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一个颠覆西医的宣言(沈文朋)(zt)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2-25 17:26 编辑

----

医学,是一个与人类生命打交道的行业。到了今天,行医者如果仍然还是科盲,他的中医医学水平不可能很高,连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都过不了,自然也就没有资格行医。只能算是“江湖郎中”,靠偷偷行医维生。
“他们沿袭家族传承模式,一些“绝招”往往不愿公开,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验方因此失传。”
应该说,自仲景之后一千八百年,所有有价值的验方都未曾失传,早已堆积如山,大家都不愿意学,或学不会。一批“江湖郎中”的验方失传了,有什么可惜的?

现代教育,比中医师带徒具有更大优越性,中医要想健康发展,还得通过现代教育。


“幼儿可以以背诵中医经典为主来学习中医”。这才叫幼儿之见!当今幼儿们三岁就能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已成风气,又能怎样?
背唐诗与背中医经典有什么区别?

“非读中医经典不足以成大师”。这句话应该这么说,“非读中国汉字不足以成大师”。因为所有的中医大师,都精通汉字。经典与汉字都是基础,是所有习医者的必备之学。千余年来,所有习医者都曾熟读经典,就如同所有战争者都熟读《兵法》一样。有什么用?
经典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庸医;就如同《兵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常败将军”一样可笑!
真正的中医大师,如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喻嘉言、叶天士等,不是依靠自幼背读经典而成的,那是时代造就的。是靠改造经典,创新经典而成的。

如今时代,中医缺乏一位真正能够改造经典,创新经典,汇通中西医的医学大师。评出来的那些大师们,其实都是一批被历史淘汰过的“大师”。然而大师们不甘心被淘汰的残酷命运,还在那里复古救医救己,垂死挣扎。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2-25 11:52 编辑

2011年3月31月《中国中医药报》的《“名老中医”是如何炼成的?中医人要练童子功》介绍:

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名老中医之路》共收录100篇文章,涉及97位名医,记录了老一辈著名中医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
时代是由人才开辟的,人才又是由时代造就的。二者相辅相成。仲景开辟医学时代,造就了千余年的传统中医人才。
如今,仲景时代已被科学时代所替代,科学时代会为我们造就中医科学人才。什么时代造就什么人才。
常言道,过了那个村,就没有那个店。类似浦甫周、岳美中这样的医界奇才,现在的时代已经不能造就了。就如同地球气势已过,不能再孕育新的物种一样。

未来的中医人才,或许没有张仲景、叶天士、甚至浦甫周、岳美中等那么大的历史名声。但就看病一项,肯定比上述人员看的好,而且好得多。因为他拥有,而且学会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古代及传统医家没有采用过这些手段。手段受到局限,治病疗效自然也会受到局限。
学会了运用新手段,再返回来看那些所谓的《经典》,只不过是些小儿科教材。

将来不再需要像任应秋那样,12岁前就把《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倒背如流。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古人打仗依靠硬功夫,武士自幼就得练就硬功夫。现代人打仗靠枪炮、原子弹、信息战。您就是一出生就开始练少林武当功,练到老,练到极致,还是打不过人家。唯一能打过人家的办法,就是学会它,用它的武器来武装自己。这在兵法上叫“知己知彼”。

中医界什么时候愿意学会,而且能学会用西医手段、西医装备武装自己。它将无敌于天下。
 
谢谢先生转帖分享这么给力的精品文章!
 
2011年3月31月《中国中医药报》的《“名老中医”是如何炼成的?中医人要练童子功》介绍:


呵呵,如果有这种思想或思路,那就基本上学不出中医了。很多时候,所谓的西医现代仪器,对中医的诊断,是具有很大障碍性的。

说个很简单的,西医可以化验出肝病患者的转氨酶过高,西医又实验出,五味子可以降转氨酶,但如果你去用五味子治疗患者的转氨酶过高的这个化验结果的话,十有八九得出事。因为中医讲究的是辨证,当患者具有五味子证时,才去使用五味子,而不是看仪器化验出患者转氨酶过高与否。如果患者无五味子证,而是很明显的实证,即使化验出转氨酶过高,如贸然用五味子,易致大患。

老中医沈绍功,是位博士生导师,他也曾有过类似经历,看实验室的结果,说苦参对高血压有效,在对一名阳虚的高血压患者时,沈绍功犹豫之下,还是根据实验室对苦参的研究结果使用了这味药,结果,患者病情加重。沈绍功才赶紧减去苦参这味中医认为的苦寒之药,换上了温热之药。并且作为自己迷信实验报告导致误诊的案例记录下来。

