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6
- 获得点赞
- 257
- 声望
- 63
●病因:目前对于痛经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子宫发育不良,宫体位置不正,内分泌失调等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不舒或经期冒雨涉水,感寒饮冷,导致气机不畅,经血凝滞胞宫,或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血行不畅而致。
●症状:痛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以小腹及腰骶部为主,或可痛及外阴,肛门坠痛。一般多发生于行经第1~2天或经期前1~2天,随后即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至月经干净后始发疼痛,但亦在1~2天内痛可自止。疼痛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剧痛难忍,甚至昏厥,可伴有恶心呕吐。经血排出,疼痛常可缓解。
●治疗
一、内治
1.延胡索片、云南白药,益母草浸膏、月月舒冲剂,可任选一种,按说明服用。
2.山楂(去核)50克,向日葵子(不去壳)25克。上药烤干,粉碎,过筛,制成散剂。以上为1剂量,每天分2次服用。经前1日开始服,连进2~3剂,服时可加红糖或白糖少许,温开水送下。适用于瘀血痛经。
3.陈艾叶10克,生姜12克。沸水浸泡,加红糖适量,代茶饮服。适用于虚寒痛经。
4.向日葵子去壳20克,落地杨梅10克,益母草20克,山楂15~20克。诸药共捣烂,调入蜂蜜适量,每日3次,于每次行经前2~3天开始服,连服7天为1个疗程,可服3~4个疗程。
5.大黄500克,醋500克,大黄炒焦,用醋喷,研粉。每于经前7~10天开始服用,每服10克,每日3次。
6.荞麦根50克,每于经前3~5天煎服,每日1剂,每天2次,连服2剂为1个疗程,可服2~3个疗程。适用于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如用鲜品70克,效果更佳。
7.艾叶10克(或用30克益母草也可),生姜15克,鸡蛋1个,共入锅中煮,煮至鸡蛋半熟时,将蛋壳敲碎,继续煮至蛋熟透,饮汁吃蛋。每日1~2次,连服2~3天,每于经前1~2天服用。方中艾叶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对胃肠道刺激大。
8.黄花金龟60克,羊肉60克(若无亦可用瘦肉代),米酒250克,加适量水炖,吃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剂。此方为祖传秘方,适用于经来量少、色淡、腹痛、喜温喜按者。
9.野蔷薇根45克,七叶莲10克,鸡蛋2个,共煮至蛋半熟,将鸡蛋壳敲碎,再煮至蛋熟,去药渣,加入少量酒,饮汤吃蛋。每于经前1~2天服用,每日2次,连服2~4天。
10.干丝瓜1条,加水适量,煎汤服用。每天1条,经前服用至月经通畅痛减则停。适用于行经小腹坠胀疼痛。
11.没药适量研细末,每次服用3克,白酒送下。适用于行经小腹胀痛。
12.丹参60克,加入白酒500克浸泡7天后即可服用。每次1小盅,经前服用。
13.小茴香10克,茶树根、凌霄花根各15~20克,红糖10克,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用。适用于行经小腹胀痛。
14.干姜、大枣、红糖各20克,水煎分3次服用。每天1剂。适用于小腹冷痛者。
15.桂枝5克,山楂肉10克,红糖20~30克,水煎或滚开水冲泡服用。适用于小腹冷痛者。
16.益母草30克,丝瓜络20克,艾叶10克,红糖20~30克,水煎分3次服用。适用于肝肾亏虚,素体虚弱者。
17.生姜20~30克,吴茱萸10克,大枣6枚,甘草5克。水煎服。于月经来潮的前1~2天服用,至月经通畅痛减则停。适用于行经腹痛,手足发冷,恶心,呕吐,头晕,头顶痛者。
18.枳实15克,白术10克,莱菔子10克,香附10克,厚朴15克。水煎服。适用于行经小腹或胃脘胀满,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腹泻等。
二、外治
1.肉桂、公丁香、樟脑(亦可用冰片)各30克。上药压碎,以酒500毫升浸泡,1个月后去渣,置眼药或滴鼻液瓶中备用,用时将药5~10滴点舌面,先含后咽。适用于寒性痛经,用药3~15分钟即缓解。
2.乌药、砂仁、木香、玄胡、香附、甘草各等量,用酒炒,包煎熨小腹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见小腹或胃脘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腹泻等。
3.当归、玄胡、红花、胡椒、蚕沙各等量,用醋炒包,熨下腹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4.乳香、没药各15克,混合研为细末备用。于月经前取药5克,调黄酒制成药饼,贴在脐孔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三、其他
1.耳穴压豆法:取穴:子宫、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降压沟及耳迷根。每日按压10次以上。
2.推拿:选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患者仰卧位,自行用双手食、中、无名指始于神阙穴,逐次摩气海、关元、中极及双侧天枢、血海、归来、子宫、气冲,最后腹部结束。经前7天至经后3日施术为1个疗程。
