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6
- 获得点赞
- 253
- 声望
- 63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论》(301)
【组成与用法】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 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温经解表。
【医案】
痛经
初诊:2005年9月24日。章某,21岁,未婚,痛经3年,呈进行性加剧,每次月经来潮第一天小腹痛甚,腰痛,向大腿放射,手足冰冷,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小腹热敷之后疼痛略微减轻,但仍需服用止痛片。经前腰痛,带下无殊,纳可,二便正常。月经史:13岁初潮,周期定,经量多,无血块,5~6天净。末次月经9月8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温经散寒,和营止痛。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加桂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炙麻黄5g 淡附片6g 细辛4g 桂枝8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益母草20g 鹿衔草15g,7剂。
二诊:2005年10月29日。月经10月8日来潮,无痛经,5天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7剂。嘱经前一周起开始服用。
此后连续随访两个月经周期,痛经未再发生消失。
【方剂比较】
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比较:
方 名
药 物 组 成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
附子
炙甘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附子
细辛
两方均在麻黄、附子温经扶阳解表的基础上变化,由于表证较轻,上方加炙甘草之甘缓,以制方之辛散太过;如果表证稍重,上方加细辛以加强其温经表散之力。《金匮要略》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阳虚而有水气者,以麻黄发表利水,附子扶阳温通经络,甘草和中。
【按语】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的方剂,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经扶阳,细辛温经散寒。
此案为痛经。《素问·举痛论》解释因寒气引起的疼痛时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而描述寒气入侵出现的疼痛症状则与该案例十分相似:“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至于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经,缘于附子配细辛,可以治疗沉寒痼冷以消寒痛;麻黄可以散寒通滞。因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比,则是一张可以用于寒凝更加严重的痛经方剂。桂枝加桂汤即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大桂枝的分量,可以散寒调和营卫,止痛,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更加增强了温经祛寒止痛的功效,加金铃子散、益母草、鹿衔草以活血止痛。此案之中集中了大量温热的药物,但只要识证,虽附、桂、细辛同用而不嫌热,虽麻、桂、细辛同遣,而无发汗之虞,以其寒深而表未病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论》(301)
【组成与用法】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 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温经解表。
【医案】
痛经
初诊:2005年9月24日。章某,21岁,未婚,痛经3年,呈进行性加剧,每次月经来潮第一天小腹痛甚,腰痛,向大腿放射,手足冰冷,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小腹热敷之后疼痛略微减轻,但仍需服用止痛片。经前腰痛,带下无殊,纳可,二便正常。月经史:13岁初潮,周期定,经量多,无血块,5~6天净。末次月经9月8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温经散寒,和营止痛。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加桂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炙麻黄5g 淡附片6g 细辛4g 桂枝8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 大枣6个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益母草20g 鹿衔草15g,7剂。
二诊:2005年10月29日。月经10月8日来潮,无痛经,5天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7剂。嘱经前一周起开始服用。
此后连续随访两个月经周期,痛经未再发生消失。
【方剂比较】
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比较:
方 名
药 物 组 成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
附子
炙甘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附子
细辛
两方均在麻黄、附子温经扶阳解表的基础上变化,由于表证较轻,上方加炙甘草之甘缓,以制方之辛散太过;如果表证稍重,上方加细辛以加强其温经表散之力。《金匮要略》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阳虚而有水气者,以麻黄发表利水,附子扶阳温通经络,甘草和中。
【按语】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的方剂,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经扶阳,细辛温经散寒。
此案为痛经。《素问·举痛论》解释因寒气引起的疼痛时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而描述寒气入侵出现的疼痛症状则与该案例十分相似:“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至于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经,缘于附子配细辛,可以治疗沉寒痼冷以消寒痛;麻黄可以散寒通滞。因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比,则是一张可以用于寒凝更加严重的痛经方剂。桂枝加桂汤即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大桂枝的分量,可以散寒调和营卫,止痛,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更加增强了温经祛寒止痛的功效,加金铃子散、益母草、鹿衔草以活血止痛。此案之中集中了大量温热的药物,但只要识证,虽附、桂、细辛同用而不嫌热,虽麻、桂、细辛同遣,而无发汗之虞,以其寒深而表未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