还有石膏一药,用仪器检测的话,成分主要就是含水硫酸钙,但当实验室的人用纯硫酸钙去替代石膏治病时,发现毫无疗效。硫磺也是如此。这说明,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仅凭仪器就可以包打天下的。

再入治疗感冒,西医得化验一堆结果出来参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西医无法治愈,只能让患者多休息,多喝水(这是西方西医治疗感冒的报道)。而中医只看患者的各种症状用药,看脉,看舌,看患者的各种身体反应。最起码,我就是这样给家人治病的,我根本不看化验单的,也不需要化验单。脉浮先考虑表证,可能是桂枝类或麻黄类等证,脉中取先考虑中焦之证,可能是脾胃或少阳等证,脉沉先考虑里证。然后再结合紧、数、洪、实,有力,无力等一系列脉诊参考,以及舌诊,望诊,问诊等综合得出一个结论来确定是什么证,从而谴方用药。如果去看化验单,反而会导致思维方式受到干扰。

上海著名的中医大师裘沛然,具他的学生讲,裘老生前最不喜看化验单。四川的卢铸之、卢永定治病时,只要是患者同时在看西医的,一律不治。就是因为西医的思路和方式,对中医是有很大干扰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西医治病,几乎千篇一律,就希望,也喜欢用广谱的药。一种药,只要是同一种西医认为的病,啥人都可以用这种药。而中医则是,不同的患者,即使是得了同一种病,也会首先考虑使用不同的药,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用药自然得另有考虑。对比起来,其实中医的诊治是更具合理性的。

啰啰嗦嗦一堆,也说不太完整,不对之处,中医医友补充就是了,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2-27 11:38 编辑

中医的诊断,是

多谢二泉映月先生回复!

这些年来,大家只看到中医与西医的差别,看不到中医与西医的一致性。这就如同只看到人和猴子的差别,而看不到人和猴子是同出一源。
中医西医同出一源,非划时代人才无此眼光。一旦有了这个眼光,西医的一切都可以为中医所利用。包括西医人员,都可以被培养成中医高手。

先生所举实例都是真实的,观点是对的。西方思维为直线思维。现代中医(含名家),用的恰恰是西方思维。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关系还不是一个直线关系。如果是,那就简单了。

实验室里是一个局部问题,到了临床就是一个整体问题。仅仅用局部手法解决整体问题,肯定会出问题。

参考理化检测结果,且不能单凭仪器包打天下。

先生列举了很多实例,而且都是名家所为。就是想说明西医和中医不是一回事,更不具有参考价值。

有一个关键问题,大家始终没有搞清楚。就是西医的理化检测究竟把它看成疾病的本质还是表象?
西方思维,也是中医界一贯批判,又一直摆脱不了的习惯性思维。上述例子就是把检测指标视为疾病的本质,而直接用药。其实恰恰相反,理化检测只不过是疾病的一个表象。
而证同样是疾病的一个综合表象。
既然都是表象,它们之间在同一个人身上,在同一种病上不可能没有关系。但不是直线关系。

西医治疗,有些病确实干扰了中医治疗。但这是现实。没有人能改变这一现实。病人都是先看西医,西医无能为力时才找中医。患者认为中医(主要指名家)有能力力挽狂澜。但中医的名家大都无能为力。这才是这个行业衰败的原因。
西医把好治疗的病全包了,剩下大家都治不了的病,推荐给中医。这些病本来就没有治疗希望,中医还继续给人治疗。结果砸了自己的牌子。

我提倡中西医结合,就是要让中医了解西医理论。即知彼知己。科学上已经验证过的不治之症,中医也没有必要充大头。否则十有九要砸牌子,剩下的一个虽说见了疗效,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而人家会说是依靠人体自愈能力。
我的意思是了解了西医的能力,也了解了自己的能力。能治哪些病,实事求是,才能保得牌子。

