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2013.8.27《伤寒论原序》讨论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880
获得点赞
863
声望
113
伤寒论原序

中医不缺少争议的话题,这篇文章同样有不同意见,有人说不是张仲景自己写的,这个我们可以不去追究,管他谁写的,只要是有价值的好文章,我们就学习下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这个故事是《韩非子·喻老》里的,《扁鹊见蔡桓公》还入选过初中课本里。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是古代神医,真的很牛,跟现在的‘神医’不同,真是望而知之的那种神医,是张圣人的偶像。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当今’是指汉代,那时候对医疗注重的程度就很不够,一直延续下来,医生还是上不了上九流,只能算中九流,现在的情况改变多少呢?..不多说了。追名逐利,连自己的身体都保不住,还追个‘毛’呀,‘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是个名句。这里的各位都还是明智的,学习些中医知识,亲戚朋友有个病有个灾的,可以帮着解除痛苦,见着其他得病的可怜人帮着少受点罪,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賫[jī] 1.持;带;送 2.抱着,怀着。平时不注重医疗保健,得病了就懵了吧,人完蛋了,什么都没了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二百多人的家族,有一半多死在伤寒上,伤寒是什么病?看过一段视频,仝小林教授说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高老师 说鼠疫的可能性大,现在都是推测,总之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流行病。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呵呵,中医里很多名词都要整个广义、狭义,很烦人。所以记得在张仲景那个时候有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病就行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可能很少遇到,但学习《伤寒》还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如果能‘见病知源’,伤寒的方、法不但可以治疗外感病,还能治疗杂病。

这段还说明,张仲景的学术是有传承关系的,他跟师张伯祖,并学习了《内》、《难》等著作,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写成了这部千古名著。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阴阳五行是一种了解、把握繁杂事物规律的一种方法,古代人都这么用,各个方面都用,当然包括医学。那个时代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现在的人不同了,从小接受的都是现代教育,到学中医的时候,看着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很眼生,转不过弯来的就开始怀疑,论坛中有很多关于阴阳、五行之类的争论,即源于此。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并是个动态的,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只有动态的活体内才存在;俞,腧穴,气血聚集出入的地方。

阴阳会通,很值得深入考虑下:人身一气周流,分而为阴阳,阴阳在人体的状态只有相互会通才是健康的,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阴阳不能会通就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离决就不是活人了。之所以得病,是因为阴阳失衡,我们治疗的目的也是让他们重新会通,重新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人体,更准确的说是活的人体,是很复杂的,不是非常聪明的人很难得其要领的,我们肯定算不上才高识妙,但勤能补拙,如果象张圣人一样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努力就会有所收获的





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 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过去那么多牛人,现在为何这么少了呢?是人越来越笨?还是中医越来越偏离本源了呢?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社会上不重视医药,从事医药的人们又如何呢?汉代是这个样子,现在又如何呢?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我等也尚方术,不能生而知之,就要学而知之了
 

这个只是我个人的发言记录

本来,讨论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朋友、老师的精彩点评的

只是没能及时收录,有些可惜
 
辛苦了。

交流时,如何保留整理还是一个问题

昨天,我是提前把‘序’原文复制到记事板里,之后发言的时候,先把要说的敲到记事板的相关句下,之后复制到群里发言结束,我的发言就保留下来了,少做整理发布在论坛。不过,由于忙着敲字,很多朋友和老师的精彩点评都没能及时保留,可以说是遗珠之憾
 
本帖最后由 yzw701005 于 2013-8-28 08:45 编辑

养病如养虎,趁微及时医;
深重才思治,半点不由人。
注:病及肝肾,根本伤损,才思救治,枉费心机。死生如悬一线,医家虽有救治之心,以乏不死之术。
 
本帖最后由 yzw701005 于 2013-8-28 08:52 编辑

e]

楼主应该抽空把伤寒金匮贯讲,使众受益,以彰大道,造福后学。说不定论坛再出本书,也是为倡兴中医做一大贡献。以聊天讨论,或者讲课对答的方式也不错。
 
楼主应该抽空把伤寒金匮贯讲,使众受益,以彰大道,造福后学。说不定论坛再出本书,也是为倡兴中医做一

感谢热心建议
 
呵呵,我不反对任何人串讲、诠释《伤寒杂病论》、《内经》等经典著作,但我还是建议初学或深学者,多读原文,结合古典文学知识来理解全文,然后在以后的临床中再慢慢消化之,免得一开始就被某些著作所误导,毕竟各人的阅历、经历、生活环境、知识结构不同,会对经典有不同的认识,这其中好多的认识虽然相悖,但也很难就说谁的对,谁的错。
当然这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有点儿难,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对经典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呵呵,乱说,一己之见而已。
 
读书先读序言,正确。
 
呵呵,我不反对任何人串讲、诠释《伤寒杂病论》、《内经》等经典著作,但我还是建议初学或深学者,

非常赞同
 
楼主老师辛苦了,学习了,受益匪浅!
 
楼主应该抽空把伤寒金匮贯讲,使众受益,以彰大道,造福后学。说不定论坛再出本书,也是为倡兴中医做一



共同努力,共同学习
 
呵呵,我不反对任何人串讲、诠释《伤寒杂病论》、《内经》等经典著作,但我还是建议初学或深学者,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楼主没说入虢之诊的典故,只说了桓公那个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