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李静
一:衷中参西概说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现代医学之病名不相符合,张先生之论治散见于治气血瘀滞肢体疼痛方,治痰饮方,治吐衄方,治呕吐方,治妇科方中,与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不相符合,与现代中医内科学亦不符合。学者当汇通之,用现代医学辨病,谨守中医辨病又辨证之法。灵活运用方可。这里我们还是要以张师之于理冲汤方后所论为指导,即可从诸多病证中,抓主证,师其法而不必泥其病名,方名之约束,当用经方即用经方,当用时方即用时方,当用验方则用验方,即可用张师之论点组方,此即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是也。
现代医学相关检测:
(一)电子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粘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三)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四)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穿孔作鉴别诊断;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心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作鉴别诊断。
二:病因病机择要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方面,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其病机为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还与肾有关。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可致血瘀胃痛。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失于温煦,脾胃虚寒,胃失温养,亦可致虚寒胃痛。
病理性质应分虚实、寒热。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血瘀。病理变化为胃气郁滞,和降失常。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病机可以演变,产生变证。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入,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症积。
三:辨证论治
师承切要
师承切要者,师承张锡纯老师胃痛辨证施治之论点,以及作者领悟与运用张师之学说与临床的心得体会。力求切中要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与胃痛论治似有不足,多见于其它篇幅,与现代医学之病名不相符合,读者需领会之。张先生之论治散见于治气血瘀滞肢体疼痛方,治痰饮方、治吐衄方、治呕吐方、治妇科方中,与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与中医之胃痛相对应。学者当汇通之,用现代医学辨病,谨守中医辨病又辨证之法。灵活运用方可。以张先生“理冲汤”方论为指导,即可从诸多病证中,抓主证,师其法而不必泥其病名,方名之约束,当用经方即用经方,当用时方即用时方,当用验方则用验方,即可用张师之论点组方,此即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原文:
活络效灵丹
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当归(五钱) 丹参(五钱) 生明乳香(五钱) 生明没药(五钱)
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腿疼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芪、知母(但加黄芪恐失于热)、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理冲汤
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服此汤十余剂后,虚证自退,三十剂后,瘀血可尽消。亦治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生黄芪 (三钱) 党参(二钱)于术(二钱) 生山药(五钱) 天花粉(四钱) 知母(四钱) 三棱(三钱) 莪术(三钱) 生鸡内金(三钱,黄者)
用水三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服之觉闷者,减去于术。觉气弱者,减三棱、莪术各一钱。泻者,以白芍代知母,于术改用四钱。热者,加生地、天冬各数钱。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凉甚者,加肉桂(捣细冲服)、乌附子各二钱。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不用炙)二钱。若其人坚壮无他病,惟用以消症瘕积聚者,宜去山药。室女与妇人未产育者,若用此方,三棱、莪术宜斟酌少用,减知母之半,加生地黄数钱,以濡血分之枯。若其人血分虽瘀,而未见症瘕或月信犹未闭者,虽在已产育之妇人,亦少用三棱、莪术。若病患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改用四钱,因此药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也。迨气血渐壮,瘀血未尽消者,再用三棱、莪术未晚。若男子劳瘵,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用鸡内金代之亦可。初拟此方时,原专治产后瘀血成症瘕,后以治室女月闭血枯亦效,又间用以治男子劳瘵亦效验,大有开胃进食,扶羸起衰之功。《内经》有四乌鱼骨一茹芦丸,原是男女并治,为调血补虚之良方。此方窃师《内经》之意也。
李静讲记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近,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辨在气在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着相关;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辨兼夹症:胃痛见寒凝、气滞、食停、湿热、血瘀、气虚、阳虚、阴虚等证,但各证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转化和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虽有“通则不痛”之说,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寒邪客胃证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饮食伤胃证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肝气犯胃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瘀血停胃证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两方合用加强活血化瘀作用,适宜治疗胃痛如针刺或痛有定处之证。
李静按:
张师之与胃痛论治似有不足,多见于其它篇幅。读者需领会之。
江植成:
一病有一病之主方,现代西医学之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都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如此则范围甚广,老师之论点是抓主证,然主证为胃痛,老师主张用衡通汤为主方,则何药当为主药?与寒、热、虚、实具体是如何运用的?溃疡性疼痛何药为主?张锡纯先生与胃痛病证是用活络效灵丹,其疼痛不明显之胃肠炎否用张先生之理冲汤为主方?理冲汤之运用胃肠诸病学生还是未能领悟,还请老师详加讲述为盼?
