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起点中医》

想一想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4/08
帖子
2287
获得点赞
25
声望
38
《起点中医》1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那得梅花扑鼻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经过了无数次的血腥洗礼,中医终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治古籍,焉能言医;不谙经典,何入医门?然医书浩瀚,如大海寻宝,茫然不觉所止。“竹密不知云欲雨,山高尽见水朝宗。”医者意也,在人思索,水到渠成,天机自现。我本无心觅良方,谁知良方逼人来。炼神者上,全形者下。服气导引,禅思定慧,返观内照,悟圣心法,始得医道之真谛!


缘起
余夙好黄老之道、禅修止观,神往达摩祖师、六祖坛经,锲而不舍有年矣!
而立之前,在西宁中医师张大胆处初睹《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后于书店发现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遂携归珍藏。
后患肝疾,身体每况愈下,步百米而虚汗淋漓、站立不稳,阵风倒地,感冒失眠、消化不良、记忆衰退、举步无力、痔疮贫血、夏季中暑、冬中风寒、时所困扰,西医曰神经衰弱综合症、肝炎后综合症等;顿食不过半两,少不够营养,多不能消化。而立之后风雨飘摇,生命似到尽头,愁云密布,悲观哀叹!虽自知之明,仅气血虚亏而已,但虚从何起,亏因何来,一概茫然!
祸福相依,否极泰来。郭林功云:呼吸、观想、式子三大导引,唯一指向入定。拳经云:吸绵绵呼微微,气沉丹田。操演数日,突而入定,遂悟天台智者大师童蒙止观、六妙法门;操随息,修止观;练易筋,习洗髓。丹田火炽,性光寂照。道要玄微,天机深远。

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鼎上飞紫霞。轻灵之气发于尾闾而登极顶,恍惚杳冥之中视听八达之外。由定而觉,禅乐胜世乐!东方喷薄旭日,一扫万里愁云,体内孕育新生命,换却充满青春活力的心!古人云:内药远胜外药,外药千裹莫如内药一铢。

乌飞兔走,岁月如梭,年近花甲,西行学法;雪域高原,海拔四千,金风凌厉,营养匮乏;幸内功支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大潮之下,沉渣泛起,何如金玉,潜藏水底!冰清玉洁,笑傲霜雪;漫漫轮回路,何处觅归宿;前世未了情,今生复追寻。行到水尽头,横观烟霞生;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虚云和尚曰:“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内经》云:“离世去俗,积精全神。”贴近古人真心,与先哲并肩论道。无“小隐山林”学步在先,那有“大隐市廛”行道之本?始而独善其身,方能兼济天下。病缘即佛缘,垂死现化机;不经历风雨,那得见彩虹。不敢为天下之先,却愿步先哲后尘!



通过佛家正宗禅修修炼,即按照《金刚经》所提示的“降伏其心”的内省法,使内心中起伏趋向于平静,所折射出外界真实相。

通过禅修的观察,目前已经被笔者所提炼出,普遍存在的,并加以确认的几种典型的格局有以下几种类型。而更多的人体类型,不过是这几种典型类型的组合而已。

① 肝郁格局:人人存在,但其行迹诡秘,难以觉察,为“隐形杀手”。一般来说,是形成于后天的生活历程。是由佛家所称的“贪嗔痴”三大烦恼中的“嗔心”所致。
② 上火格局:俗称的上火,是中医五行理论中“水火”两种元素脱离了健康状态运行所致。《易经》称水火未济(离上坎下)状态,对应着中医理论,就是“相火失位”,或者说是“相火上泛”作怪。

是否想过,胃痛、胀气及种种胃部不适,嗳气泛酸肋下痛,饮食无味,便溏便秘,眩晕乏力等诸如此类的亚健康状态,将会缓慢地然而坚定地指向某种完全确定的严重后果,在这些症状的后面竟然潜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隐形杀手!

