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6
- 获得点赞
- 257
- 声望
- 63
【原文】
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伤寒论》(302)
2.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
【组成与用法】
麻黄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扶阳微汗解表。
【医案】
痛经
初诊:2005年12月27日。陈某,18岁,未婚。自初潮起至今痛经3年未愈就诊。经潮第1、2天下腹痛甚,并呈进行性加剧,伴恶心,呕吐食物,四肢逆冷,出冷汗,下腹喜温喜按,有便意。曾服用止痛片治疗。平素月经提前一周来潮,经量正常,经色鲜红,夹血块,6~7天净,经前小腹和腰坠胀,带下不多,纳可,二便正常,痤疮多。末次月经12月4日来潮。从12月13日起服用清经散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现为经前一周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痛经。(2)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温经散寒,和营止痛。
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加味。
炙麻黄6g 淡附片6g 炙甘草6g 桂枝9g 炒白芍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益母草30g 鹿衔草20g 九香虫10g 延胡索10g,6剂。
二诊:2006年1月3日。月经12月31日来潮,以往痛经时出现的一切症状均消失,经量中等,有小血块,今经量已少。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味,21剂。
二诊:2006年1月23日。经期将近,舌脉如上。
治法:温经散寒止痛。
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加味。
中药守12月27日方,7剂。
三诊:2006年2月6日。月经1月28日来潮,无痛经。
【按语】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的方剂;《金匮要略》以此方治疗阳气虚而有水邪。以麻黄表散风寒利水,附子温阳,甘草缓诸药之急。
此痛经一案已经3年,经潮腹痛甚剧,呕逆出汗,下腹喜温喜按,系寒湿之邪盘踞胞宫,阻碍阳气血脉流通,非温经散湿除寒,不足以活其血而通其脉也,故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散寒湿,温卫阳,益母草、鹿衔草、九香虫、延胡索和气血止痛。
麻黄味辛、苦,性温,张锡纯说:“谓其破癥瘕积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瘀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中配麻黄以散寒通滞,正本此意。虽然麻黄很少在传统的中医妇产科疾病中运用,但据《中药药理与应用》(王浴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记载,麻黄对人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曾用于缓解痛经。而附子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及甘草的甘缓止痛作用,都是已有共识的,故麻黄附子甘草汤可以视为一张温经散寒治疗痛经的方剂;而桂枝加桂汤更可以暖其宫,散其寒而止其痛,两方相合,散寒力宏而功效倍增,经过药物加味,三载苦痛消于一旦。
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伤寒论》(302)
2.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
【组成与用法】
麻黄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扶阳微汗解表。
【医案】
痛经
初诊:2005年12月27日。陈某,18岁,未婚。自初潮起至今痛经3年未愈就诊。经潮第1、2天下腹痛甚,并呈进行性加剧,伴恶心,呕吐食物,四肢逆冷,出冷汗,下腹喜温喜按,有便意。曾服用止痛片治疗。平素月经提前一周来潮,经量正常,经色鲜红,夹血块,6~7天净,经前小腹和腰坠胀,带下不多,纳可,二便正常,痤疮多。末次月经12月4日来潮。从12月13日起服用清经散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现为经前一周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痛经。(2)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温经散寒,和营止痛。
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加味。
炙麻黄6g 淡附片6g 炙甘草6g 桂枝9g 炒白芍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益母草30g 鹿衔草20g 九香虫10g 延胡索10g,6剂。
二诊:2006年1月3日。月经12月31日来潮,以往痛经时出现的一切症状均消失,经量中等,有小血块,今经量已少。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味,21剂。
二诊:2006年1月23日。经期将近,舌脉如上。
治法:温经散寒止痛。
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加味。
中药守12月27日方,7剂。
三诊:2006年2月6日。月经1月28日来潮,无痛经。
【按语】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的方剂;《金匮要略》以此方治疗阳气虚而有水邪。以麻黄表散风寒利水,附子温阳,甘草缓诸药之急。
此痛经一案已经3年,经潮腹痛甚剧,呕逆出汗,下腹喜温喜按,系寒湿之邪盘踞胞宫,阻碍阳气血脉流通,非温经散湿除寒,不足以活其血而通其脉也,故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散寒湿,温卫阳,益母草、鹿衔草、九香虫、延胡索和气血止痛。
麻黄味辛、苦,性温,张锡纯说:“谓其破癥瘕积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瘀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中配麻黄以散寒通滞,正本此意。虽然麻黄很少在传统的中医妇产科疾病中运用,但据《中药药理与应用》(王浴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记载,麻黄对人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曾用于缓解痛经。而附子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及甘草的甘缓止痛作用,都是已有共识的,故麻黄附子甘草汤可以视为一张温经散寒治疗痛经的方剂;而桂枝加桂汤更可以暖其宫,散其寒而止其痛,两方相合,散寒力宏而功效倍增,经过药物加味,三载苦痛消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