再者,传统认识疾病理论和治疗疾病的手法已经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摆脱这一落后现状,就得依靠西医,让他们为我们开道。不会利用,就只能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我认识一位中医,与先生说的上海著名的中医大师裘沛然的做法恰恰相反。她不治第一手病人,专治西医治疗后无效的病人。
理由是经西医反复折腾,病情已经十分清楚,西医无法取得疗效,为什么?西医错在哪里?中医治疗时如何纠正。西医正确的部分,还可以继续结合治疗。最终目的是把病拿下,证明中医比西医强。其实,很多复杂疾病,单靠中医草药还是不行的。即便把西医西药用上了,成功了还是中医的荣誉。
有西医垫背,为什么不让它垫?不忍心吗?人家倒忍心把中医边沿化。
我所说的中医的愚蠢正在与此。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2-27 11:55 编辑

人才培养问题,不在于什么年龄背什么经文。有很多孩子三岁背得《唐诗三百首》,长大了连个什么学都考不上,没有什么用。
真正的奇才,不是依靠培养的 。就拿医圣来说,他本身是一位公务员,一位中医的业余选手。
前半生为官,后半生为医。
还有现代中医大家肖龙友,科学院院士。与医圣经历相同。
中医这个学科的杰出人才,自古以靠自然天成。名医的后代及弟子,往往是庸医。

把一个依靠自然天成造就人才的学科,改造成一个能够批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学科。我认为这种改造还是必要的。否则名家始终靠天培养,数量极少,成不了大气候。
人类主流医学,不仅仅依靠科学优秀,还要依靠该学科拥有优秀人员的数量支持。

现在中医执业人员、半职业人员,业余人员及爱好者,总数加起来远远超过西医总数。但优秀人才的总数却无法与西医相比。数量多却没有质量,还是不行的。
 
本帖最后由 二泉映月 于 2015-2-27 17:33 编辑

一致性。这就如

你说的东西呢,确实显得你很理性,逻辑性也强。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之人。但也可以看出你对中医的实践性远远不够。
医学说到底,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和军事类似,学术上的东西,扯来扯去,很多都是纸上谈兵。只有深入到实践后,才会发现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中医界也有句老话,读书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可读之书。说得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有多大。
所以,谈西医和中医之间的问题,只有深入体会了中医之后,才能得出天壤之别的感受。我就是如此,我从青年开始,就因为家人患了中晚期癌症而陪同治病、翻来覆去的手术,历时数年,见过太多的受西医治疗的癌症患者,也看过太多相关资料。后来结婚,又因为岳母身体不好,年年都要发病几次,每次都是我带她去医院治疗,住院,服侍。再后来,有了孩子后,又经常因为孩子感冒咳嗽发烧之类的病情而经常接触西医、中医。所以我的前半生一路走来,几乎年年都和医院打交道。对中、西医的治疗效果是深有体会和感触,一句话---不尽如人意。再一句话,靠人不如靠己。

所以我从2009年开始自学按摩,因为按摩相对简单,容易上手。幸好在论坛知道了周尔晋的按摩书,后用此书治疗孩子的感冒咳嗽,疗效非常好。就再没带他去过医院了。再后来,发现我岳母对于按摩的作用不明显,正好罗大伦关于古代医生的一系列故事书出现了,尤其是黄元御的故事,让我进入了中医之门,并有了很大兴趣,我从小就对中医感兴趣,但看过一些中医书,却看不进三页,感觉太枯燥了。所以对中医一直处于叶公好龙状态。是罗大伦的书让我提升了兴趣,并一步一步深入到了中医门内。从2010年大概11月份左右开始用药于我岳母,一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去过医院了,而且治疗她的以前常犯老毛病,治疗方法也越来越简单了,也难得再犯了,而且再犯时,症状也轻多了,因为治到后来,我完全是根据她的体质来治病了,而不是去管她什么病了,她是湿饮气虚体质,所以受风寒感冒后,也就是气虚湿饮型的风寒症状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患者出现的其他不同症状,加减用药而已,所以我治的是病的人,不是人的病,至今我都不知道我岳母得的到底是西医所说的哪种病,但并不影响我对她的治疗效果。包括我的妻子与孩子,以及我弟妹等家人,都也没去过医院治病了。

整个学医的过程之艰难,自己常感叹如入茫茫苦海。学到有所得时,又甘甜如饴。也会反思、观察西医的治疗情况,用药情况。但得出的结论还是中医的思路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你这句话“传统认识疾病理论和治疗疾病的手法已经落后”,我就可以判断出你对中医的实践性远远不够。我治病从不看化验单的,因为看了后确实对自己的诊断干扰很大。脉诊、舌诊、望诊也是点点滴滴自学的,都是入门级的,但对于我的诊断和疗效,确实有很大帮助。没有仪器,没有化验单,我能看病,但离开“望闻问切”,我基本上就不太会看病了。