发脾气、生闷气,累次叠加的结果,经过环环相扣的一个漫长过程,最后终于不可逆转地演变成普遍存在的高血压、血管硬化、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这类疾病业已成为人类超过癌症的头号杀手……

本文将通过严格的分析推导,老年化不但可以预防,而且居然是完全可以逆转的!
以纯粹的中医理论为出发点分析,老年常见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胆固醇、血粘度高、糖尿病产生的根源及对治之法的基础分析,是本文要所告诉大家的。同时,解决睡眠障碍及颈椎腰椎的一揽子方案是否可行,本文也将有所探讨。

中医的基础物质是“炁”,“炁”之为物,超然物外,其大无垠,其小无内。物质基础是“炁”,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临床辨证是四诊八纲,天然神通妙用是中医的X光B超加核磁共振。借用宗萨仁波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书中宣说的:“根据修行层次的不同,所观察到的也不同。平常我们所看到的血管,仅仅是人体中最粗的一种脉道。”

与传统中医各派的概念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的观点并非限于单纯的补或泻,而是注重在调和肝脾开肝郁的基础之上,激活人体与生俱来的整体气化功能,并使之趋入良性循环。

笔者是以禅修为终极旨归的,是走“绝圣弃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于无为”的道路。中医诊病仅仅是“副产品”之一。

朱进忠老中医在不同的时空点,得出了与笔者完全一致的结论。在大量雄厚临床病例的基础之上,经过不断地思考总结归纳提炼的过程,总结成《难病奇治》。“从肝论治治百病--藏在深闺人未识”是笔者对他的评价。显而易见,朱老中医的论文是直接面向临床的。



中西医“拉郎配式的婚姻”的典型,就像是“Vc银翘片”之类的“中西医结合的中药”,好端端的一个中成药,前面被冠以“Vc”二字,就是中医被统战、被践踏、被强奸的感觉。再者,以西医的观点来看,感冒,那不就是一种“对冷气的过敏”吗?于是在Vc银翘片之中,还被加上了西医的“抗过敏成份”——“扑尔敏”,使人服用之后会产生昏昏然的感觉。至于“Vc”成份的加入,据说是因为以西医的观点来看,感冒与缺乏维生素成“正相关”,反之,维生素也就可以加强人体的“免疫力”。于是,这一类的按“中西医结合观点”产生出来的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的中药”,居然就在大陆的中医药市场上畅销无阻、长盛不衰。却不知道给患者惹下了多少的麻烦、埋下了多少无穷无尽的病根!
还有“丹红注射液”、“降丹注射液”、“茵栀黄口服液”等,都是被“强奸”后所生下的杂种!

还有“茵栀黄”口服液,注射液,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王牌药。大概是一周之后,黄疸渐渐退下。但紧接着,拉出绿色的大便。原来大便的黄色,是因为绿色的胆汁被分泌进入肠道之中,就随着大便一起被排泄。在正常情况下,大便是慢慢地排出,胆汁有充分的时间被氧化,就被氧化成了黄色。如果是受凉,肠蠕动过快,胆汁来不及被氧化就排泄出,于是就呈现出胆汁的本色,也就是绿色,混入大便,将大便染成了绿色了。
“茵栀黄”口服是大寒药。这个大黄,大寒兼有泻下的作用。三味药的组合,在中医理论框架中是个什么定位呢?原来,对这类组合叫“虎狼药”。给新生儿下“虎狼药”,那真是比毒药还要厉害啊!

