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迎春阁”医述 (连载)

李荣伟

闻名全坛
版主
注册
2011/09/25
帖子
14106
获得点赞
1114
声望
113
所在地
安阳
“迎春阁”医述
---我的中医临床撷菁
作者 李荣伟
目录: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诊断
第一节 诊断总说
第二节 切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望诊
第五节 听(闻)诊
第六节 触诊
第二章 辨病辨证
第一节 辨病辨证总说
第二节 对一些常见证的思考
第三节 对一些常见症状的思考
第三章 治法
第一节 治法总说
一. 辨证求因治病之本。
二. 治病勿忘祛邪。
三.四时气候有别,用药当不同。
四.调节整体,服务局部。
五.中病即止勿过度治疗。
第二节 治病以调气为先
第三节 火邪的治疗
第四节 水湿的治疗
第五节 风与风邪致病说
第六节 脏腑证治
第四章 处方选药
第一节 处方选药的基本原则
一.用药如用兵
二.四时气候与选药
三.关于药物的用量
四.药物反应与配伍
第二节 常用药的经验发挥
第三节 小议中成药的应用
一、 感冒类中成药
二、 止咳类中成药
三、 治疗脾胃消化功能的中成药
第四节 关于成方的应用
中篇 常见疾病的治疗
第一章 感冒
第二章 咳嗽
第三章 咽喉病
第四章 鼻病
第五章 口腔疾病
第六章 胃肠的疾病
第七章 肝胆病第
八章 泌尿系疾病
第九章 小儿病
第十章 妇女病
第十一章 皮肤病
第十二章 四肢躯干痹病
第十三章 杂病
第十四章 保健与养生
下篇 诊余随笔
1.学《伤寒论》学什么 ?
2.伤寒7日说
3.亦说伤寒六经传变
4.话说“陈祥义”现象
5.切勿再用“金银茶”
6.疾病与治疗
7. 痰病的治疗要点
8. 论肝病治脾
9.“医闹”到底伤害了谁?
10.我对中医带徒的一点看法
11.谈临床医生“亲察”的重要性
12. 不同患者就诊心态分析
13.中医解剖之谜
14.论病家之“富贵贫贱”
15.中医门派论
16. 啤酒性寒质疑
17.中医的不传之秘“量”
18.“猪蹄”下奶吗?
19.冬令时蔬“大白菜”
20.大黄后下?
21.小儿为什么喜欢趴着睡?
22.也说“一毛钱”处方
23.谈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与多样化
24. 少年中医说
25.附子与扶阳
26.也谈治未病
27. 病人为什么常不复诊
28. 谈医、护之现状
29.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30.写在较早时候的一篇文章
31.镇肝熄风话当归

后记
附:病案
 
内容提要:作者(李荣伟)是有着近30年临床经验的基层中医工作者,文中集中记载了作者行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及常用方药,其中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教训的记载,更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医著方书的独到的观点和认识。所治疾病均为临床常见的普通疾病,适合于基层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初学者、中医临床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李荣伟(1968—),男,执业中医师。1986年元月1日起随父亲学习中医,先后毕业于河南省安阳卫校、河南中医学院(成教、函大)。曾进修于安阳市中医医院,参与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学会的培训,聆听了董建华、刘渡舟、郝万山、聂惠民、蔡连香、姜坤(西苑妇科)、姜良铎、金世元等老一辈的教诲,多次参加国际及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并有文章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长期扎根基层,临床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能够随四时气候的变化灵活辨证处方。擅长中西医治疗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尤以治疗小儿常见病为长。
 
最后编辑:
搬个板凳坐下,竖起耳朵聆听。
 
前言
抗生素的诞生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莫大,解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如今抗生素的滥用及其毒性、耐药抗药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及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抗生素的淘汰之快及新产品的开发之缓令人担忧,超级细菌的出现更是给人以当头棒喝。为了人类的健康及抗生素的明天,国内、国际各级卫生组织纷纷出台诸如对临床医生进行“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培训、限制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等措施来遏制抗生素的滥用。与此同时在回归自然的热潮中,中国之传统医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前来中国参观学习中医的国际友好人士及出国交流、工作的中医师与日俱增。纵观历史中医对包括“非典型性肺炎”在内的各种大病的流行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疑学好利用好中医可有效减少或杜绝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我从1986年元月1日起,随父亲学习中医。习医之初我并未真心想学医,然而初次接触中医《中药药性赋》、《中医三字经》就被其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喜欢上了中医,从此立下了习医治病助人的意愿,抱定了“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佳治疗目的”的决心,开始了我的学医之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通过了国家中医师临床执业资格的考试并注册成为一名合法的中医临床执业医师,从此在我的三尺诊桌之前凭借一颗真诚之心,以“胆大、心细、认真、负责”为行为准则,开始了自己的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看病的个体行医生涯。
我不是什么学者、教授,也不是什么名医,更无什么传奇色彩及轰轰烈烈的事迹可言,临床虽不能屡起沉疴但一年四季如是的每日百余病号使我倍感自豪。长期扎根临床基层,目睹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及抗生素、激素的滥用现象也深有感触。病人有要求,医生有利可图,“三素一汤”成了对基层医疗的一种高度总结,好像不用抗生素、不输液就治不了病,病人也经常问我为什么不给用消炎药。我们临床很少输液,每日的百余病号输液者一般不超过五人,好多初诊病人一听说我们不输液扭头就走,因此也得罪了不少患者,减少了一些可观的收入。余深知自己位卑言轻,胸中墨水无几,知识匮乏,也从未想过要著书立说,所写此文只为总结提高自己或与同道诸友交流而已。文中所论疾病均为基层临床常见,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其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西药抗生素、激素者,且所用治法方药及对疾病的认识与任何教科书都有所不同,与教科书或其他方书同者一般不录,各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因各类方书、教科书论述较详也不复赘述。其未免有遗漏之处待以后补充,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更不可避免地有错误之处,望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入中医学院学习,就像在修筑一条通往各地的大道,而临床治病就像我们要通往某个城市或小山村、街道、家庭什么的,走大道未必都能成功到达,有时候也须要跋山涉水、拐弯抹角走一些羊肠小道,甚至需要另开新路或须要依靠某种工具、他人帮助什么的,但我们必须先修大道。
我不是“铁杆中医”。我是杏林中一只活泼快乐的猴子,一只尽可能自由飞翔的小鸟。一切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采取一切可行之法,争取常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划直线,走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最短距离。
做医要“活”,活学、 活用、活人。认病辨证思维方式要活,治疗方法要活,处方选药要活,待人处事要活,不可按图索骥、刻舟求剑。临床无论中医、西医只要对病人有益的我们都应该学习采用,不应有门户之争、中西之见。我反对任何人说中医慢郎中,见效慢。见效快慢虽然是有多方面原因决定的,但我相信中医只要诊断辨证用药对证,药材无质量问题,煎服方法得当一般见效是非常快的。针刺人中、十宣、涌泉急救昏迷,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急救中暑,速效救心丸对心脏病的急救无不彰显中医之神奇魅力。对有些急慢性疾病中医不是不能治疗,而是无中医人去这样做。
我曾治疗过一例陈旧性肺结核吐血、发热患者。患者住院近一个月,虽然吐血减少但发热不退,不得已出院回家。下午找到我,我诊断后建议先服两幅药观察一下病情再说。患者未听我言,一夜之间服尽了两幅药。第二天来告诉我说吐血止,烧已退,就没再服药,直到患者去逝也未听说他再有发烧和吐血(时间已久不记的当时用的什么药了)。
久病一剂见效的病例还很多,仅举一例说明之。
临床医生不能对患者做出任何诸如“几天就好,几服药就见效”的承诺,避免产生“狼来了”的不良后果。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阅读中产生了一些心得体会,自认为是自己独创、首创,还在沾沾自喜之时却在某书或某篇报道中发现古人、他人早已有详细的论述、报道记载,只因自己阅读较少不能广博不知而已。如“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治疗观点好像从一本《新中医》杂志上看到也有人这样论述,“治病当祛邪”参与了《中国中医药报》的讨论,治痤疮当从益气健脾入手也从网上看到了持此相同观点的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也和《中国中医药报》上的一篇文章略同。更有许多临床观点、认识从古书上达到验证者不胜枚举,故文中所言除指出出处外如有与其他书籍、报道有雷同或相似之处,敬请谅解,本人绝无抄袭剽窃之实。
因“华夏中医论坛”及坛中风云人物人参(曾伟俊)、八月飞龙(王家祥)等,以及编辑老师的鼎力、无私相助才使该文得以成篇,在此深表致谢谢。该文的出版如能对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有所提高,为遏制临床医生抗生素的滥用及中医的发扬光大起到一定的作用,乃我之幸、医之幸、民之幸焉。
李荣伟 2012年4月于安阳
 
亚马逊有书吗?入手一册

谢谢回复, 。本准备在今年出版呢,可近日得知没有通过出版社的审稿。原没准备在此发表,看出版没戏了,就上来了。呵呵,咱水平有限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诊断
第一节 诊断总说
临床诊断清楚明确是治愈疾病的前提和保证,误诊则误治,常贻害无穷。我以前患咽喉疼痛,就因诊断错误,每以咽喉炎治疗,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措施,迭进寒热温凉中西药而无效,最后到了饮食不能入,每日只能喝一些糊状物,饮食清稀则呛咳而出,饮食稠或干则咽喉疼痛难以下咽。张口不能言语,虽用尽力气也只能发出微小而沙哑的声音。口吐大量涎液而几乎不能间断,大便稀溏,每日可达十数次,体重迅速减轻至45kg左右,体虚乏力难以动弹。后经同道友人提醒诊断为结核,按结核治疗很快得到了痊愈。
我同学的女儿因发热,经我的诊断治疗后出现了过敏现象,我再次诊断为麻疹,据此治疗险些酿成严重后果,后由于各种原因辗转到河医大一附院进行治疗。这其中,交通、误工以及各种治疗费用我们共同承担了近万元,还幸好患儿健康痊愈未留下什么后遗症,否则……。
临床诊断要认真、仔细、全面,望、闻、问、切四诊不可偏废,叩、触、视、听更当为我所用。现代的听诊器就是我们的耳朵,心电图、脑电图就是我们的切脉之手,显微镜、内窥镜 、纤维镜、x线、CT、核磁、B超等就是我们的眼睛,各种化学检查都是我们的望闻助手。任何事情事物的发生发展都须要得到一定的条件,我们的古人不是不想利用这些,而是他们没有利用这些东西的机会和条件。我们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科学技术(非西医技术)”为我们的临床诊断治疗服务,为患者服务,不可固守陈规,失去提高自己诊疗水平的机会。
临床要作好各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切忌被病人、病人家属、旁观者、以前的诊断以及自己的经验诊断所误导,诊断切忌人云亦云,随波助澜。我曾治疗一位高烧患儿,用药后浑身出疹,别的医生诊断为药物过敏,来向我索赔。当时由于多种原因未认真进行必要的检查,我按过敏治疗症状不减,患儿到医院按过敏治疗却使症状加重,不但高热不退,红疹不减,反而增加了四肢筋疼的现象。患者家长看来甚是恐慌,来向我索要800元后再无消息。时过半年后,我回忆当时的情况,患儿那儿是什么药物过敏呀,分明是典型的风疹啊。唉,我当时如果不是人云亦云,能够认真检查,仔细诊断,也许会是另一种结果吧?也许不会给患儿造成那么大的痛苦,不会给患儿家长造成那么大的恐慌,更不会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吧?可惜临床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也许、可能。
检查诊断疾病要用心,望、闻、问、切、叩、触、视、听不能仅止于眼、耳、鼻、口、手,而是要用我们的心去做认真的检查,去和患者进行亲切的沟通,只有检查用心了,才可做到心中明了,诊断无误,或将误诊减小到最低程度。
作为医者,在临床之余要与患者多沟通,多听患者的反馈意见,这样我们可以从患者及其家属哪里学到许多我们还不能知道的或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遇到复杂的疾病时不要只满足于已有的疾病诊断,当一种诊断不足以解释患者所有的症状时,要认真检查,反复思考,也许在疾病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疾病,多病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现象是临床常见的,也不要只着眼于患者的表面现象,不要被患者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多从患者的深处寻找病因。
临床书写医疗文书,或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必要的解释说明时,其诊断病名要尽可能地让患者乐意接受,如你诊断腹痛时,如果仍按以往中医病名的写法写作“腹痛”,病人就会说“我也知道是腹痛,但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呀”?如果你说是“肠痉挛”或“肠炎”什么的,病人就愿意听,信服你,说你好。古老或传统的东西,当改之则改之,一切以患者的需要而做,当然也要注意我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了。
 
