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孙曼之医案 茯苓饮用法之一

董红昌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6
帖子
655
获得点赞
4
声望
0
刘某女21岁

2006年2月25日诊:
胃疼,恶心数日,大便数日未行。发病后在校医院治疗数日无效,特返家来诊。脉右沉洪,左沉滑洪,两手均有力。舌瘦微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3克 枳实12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炒麦芽15克水煎服一剂

两月后来诊他病时告:前诊服药后次日痛止,纳增,原大便干燥亦转为正常.
按:上方前六味,余称之为叶氏茯苓饮.该方由古方<外台>茯苓饮化裁而来.<外台>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陈皮,枳实,生姜六味组成,治吐后胃虚停饮,心下胀满.经叶天士化裁后为半夏,黄连,枳实,茯苓,杏仁,陈皮六味.其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宽胸降气化痰;黄连苦味以降胃气;杏仁宣肺降气.盖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必以升清为要,受纳必以通降为先。故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区别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别予以治疗,为叶氏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最重要的贡献,而叶氏茯苓饮即为通降阳明之主要方剂,习医者不可不知也。该方为叶案应用甚广的基本方剂之一并有多种加减法,学者当于叶案中仔细推求,对比,总结其用法。以笔者经验,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常有得心应手之效。
 
学到了新东西
 
呵呵~茯苓饮是孙老师早期的看家主方之一,孙师临床经验丰富,尤重脾胃,在病机病源上有独到见解。
 

是的,在早几年前,那个时候好像是赵红军先生先上的互联网,发的孙老师的医案,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茯苓饮的使用
 
此方妙在黄连一味,黄连配积实,除心之郁热,配杏仁,除肺之郁热,配苏叶,麦芽,散发肝脾里热,配二陈汤去浊阴内郁之热,学习了,很好的医案,
 
认识孙老师后,我逐渐的开始摆脱中医一方一证的认识,而逐渐开始从升降开合的角度,来思考身体的问题。
 
“~~摆脱中医一方一证的认识,而逐渐开始从升降开合的角度,来思考身体的问题。”
妙!
 
胃疼,恶心数日,大便数日未行。脉右沉洪,左沉滑洪,两手均有力。舌瘦微红,苔薄白腻, 原大便干燥。
曾有解为“沉滑为宿食。壮者平胃散,理气丸;弱者温胃饮,枳术丸;兼肩背痛,手战不能举箸,伏痰在脾也,二陈汤治标,茯苓丸治本。”
看来非常正确。
 
脾升胃降,学习了。
 
肺胃之气不降而上逆,以后者上逆为主兼有热象,方后可加上火麻仁。

学习了,感谢分享
 
历久弥新

重温老贴,依旧受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