○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本文所讨论的阴阳五行的概念,均站在“气分”的立场进行讨论,只有极少部分涉及到血分。所谓阴阳五行都不是静态,都是在气机的升降开合与生克制化的恒常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
东方思维方式核心是顿悟,没有过程,只有结果。西方的核心是渐悟式思维,逻辑推导,亦步亦趋,看似严密,实则“少慢差费”。爱因斯坦说过,逻辑推导出不了新东西。就是通过顿悟,先是内心证悟,回头再寻找数学工具,最后通过相应数学工具的表达,来告诉其他渐悟者,这就是他建立相对论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都是修炼者们的对话,不修炼的人没拿到听课证,听了可能也茫茫然一片。
本文作者;雪山来客 http://dp.1008.blog.163.com/blog/static/87464454201098113539506/
 
《起点中医》2
第一章 中医论健康与病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1、五脏所对应的五行分别对应着五个子系统
以传统中医基本理论为出发点,结合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分析,人体这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由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五个子系统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简称为“五行”。内联五脏,外达五官,直至肌肤外表,把人体维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正是经络。

以肝为例:肝位于胁部,与胆为表里,喜条达。生理功能主要是藏血与疏泄。藏血,是指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疏泄,指的是条畅气机和协助脾胃消化食物的功能,从而保持人的情志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消化功能旺盛。《黄帝内经·素问》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魂,肝藏血,在志为怒,怒伤肝,开窍于目,主疏泄,主筋爪……

以脾为例: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主口与唇等。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脾主运化,指的是饮食物依赖脾的消化吸收气化功能,才能转化为人体能够利用的精气,故脾又被称为“后天之本”。脾除了包括消化系统的主要机能外,还涉及到神经、代谢谢、免疫、内分泌等系统。

§2、健康态对应着人体五行的动态平衡
人要保持健康态,就必须维持这五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协调,使之处于某种动态平衡状态。

⑴ 相生
“木→火→土→金→水→……”,如此顺序相生循环不息……用语言则可表达为,木点着了变成火,木燃烧后化灰归土,从土中可挖出金属,金属加热融化后具有与水相似的流动性,用水滋润草木才能生长,茂盛成长的草木才能更好地生出火,如此循环不息……

这个系统相生的关系看似很好,但该系统是不可能稳定地存在的。因为每个人体内的物质元素总量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拥有有限物质的五元素系统(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说,处于仅仅是不断相生的状态时,必将导致该系统内所有五个元素的物质快速耗尽;换言之,当系统的功能过于亢盛时,该系统的物质元素消耗殆尽,必将导致该系统迅速趋向于崩溃,这是因过于亢进而崩溃。是故该系统欲稳定存在,还必须同时存在某种制约机制。

⑵ 相克
“木→→土→→水→→火→→金→→……”(→→表示相克),同样顺序循环不息。这可用语言叙述为:草木的根可以扎入土中,水来土挡,水可将火浇灭,火可融化金属,用刀斧可割草砍木……

⑶ 相生与相克并存
首先站在“脾”的立场,当有“火”适度地 “生脾”的同时,还有“木”适度地 “克脾”,这就保持了“脾”能以不卑不亢的状态稳定地存在下去。若人体五行保持在动态平衡,必定是五行的五个元素相互之间保持着适度的“相生”与“相克”。

中医认为,肝属木,木旺于春,木正当令,整个大自然都处于一派升发向上朝气蓬勃的景象。肝在脉为弦,故在春天容易得“弦脉”,适当的弦脉出现在春天属常脉,反映人体状态正常无病。
但同样在春天,弦脉太过,或在其它季节出现弦脉,则反映了“肝”亢进,人体五行失衡,会导致病态的发生。肝阳升发,轻度的在人会出现昏昏然的情况,故春天多昏沉。眼睛容易发胀,视物昏花,因为肝开窍于目。升发过度的人,情绪激动容易与他人争斗。血压容易偏高。阴虚火旺一类体质,在春季很容易上火、失眠,甚至彻夜不眠。
反之,有的阴盛阳亏的人,因为阳虚太甚,在春天一阳不能来复,也会出现麻烦。