第二节 切诊
“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脉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主要诊断措施受到历代医师的推崇,但由于近代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和现代诊疗技术的冲击,越来越被某些医生所淡化,且有逐渐退出诊断舞台的迹象,同时又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神话化,好像切脉无所不能,或用切脉来炫耀自己。虽然仅凭切脉诊断出所有疾病的医生我还是仅有耳闻未见其人,但切脉在诊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我初学医的一天临晨一时左右,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来人言其父即将断气不行了要我马上去。我知其父是食道癌晚期,已多日未进饮食,体重恐怕已仅剩不足30kg。对于这样的危重病号,我又是一个初学医者,我又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但由于拗不过病家的苦求,还是去了。到病家一看病人已经瘦小的几乎看不到,各路亲戚已到,满屋的人烟瘴气,已有人在门口烧杆草了。出于职责我走到病人床前切了一下脉,感觉虽然脉沉细但有神有根,我劝全屋的人出去减少烟气,并嘱不要轻易翻动病人,让其仅存的一点生气得以保存。过一会儿我再次切脉感觉又较前好一些。就这样我一直等到天亮,认为病人无大碍才拖着疲倦的身体离去。20天以后病人才辞世。
还有我大姑奶奶去世的哪一年,我已行医有近20个年头了。一天老家打来电话说我大姑奶奶不行了要我们回去一趟,即使我不是医生作为后家也应该回去一下,别说小时候我大姑奶奶对我特别好啦。于是就和我妈、我叔、我三姑奶奶一起回去了。到家一看亲戚满院,好多人特别是我叔叔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也很自觉地走到床前切了一下脉,感觉脉有神有力有胃气不象有什么危象,可我姑奶奶家的叔叔说我姑奶奶已经多日不能正常进饮食啦,突然有一天想吃冰糕,吃了一块冰糕后就变成这样眼不睁、口不张,不能言语,滴水不入,请来当地医生输液也不能正常输入,已经有几天了。症状这么严重而脉却有神,这也许就是回光返照吧?于是我劝家人准备后事吧。我妈妈说鼻头不见青色恐怕还要有几天,我三姑奶奶也说不知道还要有几天我就先回去吧。我妈、我三姑奶奶都不是医生。既然这样我们就一块儿回来了。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想到一部电视连续剧上的一段情节,一个小孩连续吃了几块冰糕后,口不能张,不能言语不能饮食,吓坏了家人,但各项检查正常,众医束手不知所错,李幼斌扮演的科主任亦即剧中比较高明的医生看后认为是吃冰糕过多,寒凉引起神经麻痹所致,让患者不断用热毛巾热敷而愈。啊!这不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风痱症吗,这也是我的临床常见病呀,唉!我当时怎么就没有多想想呢,考虑还是欠全面啊。没过几天我姑奶奶就又能少进饮食了,直到一月以后辞世。
切脉在我的行医生涯中给了我很多的提示和帮助,特别是针对那些不能言语的患者,不仅仅是这两次。
临床中为了给病人留下较好的印象,切脉要用心,切忌边切脉边聊天。我们要勤剪指甲勤洗手,指甲缝中不要留有污垢,不要在病人的寸口部位留下指甲印,对年轻女性患者不要久切不离免生尴尬。对老年人切脉要更为细心,用时要较长,一是因为老年人病情较为复杂多样,也是因为老年人多细心,你用时较短他可能会怀疑你不用心,对你产生不信任感而影响治疗效果。小儿临床由于不能较好地配合检查,切脉之前一定要先稳定小儿的情绪,避免其哭闹而影响脉诊的准确性。
切脉只是检查诊断疾病的诸多方法之一,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不可以此作为炫耀自己临床诊断水平的手段,要如实向患者反映病情。
 
第三节问诊
临床问诊时面对病人要心平气和,无所欲无所求,衣帽整洁无垢,说话低声细语通俗易懂,不用或少用医学术语。在病人面前不要诋毁他人或标榜自己,标榜自己的同时就是在诋毁他人。要以诚待人不要随意扩大或故意隐瞒病人病情,以免造成病人不必要的恐慌。
问诊要仔细、全面,有好多疾病的真相可能就在不经意的细小病史之中。我曾诊断治疗一例不断哭闹的小儿,根据以往经验,小儿哭闹在多方面检查未发现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多为着凉引起肠痉挛腹痛所致,刚做出肠痉挛腹痛的诊断拟处方时,患儿的母亲赶到,说小儿是饿的,小儿刚接近奶头未吸吮几下就停止了哭闹,当时我甚感脸红。还有一回,一位在外打工的老头因浅昏迷由他人陪同前来应诊,我见其有浅昏迷疑有脑神经方面的病变,建议他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患者不肯,坚持留下来治疗。在不能转诊的情况下我再次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才知道患者这几天因胃不好已有几天未进饮食了,我恍然大悟,这不是饿的吗。据此诊断我先为患者试着静脉推注了少量的高渗糖,不一会儿患者慢慢睁开了双眼,开始能说话了,我认为诊断已明确,进一步为患者补充了能量营养品,输液毕患者高兴地带些胃药回去了,省下了不少诊断检查费用。
询问患者的家庭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社交来往也常能反映出疾病的真相。如一位中风后遗症患者前来就诊时诉说身体无力,要求中医治疗,当时由于患者较多未能对患者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简单询问病史,检查咽喉、舌苔,听诊、切脉后认为身体无力系中风后遗症现象,按常规健脾补肝养肾,补气活血处方,嘱患者先服药三副后看情况再议如何治疗。几天后患者再次来到门诊要求找家父治疗,一看这种情况不用问肯定上次处方效果不太好,然而患者系一位一年多的中风后遗症患者,要想服三服药就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没有怎么在意。但患者并没有走,直到患者较少后该患者才再次坐下来说:“我内里有火,胸闷,心里不好受,原来的中风病不用管,给我治治内病吧”。说着就从衣兜里掏出一叠处方,说服这些药已有一段时间了,感觉还有点儿效果。我接过来一看大约有七、八张,处方大致相同,像是导赤散加减方。患者系一位一年多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服这样的处方怎么可以,并且还服了一段时间,服后还感觉有点儿效果,心里作用吧?这时不由地引起了我的重视,再次检查患者,左侧偏瘫,咽喉略红,舌体胖大而淡苔薄,脉弦右盛于左,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检查后我再次作出诊断,患者内无病,胸闷、心里不好受系肝气不疏所致,舌体胖大而淡苔薄系患者本已阳虚复受寒凉之药伤阳所致。当我说出患者无病时,患者说:“我肯定有内病,我是刚吃过药才来的,要不是心里更难受”。我说:“你真的内里无病,不能再服这些药了,胸闷、心里不好受是你在养老院和别人沟通少,说话少,缺少活动,心里不痛快所致,你回去后和别人多说话,看看电视下下象棋,多活动就会好点儿”。到此患者才长舒一口气说:“跟我住一个房的是一个聋子哑巴,我怎么说话”。
仔细询问、望、闻病人的分泌、排泄物对疾病的诊断也很有帮助,如内热患者常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硬或溏臭,吐黄稠黏痰,流黄稠鼻涕;内虚寒患者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且次数多,吐痰稀白,流清鼻涕;食积患者大便酸臭,秋季腹泻患儿大便稀溏如水样而色常灰白,大便变黑除食用某些药物或食物染色外常提示内有出血,痔疮患者大便干硬而带血,痢疾患者里急后重而便脓血;脾胃虚寒患者常口吐涎液,脾肾阳虚者夜尿多;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呕出物或呼出气体有蒜臭味等。
妇女尤必问经期,有月经不调而生病者,更有因病而致月经不调者。
 
