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李静
1981年秋治一张姓男孩年十岁患胆道蛔虫症,腹痛发热七日,西药不能止来诊。其父患支气管哮喘经我用延年半夏汤一剂则效,服数剂则未发作故携子来诊。当时正处天秋收季节,其父说因子有病以致不能务作,很为着急。与其服西药阿斯匹林片,止而复作,乌梅丸改汤服下痛稍缓和,思之何以能速驱虫?忽忆“验方新编”“香油葱白汤”即为的对之良方也。故告知吕性男子,嘱其速买上好香油一小碗,生大葱一根,切成细丝入香油内,患儿腹痛难忍,告知服之可以治好。患儿服下,至半夜,家长请我去看,患儿排出大小蛔虫不下百余条,痛即大止。次早回家。数次后又来,说又有腹痛,但没有上次重而已。问能否再服香油,但患儿这次却无论如何说也服不下了,说太香了。视其症状不重,告知不服也可了,仍以乌梅丸改汤,并西药同服而愈。病家和知之者均问为何打针输液服药均不见效,何以香油大葱有如此神效?答曰单方治大病,单方气死名医是也。大量香油入肠,葱白辛辣。虫得辛则伏,得苦则死,得甜则动。患儿惧服苦药,此方葱白可使之伏,香油量大则肠滑,虫即随之出也。古书上有载,古人治了子患虫症,诸药不效,医者嘱病家让患儿二三日不食,待虫饿之甚时,与葱油饼与药服下,虫即出也。众人奇之。
有一西医同行许姓青年医生询之,乌梅丸改汤治胆道蛔虫,为何效时少不效时多。回说那是需要辨证也。他将病孩带来,视其舌苔黄,证偏热也。告知可将方中川椒,附子,干姜,细辛减量,连柏量加大即可。患儿服二剂即痛止病愈。许医生询之为何如此变化则其效不同之处?告知如舌苔白而润滑当属偏寒,连柏等清热之药减量,川椒,附子,干姜等热性之药加大可也。乌梅丸是治寒热错杂之方也。许医生说中医原来还有此等奥妙,不可思议也。
1988年治一表年女性,年近三十岁,来诊时诉胃痛,每年大约均要发作一二次,痛则数日,时痛时止,痛时剧不可忍,止则一如常人。每次发作则上医院,数日方止,今又发作。详视细询之下,告知患者此乃蛔虫证也。患者半信半疑,当时有区卫生局郝姓与另一位工作人员在场闲坐,问我你的依据是什么。答之曰:观其偶有发作,发则痛不可忍,止则一如常人,不时又发,时痛时止,均为虫病的特征也。患者允之,处以乌梅丸改汤三剂。药未取齐,患者突发呕吐,并吐出蛔虫二条。在场诸人均为惊讶,说此为虫病无疑也。病家亦始信服。后服数剂治愈。在场诸人均广为传说,说李医生断病如此之神也。答之曰:十年读书,十年临证也。
按:乌梅丸乃仲景经方也。方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等十味药。原文“。蛔厥者,乌梅丸主与之,又主久利。”指出本方可用于蛔厥证及寒热错杂的久利证。体现了寒温并用,安蛔止痛和止利的治疗大法。近人经验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均可随证施用。
1981年秋治一张姓男孩年十岁患胆道蛔虫症,腹痛发热七日,西药不能止来诊。其父患支气管哮喘经我用延年半夏汤一剂则效,服数剂则未发作故携子来诊。当时正处天秋收季节,其父说因子有病以致不能务作,很为着急。与其服西药阿斯匹林片,止而复作,乌梅丸改汤服下痛稍缓和,思之何以能速驱虫?忽忆“验方新编”“香油葱白汤”即为的对之良方也。故告知吕性男子,嘱其速买上好香油一小碗,生大葱一根,切成细丝入香油内,患儿腹痛难忍,告知服之可以治好。患儿服下,至半夜,家长请我去看,患儿排出大小蛔虫不下百余条,痛即大止。次早回家。数次后又来,说又有腹痛,但没有上次重而已。问能否再服香油,但患儿这次却无论如何说也服不下了,说太香了。视其症状不重,告知不服也可了,仍以乌梅丸改汤,并西药同服而愈。病家和知之者均问为何打针输液服药均不见效,何以香油大葱有如此神效?答曰单方治大病,单方气死名医是也。大量香油入肠,葱白辛辣。虫得辛则伏,得苦则死,得甜则动。患儿惧服苦药,此方葱白可使之伏,香油量大则肠滑,虫即随之出也。古书上有载,古人治了子患虫症,诸药不效,医者嘱病家让患儿二三日不食,待虫饿之甚时,与葱油饼与药服下,虫即出也。众人奇之。
有一西医同行许姓青年医生询之,乌梅丸改汤治胆道蛔虫,为何效时少不效时多。回说那是需要辨证也。他将病孩带来,视其舌苔黄,证偏热也。告知可将方中川椒,附子,干姜,细辛减量,连柏量加大即可。患儿服二剂即痛止病愈。许医生询之为何如此变化则其效不同之处?告知如舌苔白而润滑当属偏寒,连柏等清热之药减量,川椒,附子,干姜等热性之药加大可也。乌梅丸是治寒热错杂之方也。许医生说中医原来还有此等奥妙,不可思议也。
1988年治一表年女性,年近三十岁,来诊时诉胃痛,每年大约均要发作一二次,痛则数日,时痛时止,痛时剧不可忍,止则一如常人。每次发作则上医院,数日方止,今又发作。详视细询之下,告知患者此乃蛔虫证也。患者半信半疑,当时有区卫生局郝姓与另一位工作人员在场闲坐,问我你的依据是什么。答之曰:观其偶有发作,发则痛不可忍,止则一如常人,不时又发,时痛时止,均为虫病的特征也。患者允之,处以乌梅丸改汤三剂。药未取齐,患者突发呕吐,并吐出蛔虫二条。在场诸人均为惊讶,说此为虫病无疑也。病家亦始信服。后服数剂治愈。在场诸人均广为传说,说李医生断病如此之神也。答之曰:十年读书,十年临证也。
按:乌梅丸乃仲景经方也。方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等十味药。原文“。蛔厥者,乌梅丸主与之,又主久利。”指出本方可用于蛔厥证及寒热错杂的久利证。体现了寒温并用,安蛔止痛和止利的治疗大法。近人经验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均可随证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