[示例]:人体阳气当来不来,不能与天地之气机相应--四逆证
曾遇一例,道力师的师傅悟智师,74岁了,来到高原求法闭关。素属阳虚体质,笔者本来担心他会在冬至前,天地之气纯阴无阳时身体会出意外,后来证明我的担心并不对。2006年出关前,大概是大寒之后、立春之前的一天上午,正属肝木当令。笔者在打坐中,突然发现他阳气不来,整个上半身冰凉冰凉。到中午下座之后急忙过去探望他,发现他上半身的脸、手臂全都肿了。急予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合剂三副,帮助升发阳气,度过了此关。后来道力师告诉我,悟智师以前也曾有好几次都是因阳气当来不来发生危险。

③ 中医用的是类运算、类思维
“顿悟”的方式,只有起点与终点,没有过程。就是庄子说的,“得其圜中,应用无穷”。这个在学校靠“为学日益”,整天死记硬背是学不到的,只有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修炼才能获得。

在山沟里可以感觉股市走向,一般人看来的确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易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实例。以及《老子》中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窗户),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人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则创造力也就随之而枯竭了。修行,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方式。同时,想象力也可以创造出修行的新思路新方法,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器在握就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修行的效率。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要想切入有效的修行,必须福慧双修,要积累足够的福德资粮,如道家讲“三千功八百行”,佛家讲“六度万行”。而资粮的获得要通过对有效对境做供养而获得。而《普贤行愿品》所讲的“七支供”是积累福德资粮的七种方法,有“顶礼、供养、忏罪、随喜、祈佛转法轮、祈佛住世、回向”等七个。对境越高获得的资粮越大,最好是佛,对佛顶礼、供养,所获得的功德不可思议!当福德资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转化成为“慧资粮”,智慧程度就可以得到提升。有了慧资粮,我们才可以听得懂佛所说的种种微妙法门,看得懂种种深奥的佛经。领会到一般人所难以领会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密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获得了修炼佛法的那个无形的,但是是真正的“许可证”!
世间法都讲究投入产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真正的修行居然是“零成本”投入!但是,总得有个“投入”啊!
还有一种顶顶殊胜的供养,叫做“修行供养”,只要我们老实修行,许下一个大愿,“我今生一定要成就佛果”!从而投身于修行,以这种修行作为供养,那这个人就是一位真正的“佛子”,十方三世诸佛,顶顶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佛子,十方三世诸佛都会赞叹、随喜、加持!



洗尽铅华呈素姿,尘埃落定显本色

[示例]:亚健康状态之一——所谓的“心脏病人”的“正常”服药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类所谓的“心脏病人”,就是经常觉得自己的心区不适,心区发紧,有时还会有刺痛感。

而在目前,首选之药,是复方丹参片,或者是复方丹参滴丸。患者长期地服用这类药物。而对这个问题的警觉,是在2004年,当时笔者刚刚把一间高原寺院的医务室筹建好了。有一位汉族的居士老太,大概是55岁左右,她是喇嘛阿秋仁波切的侄子,曲扎活佛的弟子,她到医务室来找我给曲扎活佛看病,说是心脏不好。我就问她说:“那为什么不让他吃点丹参片呢?”她说:“那药可千万不能吃,我就是吃那个药,心脏越来越坏。”原来此类复方当中,含有冰片、丹参、麝香,属于芳香开窍性药物。当心脏发紧时服用,能立即疏通开窍,是患者心区感到轻松了,但是,冰片与丹参属寒凉药,长期地服用,就将寒气带到了心脏,而寒气属于收敛性的,长期服用的结果,就导致了心脏更加地收敛,更加地紧张。服用这类药无异于是“饮鸩止渴”!

于是跟着她去看看这位活佛,问诊,说是心区紧闷、刺痛感。诊脉,右寸、右尺都特沉细,而右关偏旺。提示阳虚型心脏不适,心阳气及心血都不足。这位活佛是我接诊的第一位所谓心脏病患者。虽然是第一位,还好笔者也不是无备而来。因为当时笔者已经发觉,所谓的这种种心脏病,与肝气上犯心包有关。于是用《伤寒论》的复脉汤,加四逆散,再加上红花、丹参。温心阳补心血通心脉,这个方子我是老早就组成了的,现成就拿来用。三剂。因为还伴随着肾阳虚,同时发给桂附地黄丸,配合着吃。几天后回访,心区症状全部消失。再续服三副巩固。

实际上,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说的朝发昔死的真心痛,指的就是现在的“心绞痛”一类的病例,这个在现实之中并不是很多。寻常最为多见的就是此例所举的这类亚健康态的这种类型。但是如果不正确地对治,最终也将会发展到“心绞痛”之类的绝症!