第四节 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虽然我们中医能成为神医者寡,但我们每次接触病人时首先利用的诊断手段肯定是望诊了。我有一次到人民医院去看望一位住院的亲戚,看到一位刚入院的患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肌肤黄而晦暗似黑,未待接诊医生检查问诊我脱口而出:“不用问这是一个长期饮酒不吃饭的酒精肝,肝硬化鼓胀患者”。
望诊要仔细辨别因环境光线、温度及饮食物因素对机体皮肤、粘膜造成的影响。如诊室灯光的颜色及患者或其周围人身着衣服的反光等都会使患者面部及身上皮肤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冬天由于室内外的温差会使患者面部呈现红润,刚饮过酒或其它温热、寒凉之物以及较长时间的咀嚼会使舌质变得鲜红而舌苔会偏薄,生食黄瓜或唅化带色的糖果会使舌苔染色,长时间抽烟或服用枸橼酸铋钾颗粒的人舌苔多呈黑色。服用某些药物也常会使患者的分泌、排泄物发生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如服用某些中药会使患者大便变黑,服用维生素B2、复合维生素B片常使患者小便变黄,服用利福平会使患者汗液及小便变红等。
必要时对患者的分泌、排泄物也要仔细望诊,或借助于一些理化检查来延长自己的眼睛增强自己的分辨力,提高诊断的准确度。X线、CT、核磁、B超、内窥镜等现代检查设施为我们的眼睛进入机体深部望诊提供了方便,可使我们及早发现许多隐藏在机体深部的不易发现的疾病,不可弃之不用。我姑父曾经下肢痛、胀、麻,眼睛时有昏蒙,用药无明显效果,针、灸可小有时效,直到在一次车祸做核磁检查时才发现有脑瘤,摘除脑瘤后各种症状才得以缓解或痊愈。我妗子在一次体检时B超发现结石已充满整个胆囊,如果没有这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我们又怎能及早发现这些疾病呢?要知这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属现代高科技所有,非西方医学专属,拿来为我所用并非西化。
望诊检查要仔细,检查头颈、躯干、四肢要全面,要善于在细微之处发现疾病的真相所在。例如鼻窦炎患者在诉说症状时常不自主地用手触摸前额,急腹症患者常脸色苍白多有冷汗渗出,心肌梗塞患者常不断用手捶胸,厚装戴帽者多为头风患者,脑中风患者常两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农药中毒患者常瞳孔缩小,久服激素者有满月脸现象,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两颧潮红,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的脸面膀肿,甲亢患者颈粗两眼多向外凸。……我一表妹大学毕业后一直消瘦,感觉胸闷、气短、心慌,睡眠不佳,手易颤抖,月经不调,大便溏泄而日行十余次,一直按肠炎脾虚证治疗,迭进中西药而效果不显,在我奶奶丧事时一个杏林好友对我说:“看那个女的一定有甲亢。”“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反问到,“看她人瘦颈粗呀”,他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回来后我向我姑姑即表妹的母亲说明了情况,我姑姑带着表妹及时到医院进行了检查,果不然按甲亢治疗各种症状很快得以缓解消失,不久即痊愈。
望诊患者的走路姿势也可知道许多疾病。如脑血栓中风后遗症患者走路时一条腿划半圆或拖行,胃下垂胃脘不适者走路时常低头哈腰并用一只手护住胃脘部,腰椎有病者常不能直腰行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从学走路开始就有瘸行的表现,阑尾炎患者走路时除要用手护住右下腹外常走几步蹲下来停停或只喜欢蹲着,……我的一位邻居虽高大,平日里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大病,但突然有几天我发现他走路无力而略显摇摆,再往上看见其脸色晄白而略显膀肿且泪眵纵横不断,回来后我和老婆说:“老黄如果不做透析的话也快不行了”,果不出三月我在一次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他家门口亮起了灯,摆上了花圈。
望面色,望咽喉,望舌质舌苔可知机体之寒热虚实,外邪在表或入里之深浅,这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中都可以见得到。
右下腹疼痛舌苔厚腻者多可诊断为阑尾炎,否则多不支持阑尾炎的诊断。
 
第五节 听(闻)诊
中医古籍早有用竹筒听胎音、用葱管导尿的记载,所以不要认为我们是中医就拒绝应用现代化的诊断、治疗手段。听诊器等作为较为现代化的诊断检查工具不能认为是西医独有,应拿来为我所用,为我们的临床诊断提供必要的帮助。听诊器作为我们听诊的常备主要简单工具,我主要用于心、肺、气管等部位的听诊,现如今我在临床诊断这些部位的疾病时基本上已经离不开听诊器了,如果没了听诊器的帮助,我对感冒咳嗽、气管炎、肺炎等一类的疾病,基本上就无法准确辨别其病邪的寒热、虚实,病位的表里所在,处方开药更是心中无数。
我认为感冒咳嗽当外邪束表而未能内传入里时,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多无明显改变,也即气管、肺多无炎症,治疗时解表即可常无须清肺泻热。当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有增强迹象但不十分明显时,说明外邪有入里之症常须轻清肺卫之热,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有明显增强或有干性罗音时可能肺热已盛常须清肺泻热或润燥,但此时要区分热与燥热的不同,除利用兼症相鉴别外其呼吸音当也有不同,具体有什么样的不同,当如何鉴别,又需要自己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个人认为当肺热而非痰热蕴盛时其呼吸音清脆响亮而或震耳,燥热时其呼吸音较之略显沉闷而较短。当咳嗽痰多而黄粘或伴有高热时,其气管、肺部听诊呼吸音常粗犷而伴有哮鸣音,多为痰热壅肺、内热炽盛所致,治疗常须清肺泻热化痰,而当肺部有湿性罗音或肺泡音时多为湿淤于肺所致,肺气虚时其呼吸音常低沉而短促。
心气、心阳虚时心音多短促而低迷,心热有心火时心音多长而响亮,心血瘀滞时可有心率不齐或有间断停歇。
听肠鸣音也可为我们诊断腹部的寒热虚实提供帮助,腹部着凉有寒邪时肠鸣音多亢进,内有湿热大便干硬或有梗阻者肠鸣音多消失。
听诊时要尽量避免曝露患者不必要的部位,特别是在冬季。一是曝露过多会使患者着凉,再者也是保护患者隐私的需要。
 
第六节 触诊
中医无触诊之说,但常有触诊之实,其言论、叙说常包含在切诊范围之内。如中医诊断中常说的“按之痛甚者属实证,按之痛减者多虚证”,其“ 按之”不是触诊又是何?
体温计永远不能代替医生的手,医者接触患者身体皮肤初扪之感觉发热,久之反感觉不甚热,体温计计量无明显改变,还有咽喉略红,听诊呼吸音略促,脉略浮数,身体略感不适等,这些都是感冒初期常有的表证的表现。皮肤初扪之感觉不甚热,久扪感觉有热者多为内热实证的表现。
小儿虽多日不大便但按压腹部无痞硬感者可暂置之不理。
麻疹未出之时患者耳根常凉,临产之孕妇在其中指可摸到脉跳,四肢动脉栓塞患者栓塞部位以下常冰凉苍白无脉动,触诊按压腹部可早期诊断许多急腹症患者,触诊乳房可知乳房有无肿块、肿块之大小,或可初步断定肿块的良恶属性。触诊按压痈肿可知其内部是否化脓,触摸患者皮肤可知斑疹是否高出皮肤,触摸机体淋巴结的大小可预知癌症是否转移。
呵呵。
 
第二章 辨病辨证
第一节 辨病辨证总说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大法论》云:“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但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必然而独立因素的存在,就其治疗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辨证规律。辨病、辨证是处方选药治病的前提,辨证(病)准确是治愈疾病的基础和保证。辨证论治固然重要,但辨病治疗也不可或缺,甚至有些疾病的治疗只须辨病而无须辨证,故临床治疗要先辨病,再辨证,关键是要弄清疾病发生之病因病机及其病位、病性,辨证求因,审因论证,对因治疗是解决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
现在总有人说中医在西化,而为什么不能说中医在吸收、吸取了更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医学知识后更加丰富、壮大、发展了自己呢?
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的又一大特色,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整体辨证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小觑局部的辨证,临床有许多疾病的本质就在其局部,邪阻局部,机体局部气血瘀滞往往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如一些慢性胃肠炎患者整体辩证多属本虚标实证,但本虚易理解,而标实又在哪里?现在的胃肠镜检查就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胃肠镜下见胃肠粘膜充血色红者多为局部热症,充血糜烂者多为局部热甚,水肿色白者常为局部有寒,粘膜松驰常有局部气陷之嫌,粘膜广泛苍白者多为局部气血亏虚,附着粘液较多者常因局部湿热所致,粘膜局部瘀紫者多说明局部有淤血阻滞……
临床整体辩证要结合局部辩证,整体的寒热虚实不能代表局部的寒热虚实,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局部的辨证,并按药物的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合理用药常能提高疗效。尤其是现代科学仪器的发展,使许多过去由于没有临床表现,病邪仅存在于机体局部,而不能及时及早发现的疾病得以提前较早的发现,而这些疾病由于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常使得许多医生认为无证可辨而无从治疗,此时在现代仪器的帮助下,进行疾病的局部辨证就为我们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临床各种各样的病人由于身处的社会地位、社交和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以及受四季气候地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病症,单纯得辨证或单纯得辨病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临床疾病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望闻问切全面诊断,仔细检查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四诊资料结合病人的不同情况及四季气候变化,灵活应用诸如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各种辩证辨病手段,仔细认真地灵活辩证、辨病,体现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之精髓。认清病机,确保辨证辨病的准确无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居住的小环境也在随着气候的四季变化发生着不同地改变,夏季由于贪凉或过饮冷饮可能会出现寒性疾病,冬季由于居室过暖或过用膏粱厚味可能会出现热性疾病,所以我们在辨证之时除要考虑季节的不同之外还要考虑小环境的存在。我曾诊断两例中暑病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例说冬天我怎么会中暑,一例说我整天在空调下怎么会中暑,后来我经过询问考虑知道,一例虽在冬天但在工地厨房工作,通风不好,小环境过热,一例虽在空调之下但在外面之时由于天气过热,以致肌腠疏松,汗毛孔开放,一旦进入空调房间之后汗毛孔迅速关闭,肌腠紧缩内热不得宣泄而中暑。
反向思维亦是中医临床常须使用的识病辨证手段之一。如“胃不和则寐不安”,而长期的睡眠失常,起卧无规律则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的发生。正确充分应用脏腑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为我们的临床辨证辨病处方用药服务。我的一位邻居因肺癌手术反复多次住院,一次路上遇到和他打招呼,见其骨瘦如柴,说话无力,行走缓慢,预测其在世时间超不过五月麦收时间。因肺属金,而五月夏天属心火旺时,火能克金。在麦黄未熟的一天下午从他家里传来了哭声。
 