3.穴位注射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用0.5%普鲁卡因15毫升,分别注入(每穴5毫升),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防 护】①注意经期卫生,经前或经期尽量不下冷水,不吃生冷食物。②可用中药袋在月经来潮前数日温敷小腹,直至月经来潮(可参考外治法)。③严重者应去医院确诊病因,针对病因进行处理。
●症状:痛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以小腹及腰骶部为主,或可痛及外阴,肛门坠痛。一般多发生于行经第1~2天或经期前1~2天,随后即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至月经干净后始发疼痛,但亦在1~2天内痛可自止。疼痛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剧痛难忍,甚至昏厥,可伴有恶心呕吐。经血排出,疼痛常可缓解。
●治疗
一、内治
1.延胡索片、云南白药,益母草浸膏、月月舒冲剂,可任选一种,按说明服用。
2.山楂(去核)50克,向日葵子(不去壳)25克。上药烤干,粉碎,过筛,制成散剂。以上为1剂量,每天分2次服用。经前1日开始服,连进2~3剂,服时可加红糖或白糖少许,温开水送下。适用于瘀血痛经。
3.陈艾叶10克,生姜12克。沸水浸泡,加红糖适量,代茶饮服。适用于虚寒痛经。
4.向日葵子去壳20克,落地杨梅10克,益母草20克,山楂15~20克。诸药共捣烂,调入蜂蜜适量,每日3次,于每次行经前2~3天开始服,连服7天为1个疗程,可服3~4个疗程。
5.大黄500克,醋500克,大黄炒焦,用醋喷,研粉。每于经前7~10天开始服用,每服10克,每日3次。
6.荞麦根50克,每于经前3~5天煎服,每日1剂,每天2次,连服2剂为1个疗程,可服2~3个疗程。适用于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如用鲜品70克,效果更佳。
7.艾叶10克(或用30克益母草也可),生姜15克,鸡蛋1个,共入锅中煮,煮至鸡蛋半熟时,将蛋壳敲碎,继续煮至蛋熟透,饮汁吃蛋。每日1~2次,连服2~3天,每于经前1~2天服用。方中艾叶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对胃肠道刺激大。
8.黄花金龟60克,羊肉60克(若无亦可用瘦肉代),米酒250克,加适量水炖,吃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剂。此方为祖传秘方,适用于经来量少、色淡、腹痛、喜温喜按者。
9.野蔷薇根45克,七叶莲10克,鸡蛋2个,共煮至蛋半熟,将鸡蛋壳敲碎,再煮至蛋熟,去药渣,加入少量酒,饮汤吃蛋。每于经前1~2天服用,每日2次,连服2~4天。
10.干丝瓜1条,加水适量,煎汤服用。每天1条,经前服用至月经通畅痛减则停。适用于行经小腹坠胀疼痛。
11.没药适量研细末,每次服用3克,白酒送下。适用于行经小腹胀痛。
12.丹参60克,加入白酒500克浸泡7天后即可服用。每次1小盅,经前服用。
13.小茴香10克,茶树根、凌霄花根各15~20克,红糖10克,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用。适用于行经小腹胀痛。
14.干姜、大枣、红糖各20克,水煎分3次服用。每天1剂。适用于小腹冷痛者。
15.桂枝5克,山楂肉10克,红糖20~30克,水煎或滚开水冲泡服用。适用于小腹冷痛者。
16.益母草30克,丝瓜络20克,艾叶10克,红糖20~30克,水煎分3次服用。适用于肝肾亏虚,素体虚弱者。
17.生姜20~30克,吴茱萸10克,大枣6枚,甘草5克。水煎服。于月经来潮的前1~2天服用,至月经通畅痛减则停。适用于行经腹痛,手足发冷,恶心,呕吐,头晕,头顶痛者。
18.枳实15克,白术10克,莱菔子10克,香附10克,厚朴15克。水煎服。适用于行经小腹或胃脘胀满,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腹泻等。
二、外治
1.肉桂、公丁香、樟脑(亦可用冰片)各30克。上药压碎,以酒500毫升浸泡,1个月后去渣,置眼药或滴鼻液瓶中备用,用时将药5~10滴点舌面,先含后咽。适用于寒性痛经,用药3~15分钟即缓解。
2.乌药、砂仁、木香、玄胡、香附、甘草各等量,用酒炒,包煎熨小腹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见小腹或胃脘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腹泻等。
3.当归、玄胡、红花、胡椒、蚕沙各等量,用醋炒包,熨下腹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4.乳香、没药各15克,混合研为细末备用。于月经前取药5克,调黄酒制成药饼,贴在脐孔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三、其他
1.耳穴压豆法:取穴:子宫、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降压沟及耳迷根。每日按压10次以上。
2.推拿:选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患者仰卧位,自行用双手食、中、无名指始于神阙穴,逐次摩气海、关元、中极及双侧天枢、血海、归来、子宫、气冲,最后腹部结束。经前7天至经后3日施术为1个疗程。
3.穴位注射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用0.5%普鲁卡因15毫升,分别注入(每穴5毫升),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防 护】①注意经期卫生,经前或经期尽量不下冷水,不吃生冷食物。②可用中药袋在月经来潮前数日温敷小腹,直至月经来潮(可参考外治法)。③严重者应去医院确诊病因,针对病因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