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5
- 获得点赞
- 271
- 声望
- 63
人体脏、腑 、气 、血 、筋 、脉 、骨 、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 的腧穴称 为 “八会穴 ”。具体言之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 ,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
“八会穴 ”,(内经>无记 载 ,首 见于 (难 经 ·四十五难>,原 文 日 :“‘经>言八会者 ,何也?然 :腑会太仓 ,脏会季胁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血会鬲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三焦外 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 ,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
1.章门穴
“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 “脏 ”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 ,既是八会穴之一 ,又是脾之“募”穴 ,因能治内脏疾 病 。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 ,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 ,有第10肋间动 、静脉 ,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 ,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 精微皆禀于脾 ,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 滑寿所注 :章门“为脾之募 ,五脏取禀于脾 ,故为脏会 。”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 、腹胀、肠呜 、泄泻 、呕吐、黄疸、痞块 、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 ,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 、慢性肝炎 、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 大椎 、陶道 、内关 、间使、列缺 、复溜 、太 溪、后溪 ,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 3~5穴 ,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2~3分钟 ,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 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 ,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 ,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 ;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 ,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 ,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 ,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八会穴 ”,(内经>无记 载 ,首 见于 (难 经 ·四十五难>,原 文 日 :“‘经>言八会者 ,何也?然 :腑会太仓 ,脏会季胁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血会鬲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三焦外 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 ,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 。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
1.章门穴
“脏会章门”。 章门穴是 “脏 ”之会穴 。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 ,既是八会穴之一 ,又是脾之“募”穴 ,因能治内脏疾 病 。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 ,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 ,有第10肋间动 、静脉 ,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 ,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 精微皆禀于脾 ,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 滑寿所注 :章门“为脾之募 ,五脏取禀于脾 ,故为脏会 。”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 。能治疗胁痛 、腹胀、肠呜 、泄泻 、呕吐、黄疸、痞块 、小儿疳积诸疾 。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 ,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 、慢性肝炎 、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 大椎 、陶道 、内关 、间使、列缺 、复溜 、太 溪、后溪 ,治疗恶性疟疾28例 。每日选 3~5穴 ,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2~3分钟 ,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 。经针刺一次 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 ,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 ,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 ;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 ,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 ,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 ,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