第二节 对一些常见病证的思考
1. 常见外感证
常见外感感冒早期多有打喷嚏、流鼻涕、头痛、咳嗽、咽红、发热、脉浮数者为表证,外感兼有咳嗽、吐痰,气管发炎、脉弦数者常为半表半里证,外感兼有咳嗽、吐痰甚,支气管、肺部感染者,脉洪大或沉细多为表里同病。大率凡外感寒邪均在太阳之表,化热才能入里传阳明传少阳。虽入里如无误下或过用苦寒一般较少内传三阴。外寒直中三阴者较少,有三阴证者必为误下或过用苦寒使内里虚寒或热邪寒化入里所致。
嗜食冷饮、素体阳虚内寒者也常会诱寒邪入里而绝无热邪直中三阴者。
2. 中气下陷证
以内脏或机体组织下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气下陷证以往多认为是虚证,我认为最多只能算是虚实夹杂证,中气既已空虚何陷之有,临床所谓陷者只是夹杂湿邪的内脏组织而已,因湿性重浊粘滞趋下而中气无力升提所致。单纯的中气亏虚如果不夹杂湿邪,内脏组织一般不会下垂,也就不会见到所谓的中气下陷证,且中气亏虚,脾胃运化失职,也常会产生湿邪。我姑爷韩存英,在当地也属世袭名医,为中医家族,曾告诉我说:“治疗胃下垂、阴吹、直肠下垂等下垂病时要用枳实”。当时我甚是不解,枳实属破气、降气药,中气本已亏虚内脏已经下垂,为什么还要用降气药呢?气降内脏不更加下垂了吗?临床久后思之,虽言中气下陷证,枳实贵为降气之品但有升阳化湿之功,能升清阳降浊湿,清升浊降有利于中气的升提,老中医用之恐怕也是此意,国医大师张灿玾也曾用单味枳壳治疗妇女子宫脱垂证。 故治疗所谓的中气下陷证时,要在补气健脾温阳祛湿,而不是什么升提中气。
我曾治疗一例典型的中气亏虚之人,他的症状表现主要是头胀,脚腿沉,而躯体中间空虚如两截,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我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他的病。
中气亏虚培补中气时一般不宜用升麻、柴胡、葛根等升阳提气之品,本已亏虚何以再提,可用柴胡、枳壳疏理气机以免补气之时气机郁滞而生热。有脏器组织下垂需升提之时可用柴胡、枳实、升麻等升清降浊除湿以疏理气机。
柴胡用于升阳举气之时一般用3g即可,用于疏肝理气之时常须用6 ~9g,治感冒时根据患者体质及病邪的轻重常须用到15~25g。升麻用于升阳举陷之时可用3g,用于清热解毒时常用9~12g,引经(阳明胃经)时可用用6g。
3. 热证与寒证
临床遇热加重者未必皆热证,遇寒加重者未必皆寒证。反之遇热减轻者未必皆寒证,遇寒减轻者未必皆热证。
例如一些慢性咽炎患者,慢性咽炎多因湿热之邪淤遏咽喉局部所致,但又常伴有整体脾肾气阳亏虚的表现,患者如无脾肾气阳亏虚,咽炎常能较快痊愈而一般不会转为慢性,脾肾气阳亏虚的慢性咽炎患者遇热时常会引动咽部的湿热内邪,从而会加重咽炎的症状,而遇寒时由于机体脾肾阳虚无以抗邪,或寒凝气阻阻遏咽部气机的正常运行,也会加重咽部湿热病邪的郁滞而使咽炎症状加重,但当我们使用一些热性药物或机体遇热时,由于脾肾之阳得外力之温补,机体抗邪能力增强,或遇热热解寒凝,使机体气机通畅,气血运行疏利,有利于咽部及全身各部病邪的及时排泄,即使是湿热郁滞的热性咽炎,也常会随全身气机的通利而使症状减轻或痊愈。
家父常对患者言“无热不引风”,素有湿热之人当饮冷、过用苦寒之品或突遇较重外寒之时常会产生“寒包火”的现象,机体气机淤滞不利于湿热之邪的流失排泄,常会导致已有的湿热症状加重,这时不能因为患者饮冷、遇寒后症状加重而认为患者就是寒证。
再如一些慢性肠炎患者,慢性肠炎患者无论整体虚实、寒热,其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还是湿热之邪久羁肠道,局部气机不利所致,当机体使用寒药或遇寒时肠道黏膜收缩,再吸收功能减弱,肠道水分增多就会引起泄泻,但此时并不能说明此肠炎就纯是寒证而无局部湿热的存在,而当机体受热或使用热药时,内外之热煎熬津液,肠道水分减少,大便变硬而且次数减少,此时也不能说肠炎是寒证,是使用热药治愈了,而此时正是因为遇热或使用热药为肠炎的反复发作埋下了隐患,或机体因受热疏通了局部或全身经络的气机,使湿热之邪邪随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得以祛除排泄,也不能说明此时的病邪就是寒邪,肠炎之症就是寒证。
寒凝气阻血瘀引起的疼痛之症,当遇热时寒凝之处可能会崩解,而在崩解之时由于气血的快速运行,疼痛的症状可能会一时加重,此时疼痛遇热加重也不能说是寒凝过久已化热,若此时转变观念转而使用寒凉之品来治疗,反而可能会使已经崩解向愈的病邪进一步胶固难解。临床此种情况很多,当面对病人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用中医理论辨病辨证,切忌死板。

4. 肝之病证
“肝肾同源”,人们习惯认为肝属下焦,而我认为在哪里出生未必就在哪里生活、工作、学习,无论从肝的解剖部位还是就其功能而言,肝当属中焦,要不怎么常说肝“横”克脾土而不言“上”克呢,肝火“上”炎时多出现头昏、眼花、口苦等上焦症状而非中焦症状,而肝气郁滞时又常表现为胸闷、胁肋胀痛、饮食不馨等中焦症状。肝气被湿热之邪所困时,因湿性“趋”下才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下焦症状。

5.标病与本病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然何为标何为本?中医各类教材教科书常有“本虚标实”之说,一般常把机体五脏六腑之虚认为是病之本,而局部之实邪认为是病之标,我认为这种认识有标本倒置之嫌。机体何以虚?常因病而虚,机体何以病?常因感邪而病,因邪而病,因病而虚,可见致病致虚之根本在邪,故病邪当为本,体虚应为标。先病者之邪为本,因先病而致后病之邪为标;因病而虚者病为本,因虚而病者虚为本。上焦肺卫有热而下焦虚寒者不能说虚寒为本热为标,因上焦之热和下焦之寒虽然有时候有关联,但往往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清上热不影响补下焦之虚寒,补下焦之虚寒不影响清上焦之热,正确应用药之性味归经即可。
临床虽多提倡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但临床有些时候可只治疗本证,而对标证置之不理。如甲亢引起的大便泄泻无度,肺结核引起的咳嗽,腰椎病引起的腿疼,脑肿瘤引起的视力下降等其标虽然较急,但只需治疗本证即可。

6.脏藏与腑泄
传统认为“五脏藏而不泄,六腑泄而不藏”,而我认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五脏者非不泄,泄者精华也,通达全身,非直接泄出体外而已,如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肺之布津,心脏之行血,肾之司开阖皆向本脏之外排泄者也;六腑排泄糟粕而非不藏,只是对精微物质吸收或重吸收而已,如胃对食物的初步消化吸收,小肠壁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大肠、膀胱对水分及少量精微物质的重吸收等,吸收与重吸收不是藏又是何?五脏、六腑之藏与泄只是相对而言而已。

7.阳虚与阴伤
现时兴起的火神派多认为现在人多“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诸事多伤阳”。个人认为现在诸事不单伤人体之阳,在伤阳的同时机体之阴也在受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也。
“火神派”动辄就用较大量的温补药,我不反对在辨证后认为机体阳虚火少时而用适合量的温补之品,我反对的是不加辨证地滥用温补。不错,由于现代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的改变,药物的滥用,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在绝大多的情况下须要益火扶阳。然而人的生存、世间万物的生长,虽然离不开阳光的照射,但更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和适量的水液,人们不希望生活在阴雨不见阳光的日子里,但阳光普照久旱无雨的日子我想也不是人们所向往的吧。无氧人瞬时即毙,无水人也只能苟活数日,世间万物无氧无水也不可能生长收藏。
现在由于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损伤者机体的气血阴阳,而知避让保养培补者却较少,故现在人体的病症以整体气血阴阳的亏虚为主,实邪阻滞机体局部而诱发疾病者为多,也即人们常说的本虚标实证居多。故人在生病时不可一味地扶阳,应该在辨证的基础上或扶正或祛邪、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补液,一切以临床实际为准。

8.伏热致病说
现在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多是成品或半成品,而这些成品或半成品中商者为了保鲜、防腐,或出于某种特殊原因,或多或少地都添加有国家允许或禁止的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人体如果不能及时被机体消化吸收或排泄掉,常会转变成一种热能而作为热邪蛰伏于机体咽喉、鼻腔等上焦部位。城市中日常饮用的自来水也都是用各种消毒剂消过毒的,而这些水中残留的消毒剂作用于人体后也常会产生一种热邪,伏藏于机体,进而消耗机体的气血阴津。这些就是我自己所谓的伏热。这也是我认为现代社会慢性咽炎、鼻炎患者特别多,感冒后咳嗽反复难愈的主要原因,当然导致慢性咽炎、鼻炎、咳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种临床总结或推测而已,是未经过严密的调查研究的结果,好在我的话不是什么权威,说说也无妨。
伏热不同于伏气温病,伏气温病多属外感之邪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我所说之伏热多指内生之热不能及时被机体消化吸收利用,转而为热邪伏藏于体内,并不断消耗机体的气血津液,但常不能被患者及时发觉,更不能去采取措施预防之的一种具有潜伏性的内生之热邪。
伏热也不同于机体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焙炒、辛辣之物引起的湿热浊毒之邪。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焙炒、辛辣之物引起的湿热浊毒存在于机体多属暂时性的,不具有潜伏性,经过医者、患者的合理治疗常能迅速解除,平时我们也可以采取禁食、少食等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之。环境的污染容易导致上呼吸道上焦的病症,大多已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而各种食品添加剂在人体产生一种热量作为一种热邪伏藏于机体的现象,常由于未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未能够被现代多数医者所认识,也未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故伏热多在人的不知不觉中慢性产生而长期增生、潜伏于机体,多不易被发觉,也很难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防范之,属防不胜防者。
伏热致病也不同于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未能彻底治愈消除疾病的原始病因,导致遗留病邪的蛰伏,逾时“死灰复燃”而引起的病症。死灰复燃者,其发病与原发病症在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方面多相似或基本相同,以实证者为多,或为本虚标实证。火为热之渐,火性炎上,伏热多存在于机体的上焦咽喉、鼻腔等部位,表现为咽红、胸闷、干呕、常欲清嗓,鼻粘膜充血红肿,常头昏、头晕,易反复感冒咳嗽等。伏热之邪虽为热邪,但由于伏热对机体气血津液的长期损耗,多属虚证。

9.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网上有人说:“记得以前常听人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胜过医生开药方,细一想,也许是因为冬天冷,热量都储存里面了,里面需要凉快一点,于是用萝卜来凉泻一下,而夏天呢,正好相反,里面太寒了,需要生姜来温补一下。于是乎,我在想,那胃也是寒了?于是胃不降,就会吃不下,那更应该用热水来温温自己的胃。可为什么所有人都会在夏天吃西瓜?西瓜是凉的,凉的吃下去,人为什么不生病,反而觉得很舒服呢?那不是与胃是凉的这个结论相冲突?倒底谁对谁错呢?”
有人回复:冬吃萝卜的意思是,冬天外界很冷,身体为了阴阳平衡,身体内部就很热,所以要吃点萝卜养阴。夏天外界很热,为了平衡,身体内部就会很虚寒,所以夏天容易拉肚子,吃点生姜暖身,可以让身体温暖一些,没有那么虚。
我回复:冬吃萝卜不是泻热不是益阴,而是因为冬季气候寒冷,寒主收引,机体腠理致密容易导致机体气机不利,用萝卜者在于疏理气机。夏吃姜不是要温胃,而是因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松,人又常贪凉,寒邪常易入里,用姜不是温胃而是祛邪散寒。
对于《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在历史的不同时代,许多医者、保健人士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我个人认为:因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松,阳易外越,汗多亦易亡阳,夏季人又常贪凉饮冷,寒邪又常易入里伤阳,故春夏要养阳。春夏养阳又可使阳气蒸腾布散津液达于肌肤以止渴、散热,即“阳在外,阴之使也”。秋季气候干燥易伤阴,冬季机体腠理致密,内热不易外散而内灼伤阴,冬季人们又习以进补,温补又易生热伤阴,故秋冬宜养阴,冬季是阳气内藏之时,养阴也是为了敛阳,即“阴在内,阳之守也”。
呵呵。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3-11-29 21:28 编辑

