.感冒,却不知道自己在感冒。不觉得自己在感冒,但觉得怎么这两天累得奇怪,人变得很消极。
3.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自下利四者俱全时。
(四肢沉重疼痛可以做为真武汤的主证,但必须要和有四肢沉重疼痛的其它病做区别才行。例如:麻黄汤: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但脉象浮紧,故可排除。桂枝新加汤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沈迟,是水气不得输布于逊络,所以身体会气不通而痛,最常发生反而是运动后大量出汗的酸痛,新加汤的酸痛本人不会觉得发冷,真武汤酸痛不见得是四逆汤的手足厥逆,但是会想要抓棉被来盖,因为是阴寒症所以不会烦躁,烦是指心烦,躁是无意识的小动作。当归四逆汤的掣痛,不动不痛,动时会觉得身体在扯痛,真武汤则是动或不动,那个痛是闷闷地在那里,不会感觉尖锐,只是重重痛痛的。)
此「有水气」代表水毒症,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就他可能有些兼症,那这些加减法我们在小青龙汤有遇过: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这里是细辛干姜五味子结构,与小青龙汤不同之处在于,小青龙汤干姜细辛各有三两之多,因为真武汤之咳关键在于水毒,必先以代谢谢水的能力恢复为主,所以不是标准的小青龙汤证,所以真武汤的框架是以去水为主。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强化膀胱、肾脏气化机能。(宋本是写若小便利者去茯苓,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也不用去茯苓,真武汤茯苓没什么好去的。)
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芍药会让肠胃更虚寒,像栀子、芍药都会恶化拉肚子,所以要拿掉,另外用干姜镇固中焦,而,下利,水气都到得了肠子,所以不用芍药把水拉下来。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这个呕有点假设是这个人胃有一点热,所以才会去附子,不然的话也没有必要去附子,但是加生姜到八两之多是有意义的,像治疗尿毒症、蛋白尿的情况,往往生姜重用会有效,除了加到八两生姜外,再加50CC的生姜汁喝下去,那个人出一身汗都是尿的味道,但是肾机能又开始恢复了,生姜用到很重的时候,其排水毒的力道并不输附子的;讲到肾衰竭、肾坏死治法的时候,也不一定用生姜,而是用大黄的方法使病患拉,不拉会毒死,因为小便管道已失功能。
真武汤脉象和部分外症首先真武汤没有脉,因为真武汤证的脉可以是沈微细,也可以是浮大,但不会是弦滑,如果是浮紧根本是麻黄汤证,真武汤脉因为是阳虚的脉,阳气脱出可能是浮大,所以真武汤的脉象不好抓。
如果能认得出是少阴病,几乎就可以用真武汤了,譬如麻附辛证用真武汤也是可以的,也不能说是滥用,基本那一类证型,真武汤都满好用的,如果有更严重的手脚冰冷、戴阳、脱阳,还有别的药物用可。
使用真武汤并不似太阳表证那么快就好,毕竟是阴症,大概三、四个钟头吃一些药,半天、一天会好转就不错了,刚得麻附辛证是很好打掉的,但是一旦蔓延开来要治好会慢一点。
《辅行诀》小玄武汤: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其实也是很标准的症状。如果拉肚子生姜去掉改加干姜、人参、甘草,就变大玄武汤,等于有附子理中汤在里面。
杂病时的真武汤辨证
水毒体质的人,体质易水肿,舌头肥肥,舌边有齿痕。