影响及破坏动态平衡的内在因素--情志致疾
中医认为情志失节可以致疾,情志可总括为七情:喜、怒、忧、思、惊、恐、悲。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被气得吐血而死;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描绘了范进因金榜题名大喜过望而导致精神失常,林黛玉长期郁郁寡欢抑郁致疾而死的典型人物……
明代名医张景岳《类经图翼》曰:“故怒动于心,肝从而炽。欲念方萌,肾经精沸。构难释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脉涩而气沉,为悲忧于心内。”

“怒”是如何影响五行平衡关系
小循环理论……发脾气与生闷气留下了什么--五行乖舛(chuan),生克失序
肝属木,喜条达,忌抑郁。同时肝又恰恰是“将军之官,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气是一种霸道之气,唯有肝气可在体内横冲直闯、所向披靡。人们常形象地用“怒发冲冠”、“怒气冲天”、“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勃然大怒”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发脾气时的状况,此时肝气会过于亢盛。反之,抑郁的结果是产生肝郁或肝气不舒,将使肝气得不到正常的抒发而受到压抑。
⑴ 过于亢盛及受到压抑的肝气都会犯脾(脾的位置对应于肝,正好位于左肋下,故称为“肝气横逆”),脾的功能就被削弱,按五行相克理论,称之为“木乘土”。“克”是正常地克制,“乘”是超出正常范围的克制。
⑵ 再按五行相生,被肝所乘而削弱了的“脾土”不能正常地生“肺金”,换言之,脾虚就直接会导致肺气虚;
⑶ 肺气虚将导致“肺金”不能正常地克制“肝木”;
⑷ 于是失去了制约的“肝木”就更旺,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来“乘脾土”;
⑸ 如此陷入恶性循环,从而木、土、金(肝、脾、肺)这个小循环的正常平衡遭到破坏。一旦陷入就不可自拔,而只能在此泥潭中越陷越深。形成了人体整体性的五行乖舛(chuan),生克失序的可怕结果。

中医概念上的肝郁证比世俗概念上的抑郁症涵义要深刻,但也包括了抑郁症在内。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症”是两个概念。肝郁是指肝气郁结,证在气分,有肝气郁结的人往往自己觉察不到,然而此人即刻的心情上也不一定是郁郁寡欢。有许多性格开朗的人也会有“肝郁证”。