第三节 对一些常见症状的思考
1. 四肢冰凉与畏寒
临床经常见到许多医生一见四肢冰凉、畏寒即认为是阳虚,随即大量应用干姜、附子等热性之品,诸不知许多四肢冰凉、畏寒并不都是阳虚所致,而许多是因机体气机不利、血液循环不畅,或气血亏虚、痰湿淤阻,气血不达四末所致。我爱人舅家的一位嫂子就因长期胃不好,易生气,长期感觉四肢寒凉怕冷,而服诸多药感觉效果不好。一次家中办丧事,坐到了一块儿向我提起此事,说这几天服药后,不但感觉治疗效果不佳且常感觉容易上火。我向其索要处方,没有,就拿来药包察看,发现药中除了山药、黄芪、党参等补气健脾的药外,就是干姜、附子、肉桂了。我检查其舌苔厚腻,脉弦实,问其有腹部胀满感,我言其诸病皆是因着急生气,气机不利所致,非气虚、阳虚所为,建议其拣去方中的附子、干姜、肉桂再服用。当时由于考虑到需要及时赶回上班而未能为其书方处药,对我甚是不满。后来听我爱人说,她嫂子未再继续服药,而是吃白萝卜(莱菔)后逐渐见好,且胃病也逐渐痊愈,我想可能就是由于白萝卜具有疏肝理气、祛湿的作用所致吧。
四肢冰凉、畏寒局部辨证也许可能是阳虚,或许是寒湿淤阻局部,但若整体辨证呢?整体辨证是否阳虚,我们不妨拿冬季的集中供暖来讨论一下。
集中供暖,首先集中供暖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且必须保证能正常运转,再有就是必须要有通达千家万户的输气管道,并且要保持输气管道的通畅,用户中还必须有必要的散热装置,而更容易被人遗忘的是通气管道的终端必须要有必要的且排气通畅的排气口。这些中间环节有一处不通畅就不能保证用户房间的正常供暖,即就会出现四末冰凉、畏寒的现象。大家也许会忘记,即使供暖的各个环节通畅,供暖中心的炉火也能正常燃烧,燃料供给充足,而锅炉中无水又怎能产生足够的热气来供给用户呢?如若出现四末冰凉、畏寒的现象,燃料供给不足,炉火不能正常燃烧,是阳虚的现象,而输气管道的不通畅、排气口不能正常排气、散热装置的散热不良等这些原因导致的用户家庭不暖也能算是阳虚吗?更有甚者若是锅炉中缺水不能产生热气哪还能是阳虚?
颈椎、腰椎的改变压迫神经,神经失调也常是导致四肢冰凉的常见原因。而颈椎、腰椎的改变多是由肾气虚、督脉空虚乏气所致,或有痰湿、瘀血淤阻于背部经脉所致,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管道不通吧。
2. 夜间咽干
临床经常有患者诉说夜间咽干难以入睡,严重者须多次饮水影响睡眠,甚是苦恼。而针对这样的疾病多数人认为是肾阴亏虚所致,诸不想如果夜间咽干是因肾阴亏虚所致,而夜为阴,阴得阴助不当症状有所减轻吗?何以反而有所加重呢?
局部咽干看似阴虚,整体辨证果真阴虚吗?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夏季良田灌溉的方法来讨论之。
夏季阳光普照,土地干涸是常有的现象,经常对良田进行灌溉是必须的。土地局部的干涸是阴虚、津液亏乏的现象,而对局部进行滋阴养液,就是常说的灌溉。然而对土地的灌溉也是需要必要的条件的,首先就是水源,就是说用于灌溉的水库中必须保持有足够充足的库容水,还必须有通达四方的沟渠,且沟渠必须具备水能顺利流行的条件。当土地需要灌溉时,我们可以利用水库中的水,通过顺畅的渠道来进行灌溉,这只适用于那些低于水库水平面的土地,而那些高于水库水平面的土地就需要排灌、提灌了。然而这些在现有的科学技术层面都是容易做到的,但那些在高位,库容水不能达到,又无条件进行排灌、提灌者又当怎么办呢?哪可能就是要靠天了,只有天下雨这些土地才能得到应有的滋润灌溉。而天必须在阴云密布的情况下才可能要下雨,然要形成阴云必须有水汽的上蒸,而水汽的上蒸需要阳光的普照。土地的干涸需要灌溉是局部的阴虚,水库中无水是脾肾阴虚、津液亏乏,而沟渠的不通畅水液不能流通,排灌、提灌的条件不成熟不能对干涸的土地进行灌溉,还是阴虚吗?高位的土地需要灌溉时,日无阳光,水液不能上蒸,不能形成阴云细雨,哪不是阳虚又是何?
故临床遇到夜间咽干之症者不可一概而论,阳虚、阴虚仍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整体辩证。患者如表现为咽干、口粘、思饮,同时见有咽喉、舌质暗淡而红,舌苔薄白,脉弱而涩,大便少而较硬,五心烦热易躁难以入睡者可能是肝肾阴虚所致。表现为咽干,喜热饮,咽喉、舌质淡红或有齿痕,畏寒,夜间小便较多,大便时溏而次数较多,脉儒弱者可能是脾肾阳虚,阳不化气不能蒸腾津液上承所致。夜间咽干,或白昼也常感觉咽部不适,思饮而不多饮,咽喉、舌质瘀紫暗红,舌苔较薄,脉弦涩,身体不舒夜间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者可能是瘀血阻滞咽喉,局部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所致。夜间咽干不适却不甚思饮,咽喉淡白或有滤泡,舌质淡白而较胖,舌苔较厚,脉濡滑者可能是湿邪淤阻咽喉,入夜阳虚不能较好地行湿利湿,咽喉气机淤滞所致。夜间咽干,且常失眠,平时易着急生气,舌淡或有瘀斑,苔薄或白厚,脉弦者可能是肝郁气滞,入夜阳虚寒凝机体气机更加不畅,津液不得畅行所致。肺阴虚、肺气虚、肺热所致之夜间咽干常伴有胸闷、咳喘等常见的肺系症状。气血亏虚咽喉不得养所致咽干者常见患者面色晄白、气短乏力、消瘦、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弱等。
……外邪郁闭,咽喉不利之夜间咽干,鼻炎鼻甲肥大鼻窍不通,须张口呼吸所致之夜间咽干,酒后灼津夜间咽干或有其他原因所致之咽干者,又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论治,但要注意咽干与口渴的不同鉴别。
白昼咽干与口渴多因热邪煎灼,津液亏乏所致。

3. 口渴
很多年前曾写过一篇仲景关于口渴的文章,虽在学术会上宣读交流,会议组织者也许愿在《河南中医》杂志,以增刊形式出版发行,并收取了一定数量的版面费,但我始终未见到出版的杂志,是夜冥冥中想到了五苓散的临床功用,再次勾起了我对这件事及有关五苓散治疗口渴的回忆,但原稿未找到,现就五苓散再谈一下我对某些口渴现象的看法。
仲景《伤寒论》不包括《金匮要略》中有关渴与不渴、口干、咽干、欲饮水的论述有45条之多,有关五苓散的论述有7条,而这7条均有口渴或欲饮水的论述,分别是: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众所周知,阳热津亏、阴虚液乏是导致口渴的主要原因,五苓散本为利水渗湿之剂,何以又口渴者用之?纵观条文,结合后世诸家的论述可知,五苓散所治之口渴是因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者。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由此可见口渴、引饮者不独津亏液乏、阴虚阳热者所致,临床常见口渴者,水蓄下焦津液不得输布可致;下焦阳虚,气化不利,津液不得上承者可致;痰湿、瘀血蕴阻脉道,三焦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可致;肝郁气滞,气机运行不利,津液不得随气而运者可致;肺气虚,肺被邪遏,不能布散津液者可致;脾气虚不能生成、运化水湿者也可致;心气、心阳虚无力推动血液的有效循环,心血虚有效循环之血液不足等也会导致口干、口渴的发生;……
河南新乡医学院史寿之教授在河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杂病论治》一书,《口咽干燥治验》一文中有按:泽泻甘寒,《本草经》中有“能行水上”之语,故在这里用之引水上行。
总言之,导致口渴口干的原因多矣,要在临床仔细认真地辨证,全面整体地观察,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误诊误治矣。

4.火与上火
“火”,“上火 ”是我们临床常说及经常遇到的病症,是我国古代临床医学家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一个证候名称,并非体内真的就有什么火了。
中医常言,五志过激皆能化火,“火”,作为临床医者一般认为是过食辛辣、膏粱厚味、煎炒焙炸之物,或嗜烟酒,饮水较少,机体水液匮乏所致,或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者过用辛热温补、升发之品所致,即气有余便是火。
余在临床过程中得知,五志过激未必化火,五志过激使气机郁滞则生火,“过”只是火的诱因,“郁滞”才是生火上火的主要原因或机制。
临床所见之火症,诸如结疖、痈肿、口舌生疮、内部之溃疡等,或已化脓或未化脓,或红肿或疼痛,只是机体局部的一种临床表现,是因为某种原因使机体局部或整体气机不利、气血循环不畅,气血瘀滞化热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因火性炎上,故人们习惯把这些出在机体上部、表部的表现归属于火,而在中、下者多归属湿热。
水渠如果不发生蕴堵绝不会有决口溃堤的现象;气道如果两头通畅,无论如何充气中间一般不会发生鼓胀的现象;道路如果不发生蕴堵,人们通行顺畅,就不会有因碰撞而着急上火,进而发生打闹伤身的现象。机体气血循环顺畅而无瘀滞蕴结,体内即使有火也一般只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已,多不会有局部症状的出现,而局部出现火的现象多是气血蕴滞使然。
脾主运化,临床所见大吃二喝之人,脾胃功能尚好者,很少发生上火的现象,而小儿脾胃功能较差,饮食又常无节制而伤脾,则小儿多有生火上火的现象,当然人们常把这责之于小儿的阳热之体。反复口舌生疮、面目易生疮疖者,即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者,则常见于脾胃功能较差或久思、多郁、劳累而伤脾之人。沟渠蕴堵者运行不畅,而水液较少不足以运行者也常运行不畅,人们长期饮水较少,或过用温补、辛辣之品,或外感热邪等煎熬水液,使体内水液亏乏,则机体气血运行不畅,不畅则壅而上火,但多为临时性的。
人参是临床常用之补品,诸医皆知,人参过用或用之不当常会导致鼻出血鼻衄的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了,解人参之毒泻火要常用到莱菔了,而莱菔的主要功用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了。火者气机郁滞也,脾主运化,脾虚失运可上火,而阳主温运,阳虚,机体气血运化失畅也能上火,这也是现代社会中许多少女痤疮不断的主要原因了。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煎炒焙炸之物起火者,也是因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或食用这些物质导致了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使机体对这些物质不能及时消化吸收或转化、排泄而造成蕴堵郁滞所导致的。
故,实者生火,虚者也上火,火者一般非补所能致,无论气血阴阳补之一般都不会生火上火,而“补”若使机体气血运行发生了郁滞蕴阻则易起火,即使滋阴养液或苦寒泻热而损伤了脾阳也可能会起火,故临床治疗所谓的火证时,不可一味地清热泻火、滋阴养液,而当泻则泻,当补则补,要在调和五脏六腑之功能,通畅全身之气机,不可过用苦寒也。

