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二泉映月 于 2015-2-27 17:33 编辑
你说的东西呢,确实显得你很理性,逻辑性也强。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之人。但也可以看出你对中医的实践性远远不够。
医学说到底,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和军事类似,学术上的东西,扯来扯去,很多都是纸上谈兵。只有深入到实践后,才会发现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中医界也有句老话,读书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可读之书。说得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有多大。
所以,谈西医和中医之间的问题,只有深入体会了中医之后,才能得出天壤之别的感受。我就是如此,我从青年开始,就因为家人患了中晚期癌症而陪同治病、翻来覆去的手术,历时数年,见过太多的受西医治疗的癌症患者,也看过太多相关资料。后来结婚,又因为岳母身体不好,年年都要发病几次,每次都是我带她去医院治疗,住院,服侍。再后来,有了孩子后,又经常因为孩子感冒咳嗽发烧之类的病情而经常接触西医、中医。所以我的前半生一路走来,几乎年年都和医院打交道。对中、西医的治疗效果是深有体会和感触,一句话---不尽如人意。再一句话,靠人不如靠己。
所以我从2009年开始自学按摩,因为按摩相对简单,容易上手。幸好在论坛知道了周尔晋的按摩书,后用此书治疗孩子的感冒咳嗽,疗效非常好。就再没带他去过医院了。再后来,发现我岳母对于按摩的作用不明显,正好罗大伦关于古代医生的一系列故事书出现了,尤其是黄元御的故事,让我进入了中医之门,并有了很大兴趣,我从小就对中医感兴趣,但看过一些中医书,却看不进三页,感觉太枯燥了。所以对中医一直处于叶公好龙状态。是罗大伦的书让我提升了兴趣,并一步一步深入到了中医门内。从2010年大概11月份左右开始用药于我岳母,一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去过医院了,而且治疗她的以前常犯老毛病,治疗方法也越来越简单了,也难得再犯了,而且再犯时,症状也轻多了,因为治到后来,我完全是根据她的体质来治病了,而不是去管她什么病了,她是湿饮气虚体质,所以受风寒感冒后,也就是气虚湿饮型的风寒症状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患者出现的其他不同症状,加减用药而已,所以我治的是病的人,不是人的病,至今我都不知道我岳母得的到底是西医所说的哪种病,但并不影响我对她的治疗效果。包括我的妻子与孩子,以及我弟妹等家人,都也没去过医院治病了。
整个学医的过程之艰难,自己常感叹如入茫茫苦海。学到有所得时,又甘甜如饴。也会反思、观察西医的治疗情况,用药情况。但得出的结论还是中医的思路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你这句话“传统认识疾病理论和治疗疾病的手法已经落后”,我就可以判断出你对中医的实践性远远不够。我治病从不看化验单的,因为看了后确实对自己的诊断干扰很大。脉诊、舌诊、望诊也是点点滴滴自学的,都是入门级的,但对于我的诊断和疗效,确实有很大帮助。没有仪器,没有化验单,我能看病,但离开“望闻问切”,我基本上就不太会看病了。
你所说的不治第一手病人的那位医生,心态可以理解,但他的本质其实是不自信。或者说另有苦衷。
你这句“传统认识疾病理论和治疗疾病的手法已经落后”,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医教育落后了,落后的原因就是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是在不断套用西医的教育模式来教学的。那教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是“二不像”,不像西医,也不像中医。中医的诊断讲究望闻问切,仅仅一个切脉,有经验的中医说过,至少得切上万人的脉,才能学有所成。虽然夸张了些,但也说明了望闻问切的实践性有多强。而现在的中医学生,接触到的,更多是化验单了,他还会去实践望闻问切这些耗时耗力的诊断功夫吗?那么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能力又体现在哪呢?已经是披着中医皮的西医了而已。
建议喜爱中医的人,可以去看看《裘沛然医论医案集》一书,裘老是国医大师,里面有他学习中医的很多教训和体会,这些教训几乎每位中医学子都会遇到的。包括认为中医落后了,盲目地相信西医。