你所说的不治第一手病人的那位医生,心态可以理解,但他的本质其实是不自信。或者说另有苦衷。

你这句“传统认识疾病理论和治疗疾病的手法已经落后”,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医教育落后了,落后的原因就是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是在不断套用西医的教育模式来教学的。那教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是“二不像”,不像西医,也不像中医。中医的诊断讲究望闻问切,仅仅一个切脉,有经验的中医说过,至少得切上万人的脉,才能学有所成。虽然夸张了些,但也说明了望闻问切的实践性有多强。而现在的中医学生,接触到的,更多是化验单了,他还会去实践望闻问切这些耗时耗力的诊断功夫吗?那么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能力又体现在哪呢?已经是披着中医皮的西医了而已。

建议喜爱中医的人,可以去看看《裘沛然医论医案集》一书,裘老是国医大师,里面有他学习中医的很多教训和体会,这些教训几乎每位中医学子都会遇到的。包括认为中医落后了,盲目地相信西医。


“有西医垫背,为什么不让它垫?不忍心吗?人家倒忍心把中医边沿化。我所说的中医的愚蠢正在与此。”--你这段话呢。怎么说呢,呵呵,还是实践性不够的原因才会说出这句话的。真实的情况不是西医垫背,而是西医干扰。举个例子,我有个亲戚,冬天感冒上医院,吊了瓶子,打了抗生素,回来后,到我家,我见她脸色苍白,人乏力,怕冷,微咳,就知道西医治反了,人已是受寒体质,却往血液里灌寒凉的药水,西医这是在治病,还是在致病?我用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伤风的方子--紫苏姜苓汤:苏叶5克(后放)生姜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橘皮6克干姜10克砂仁6克(后放),一剂药就好转了,两剂就治好了。

这种情况,我需要西医去“垫背”吗?患者如果早来我这,我连药都不会用,直接让她去用热水烫脚,烫出汗来去睡一会。连烫两三天就可以了。这也是我治病常用的方式,我是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能靠患者自身的能力抵抗更好。有些患者烫不出汗,我才考虑用药。

再列出一个我记录的案例:
-------
2015年元月份,店里小梁(男青年)晚饭后两三个小时左右,突然声音变得沙哑难言,喉咙痛。脉沉。初步判断可能是在门口受寒风所致,按理应该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只是不便开药,于是让其回家烫脚或冲澡于后脑、后颈、后背一带十余分钟。第二天,其上澡堂泡了二十多分钟的热水澡。出了身汗,基本就无恙了。

过了几天,店里谢谢XX(中年女),也是沙哑着嗓子来上班,到个体诊所开了复方瓜子金之类的药来吃,皆清热利咽之剂。我看其脸色、舌胎、脉,皆无热证之相,故劝其别吃这些药,回家烫脚泡澡试试看。结果未从,服了上述药后数小时,声音稍微恢复些了,自认药有效。结果,第二天下午上班时,自言早起时,喉咙更痛难受,更难出声。我笑言其不听昨日之言,而有今日之苦。便到药店买了二十克肉桂,捣碎,令其服用一半。数小时后,声音恢复一些,知药已对症,嘱其回家冲澡,方法如上述。第三天上班时,身体已恢复大半,但其嫌肉桂难吃欲呕,剩下的肉桂并没吃。便又嘱其回家烫脚至出汗。第四天,身体已无恙。

数日后,店里罗阿姨(老年女)自称左右牙齿痛了好几天了,面脉舌皆无明显异常。问其是否怕冷否?答体内有怕冷感。令其服下谢谢XX上次剩下的十克肉桂,回家再烫脚。第二天,牙已不痛。

又数日后,小粱的小舅子也是哑着嗓子来问诊,身体也是无明显冷热感,四诊亦似无恙。也让其烫脚。第二天就病愈了,嘱其再烫一天巩固下,未听,结果,数日后,又发作。再烫脚,愈。