大循环理论……从肝脾肺波及心肾
在小循环理论的基础上,下面进一步分析系统失调是如何波及心与肾。
肝木本来是生心火的,在五行分析中把这个关系称为“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但当肝木过度地去克制脾土时(木乘土),这个“妈妈”就不务正业了,“妈妈”不好好地给“儿子”哺乳,缺乏奶水的儿子还能长得好吗?上面我们知道,肝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藏血,同时由于相生的关系,肝应当用它的气血来滋润“心”。但随着肝气去乘土,肝的气血有相当一部分难以按正常轨道运行,于是心这个“儿子”必然就会因缺乏气血的正常滋养而“发育不良”。在肝郁引发肝脾肺小循环失衡之后,慢慢地、然而是必然的会出现心脏的不适:心脏的紧闷感,有时还会出现刹那的刺痛感。到目前为止,人们几乎都把这些症状看做是心脏病或前兆。惯常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来缓解。岂知不吃这些药还好些,往往越吃越糟。其实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心脏病。真正的心脏病在现代被称作“冠心病”,在古代被严格地定义为“真心疼”,而且是“朝发夕死”。
下面再看这场危机是如何波及肾的。在小循环理论中已经介绍了,肺金的功能已被削弱了,而肺金为肾水之母,金不足必然导致肾水失养,久而久之肾必然会慢慢地亏下来。“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主骨,主髓,脑为髓之海。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足的人必然耳聪目明,具有聪明才智。在使用聪明才智时必然要消耗肾气。我们可以体验到,脑力劳动的消耗远远超过体力劳动。
消耗肾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劳”,这将消耗人体的最宝贵的资源。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睡。”吕洞宾说:“二八佳丽体如酥,腰间别刀斩愚夫;不见人头滚落地,却教骨髓暗自空!”故五十后当减欲,六十后当绝欲。
肾亏就意味着身体五元素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也就是说身体五行平衡的全面崩溃!中医把肾称作“先天之本”,肾的严重亏损要危及根本。肾亏症状群包括感腰酸背痛,头昏耳鸣,记忆衰退,易于疲劳,两腿酸软无力,腰椎颈椎系列病变,严重的人甚至频频遗精,渐渐脑容量下降,最后导致老年痴呆症等。随着年龄逐步增高时,骨质疏松将会提前到来,再进一步就是易于骨折。

五行动态平衡失调的加剧……末法时期的众生相
但这场危机并未就此结束!
○再来回顾五行生克。被削弱的肾水也自然不能好好地滋养肝木,肝阴因此不足,每个脏器的阴阳两个方面同样需要保持平衡协调,肝阴的缺乏会导致肝阳独亢,从而使已经不上正路的肝气进一步“乘”脾土,这必然导致脾土的进一步削弱,无疑会进一步促使已经处于危机中肝脾肺小循环状态雪上加霜。
○此时肺金不但不足以克制肝木,而过于亢盛的肝气反过来会克制肺金,这在五行生克理论中被称作“反侮”。肺遭到肝气反侮,严重时会导致肺内出血或咳血。严重时血会从口鼻一涌而出无法止住。例如历史上三国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肾水不足又会影响到心火的状态。本来肾水应当能克制心火的,中医称之为“心肾相交”。但肾水亏损后就不足以克制心火,作为常识知道火是热的,“火性炎上”,是自然上升的。失去肾水制约的心火更是一味上升,中医称之为“心肾不交”。心的状态于是岌岌可危。心火一方面缺乏肝木的滋养,另一方面又失去了肾水的正常克制,因而心火的运行就脱离了正常轨道。于是睡眠障碍,多梦失眠就会伴随着我们。
○脱离了正常轨道的心火,自然不能有效地生化脾土,脾土的灾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遭受被肝所乘的欺辱,另一方面脾土之母“心火”又不好好地滋养它,脾土就成为五行失调的重灾区。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来,这个后天之本的作用被大大地削弱了。这就是为什么胃病的发生率如此之高,而又缺乏有效的治疗理论、方法、手段及药物的根本原因所在。
○再回来看肝脏本身,被称作“将军之官”的肝脏,因屡屡侵犯脾脏,它自己也会过度地消耗气血而受到损害,这会导致肝脏本身气滞血瘀,轻度的气滞血瘀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逐步加剧之后会出现在肝区某个区域有隐约的闷痛感,一般出现在右肋右端的情况比较多,但由于不太显著而往往被被人们忽略。肝脏受损直接导致了肝脏的抵抗力下降,此时就很容易感染肝炎。但多数患者的主诉往往会围绕着胃部症状展开。肝脾不和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朱进忠老中医《难病奇治》如是说:
肝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脏腑,古代医家称其为五脏的特使,将军之官,其位在脾之下,肾之前,微偏左,其部在两胁,其经起于足大趾,通于巅顶,与少阳胆相表里,而少阳胆为十一脏生化之关键,所以肝在生化气血,协调脏腑经络的功能和抵御外邪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化气血脏腑,宣通脏腑气机:肝属木,应春阳升发之气,与少阳胆相表里,少阳胆为五脏六腑生化之主宰,所以脏腑气血经络的生化无不依赖于肝,正如李东垣所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若肝气郁滞,或亢,或衰,则诸脏必然受累而出现气血生化失职,发生各种复杂的疾病,正如沈金鳌氏所说:“故一阳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所以,《素问》在大声疾呼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不得相失时,又强调指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疑难疾病的症状表现与肝的关系
一、症状异常复杂,难于抓住重点。
例如有的患者既有头晕头痛,纳呆食减,心烦心悸,又有腹部悸动,逆气上冲,烦热汗出;既有口苦咽干,烦躁失眠,尿热尿痛,又有少腹冰冷,白带量多;既有脉象的弦紧,又有数象,很难用一脏一腑,一经一络,一虚一实,一寒一热去说明。又有的患者既有疲乏无力,自汗畏风,又有腹满纳呆,发热,恶心欲吐;既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又有气短神疲;既有脉虚,又有缓而滑等。症状不但复杂,而且很难用哪一种病因病机去解释……
清代名医陈士铎说过:“一脏不通,五脏皆不通。”又说:“或两经同治,或三经同治。”“肾虚者仅补肾者效缓,兼补肺者效疾。”等等,整体调整的思想已初见端倪。