5.五脏主时说:
有网友问:“肾气在冬季最旺,为何肾病反而在冬季易发呢”?
我答:五脏各有旺时,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各有时。
“肾气在冬季最旺,为何肾病反而在冬季易发呢”? 我在初学医时还没有这样的疑问,也是自己的懒惰,不知思考,不求甚解,老师教给什么就是什么,临床一段时间后也逐渐产生了包括这个在内的一些疑问,也就在最近我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
五脏各有所主,各有旺时,不是五脏在此时就真的旺盛了,而是这一时段的气候特点需要五脏在此时有所旺盛,使机体能够适应或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春季万物复苏,气候从寒凉转向温暖,气机往往较为紊乱,肝主疏泄调理气机,此时就需要肝的疏泄理气功能加强。夏季火王之时,由于气候炎热人们常嗜食寒凉、冷饮之物,易生内寒,又因此时机体腠理疏松,卫外较疏,贪凉饮冷之时寒邪极易于入里,又汗多亡阳,心主火,此时就需要加强心火的功能以祛除或缓解、预防内寒的发生。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此时机体内外易致湿邪淤阻,而脾主运化水湿,此时加强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就显得非常之必要了。秋季气候干燥,人们需要有较多的水分来润燥,而肺属金,金能生水,脾所生之水液又需要肺的宣发、输布,此时肺之生水、布津功能需要加强也不难理解。而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往往嗜食辛辣或嗜补而易生内热,冬季机体腠理致密内热又不易外泄,内热甚则易伤津耗液消耗机体水液,肾主水,此时就需要加强肾的固涩功能,以减少机体水液的无辜消耗、排泄,而冬季寒冷又需要加强肾的温阳功能。
所以五脏旺时不是五脏真的旺,而是机体在此时需要它旺,需要它的功能加强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冬季肾去固水、温阳,而其他方面的功能相应地就会减弱,肾为水脏,内热易致水涸,气候寒冷易致水凝,水涸、水凝都易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这样冬季肾病较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冬季肾气旺时肾病较多是这样,春季肝气旺时,肝之疏泄不及,则人们易着急生气,抑郁者多见。夏季心火主时,心火与外热相加,或贪凉饮冷寒闭心火,则心脑血管病多发。长夏季节,虽脾主时,然脾之运化功能不及,水湿内停或饮食不洁,则胃肠病亦较多。秋季,气候干燥,虽肺主时,而肺喜润而恶燥,肺又多将水液输布、散津于周身,故肺气不利则咳嗽者常见。
6. 舌尖甜
有个网友问:“老师,舌尖甜是怎么回事呢”?
我回复:“ 须全身辨证,一般多是脾湿”。
“哦,为什么会是舌尖甜,而不是其他部位呢”?
舌尖甜,我想是“子盗母气”的问题。舌尖部位在五脏分部中属心,甜在五味归属中属脾,心属火,脾属土,火能生土,及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脾主运化水湿喜燥而恶湿,脾有湿时当是脾之运化功能减弱所致,而脾之运化功能减弱常是脾气、脾阳亏虚所致。脾土亏虚相对于心火而言就是子虚,中医基础理论有“子盗母气”之说,此之谓也。

7.易误诊误判的常见症
外感寒邪或外感高热引动内热而致患者呕吐、泄泻者不能按胃肠病论治。
邪阻上焦,咽喉红痛,上焦气机不利而致胸闷、气短、干呕者不能按气虚或肝郁气阻、肝胃不和论治。
老年人常表现为舌体胖大而瘀紫,下肢瘀肿,多因年长心、肾、脾、肺功能衰退,血管壁增厚,血液变的粘稠,气血循环、运输功能减弱,水湿之邪淤积所致。
指甲下有瘀紫之竖线或瘀点者多因患者肝气不疏,气机不畅气血瘀滞所致。指甲前后凹凸不平有横线如年轮者多提示患者在某段时间内有重病损伤气血或营养不良血不养筋。小儿指甲下有白斑多因小儿过食干硬之物,饮水较少血热生风所致。
手术后久不长口,有些是因感染所致,有些是因机体气血亏虚不长肌肉,更多的是因术后输液过多,血糖偏高造成的。
成人心电图、胸透正常,无着急生气史且无其他明证可查而感觉胸闷不适时也常为感冒所致。
成人用药过量后感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腹胀等,会言语告知医者,而小儿遇到这种情况就只会哭闹了,小儿用药后,特别是较久用药后哭闹者要考虑用药过量,或药不对证,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三章 治法
第一节 治法总说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初学者常不能做到,一般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着时间的延续,临床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渐做到辨证论治。但临床仅仅辨证论治还是不够的,有些时候要辨证论治,而有些时候却只须辨病治疗,有些时候对症治疗即可,更多的时候需要审症求因,对因治疗,重要的是要搞懂弄清疾病之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而选择适宜的治疗办法。最后的临床治疗还是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此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针对导致头痛、脚痛的病因病机治疗,属治本之法,而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针对头痛、脚痛的临床症状治疗,治标不治本。
2012年3月6日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患者到医院检查治疗采取什么样的检查治疗措施谁说了算的文章,文章说某地的某院让患者说了算,作者主张医生不能做患者的“秘书”,应该医生说了算。我认为患者具体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措施,由于患者的医疗知识较为有限不可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决议,而医生如果要强制患者做某些检查和治疗,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不满而遭拒绝或改投他医,导致此次诊治的失败。故医生只能根据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如病情、家庭条件及陪诊者的愿望等)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中采纳,而最终说了算的是患者与医生的“信誉”。