以上四案例,皆因冬令受寒所致,并且寒已入内,非表证。喉咙、牙虽痛,也属于虚火上浮,故用肉桂引火归原。烫脚、冲澡、泡澡耗时应长些,才能使热入体内而驱寒外出。治疗第一例时,脑子里想到的是卢崇汉书里提到的他治疗暴聋一案,觉得暴哑也可能是类似病理,故结合时令天气,患者的一些症状来考虑施治的,因无行医资格,故不便给他人随便谴方。所以只能用上述方式治疗,肉桂既是药物,也是食物,故敢用之。

《神农本草经》言肉桂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名医别录》则言肉桂“心痛,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我的理解是:总之,肉桂对于因寒冷而致的疾病,有治疗作用。所以家人出差时,我都会让其带上一小瓶肉桂粉,以防在外吃了寒凉的食品、瓜果导致身体不适。

啰嗦一句,我开的是饮食店,不是诊所(没资格,没能力)。
--------

再提供一些我记录的案例,在网上发过,因为是家人得病,所以,无论如何,不敢把她们送去西医那先“垫背”治疗。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治疗腰痛


2011年八月左右,岳母腰痛,并且延伸到腹部也痛,身体动弹不了。大便有些硬,小便正常。脉不确定(人胖手胖,脉只能摸出个数脉来,浮沉滑涩之类的,实在摸不出,水平有限),舌没什么苔,舌头象水里捞出来似的,湿淋淋的样子。

自己没系统学过中医,都是自己买一堆书瞎琢磨的,所以对这个腰痛也开始瞎琢磨:患者舌头觉得比较好判断,寒饮症状。所以判断腰的问题应该是寒湿引起的。脉数应该是脾胃虚(《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里有介绍,根据舌诊和望诊,也确实没发现患者有热象,所以数脉不完全是热。)。第一反应是用黄元御《四圣心源》里治疗腰痛的方子“桂枝姜附阿胶汤”---茯苓、桂枝、干姜、附子、阿胶(炒、研)各三钱,甘草二钱,但仔细阅读后,觉得少了一味药---白术。因为白术有“利腰脐”,以及燥湿的作用。比较符合患者的症状。但此方却没白术。觉得可能是黄元御不知道白术有利腰脐的作用。便去查阅黄元御的《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果然没有白术“利腰脐”的解释。但在《长沙药解》“白术'”条目里,看到他对“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的方解,觉得这个方子更符合我岳母的症状,便仔细研究了黄元御、胡希恕、刘渡舟等人对此方的论述。最后认定方证相符,便决定按《伤寒论》原剂量用此方(即按一两等于15.6克的换算剂量使用)。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附子 三枚、炮、去皮、破(我用的是附子60克,打成粉,浸泡、漂洗半小时,再先煎半小时,如果是片状的,应该先煎45分钟以上,对于附子的煎煮,我有些心得,都是自己试药的代价换来的,以后慢慢写出。)

白术 四两,即60克。 生姜 三两、切(即45克)。炙甘草 二两,即30克。大枣 十二枚、搫。



之所以不用“桂枝附子汤”而用“去桂加白术汤”,是因为患者大便偏硬,小便正常。符合“去桂加白术汤”证。并且,从药理上说,白术有气虚患者通便的作用,而且白术“利腰脐”。所以自己觉得应该方证相符。

我自己对此方的理解是,附子祛寒,白术健脾胃祛湿、利腰脐,生姜祛寒、宣达营卫,温行经络之瘀涩,大枣调和生姜之辛,防止生姜伤血,炙甘草调和附子。 寒湿一去,腰痛应该好了一大半了。所以我下定决心用此方(之所以是下定决心,是因为自己没系统学过伤寒论,都是鸡零狗碎地翻阅过,所以施药用方非常谨慎,每个方子使用时,都得查阅各家的解说,加上平时自己喜欢看各种用药的书,所以对各家的解释多少心里有些数)。



我把上述药头煎熬了25分钟(附子先熬了半小时),分成三碗,24小时内分三次服完。二煎熬了十分钟左右,一碗,一次服用。

同时,采用按摩委中穴一带痛点的方式辅助治疗。每天一次,15-30分钟左右。

效果:一剂即基本愈,由躺床上无法动弹,转为可以四处走动,出门游荡。腰部还略有不适,便停了药,只按摩。按摩三天,便一切正常了,停止了治疗。初按时,患者感到所按之处疼痛难忍,几欲不按。第三天则宛若常人,毫无痛感。

