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860
- 获得点赞
- 833
- 声望
- 113
白术 19:01:58
昨天我们学的几条,让我们见识了病有很多不同层次。
同时也应该明白,病是变动不居的,
某某病,当有某某证,这只是理论上的,书本上的。
临证中,一个患者来了,见到几个症状,就定了某病,之后就觉得,他这个病必须还有什么什么症状,这样是有问题的。
要把这个‘必须’的观念去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很容易扰乱你后面的辩证,而忽略一些重要线索。
万事皆有可能,只有想到越多可能的医生才越成熟。
这有些象我们常提到的‘道’
道是什么,是公理,公理不是谁创造的,是浑然天成,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证明的,
我们只能去了解他,把握他来解决实际问题
看病也是一样,各种变化的可能都存在,我们做的就是进行完整的了解后把他们进行界定、归类,这就是诊断,之后根据诊断、见证,来确定针对性的处方、用药。
太阳病的上篇 还有3条 今天学完 休息几天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02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蜀椒-杏林翠竹 19:04:27
这条要和麻黄汤证 比较
白术19:07:14
可以 因为无汗
蜀椒-杏林翠竹 19:05:10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就这里有区别
白术 19:08:24
嗯 用了桂枝汤 或者还用了下法 但一些症状还没好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太阳病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是不同的地方(与太阳病提纲不同)
《医宗金鉴》认为这个方子应该是桂枝汤去芍药,而不是桂枝汤去桂枝
这种看法认为,去桂就不是桂枝汤了,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是表证还在当用桂枝解表
去芍药,胡老认为,前有‘脉促胸满’去芍药,所以气逆上冲,引导小便不向下行,以致小便不利时,仍应去芍药,而应当用有平冲降逆的桂枝(如五苓散等)
蜀椒-杏林翠竹19:10:11
有不少医家都这么认为
白术 19:12:47
刘渡舟先生的观点跟胡希恕先生的就不同
以前的医家也是不统一
白术 19:13:29
刘老认为,此条的着眼点在‘小便不利’正说明膀胱气化不利,郁遏经气,不能输布于表而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去桂枝是为了让太阳之水下行,水下行,气自然外达
方子如何加减 的根本,还是对这条是否还有表证有不同意见
这个方子加减后
实际也可以叫苓芍术甘汤
方后又说‘小便利则愈’
这里判定疗效的标准已经变了
桂枝汤都是看汗,这里是看小便
说明水液代谢谢上出问题了,水液淤积在心下,用这个方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后面还有苓桂剂,我们再做对比。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这个证 用这个方
金谷子19:26:26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这个证 用这个方
此方逻辑严谨,一一对应,本无疑,诸大儒想多了,才有的是非。原文没是非
心下满微痛,用术
小便不利,苓
无汗。去桂。
如是而已
不说是非,以经解经。从仲景得证
不管是胡说还是刘说,尊重,但无据不敢和同
白术 19:31:26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29条 比较麻烦(变化较多),也是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具体体现。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这段 跟前面我们学过的一条很象
金谷子19:32:07
此示例治有先后缓急。辨证论治,辨什么证,治什么证,如何得验的示例】
这条落实的思想
反对不知所谓的理论浮泛想象
以落实在具体应用上的为真
脚挛急是腿抽筋
筋骨相对皮肌是里不是表,反攻表是误
蜀椒-杏林翠竹 19:33:55
桂枝汤加附子汤那条
金谷子 19:34:02
不一样
白术 19:36:5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020)
金谷子19:34:27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和
脚挛急
一轻一重
轻的,加个药行了
重的,另一锅汤
菜做淡了,加勺盐
当知甜的,做苦了,就得另换一锅汤
白术19:38:45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
这里说的更象是津伤 为何要复其阳?
阳固则阴存,阳生则阴长(所以先复其阳)
菜做淡了,加勺盐
甘草干姜汤加附子 就是四逆汤 这里为何又没用附子?