李静:
活络效灵丹用治心腹疼痛之属气血凝滞者,实证也。辨证准,服之即效。我每畏乳没之异苦之味,每用它药先代之,如效不佳再诊必用之,每嘱加糖可也。然与其它胃痛病是有局限。须与其它章节汇通之。如大气下陷诸方论,理冲汤、治吐、衄诸方论。然则胃痛之主方,张先生则用活络效灵丹,加减运用,主药当为乳、没。我则每以衡通汤为主方,主药是为山甲、三七也。通则不痛,则山甲、三七为通瘀化瘀之特效。且又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效之药是也。凡急证胃痛重用芍药、炙甘草。寒热夹杂者,合用半夏泻心汤;偏寒加桂枝、附子、良姜、吴萸;偏热加芩、连、公英;虚加人参、萸肉、白术;实合调胃承气汤;痰热瘀滞合张师之荡胸汤,或小陷胸汤;阴虚加沙参、麦冬、玉竹、山药;阴虚偏热合用张先生之滋阴清燥汤。溃疡性疼痛主药首选三七、白芨、海螵蛸。
理冲汤用治胃痛者,虚实寒热夹杂者之方也。读者需细细领会“理冲汤”方论自明。先生曰:“从来医者调气行血,习用香附,而不习用三棱、莪术。盖以其能破症瘕,遂疑其过于猛烈。而不知能破症瘕者,三棱、莪术之良能,非二药之性烈于香附也。愚精心考验多年,凡习用之药,皆确知其性情能力。若论耗散气血,香附犹甚于三棱、莪术。若论消磨症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也。且此方中,用三棱、莪术以消冲中瘀血,而即用参、芪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且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症瘕,此其所以效也。
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联系,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处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又加补药以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气无伤损。世俗医者,不知此理,见有专确攻病之方,若拙拟理冲汤者,初不审方中用意何如,但见方中有三棱、莪术,即望而生畏,不敢试用。自流俗观之,亦似慎重,及观其临证调方,漫不知病根结于何处,惟是混开混破。恒集若香附、木香、陈皮、砂仁、枳壳、厚朴、延胡、灵脂诸药,或十余味或数十味为一方。服之令人脏腑之气皆乱,常有病本可治,服此等药数十剂而竟至不治者。更或见有浮火虚热,而加芩、栀、蒌实之属,则开破与寒凉并用,虽脾胃坚壮者,亦断不能久服,此其贻害尤甚也”。
一:衷中参西概说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现代医学之病名不相符合,张先生之论治散见于治气血瘀滞肢体疼痛方,治痰饮方,治吐衄方,治呕吐方,治妇科方中,与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不相符合,与现代中医内科学亦不符合。学者当汇通之,用现代医学辨病,谨守中医辨病又辨证之法。灵活运用方可。这里我们还是要以张师之于理冲汤方后所论为指导,即可从诸多病证中,抓主证,师其法而不必泥其病名,方名之约束,当用经方即用经方,当用时方即用时方,当用验方则用验方,即可用张师之论点组方,此即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是也。
现代医学相关检测:
(一)电子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粘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三)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四)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穿孔作鉴别诊断;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心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作鉴别诊断。
二:病因病机择要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方面,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其病机为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还与肾有关。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可致血瘀胃痛。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失于温煦,脾胃虚寒,胃失温养,亦可致虚寒胃痛。
病理性质应分虚实、寒热。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血瘀。病理变化为胃气郁滞,和降失常。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病机可以演变,产生变证。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入,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症积。
三:辨证论治
师承切要
师承切要者,师承张锡纯老师胃痛辨证施治之论点,以及作者领悟与运用张师之学说与临床的心得体会。力求切中要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与胃痛论治似有不足,多见于其它篇幅,与现代医学之病名不相符合,读者需领会之。张先生之论治散见于治气血瘀滞肢体疼痛方,治痰饮方、治吐衄方、治呕吐方、治妇科方中,与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与中医之胃痛相对应。学者当汇通之,用现代医学辨病,谨守中医辨病又辨证之法。灵活运用方可。以张先生“理冲汤”方论为指导,即可从诸多病证中,抓主证,师其法而不必泥其病名,方名之约束,当用经方即用经方,当用时方即用时方,当用验方则用验方,即可用张师之论点组方,此即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原文:
活络效灵丹
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当归(五钱) 丹参(五钱) 生明乳香(五钱) 生明没药(五钱)
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腿疼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芪、知母(但加黄芪恐失于热)、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理冲汤