[示例]:唠叨妈妈,克隆肝郁
张某,女,1970年毕业于某大学工程化学系,今年60余岁。大学毕业后不久身体就不佳,主要是长期胃部胀气不适,体弱多病。只要一遇见她,谈话的主题就是无穷无尽地围绕着自己的病痛与看病。1988年的气功大潮中,我结识了一位有真功夫的气功师,就邀请该气功师为其透视并针灸,并请另一位中医师为其会诊,也未能说出原委。十年之后,也就是1998年的某一天,她突然给我来了电话:“老余啊,你真行啊!”我被这突然一说,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道:“怎么回事啊?”她说:“十年前会诊时,你也在场,当时只有你一个人说出了我的病症状在胃,而病根在肝。”我说:“那可能是无意当中说的吧!现在的确已经完全忘了当时我说过了什么。”她说:“在此前此后看过很多很多医生,没有一个人说到我是肝出了什么问题,唯一只有你说了。今年入春之后,我胃部胀气越来越厉害,每天只能勉强吃半碗饭,已经几个月了,我想再这样下去,我就要被胀气胀死了。正好前些日子合肥同仁堂分店新开张,前天我去逛了逛,逛的当中忽然想起你的话,就寻找与肝有关的药,后来就找到了舒肝丸,自说自话地买了一盒,当天试服一丸,第二天胃部胀气消失,就可以正常吃饭了。”后来她就每天服用,又过了一段时间来电说:“现在胃部症状越来越好,我想要更好一些,舒肝丸是否可以长期服用?”我说:“这可不行!舒肝丸是泻气的药,中病即止,可别拿泻药当补药。”
在这后面还发生了几个插曲颇为有趣,也值得三思,写来共赏。

⑴ 看到一个校友如此长期地陷入痛苦,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当时可行的援助办法唯一只能是尽我所能给她介绍一位良医。此前我通过另一位校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位安徽中医学院的专家教授边医师,她是北京中医研究院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的研究生毕业,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无论是从中医功底,还是到信仰,都再合适不过了。于是我就介绍她去找边大夫诊治,在看了若干次病之后,张给我来了电话说:边大夫告诉她说,她的病我看不了。在我后来很长很长的经历当中,遇到过许多许多的病例,比较之下,才知道边大夫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完全负责任的中医大夫,不会看就是不会看,坦诚地告诉患者。完全不像是当前的许多许多的中医师,明明完全不知道病人体内所发生的是什么,却一副道貌岸然相,让病人一年两年三年地品尝自己的“佳作”,吊死在自己这棵树上,无有了期地浪费金钱、时间、精力和希望。