加附子就太咸了
不用附子是阴伤的存在,甘草量倍于干姜也说明这点
金谷子 19:38:33
得之便厥,,怎么个厥法?就是——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甘草治咽干、咽痛都行。烦燥是阳不复,干姜除烦
找找看,这是规律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心里烦的,有姜辣辣他,辣得他火热,里面的烦就出来了
白术19:44:27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阳固再补其阴)
白术19:53:16
实际 伤寒太阳病的上篇 已经学完 了 第30条是对29条的一个解释 各位自己看看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胫乃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030)
有问题 在论坛可以继续讨论,学,无所谓高下,都一样,不知就问
知道的会答复 但记得 答出来的未必就是正确的
正确的 还要自己到临床中去找
昨天我们学的几条,让我们见识了病有很多不同层次。
同时也应该明白,病是变动不居的,
某某病,当有某某证,这只是理论上的,书本上的。
临证中,一个患者来了,见到几个症状,就定了某病,之后就觉得,他这个病必须还有什么什么症状,这样是有问题的。
要把这个‘必须’的观念去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很容易扰乱你后面的辩证,而忽略一些重要线索。
万事皆有可能,只有想到越多可能的医生才越成熟。
这有些象我们常提到的‘道’
道是什么,是公理,公理不是谁创造的,是浑然天成,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证明的,
我们只能去了解他,把握他来解决实际问题
看病也是一样,各种变化的可能都存在,我们做的就是进行完整的了解后把他们进行界定、归类,这就是诊断,之后根据诊断、见证,来确定针对性的处方、用药。
太阳病的上篇 还有3条 今天学完 休息几天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02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蜀椒-杏林翠竹 19:04:27
这条要和麻黄汤证 比较
白术19:07:14
可以 因为无汗
蜀椒-杏林翠竹 19:05:10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就这里有区别
白术 19:08:24
嗯 用了桂枝汤 或者还用了下法 但一些症状还没好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太阳病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是不同的地方(与太阳病提纲不同)
《医宗金鉴》认为这个方子应该是桂枝汤去芍药,而不是桂枝汤去桂枝
这种看法认为,去桂就不是桂枝汤了,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是表证还在当用桂枝解表
去芍药,胡老认为,前有‘脉促胸满’去芍药,所以气逆上冲,引导小便不向下行,以致小便不利时,仍应去芍药,而应当用有平冲降逆的桂枝(如五苓散等)
蜀椒-杏林翠竹19:10:11
有不少医家都这么认为
白术 19:12:47
刘渡舟先生的观点跟胡希恕先生的就不同
以前的医家也是不统一
白术 19:13:29
刘老认为,此条的着眼点在‘小便不利’正说明膀胱气化不利,郁遏经气,不能输布于表而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去桂枝是为了让太阳之水下行,水下行,气自然外达
方子如何加减 的根本,还是对这条是否还有表证有不同意见
这个方子加减后
实际也可以叫苓芍术甘汤
方后又说‘小便利则愈’
这里判定疗效的标准已经变了
桂枝汤都是看汗,这里是看小便
说明水液代谢谢上出问题了,水液淤积在心下,用这个方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后面还有苓桂剂,我们再做对比。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这个证 用这个方
金谷子19:26:26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这个证 用这个方
此方逻辑严谨,一一对应,本无疑,诸大儒想多了,才有的是非。原文没是非
心下满微痛,用术
小便不利,苓
无汗。去桂。
如是而已
不说是非,以经解经。从仲景得证
不管是胡说还是刘说,尊重,但无据不敢和同
白术 19:31:26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29条 比较麻烦(变化较多),也是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具体体现。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这段 跟前面我们学过的一条很象
金谷子19:32:07
此示例治有先后缓急。辨证论治,辨什么证,治什么证,如何得验的示例】
这条落实的思想
反对不知所谓的理论浮泛想象
以落实在具体应用上的为真
脚挛急是腿抽筋
筋骨相对皮肌是里不是表,反攻表是误
蜀椒-杏林翠竹 19:33:55
桂枝汤加附子汤那条
金谷子 19:34:02
不一样
白术 19:36:5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020)
金谷子19:34:27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和
脚挛急
一轻一重
轻的,加个药行了
重的,另一锅汤
菜做淡了,加勺盐
当知甜的,做苦了,就得另换一锅汤
白术19:38:45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
这里说的更象是津伤 为何要复其阳?
阳固则阴存,阳生则阴长(所以先复其阳)
菜做淡了,加勺盐
甘草干姜汤加附子 就是四逆汤 这里为何又没用附子?
加附子就太咸了
不用附子是阴伤的存在,甘草量倍于干姜也说明这点
金谷子 19:38:33
得之便厥,,怎么个厥法?就是——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甘草治咽干、咽痛都行。烦燥是阳不复,干姜除烦
找找看,这是规律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心里烦的,有姜辣辣他,辣得他火热,里面的烦就出来了
白术19:44:27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阳固再补其阴)
白术19:53:16
实际 伤寒太阳病的上篇 已经学完 了 第30条是对29条的一个解释 各位自己看看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胫乃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030)
有问题 在论坛可以继续讨论,学,无所谓高下,都一样,不知就问
知道的会答复 但记得 答出来的未必就是正确的
正确的 还要自己到临床中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