水肥体质减肥吃真武汤,头二个月可能会暴肥,因为体内在把水气推出,所以会暴肥,继续吃便会开始瘦,肥胖的生长纹在吃真武汤的阶段会退很多,肥肉退掉后会成为比较有棱角的肌肉(小建中长的肌肉是较圆润的肌肉)。
真武汤能把水气打上来,从另一角度而言,心肾不相交,栀子豆豉汤,时方世界有黄连肉桂组、远志菖蒲组。但是心要交肾易,肾要交心难,所以有些人的失眠归因在肾气不足,吃远志、茯苓…怕是效果都不足,如果是烦的失眠则可用栀子豆豉汤、朱鸟汤,但是有些是冷冷地失眠,没有心事好想就是睡不着,可能是肾不交心的失眠,主证是脸色白、情神恍惚、易喘、人无力、而不烦,其本上是阳虚的症状。
水肿如果是体质的,或者是肝硬化,其过程是慢慢地水肿型的,就可以用真武汤把它压下来,肝硬化的部分可以用大黄䗪虫丸把它融解掉,真武汤也可以补强肾功能,在压的同时肾功能也会得救。
真武汤在医肾脏病有些要注意的点:有瘀血的人,真武汤会变得不好用,真武汤本来的用途是要让水气从背后转上来,所以有些药不太能加,例如用黄耆会走到三焦去,可是退水肿没有关系,只要把水拉下来就好,走那里不要紧,退水肿要用的炮附子至少要二两起跳,然后黄耆可以再加二两,因为会退快一点,黄耆是那种三焦水道汇聚成胸中大气,这和膀胱气化很有关系,黄耆和糯米是一组,所以要加一小撮糯米,因为黄耆有一点燥,用了糯米会比较润。
如果发现到一只脚水肿退了,可是别的脚水肿未消,这代表有瘀血,所以如果发现退水不均匀,那要再加三钱桃仁、三钱红花,红花用川红就可以了,边除瘀血这个水才可能拉得通,而且当你有瘀血,这个肾脏被附子剂干烧也不太好,基本上肾脏病、肾衰竭、肾坏死,不管三七二十一桃仁红花就加下去挂保险。
如果水退下去了,还有其它地方有一小坨水没退掉,可以用知母一~二钱,加知母更要加黄耆不然人会凉坏,知母是水火勾留之水,那个地方刚有微微地发炎,把那一坨水包在那跑不掉,是知母的特长,别的地方都瘦,只有那个地方有一坨水,就用知母,所以痛风也用知母。
如果病人是肾坏死,在吃真武汤过程没胃口,此时必加生大黄一钱半顶多二钱,你要让他一直处在拉的状态,因为里面暗含大黄附子汤的法,因为当一个肾在坏死,机能未恢复之前,他身体已经有很多毒素排不掉了,如果排尿不行,一定要让患者拉肚子,让毒素有出路,在很严重肾衰竭、肾坏死的时候,加大黄也是一种办法。
真武汤可以治疗心脏病,但需要抓到此人为水毒体质。如果以台湾人而言,90%的高血压都是真武汤证,那心脏病用真武汤也是达70%以上,几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可以开的方子;高血压、心脏病不能用真武汤的情况是怎么样?是病患身体有实热,那时的脉是什么样的?脉会有四个特征夹在一起,脉是弦而有力,把下去觉得比较有抗力,那个滑脉的感觉会出来,跳得比较快,这是有实热的,可能是阴虚肝风内动的高血压、心脏病,那种要镇肝熄风的方法,如果有这组脉出现,没有把握不要用到真武汤。如果不在这组脉中,就算不治病,吃保养的机会都很多,我们心脏病挂保险也会再加一味丹参,因为丹参能在心的区块比较活血化瘀,不可以加多,还是要维持真武汤的药性。
如果水肿是慢慢来的,用真武汤是很好的,可以强化人的体质,你医好身体便会好起来,不仅是治标的药。如果心脏病的话,就看有没有水毒症状,例如舌头(有牙痕)、脉象,就是找他有水毒的特征,千万不要以为心脏病、高血压是实热的病,因为当一个人水分没法代谢谢的时候,身体是被水压住的,所以不要随便说高血压是阳亢症,香港谭述渠便说高血压如果是肝风内动,为什么有肝火?而什么东西能浇熄肝火?就靠真武汤把水气运上来。人会干烧便是水上不来,在临床上谭述渠便把真武汤当做吴茱萸汤的调整方,吴茱萸汤治头风、偏头痛很有效的药,是一个很强的破阴实的方,会把病人烧干,所以必须在吴茱萸汤里面加上真武汤,这样子病人才不会干掉,便知真武汤水来救火的力道。