“有西医垫背,为什么不让它垫?不忍心吗?人家倒忍心把中医边沿化。我所说的中医的愚蠢正在与此。”--你这段话呢。怎么说呢,呵呵,还是实践性不够的原因才会说出这句话的。真实的情况不是西医垫背,而是西医干扰。举个例子,我有个亲戚,冬天感冒上医院,吊了瓶子,打了抗生素,回来后,到我家,我见她脸色苍白,人乏力,怕冷,微咳,就知道西医治反了,人已是受寒体质,却往血液里灌寒凉的药水,西医这是在治病,还是在致病?我用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伤风的方子--紫苏姜苓汤:苏叶5克(后放)生姜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橘皮6克干姜10克砂仁6克(后放),一剂药就好转了,两剂就治好了。
这种情况,我需要西医去“垫背”吗?患者如果早来我这,我连药都不会用,直接让她去用热水烫脚,烫出汗来去睡一会。连烫两三天就可以了。这也是我治病常用的方式,我是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能靠患者自身的能力抵抗更好。有些患者烫不出汗,我才考虑用药。
再列出一个我记录的案例:
-------
2015年元月份,店里小梁(男青年)晚饭后两三个小时左右,突然声音变得沙哑难言,喉咙痛。脉沉。初步判断可能是在门口受寒风所致,按理应该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只是不便开药,于是让其回家烫脚或冲澡于后脑、后颈、后背一带十余分钟。第二天,其上澡堂泡了二十多分钟的热水澡。出了身汗,基本就无恙了。
过了几天,店里谢谢XX(中年女),也是沙哑着嗓子来上班,到个体诊所开了复方瓜子金之类的药来吃,皆清热利咽之剂。我看其脸色、舌胎、脉,皆无热证之相,故劝其别吃这些药,回家烫脚泡澡试试看。结果未从,服了上述药后数小时,声音稍微恢复些了,自认药有效。结果,第二天下午上班时,自言早起时,喉咙更痛难受,更难出声。我笑言其不听昨日之言,而有今日之苦。便到药店买了二十克肉桂,捣碎,令其服用一半。数小时后,声音恢复一些,知药已对症,嘱其回家冲澡,方法如上述。第三天上班时,身体已恢复大半,但其嫌肉桂难吃欲呕,剩下的肉桂并没吃。便又嘱其回家烫脚至出汗。第四天,身体已无恙。
数日后,店里罗阿姨(老年女)自称左右牙齿痛了好几天了,面脉舌皆无明显异常。问其是否怕冷否?答体内有怕冷感。令其服下谢谢XX上次剩下的十克肉桂,回家再烫脚。第二天,牙已不痛。
又数日后,小粱的小舅子也是哑着嗓子来问诊,身体也是无明显冷热感,四诊亦似无恙。也让其烫脚。第二天就病愈了,嘱其再烫一天巩固下,未听,结果,数日后,又发作。再烫脚,愈。
以上四案例,皆因冬令受寒所致,并且寒已入内,非表证。喉咙、牙虽痛,也属于虚火上浮,故用肉桂引火归原。烫脚、冲澡、泡澡耗时应长些,才能使热入体内而驱寒外出。治疗第一例时,脑子里想到的是卢崇汉书里提到的他治疗暴聋一案,觉得暴哑也可能是类似病理,故结合时令天气,患者的一些症状来考虑施治的,因无行医资格,故不便给他人随便谴方。所以只能用上述方式治疗,肉桂既是药物,也是食物,故敢用之。
《神农本草经》言肉桂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名医别录》则言肉桂“心痛,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我的理解是:总之,肉桂对于因寒冷而致的疾病,有治疗作用。所以家人出差时,我都会让其带上一小瓶肉桂粉,以防在外吃了寒凉的食品、瓜果导致身体不适。
啰嗦一句,我开的是饮食店,不是诊所(没资格,没能力)。
--------
再提供一些我记录的案例,在网上发过,因为是家人得病,所以,无论如何,不敢把她们送去西医那先“垫背”治疗。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治疗腰痛
2011年八月左右,岳母腰痛,并且延伸到腹部也痛,身体动弹不了。大便有些硬,小便正常。脉不确定(人胖手胖,脉只能摸出个数脉来,浮沉滑涩之类的,实在摸不出,水平有限),舌没什么苔,舌头象水里捞出来似的,湿淋淋的样子。
自己没系统学过中医,都是自己买一堆书瞎琢磨的,所以对这个腰痛也开始瞎琢磨:患者舌头觉得比较好判断,寒饮症状。所以判断腰的问题应该是寒湿引起的。脉数应该是脾胃虚(《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里有介绍,根据舌诊和望诊,也确实没发现患者有热象,所以数脉不完全是热。)。第一反应是用黄元御《四圣心源》里治疗腰痛的方子“桂枝姜附阿胶汤”---茯苓、桂枝、干姜、附子、阿胶(炒、研)各三钱,甘草二钱,但仔细阅读后,觉得少了一味药---白术。因为白术有“利腰脐”,以及燥湿的作用。比较符合患者的症状。但此方却没白术。觉得可能是黄元御不知道白术有利腰脐的作用。便去查阅黄元御的《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果然没有白术“利腰脐”的解释。但在《长沙药解》“白术'”条目里,看到他对“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的方解,觉得这个方子更符合我岳母的症状,便仔细研究了黄元御、胡希恕、刘渡舟等人对此方的论述。最后认定方证相符,便决定按《伤寒论》原剂量用此方(即按一两等于15.6克的换算剂量使用)。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附子 三枚、炮、去皮、破(我用的是附子60克,打成粉,浸泡、漂洗半小时,再先煎半小时,如果是片状的,应该先煎45分钟以上,对于附子的煎煮,我有些心得,都是自己试药的代价换来的,以后慢慢写出。)
