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迎寸口脉对比诊法的合理性质疑?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第一节诊脉概述》在“人迎寸口诊法”中解说道:
“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比遍诊法简单。
《灵枢•终始》提出:‘持其脉口(寸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征象。”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有关脉学理论及诊脉方法的专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论疾诊尺》等篇,内容涉及脉诊方法、时间、部位及脉学的生理、病理变化等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脉学水平。关于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记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尺肤诊”、“色脉诊”、“色脉尺诊”与色诊相结合的诊法等。
《内经》中“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及《灵枢经》中《终始》篇、《经脉》篇、《脉度》篇、《四时气》篇、《寒热病》篇、《禁服》篇、《五色》篇等经文中,但是临床观察欠尽合理。
结合现代解剖学的观点,人迎脉即颈总动脉,寸口脉即桡动脉,一般情况下,无论从解剖管径、血管的充盈度,还是脉搏跳动力量、血液流量,颈动脉是大于桡动脉的。如此说来,寸口脉是不能大于人迎脉的,而“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说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者等,本身合理否?对此古今学者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如
清•何梦瑶《医碥•卷之五•四诊\切脉•人迎气口》记载:“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
时贤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云:“正常人迎之脉,本来就大于寸口,《经脉》、《禁服》等篇所说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脉一般是不会大于人迎的。……理论上虽如此说,但事实上盛大几倍,并无客观标准。……徒然把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死死抱住不放,是没有意义的。”
故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在其著作《群经见智录》中说道:“吾侪今日读《内经》,当以怀疑的眼光读之,不当盲无别择,一味信仰,遇不可解之处,曲为之说。”
时贤赵洪钧先生亦在其著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中说道:“对不少《内经》篇章和经文,只有结合西医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没有足够的西医知识,不少经典校释的要害处,只能永远模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