一. 辨证求因治病之本。
前几年在电视上看到我国十大青年技术能手的故事,其中有一位修车能手的故事说:一辆桑塔纳汽车久经修理花费颇多而不能修好,这位青年技术能手看后说是某地方生锈了,用砂纸打磨一下后汽车得以正常。我也有过如此的亲生经历,也是我的车子有毛病多方修理不得正常,一次是修车的老师傅不在,他的徒弟看后说是点火延时的问题,调整一下点火时间即好。还有一次是在车子花费很多后换一个地方修理,其师傅看后未多言,说是电瓶缺水了,让我买一瓶纯净水加入电瓶即可。唉,如此简单的修理却花费了我那么多的精力。
治病亦当如此,见痰休治痰,见血勿止血,治病当求其本,夫本者病之因、病之机也,“本”是指导致该次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治病一定要先搞清疾病的病因病机,然后再对因对证治疗,《内经》“谨守病机”是之谓也。
一天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晚上睡觉当窗而卧未能盖好衣被,第二天起不了床了,四肢不能动弹尤以下肢为重,已经输液三天了不见好转,问我怎么办是否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下。我说:“吃点儿伤风感冒胶囊,配点儿维生素B1片就行了”。“啊?我都输了三天青霉素了,那能行?”朋友惊讶地反问我。“是呀,这就行,不必检查不必输液”。这样的患者夏天经常见到,因夏天腠理疏松卫外不固,风寒外感入里伤络所致,也就是西医常说的神经炎。伤风感冒胶囊有很好的祛风解表散寒之能,维生素B1能营养植物神经是治疗神经炎的理想之药,两药合用一者可解除致病之因,一者营养神经可减轻或缓解症状,是治疗夏季风痱症的较好选择。治疗此类疾病用中药我也常是辛温解表配些益气通络之品。
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一阴一阳之为道, 我认为阴阳是指相关事务的正反两个方面,没有具体所指,“治病必求于本”就是要辨清疾病的阴阳属性,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内外、表里,以便寒者热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免犯虚虚实实之戒,也即“本”者阴阳也。但导致机体寒热、虚实的阴阳之证者必有其因,临床治病不单要辨其证治其证,还要祛其致病之因,避免因“因”不除而复生其证,“因”者,本中之本也。
譬如细菌感染性肺炎,杀灭细菌,肺炎就会痊愈,这是西医的思路且不论。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犯病的根本因素,权不论这句话是否完全正确,而机体阴阳失调常是外感寒热诸邪或内生湿热所致,而调整阴阳常需要祛除外邪或内清湿热,祛除外邪或内清湿热就是对因治疗,否则很难做到机体的阴阳调和或只是暂时的调和。
我在初学医时,一天随父亲出诊遇到一位高热呕吐的老年患者,父亲用了复方庆大霉素和安痛定(尽管我后来认为庆大霉素和安痛定合用不太合理,但那时候的基层医生治疗感冒发烧一般都是这么用的)。我见其呕吐严重便问父亲:“为什么不用爱茂尔或胃复安止吐呢”?父亲说:“她是高烧引起的呕吐,不烧就不吐了”。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我一直记忆犹新,始终影响着我的临床治疗。
我的小孩在一岁多的时候得了秋季腹泻,用了多种消炎止泻药不见好转,一天晚上家里无人时,他又泄了,我突然想起冰箱里还有一支干扰素呢,秋季腹泻不是病毒感染所致吗?干扰素不就是抗病毒的吗?我从冰箱里拿出就给他注射上了,第二天早起又给他取了一副中药,方中主要用了大黄、葛根、黄连、茯苓、陈皮等清热解毒祛湿健脾之品,未用一味收涩止泻之药,一副药仅服一煎孩子就一连七八天未大便一次,且精神良好饮食正常,再便时大便也不干硬。
“我只是……,为什么不给我们用……”?类似这样的反问我是临床经常遇到的。例如我治疗气阴两虚的咳嗽患者常用生脉饮而很少用什么咳嗽药,患者就会反问“我只是咳嗽你为什么给我开这药而不用甘草片”?一些小儿患者外感风热或内有伏热而引起咽喉发炎时仅有不食的表现,不会诉说其他症状,此时我通常会给患者开一些消炎退热颗粒什么的具有疏风散热作用的中成药,家长就会反问:“我孩子只是不吃饭又不发热,给开些健胃药就行了,为什么要给我们开这药”?还有一些肺热的患者常表现为发热或泄泻而无咳嗽的症状,如果我开了川贝清肺糖浆患者就会问“我又不咳嗽为什么给我开这”?
……
诸如此类的反问我每天都要遇到N次,无论患者如何不满,我还是坚持无论症状表现如何,都要找出导致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然后选用对因之品对因治疗,当然有些时候需要花费较多的口舌来对患者作进一步的解释工作,尽管我有时候做的不太好,许多患者都离我而去,甚者永远不再找我。
当然诊断错误误诊者又当别论。
二. 治病勿忘祛邪。
“病无常态,医无定法”。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之阳亦有阴,阳中之阴亦有阳,治病勿忘祛邪。
人身就像一火炉,上下通畅炉火才能旺盛,即使一张薄薄的纸堵住烟囱炉火也不可能烧旺。既病即有邪,无论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还是内伤七情致气滞、血瘀、痰阻、水湿停留,无论正虚与邪盛,临床都应不忘祛邪,要时时处处注意清除内外之邪,防邪束表阻中。邪盛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扶正。
内外之邪阻滞三焦,三焦不畅气机不利则不但治病之药不能直达病所,且邪无出路也不利于疾病之速愈,所以临床无论新病久病、寒热虚实,辨证治疗时如遇因四时气候变化或内邪阻碍机体三焦气机之通畅时,当先祛邪以疏通三焦,或先通三焦给邪以出路,且要使治病之药直达病所之路通畅无阻,如此治病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遇到一位闭经的患者,我见其咽喉红,舌苔厚腻,腹痛,脉涩而不弱,一改过去补气养血、活血通经的治疗常法,而用谷精草、鸡冠花疏风散热解其表,通其上焦,生薏仁、茯苓、厚朴、益智仁温阳健脾化湿祛其厚腻之舌苔,通利中焦,菟丝子、艾叶暖宫治其下焦,略加当归、红花活其血使三焦通利。取药三副,嘱其少着凉水,避免冷饮。两天后其母来问“刚吃了一副半,月经来了,用不用再吃”?
既病即有邪,我有这样的观点主要产生于对“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和“慢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
首先说一下“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多认为是心火炽盛所致,常用导赤散治疗。而口腔溃疡反复发生时多认为是阴虚火旺所致,常用滋阴、引火归元的方法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肯定在某些时候是有效的,如果无效就不会流传至今。而我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总认为这种治疗方法不尽人意,当读了“火神派”的一些有关书籍后,认为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属阳虚,下元之火不能蒸腾津液,津液不得上承,口腔不得滋养所致,基于此种想法再对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进行治疗,感觉效果明显好于以前,但我感觉治疗时间还是较长,不尽理想。后来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我认为之所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还是因为有湿热之邪久羁不袪所致。下元火盛津液上承,口腔得以滋养,正胜邪时口腔表现为痊愈,然而湿热之邪久羁不袪,当遇到正虚之时,便死灰复燃,口腔溃疡就会再次发作,从而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难以痊愈。而我在培补下元、温补脾肾的基础上增加了黄柏一味清热祛湿,感觉效果非常好,且反复发作的几率明显减少。当然并非百分之一百都是这样,但至少感觉比不用祛邪之时效果要好得多。
再说一下“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早期的结肠炎多认为是湿热瘀滞所致,治疗多采取清热利湿的方法。而结肠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时,多认为是因过用寒冷,损伤脾肾,脾肾阳虚收涩、开阖失度,以致泄泻经常发作。治疗多温脾补肾,收涩止泻,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很难使结肠炎彻底治愈不反复发作。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反复的临床实践,我认为结肠炎的反复发作是因在结肠炎的早期未能将肠内的湿热之邪彻底清除。湿热久羁,损伤脾肾。当我们温补脾肾之后,正能胜邪,结肠表现为痊愈。而湿热之邪再遇正虚之时,或遇到某些诱因就会再次发作而引起泄泻。我治疗此类疾病在温补脾肾之时另外配伍了秦皮、葛根、黄连等,用于清除肠道湿热之邪,有时甚至用以为君。
在扶正之时不忘祛邪,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如果仅此为例就说有病必须祛邪,也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之嫌,但我们至少应当知道治病常须祛邪。我在临床过程中常不忘此言,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时常根据病邪的性质适当加入一些祛邪之品,感觉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以前。当然所有疾病仍当辨证治疗,在辨证无误的基础上合理扶正祛邪。

三.四时气候有别,治法当不同。
四时气候有别,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季节会产生不同的病邪,人们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体质,会有不同的疾病发生。临床无论何病,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都要与时俱进,根据病邪的不同,紧密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和患者周围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习性的不同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正常的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人们一般多能掌握,祖国传统医学经过若干世纪的实践积累,也已拥有了更多成熟有效的常规治疗方药。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小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且人类的各种建设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四时气候的变化。我们不当囿于旧说,而应根据实时实地的环境气候变化,随时改变我们的治疗策略。
春季万物经过一冬的蛰伏开始抬头升发,春暖花开,人类机体气机亦随之,此时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疏理气机为主。夏天气候炎热要注意保津补液,但进入长夏之后,由于天气的闷热,空调的使用逐渐增多,或贪凉,嗜饮冷,常使机体外感寒邪而闭内,或外寒透过疏松的腠理、胃肠直达体内,从而导致外寒内热、内寒外热现象者增多,因寒性收引,外寒不散,三焦不通,内寒亦不能外出,则诸病不易解,故此时无论何病的治疗,一般需要在辨证治疗固有疾病的同时首先祛散或兼顾外感、内伤之寒邪。但由于夏季机体腠理疏松,寒邪极易入里,故散外寒不是解表,常须温中,外感病是这样,内伤病亦当如此。
立秋过后天气一般就不再潮湿,随之而来的是燥邪伤人,此时疾病的预防治疗当以滋阴养液、清热润燥为主。而2011年立秋之后天气却越加潮湿闷热,但虽然天气潮湿闷热而人体内之湿气似乎已减少不少,长夏之时普遍适用的芳香化湿解暑、温阳利水渗湿法似乎不再适用,治当外化潮湿内润其燥,化湿润燥并行。
经秋进入冬季,气候变的寒冷而干燥,肺为华盖,喜温润而恶寒燥,寒邪蔽肺常易引起咳嗽的病症,因此每年秋冬季节咳嗽者较多,此时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当以温润为主。2011年冬季的咳嗽患者似与往年不同,以往的咳嗽大多为燥热咳嗽或外寒咳嗽,而这年天气似乎不太干燥,寒气也不太甚,咳嗽多为内热兼外寒所致,似为风热咳嗽,但又非传统意义上的风热,按燥热、风寒,或传统意义上的风热治疗,效果似乎都不太好。其临床表现多为热在上焦而非表,为燥所致,其寒在表而非上焦,属外邪,治疗当内清燥热外解表寒,且清热只须轻清上焦之热兼以润燥,解表不可过用辛热,免伤其燥。当然临床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分析辩证治疗,尽量减少误诊。
又,2012年立春以来本当转暖的天气一直较冷,余门诊患者虽然不是很多,但感冒咳嗽者还是不少。天气虽然较冷但毕竟立春之后人体阳气似乎已经悄悄由内而升,以往的治疗风寒感冒咳嗽之药又似乎也不太对证,非简单地祛风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即可,临床既要祛除在表之寒邪还要照顾正在升发的春之阳气。之后,随着天气的转暖,小儿感冒咳嗽者增多。多表现为发热,头痛,流鼻涕,咽喉红而疼痛,咳嗽痰不是很多,舌红苔薄,二便饮食尚可。虽然天气转暖但从患者的各种症状表现来看又似乎不像风热感冒咳嗽,倒像是随着春天的来临内热开始上蒸,而天气还是较为寒冷,属内热外寒之症,寒在表,热在上焦肺卫,治当外散表寒内清肺热,但清热不可过用苦寒,免其遏制春生之阳气。嘱患者多饮水,少食辛辣,慎避风寒,注意春捂秋冻不可过早减衣。

四.调节整体、服务局部。
汗、吐、下三法不能尽愈诸病,温、和、清、消、补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应,具体到临床的具体疾病也许需要我们另辟蹊径而创造、发明更多的治疗方法。
临床许多疾病往往只出现局部症状,“西医注重局部治疗,中医重视整体调理”,而中医为什么不能在整体调理的基础上再侧重一下局部的辨证治疗呢?
临床上所谓的炎症按中医辨证并非全是“火”,可有风、寒、暑、热、湿多种病邪引起,在上焦、肺卫、表皮者以外感为多见,中、下焦者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多相当于中医的湿热证。但炎症一般常发生在机体的某一局部,也就是说病邪多阻滞于机体的某一局部,然而局部的气机不利常会影响到整体的气血运行,而整体的气血运行通畅也常有利于局部病邪的祛除。对于局部病邪的治疗,既要保持机体三焦上下、内外气血道路通畅使药能直达病所,又要使邪有出路,且要保证有足够的正气能祛邪外出。
炎症及各种病邪的治疗不能一味地清热解毒利湿祛火消炎,因为中医讲求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论治,湿热或其他病邪炎症的治疗也不例外,既要注重局部病邪的祛除以消炎,又要注意整体气血阴阳的调节,还要注意四时气候及居住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例如慢性咽炎患者,其单纯的炎症或内热炽盛者常较容易治疗,而许多慢性咽炎患者常兼有肝气郁结、脾胃虚寒、下焦肾元亏虚等证,此时若单纯地滋阴清热解毒消炎常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根据辨证既治疗局部又合理配以疏肝理气、温补脾胃、益肾温阳之法,或根据实时气候环境的变化灵活辨证选方常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推而言之,瘀血之症也一般只是阻滞于机体局部,其治疗同样不可只是一味地活血,气行则血行,整体气血的通畅,三焦气机的疏利有助于局部的血活气行,而整体气血的运行需要脏腑的共同参与。痰湿证的治疗也应是这样,里证这样,表证的治疗亦当如此,亦即无论外邪、内邪感人伤人多侵袭、阻滞在机体的某一局部,而局部病邪的祛除常需要整体机能的调节来共同完成,调节好整体脏腑的功能,保持机体气血运行的通畅,则可服务于局部,为局部病邪的祛除、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网友问我痰是怎么产生的,告之曰:“痰是炎症或其他使机体局部粘膜组织分泌的产物”。细思之,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痰之根,中医对痰证的认识治疗不正是调节整体而服务于局部的吗?
临床治疗三原则:通、顺、行。
“通”,是要时常保持机体三焦的通畅,上下、左右、内外的通畅,即要保持机体气血运行道路的通畅,饮食物由口入胃,经大小肠,出魄门的道路要通畅,机体进行内外气体、物质交换的场所、通道要通畅。
“顺”,机体气血的运行要顺利,饮食物在胃肠内的运行要顺利,机体内外气体、物质的交换要顺利。
“行”,体内气血要保持行而不滞,食物、药物进入体内要运行而不蕴阻,食补、药补之气血津液要行而不滞,滞则火起、痰生、气阻、血瘀,气机不利而变生诸病。
临床治疗做到通、顺、行,可使机体少生病或不生病,可使药物或在引经药的导引之下直达病所迅速发挥作用,可使病邪迅速祛除而使机体康复加速。