此按摩方法,我在2011年大年二十九时,治愈过我父亲的腰痛(腰部疼痛,无法屈伸,只能半直立行走),当时不懂得用药方治腰,只想到了按摩方法,在委中穴及大腿后面一带找到多处痛点后,便按这些痛点,一天两次,每次20分钟左右。四五天即愈。我父亲的腰痛没我岳母的严重,从舌头可以看出。舌、脉都不同,甚至有些相反。我父亲是因为弯腰倒水导致腰突然无法站直、弯曲的,他电话给我在医院的西医舅舅,舅舅说是腰间盘突出,要手术。我父亲便让我把他的医疗卡带过来,说要去住院。我问了下情况,说好治,不用住院。之后便只用按摩方法治好了。

先说到这吧。以上是个人经验,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

再补充些自己的案例;

我曾经也有次早上起来弯腰刷牙时,突然觉得腰无法俯仰了,当时也没心急,用了个月球车按摩器按摩委中穴一带,总共用了十五分钟左右。就正常了。

前几天我也是弯腰擦车后,突然腰酸痛,不能仰,可以俯。命门穴至尾椎之间,感觉有酸痛感,和以前腰痛的感觉不一样。我用月球车按了阵子后,反应不大。觉得这次可能不仅是功能上的(阳),也可能是物质上的(阴),就吃了些左归丸补阴。然后每天继续用月球车按摩十来分钟,第二天就有好转,四五天过后,就基本正常了。虽然腰部还有不适,但俯仰、运动皆无碍了。

2012.04.04 补充记录

关于按摩委中穴治疗腰痛。我治过的俩位患者在腰痛时按摩委中穴时,都觉得委中穴一带痛不可遏,但我自己腰痛时,委中穴一带却不痛,没有任何异状。但按摩却都起到了良好效果。

再者,我的经验是,按摩穴位,它不一定是一个点,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区域,我按别人时,都是哪痛按哪,不局限于书中所说的穴位点。

2012.08.27 补充记录



2014年7月,岳母又感冒,前一天还呕了,当天我来到时,人躺着无力,说全身痛,问腰痛不痛,曰痛。舌没什么异常,不像以前发病时,舌胎水滑状,这次舌苔是略干。脉数无力,手胖脉不浮,所以不考虑浮脉、沉脉。有些怕风。思考了下,分析还是因为湿饮体质,因风寒而发作,呕吐、腰痛皆湿饮所致,决定抓腰痛这个主证,故还是选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因为病情没2011年那次严重,所以头剂剂量是《伤寒论》原方剂量的三分之二,二剂剂量是二分之一,两剂愈。

2014.08.09 补充记录
--------

如果是自己的亲人病了,你会让自己的亲人先去西医那垫背,然后再自己治疗吗?所以,让西医“垫背”一说。往大了说,非医者仁心,往小了说,无自信心。


另外,你问的“西医的理化检测究竟把它看成疾病的本质还是表象?”,我的回答是,非本质,非表象,实为局部症候而已。就如我妈妈有一年去我姨妈家探亲,我姨妈因为和姨夫的关系不和的情况,我妈当时夹在中间也是心急火燎的,但无法解决问题。回来后,突然一个眼睛出血,眼白上面血红一片,挺吓人的。但我四诊后,再结合她最近些天的遭遇,诊断为因为是情绪波动大,肝胆郁火所致,所以开了些疏肝解郁的药,再加上些三七粉,两剂就治好了,至今正常。当时开的药方都忘了记录,因为当时没当回事,认为是个情绪导致的小问题而已。如果当时把我妈送去西医那治,西医的治疗角度,肯定是看了化验单以后,就专门盯着患者的眼睛治疗了,也许可以止血,但一定会复发,内证未除嘛。所以,西医的检测,大多是局部症候的检测结果。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2-28 10:17 编辑

多谢先生说了这么多知心话。先生自学成才,成绩可歌可泣。您的治疗医案我都不怀疑。

我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根本谈不上什么临床实践的多少。
但是我一直思考中医问题,可以称得上是“中医思考家”。

中医界并不缺乏临床实践家。邓大师临床经验长达85年,那又怎么样呢?他除了会倡导回归经典,还能提出反对“科学主义”。惹得反对派追着屁股骂祖宗。这算是什么有价值的思想?

中医名家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科学基础很低。现代中医教育出来的学子,要么反中医,要么改行,剩下的就争权夺利,他们哪来的思想?中医如何发展?他们连想都不想。一个没有思想的行业,如何立足于现代社会?