真武汤和肾气丸的分别
日本人以腹诊来看真武汤,真武汤是以水气上了头再绕下来滋润任脉,如果水气下不来,任脉的下游会闹旱灾,腹诊是以摸肚脐上下的的这一段,约在六块腹肌中间凹处,会有筋梗在中间,像铅笔芯埋在皮下的感觉,即是真武汤证,当一个人有瘀血左下腹摸起来特别有痛点,当有水毒时身体的右边肌肉(右侧腹)的会特别的绷紧,便可以用真武汤。
如果铅笔芯肚脐上段无,下段却有,那是肾气丸的证,《金匮要略》里肾气丸是治疗脚气攻心,少腹不仁,就是这个人的三阴经都太虚了,腿内侧跟小腹都是三阴经能量在养,所以三阴经没力腿会没力、小腹会僵硬,所以从不同的腹诊可见真武汤走那里,肾气丸走那里;肾气丸是走三阴,补进肝脾肾的,那真武汤是运转水气的,不要认为真武汤和肾气丸都是补肾阳的,实际上作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摄护腺肥大,底下一坨阴实,那三阴经和任督脉都有经过摄护腺,所以你要用那种汤效果都一样好,就没差。
那肾气丸的腹症,少腹不仁,如果那个人主观地感觉自己的小腹僵硬麻木的话,那就代表这个地方三阴经能量不足,所以肉都死死的,这样便是一个肾气丸证,如果僵硬麻木觉得太笼统,大概小腹的地方可以摸到倒八字型的区块特别硬,大概要躺下来摸,自己站着肌肉会绷紧,真武汤的副证站着可以摸,肾气丸要躺着;另外一个是肚脐下面这一段有铅笔芯的感觉出来。
还有一种广义的肾气丸证(如果要推广肾气丸的话),你叫他人躺平肚子放松,再微微用力,肾气丸证的人会明显发现小腹比上腹没力,是要微微用力,用力的话谁都会绷紧,手同时压小腹和上腹一起测量,被压通常会抵抗,如果发现下腹比上腹抵抗力道弱,便是肾气丸证,所以没力没力的小腹和死硬死硬的小腹都是肾气丸证,没力和死硬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两者并不冲突。
 
第七篇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由茯苓、白芍、白术、生姜、炮附子 5味药组成 ,具有温阳利水之功。主治肾阳虚、水气内停 ,也用于肾性水肿、心性水肿、慢性肠炎、肠结核、耳源性眩晕等脾肾阳虚者 ,目前临床对该方运用颇为广泛。 1997年以来取其温补肾阳之法 ,变通治疗脾肾阳虚所引起的疾病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1慢性支气管哮喘患女 ,6 0岁。患咳嗽 10余年 ,屡治屡发 ,秋冬尤甚。 1月前因受凉 ,致使病情加重 ,咳嗽气喘 ,不能平卧 ,痰多色白 ,胸闷不舒 ,不思饮食。查 :胸部饱满 ,呼吸运动减弱 ,双侧肺底部可听到哮鸣音。X线检查 :肺纹理增粗。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因长期服西药疗效不佳 ,故转中医治疗。症见 :面色?白 ,全身水肿 ,形弱怯寒 ,舌淡苔白腻 ,脉沉弦。以真武汤加味投之 :炮附子 2 0G ,白术 15 G ,茯苓 15 G ,生姜 10G ,白芍 12 G ,炙麻黄 10G ,炒苏子 15 G ,白芥子 10 G ,甘草5 G。水煎服 ,每日 1剂 ,服药 5剂 ,咳喘减 ,水肿消。原方生姜易干姜 10 G ,继服 15剂而愈
 
实际上,真武汤乃是为误用大青龙而设,也就是为救木升之过。脉微弱,汗出恶风,此为阴阳俱虚,大青龙却为寒盛闭卫,木气生发不力所设,今反用大青龙则形成表虚则升无所遏,水气厥逆。木升之过,则必风起。真武汤救之,乃培中土以敛阴,壮肾阳以固表,阴敛固表则风息水回。诊断之要在凡是木风眩晕,肾水厥逆泛滥均适合真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