五. 中病即止勿过度治疗。
物极必反,量变常会导致质变,临床不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任意延长病人的治疗时间和应用一些不必要的药物,过度治疗往往是导致某些不良后果的主要原因。如泻下、发汗过度常会导致心慌、气短、晄汗出易脱阳,人参过用会鼻衄,补阳药过用会上火,滋阴过度会腻脾碍胃不思饮食或腹胀,临床许多术后久不长口患者常是因为输液较多血糖偏高所致,停止输液后对刀口作简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临床小儿经常反复感冒发热者,无不与经常、反复输液有直接的关系。
我丈母娘曾因脑血栓中风、心衰、老年痴呆症等,住院治疗。开始治疗时感觉效果真的不错,各方面的症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所缓解,大家都非常高兴。为了能够彻底、完全地治疗疾病,就继续或加大用药。继续用药一段时间后,不好的现象就出现了,就感觉各方面的症状在加重,出现了神志言语不清、大小便失禁,不能正常饮食等症状,直到年三十想回家过年了,还不见各方面的症状有所缓解,于是就想保留床位,出院回家了。回家后停止了输液,只口服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感觉各方面的不良症状在逐渐缓解或消失,神志言语逐渐变得清楚,大小便开始能自理了,吃饭也不用人管了,因此就退掉了医院的病床,继续在家口服药物治疗,且在不断地减少药味和药量,直至今日已十几年过去了,也未再住过院,只是平常简单服用一些强心之药,现如今除老年痴呆证在逐年加重外,别的没有什么大毛病,偶尔有感冒或其它小毛病什么的也只是简单地打一针或口服一些药物而已。
无独有偶,我一条船的父亲,也是因为脑血管疾病,中风,住了院治疗,治疗经过我不十分清楚,但我知道到了后来插着胃管也不能喂食了,昏迷不醒,感觉没有什么再抢救的必要了,家里人一商量,就出院回家了。回家后自己也弄不好,管理不好胃管,就拔掉胃管等死了,可是胃管拔掉后患者神志反而逐渐清晰了,逐渐能饮食了,后来就逐渐能起床下地活动了,也不怎么十分用药,直至今日也已十几年了,虽未完全恢复健康,但仍以中风后遗证而顽强地活着。
我也做过手术,有过亲身体会,那种拔掉导尿管、引流管、胃管后的,浑身的感觉是多么的轻松、舒服呀!
我三姑奶奶,以及大姑奶奶家的一个姑姑,都因脑溢血作了手术,手术后感觉还算可以,都插着胃管、导尿管,不停地输液,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就是她们神志略有清醒的时候,甚至我姑奶奶都曾一度可以下床了,我认为是拔掉胃管、导尿管的时候了,建议拔掉管子,停止输液,可家属认为病人不能也不会饮食,拔掉胃管后不能进食,不输液得不到营养,不病死也要饿死呀。我说:“这时候胃管、输液对她们来说只是一种负担,不会有什么任何作用,她们插着胃管,神志又不十分清晰,我们每天通过胃管喂食,但我们并不知道她们是否饿,是否需要进食,如果我们在她并不饿的情况下,强行喂食,那么她们就不是饿死了,而是要被撑死了,长期插着胃管对她们的胃也是一种损伤,但如果我们要拔掉胃管,不随意喂食,停止输液,就会减轻她们身体的负担,又有谁不愿意轻装上阵呢,这对她们的神志恢复有好处,当她们的神志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她们在感觉饿的时候就可能会用某种形式向我们示意,饿对她们来说也许会促进她们脑神经、脑细胞的恢复,到时候我们再少量喂食,她们也许就会慢慢恢复了”。尽管我这样说了,也列举了诸如我丈母娘,一条船的父亲等许多例子,但没人同意,也没人去这样做,结果可想而知,她们都在手术后的两三个月时间相继去世了,哎,我欲哭无泪,自己这个医生是怎么当的呀?
 
第二节 治病以调气为先
“百病皆生于气”,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均须疏理气机,畅通血脉。
当年我在市中医院实习进修时一位邻居到医院来看胃病,当时按我的考虑患者患胃病已有多年,治疗当以补气健脾为主。当邻居看完病,拿着处方出来让我看时,我惊讶地发现上面竟写有枳壳15g,枳壳理气不是有破气的作用吗?患者为老年人,并且患胃病已多年,治疗须补气应避免伤气,怎么还要用它呢?久思不得其解。但开方老师不是我的带教老师,我们不在同一科,我又不好意思拿着处方来回问别的老师,就此放下,只和邻居客套了几句。
有一段时间后我又带着我的一个叔伯兄弟到市中医院看腮腺炎。腮腺炎的治疗,众所周知一般以清热解毒抗病毒为主,可我兄弟在接受医生老师的检查后,老师的处方中竟也有枳壳9克的字样,联想起前段时间邻居老人看的胃病,此时我才似乎恍然大悟。
气行则血行,气能行血可运药,也可祛邪。机体气机通利,血脉和活,既有利于药达病所,也有利于病邪的排泄和机体正气的恢复,诸病皆易愈。因此临床无论何病,除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药外还应适当配伍加用理气活血之品,并嘱患者调畅情志,保持机体气血运行的通畅,以促进疾病的向愈。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临床疏理气机习以疏肝理气为主,但临床气机有升必有降,有降必有升,单升不降则气壅气滞,单降不升则气泄气陷。肝理气主升,肺主气主降,肝之疏泄升发有助于肺之宣发肃降,肺之宣发肃降有助于肝之疏泄升发。肺之宣发肃降与肝之疏泄升发,一升一降相互协调作用于机体,使全身气机调畅,气血通和,经络通利则百病不生。然金能克木,肺失宣发肃降之时也常导致肝气不舒,所以临床疏肝之时适当配伍开宣肺气之品,使肺金不致于侮乘肝木,常能提高疗效。
三焦者气机之通道,调气不可不理三焦,理上焦之气可用麻黄、杏仁,理中焦之气可用陈皮、枳壳,理下焦者可用附子、仙茅、杜仲等。
 
第三节 火邪的治疗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临床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常有用补药上火的疑虑。清.叶天士(亦说姚球)《本草经解》:“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后世不知此理,一意用补,故久服有偏胜之患”。
上已述,火者气机郁滞也,患者局部出现火的现象未必体内真的火盛,而常是局部气机郁滞所致。小时候我们经常拿一些凸透镜来玩,凸透镜可以把一些太阳光积束聚焦到一起使其生热,用来点燃棉絮、烧透纸张。火就是气机集聚郁滞所成,补不生火,补而蕴滞则火起,临床是否用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在补时适当加用一些理气活血之品,使全身气机疏利,血行流畅,外加一些对证祛邪之品,使邪不阻滞气机,补而不滞,全身气血运行流畅一般不会起火。
滞则火起病生,脾主运化,输送气血津液,行水祛湿,水湿不滞则不易生热起火,故脾虚不运可生火,理脾行气可以祛火。同样的道理,肺主宣肺肃降,朝百脉而畅气机,宣肺可以祛除中、上焦之火。肝主疏泄,调情志疏气机,疏肝可以泻气机郁滞之肝火。心主行血,气行则血行,补心气行心血可以泻心火。肾主水液,司开阖,内藏真阴真火,补肝肾使其开阖有司,二便通畅,同样可以泻火。
六腑以通为用,保持六腑的通畅,使水液精微上行以养身,糟粕外散或下行,脏腑气机疏利不阻,则火不易生。
临床治疗火热之证,清热泻火之时未必皆要用苦寒清泻之法,补、疏、宣、导同样可以祛火,具体要用何种治法关键在于辨病、辨证准确,病因清楚无误,看机体、疾病的需要而定,但无论内服外用一定要考虑全面,不可过用苦寒,免寒凝气滞,气滞则火不易消而反生,祛火治火首先要疏理气机。
火为热之渐,治局部火是这样,清泻内热亦当如此。城市里的人或现在的农村都已不再积肥了,而曾经积过肥的人都知道,要积出高质量的肥需要把积肥的原料堆积起来使其产生内热,且越严实越好,有时为了使其内部更加腐臭产生更多的热量,还需要向肥堆内注水,而要使其内热散发就必须使其疏散,煤堆日久而发生自燃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吃了过多的食物或补品,或内生痰、湿、血瘀病邪,超过了机体的正常疏泄能力,或机体脏腑运化功能减弱、气机郁滞,这些多余的食物、补品、内生病邪就会在我们的体内蕴积堆砌而生热,使机体表现出一系列的内热不适症状,而要解除这些的不适症状就必须清泻内热,清泻内热的最好办法就是疏理气机、增强脏腑的运化功能,疏散运化瘀滞使其不再蕴积生热,行湿祛瘀、消食化积皆可除热,而不是一味地滋阴、清热、泻火,当然有些时候这些治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不赞成“引火下行”、“引火归源”这一说法。火在上是一种局部表现,是局部气机郁滞而生火,助阳补阳一般是在补中下焦之阳,用牛膝者只是引药下行而非引火下行,用肉桂者只是益火助阳而非引火归源,引药下行、益火助阳只是起到沟通上下、疏通三焦的作用,机体三焦气机通利而不郁滞则有利于上焦之火症状的清除,气机通利无郁滞而无火生也,并非“火下行”、“火归源”。
临床医生往往清“上火”之时不敢应用益阳助阳之品,温阳助阳之时又不敢同时应用“清火”之药。个人认为清上火只要不过用苦寒,正确选用清上之药,一般不会斫伤中、下二焦之阳,助阳补阳也一般不会影响清上焦、肺卫或其他局部之热象,反而中下二焦得阳助气补,使机体三焦气机通利而不郁滞则有利于上焦之火的清除,温阳助阳之时适当使用清火之品亦可防阳亢过激而生热。清“上火”和“助下阳”虽非牛马不相及之事,但也不必在意二者相互干扰而不敢同用药,正确运用药物之性味归经,适当掌握其用量即可。
用补之时还要注意“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气能生血,血能载气”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应用。
滋阴养液时要扶阳助火,阳火盛才能使阴津蒸腾敷布灌输全身,否则所补之阴津阳液也只是死水一潭,或可阻滞机体气血而变生它病,与补无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