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880
- 获得点赞
- 863
- 声望
- 113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046)
1、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证在,不计时日,有是证用是方。
2、服药已微除--发汗这条路很费劲。发汗不畅,病邪犹存。
发烦目瞑《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药物正性作用?还是要尽量避免瞑眩吧?除非你提前告诉患者,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否则一出现问题,患者就要找你,解释不清,你自己就要‘瞑眩’了。
剧者必衄,衄乃解,邪有出路病解。
阳气重---这个阳气具体是指什么?有注家说阳是热,如果真的是热很重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太阳病提纲里有‘而恶寒’,太阳伤寒有‘必恶寒’,这里也是否要有恶寒呢?。如果不恶寒,并且真的是热很重了,我们记得6条里说太阳病中还有温病,风温,辛温解表要谨慎了,是否可以参考后世的辛凉解表?当然还有别的解释,比如胡老认为不是指热证,而言津液,这个说法虽然避过了‘热’,但津液为阳,还是不尽意。我比较赞成高老师的认识,表为阳,阳气重,就是表气重。这么多天了还没解除,表郁闭的还很厉害,用了麻黄汤,硬碰硬,邪气被发动起来,找出路,找不到就‘发烦目瞑’
3、诊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鉴别诊断,如果是典型的证型,比较好弄,按找前人的经验用药处方就可以了,最怕的就是不典型的,病在疑似之间,一旦判断失误,随之而来的就是误治。此条以及后面的这几条,要仔细斟酌画圈划到边缘的时候最难。后世出现所谓的温病学派,就是因为温病误用伤寒方,导致很多问题温病学派是伤寒的发展,寒、温之争是学者游戏,我们的目的是用来治病,不妨一气贯通,兼收并举。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047)
1、还是要特别注意,与温病、风温鉴别。脉浮紧、身无汗一定是伤寒吗?
邪有出路,邪去则病愈,没去净的还得用药,衄而表未解的怎么来处理?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055)
2、不自衄的可以帮他衄,针刺放血?少商、曲池、太阳、大椎?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024)这个为啥没放血?
初服桂枝汤,的意思,有桂枝汤证才用的这个方,而桂枝汤证‘阴弱’不适合放血,刺风池、风府,让经气疏通开就可以了。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048)
1、二阳,太阳、阳明。
汗先出不彻---邪未尽去,可入里。
因转属阳明---自微汗出,不恶寒--这是转入阳明的依据。
2、小发汗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023)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025)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027)
3、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039)
4、以脉涩,故知也。存疑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049)
1、脉浮数者,风寒?风热?这里 就要结合 伤寒论的通篇 来理解。总以解表祛邪为是。若下,伤里,里虚出现身重、心悸者,不能再发汗。
2、里虚不可发汗,期其自和。不能自和的帮他和 小建中汤?新加汤?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050)
1、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麻黄汤证
2、如果尺脉不足,是荣气不足,血少,不可再汗,汗则虚虚。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0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052)
1、浮弱、浮缓桂枝汤
2、可发汗 可,说明没用过汗法,表实的麻黄汤,麻黄汤解除表闭的方子。
1、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证在,不计时日,有是证用是方。
2、服药已微除--发汗这条路很费劲。发汗不畅,病邪犹存。
发烦目瞑《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药物正性作用?还是要尽量避免瞑眩吧?除非你提前告诉患者,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否则一出现问题,患者就要找你,解释不清,你自己就要‘瞑眩’了。
剧者必衄,衄乃解,邪有出路病解。
阳气重---这个阳气具体是指什么?有注家说阳是热,如果真的是热很重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太阳病提纲里有‘而恶寒’,太阳伤寒有‘必恶寒’,这里也是否要有恶寒呢?。如果不恶寒,并且真的是热很重了,我们记得6条里说太阳病中还有温病,风温,辛温解表要谨慎了,是否可以参考后世的辛凉解表?当然还有别的解释,比如胡老认为不是指热证,而言津液,这个说法虽然避过了‘热’,但津液为阳,还是不尽意。我比较赞成高老师的认识,表为阳,阳气重,就是表气重。这么多天了还没解除,表郁闭的还很厉害,用了麻黄汤,硬碰硬,邪气被发动起来,找出路,找不到就‘发烦目瞑’
3、诊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鉴别诊断,如果是典型的证型,比较好弄,按找前人的经验用药处方就可以了,最怕的就是不典型的,病在疑似之间,一旦判断失误,随之而来的就是误治。此条以及后面的这几条,要仔细斟酌画圈划到边缘的时候最难。后世出现所谓的温病学派,就是因为温病误用伤寒方,导致很多问题温病学派是伤寒的发展,寒、温之争是学者游戏,我们的目的是用来治病,不妨一气贯通,兼收并举。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047)
1、还是要特别注意,与温病、风温鉴别。脉浮紧、身无汗一定是伤寒吗?
邪有出路,邪去则病愈,没去净的还得用药,衄而表未解的怎么来处理?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055)
2、不自衄的可以帮他衄,针刺放血?少商、曲池、太阳、大椎?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024)这个为啥没放血?
初服桂枝汤,的意思,有桂枝汤证才用的这个方,而桂枝汤证‘阴弱’不适合放血,刺风池、风府,让经气疏通开就可以了。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048)
1、二阳,太阳、阳明。
汗先出不彻---邪未尽去,可入里。
因转属阳明---自微汗出,不恶寒--这是转入阳明的依据。
2、小发汗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023)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025)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027)
3、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039)
4、以脉涩,故知也。存疑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049)
1、脉浮数者,风寒?风热?这里 就要结合 伤寒论的通篇 来理解。总以解表祛邪为是。若下,伤里,里虚出现身重、心悸者,不能再发汗。
2、里虚不可发汗,期其自和。不能自和的帮他和 小建中汤?新加汤?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050)
1、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麻黄汤证
2、如果尺脉不足,是荣气不足,血少,不可再汗,汗则虚虚。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0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052)
1、浮弱、浮缓桂枝汤
2、可发汗 可,说明没用过汗法,表实的麻黄汤,麻黄汤解除表闭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