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服此汤十余剂后,虚证自退,三十剂后,瘀血可尽消。亦治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生黄芪 (三钱) 党参(二钱)于术(二钱) 生山药(五钱) 天花粉(四钱) 知母(四钱) 三棱(三钱) 莪术(三钱) 生鸡内金(三钱,黄者)
用水三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服之觉闷者,减去于术。觉气弱者,减三棱、莪术各一钱。泻者,以白芍代知母,于术改用四钱。热者,加生地、天冬各数钱。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凉甚者,加肉桂(捣细冲服)、乌附子各二钱。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不用炙)二钱。若其人坚壮无他病,惟用以消症瘕积聚者,宜去山药。室女与妇人未产育者,若用此方,三棱、莪术宜斟酌少用,减知母之半,加生地黄数钱,以濡血分之枯。若其人血分虽瘀,而未见症瘕或月信犹未闭者,虽在已产育之妇人,亦少用三棱、莪术。若病患身体羸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改用四钱,因此药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也。迨气血渐壮,瘀血未尽消者,再用三棱、莪术未晚。若男子劳瘵,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用鸡内金代之亦可。初拟此方时,原专治产后瘀血成症瘕,后以治室女月闭血枯亦效,又间用以治男子劳瘵亦效验,大有开胃进食,扶羸起衰之功。《内经》有四乌鱼骨一茹芦丸,原是男女并治,为调血补虚之良方。此方窃师《内经》之意也。
李静讲记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近,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辨在气在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着相关;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辨兼夹症:胃痛见寒凝、气滞、食停、湿热、血瘀、气虚、阳虚、阴虚等证,但各证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转化和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虽有“通则不痛”之说,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寒邪客胃证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饮食伤胃证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肝气犯胃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瘀血停胃证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两方合用加强活血化瘀作用,适宜治疗胃痛如针刺或痛有定处之证。
李静按:
张师之与胃痛论治似有不足,多见于其它篇幅。读者需领会之。
江植成:
一病有一病之主方,现代西医学之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都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如此则范围甚广,老师之论点是抓主证,然主证为胃痛,老师主张用衡通汤为主方,则何药当为主药?与寒、热、虚、实具体是如何运用的?溃疡性疼痛何药为主?张锡纯先生与胃痛病证是用活络效灵丹,其疼痛不明显之胃肠炎否用张先生之理冲汤为主方?理冲汤之运用胃肠诸病学生还是未能领悟,还请老师详加讲述为盼?
李静:
活络效灵丹用治心腹疼痛之属气血凝滞者,实证也。辨证准,服之即效。我每畏乳没之异苦之味,每用它药先代之,如效不佳再诊必用之,每嘱加糖可也。然与其它胃痛病是有局限。须与其它章节汇通之。如大气下陷诸方论,理冲汤、治吐、衄诸方论。然则胃痛之主方,张先生则用活络效灵丹,加减运用,主药当为乳、没。我则每以衡通汤为主方,主药是为山甲、三七也。通则不痛,则山甲、三七为通瘀化瘀之特效。且又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效之药是也。凡急证胃痛重用芍药、炙甘草。寒热夹杂者,合用半夏泻心汤;偏寒加桂枝、附子、良姜、吴萸;偏热加芩、连、公英;虚加人参、萸肉、白术;实合调胃承气汤;痰热瘀滞合张师之荡胸汤,或小陷胸汤;阴虚加沙参、麦冬、玉竹、山药;阴虚偏热合用张先生之滋阴清燥汤。溃疡性疼痛主药首选三七、白芨、海螵蛸。
理冲汤用治胃痛者,虚实寒热夹杂者之方也。读者需细细领会“理冲汤”方论自明。先生曰:“从来医者调气行血,习用香附,而不习用三棱、莪术。盖以其能破症瘕,遂疑其过于猛烈。而不知能破症瘕者,三棱、莪术之良能,非二药之性烈于香附也。愚精心考验多年,凡习用之药,皆确知其性情能力。若论耗散气血,香附犹甚于三棱、莪术。若论消磨症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也。且此方中,用三棱、莪术以消冲中瘀血,而即用参、芪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且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症瘕,此其所以效也。
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联系,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处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又加补药以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气无伤损。世俗医者,不知此理,见有专确攻病之方,若拙拟理冲汤者,初不审方中用意何如,但见方中有三棱、莪术,即望而生畏,不敢试用。自流俗观之,亦似慎重,及观其临证调方,漫不知病根结于何处,惟是混开混破。恒集若香附、木香、陈皮、砂仁、枳壳、厚朴、延胡、灵脂诸药,或十余味或数十味为一方。服之令人脏腑之气皆乱,常有病本可治,服此等药数十剂而竟至不治者。更或见有浮火虚热,而加芩、栀、蒌实之属,则开破与寒凉并用,虽脾胃坚壮者,亦断不能久服,此其贻害尤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