白术 四两,即60克。 生姜 三两、切(即45克)。炙甘草 二两,即30克。大枣 十二枚、搫。
之所以不用“桂枝附子汤”而用“去桂加白术汤”,是因为患者大便偏硬,小便正常。符合“去桂加白术汤”证。并且,从药理上说,白术有气虚患者通便的作用,而且白术“利腰脐”。所以自己觉得应该方证相符。
我自己对此方的理解是,附子祛寒,白术健脾胃祛湿、利腰脐,生姜祛寒、宣达营卫,温行经络之瘀涩,大枣调和生姜之辛,防止生姜伤血,炙甘草调和附子。 寒湿一去,腰痛应该好了一大半了。所以我下定决心用此方(之所以是下定决心,是因为自己没系统学过伤寒论,都是鸡零狗碎地翻阅过,所以施药用方非常谨慎,每个方子使用时,都得查阅各家的解说,加上平时自己喜欢看各种用药的书,所以对各家的解释多少心里有些数)。
我把上述药头煎熬了25分钟(附子先熬了半小时),分成三碗,24小时内分三次服完。二煎熬了十分钟左右,一碗,一次服用。
同时,采用按摩委中穴一带痛点的方式辅助治疗。每天一次,15-30分钟左右。
效果:一剂即基本愈,由躺床上无法动弹,转为可以四处走动,出门游荡。腰部还略有不适,便停了药,只按摩。按摩三天,便一切正常了,停止了治疗。初按时,患者感到所按之处疼痛难忍,几欲不按。第三天则宛若常人,毫无痛感。
此按摩方法,我在2011年大年二十九时,治愈过我父亲的腰痛(腰部疼痛,无法屈伸,只能半直立行走),当时不懂得用药方治腰,只想到了按摩方法,在委中穴及大腿后面一带找到多处痛点后,便按这些痛点,一天两次,每次20分钟左右。四五天即愈。我父亲的腰痛没我岳母的严重,从舌头可以看出。舌、脉都不同,甚至有些相反。我父亲是因为弯腰倒水导致腰突然无法站直、弯曲的,他电话给我在医院的西医舅舅,舅舅说是腰间盘突出,要手术。我父亲便让我把他的医疗卡带过来,说要去住院。我问了下情况,说好治,不用住院。之后便只用按摩方法治好了。
先说到这吧。以上是个人经验,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
再补充些自己的案例;
我曾经也有次早上起来弯腰刷牙时,突然觉得腰无法俯仰了,当时也没心急,用了个月球车按摩器按摩委中穴一带,总共用了十五分钟左右。就正常了。
前几天我也是弯腰擦车后,突然腰酸痛,不能仰,可以俯。命门穴至尾椎之间,感觉有酸痛感,和以前腰痛的感觉不一样。我用月球车按了阵子后,反应不大。觉得这次可能不仅是功能上的(阳),也可能是物质上的(阴),就吃了些左归丸补阴。然后每天继续用月球车按摩十来分钟,第二天就有好转,四五天过后,就基本正常了。虽然腰部还有不适,但俯仰、运动皆无碍了。
2012.04.04 补充记录
关于按摩委中穴治疗腰痛。我治过的俩位患者在腰痛时按摩委中穴时,都觉得委中穴一带痛不可遏,但我自己腰痛时,委中穴一带却不痛,没有任何异状。但按摩却都起到了良好效果。
再者,我的经验是,按摩穴位,它不一定是一个点,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区域,我按别人时,都是哪痛按哪,不局限于书中所说的穴位点。
2012.08.27 补充记录
2014年7月,岳母又感冒,前一天还呕了,当天我来到时,人躺着无力,说全身痛,问腰痛不痛,曰痛。舌没什么异常,不像以前发病时,舌胎水滑状,这次舌苔是略干。脉数无力,手胖脉不浮,所以不考虑浮脉、沉脉。有些怕风。思考了下,分析还是因为湿饮体质,因风寒而发作,呕吐、腰痛皆湿饮所致,决定抓腰痛这个主证,故还是选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因为病情没2011年那次严重,所以头剂剂量是《伤寒论》原方剂量的三分之二,二剂剂量是二分之一,两剂愈。
2014.08.09 补充记录
--------
如果是自己的亲人病了,你会让自己的亲人先去西医那垫背,然后再自己治疗吗?所以,让西医“垫背”一说。往大了说,非医者仁心,往小了说,无自信心。
另外,你问的“西医的理化检测究竟把它看成疾病的本质还是表象?”,我的回答是,非本质,非表象,实为局部症候而已。就如我妈妈有一年去我姨妈家探亲,我姨妈因为和姨夫的关系不和的情况,我妈当时夹在中间也是心急火燎的,但无法解决问题。回来后,突然一个眼睛出血,眼白上面血红一片,挺吓人的。但我四诊后,再结合她最近些天的遭遇,诊断为因为是情绪波动大,肝胆郁火所致,所以开了些疏肝解郁的药,再加上些三七粉,两剂就治好了,至今正常。当时开的药方都忘了记录,因为当时没当回事,认为是个情绪导致的小问题而已。如果当时把我妈送去西医那治,西医的治疗角度,肯定是看了化验单以后,就专门盯着患者的眼睛治疗了,也许可以止血,但一定会复发,内证未除嘛。所以,西医的检测,大多是局部症候的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