中医最初就是各家各户世世代代都用验方,巫诞生之后,就将其收集起来,作为职业化医疗。
如今既然成为一门医学学科,始终停留在实践及经验面层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也只能让西医给边沿化了,而没有可能让西医来给自己垫背。

我虽然不会中医临床,但在我交往的圈子里,有两位真正称得上名医的中医临床家。其中一位已经过世,还有一位比较年轻。她就是您上面说的那位“没有自信”的医生。

为什么她会如此没有自信?因为她接触的病,不是依靠按摩能治好的病,而是西医顶级医院(如协和医院),中医顶级名家(如国医大师)都双双目瞪口呆的病。她要真想拿下来,还真的没有多少自信!

天下比她西医水平高的人一脚都能踩死一大片,天下比她中医水平高的人一鞭子能赶出一大群。
然而,能够把中医和西医二医合一医,融为一体,运用自如的人,能拿下西医顶级医院及中医顶级大师都拿不下来的大病难病,天下恐怕也就只有她一人。

我表兄患糖尿病20余年,后发展到糖尿病肾病(蛋白4+,肌酐超过400)、糖尿病心脏病(心包积液、血压240),同时还有肝硬化、脾肿大。六脏中,五脏俱损。五行学说在这里早已经失灵。
他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多处医治,住过协和医院,北京中医学院。他们除了说一句“无力回天”的话之外,束手无策。最后由我给他推荐这位朋友,才把病拿了下来。

我结识了这样的中医人,才真正看到了中医的希望。中医真正的希望不在传统文化里,不在千古经典里,而在现代科学里。
客观地说,西医拥有科学,但实在用的不好。中医虽好,却不会用科学。这是中医的短板,而不是值得骄傲的事。

中医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但由庸医组成的国医大师队伍来领衔,它也就只会在古人画出的圈圈里打转转。这真才叫明珠暗投。可惜啊!
不是我与这些国医大师过不去。我是业外人,与他们毫无瓜葛。据我对现代名医的研究,这两界国医大师没有一个能真正称得上名医。称他们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还到形象些。

我虽然不具权威性,但我认定的名医还是具备客观性的。
建国后的中国名医,我只认可五个人,前四个已经仙逝(浦甫周、祝谌予、周次清、杜雨茂);
还有一个就是上述的那位女中医师较为年轻。但从势头上看,她已经远远超越前四位。不仅能成为一代名医,而且成为新中医的开创者。

当我知道,中医界还拥有这样的人物,我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再继续宣扬传统文化,继续吹捧中医经典。那才叫昧良心。
 
先生主题:“一个颠覆西医的宣言”。证明先生很有勇气。
其实我们和先生做的是同一件事。
西医治不了,或治不好,就证明西医的理论有问题。
从逻辑上说,西医临床的失败,自己把自己都颠覆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谬误的东西有科学理论支持,而正确的东西却没有科学理论支持,这种情况下,正确的还是无法颠覆谬误的。其实这与法庭审判类似。您要是他有罪,必须拿出证据。没有证据法庭不会判他有罪。

其实,西医的谬误很多,它本身就是遵循“否定之否定”逻辑。然而,西医的谬误纠正,都是在西方进行的。中医从来没有推翻果西医的任何一项错误理论。不是说西医理论颠扑不破推不翻,而是中医没有能够推翻它的力量。中医人员压根就没有哪个眼光。
这就是科学时代,往往谬误的东西把正确的东西边沿化的原因。这早已是现实结局,而不是我意想出来的。您不觉得很具讽刺意味吗?

中医要想颠覆西医,不是没有可能,那就是要从科学理论面层取得突破。中医的理论科学化,西医的理论也就被颠覆了。
据我获得的信息,中医界已经有人具备这个能力。他会用西医的方法或科学的方法,让西医心悦诚服的修改错误。
 
先生主题:“一个颠覆西医的宣言”。证明先生很有勇气。
其实我们和先生做的是同一件事。
西医治不了,或

详细看了你的言论,非常赞同你好观点。中医为什么会式微,中医怎么才能传承和发展,很多人都在思考,但是起码到目前,我没看道比你更有见地的言论。你才是真正思考现实中医问题的人。敬佩!你说的那位女临床中医,可以告知姓名和联系方式吗?还有您的联系方式,可以发短消息给我吗?我的QQ978130585.期待!
 
不打破这个僵化的管理体制,说什么都是白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