⑵后来有一年寒假期间,我到合肥办事顺便探望这位多病的校友,正好她儿子假期在家,她告诉我说,说她儿子有一个怪病,想让我给看看是怎么回事儿。这儿子只要在她的跟前一站,就浑身一个劲儿不停地抖动,头也晃是脚也摇,就那德行真还不知道怎么能考得上大学,说完就将她儿子叫了过来。我一望就知是肝经的事,肝经已经从头一郁到底,贯穿全身到了两脚,故而头晃脚摇。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肝郁所致。”这位妈妈偏要追根刨底儿,又问:“郁从何来?”答:“郁就从你来。你想想,你儿子从放假回家开始,你就不停地对他唠叨:你的房间如何之乱也不收拾收拾,等等。他的房间不妨让他自己作主,乱就乱一点吧,又能有多大的关系?放假回家图的不就是放松吗?如果从小到大,儿子一直在你的唠叨声中成长,不郁了才算怪。”
谁知她闻言后居然会大惊失色!
我也就在刹那间明白了,她并不是真正地想知道她儿子病根所在!
她并不愿真正面对事实真相!她非常愿意生活在虚伪的假象之中。有很多病,的确也是天机不可泄露的啊!
一位肝郁妈妈,自己已经深深地陷入到无有尽头的漫漫痛苦之中,居然却在亲生儿子身上乐此不疲地拷贝着自己的肝郁,制造着儿子的无穷无尽的痛苦。说来真是不可思议!

要想成为一流的中医,或提高医术,就必须打坐修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频湖脉学》中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照察之。”因为从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体内直接信息毕竟有限,若能结合直接观察当然是再好也不过了。中医自古医道同修,扁鹊、华佗等古代大医学家都是通过修炼,既达到出神入化的修炼境界,又练就一身过硬的诊疾本领。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遇异人长桑君彼此相处考察十年后,方才授以秘方书及相应修炼秘术,依法“饮上池之水三十日”,即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推敲这段描述非常有意思,其一、是说明古代中医有相应的修炼术,通过修炼可以获得特殊的诊疾本领;其二、要有名师真传且绝不轻易传人;其三、明明扁鹊可以直接看到内脏病变情况,却还要打出“诊脉”的幌子,真所谓“真人不露相”。

[郁证]:肝郁、肝气犯脾及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症状群--“隐形杀手”面面观
笔者的观点来看,下列一系列症状,都是郁证(肝郁证)在人体各个不同部位的体现,而作为罪魁祸首“肝”(强调,这里所说的“肝”,是中医脏象学说意义上的“肝”),却潜藏背后,难以为人们察觉。

1. 中焦症状
胃痛、胃胀气及各种胃病: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胃出血……有人能感觉到左肋下痛及轻微的胀气,有的人能明显地感觉到从右肋下到左肋下有一道明显的气横撑在那里,这就是木乘土、肝气犯脾的典型症状。
两胁下痛,或酸痛。严重时,痛感会侵入到肋骨之中。两胁下虽然并不归属于中焦,在此暂按部位归类。

2. 从中焦向上的症状
嗳气泛酸,口舌无味,得靠辣椒等刺激性调料刺激食欲等……

3. 从中焦向下的症状
小腹胀气,大便稀溏或便秘,大便不畅,有便欲却又不容易解出。大便不畅症状普遍地存在,顽固性便秘往往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普遍地当做一般性便秘来处理,没有认识到潜在的肝郁是此症的根本原因。患者喜欢经常服用通便药,甚至泻药通便,但只能有一时之效,而非治本之法。
曾见一40来岁女患者,北京大学医学部眼科大夫,从小就患有便秘,一周左右才能解出大便一次。她说,为了能够大便,有时甚至故意吃一些变质的食物,造成人为的腹泻。长期的便秘造成皮肤粗糙、体形臃肿、面色无华、精神倦怠等一系列症状,痛苦异常。付以笔者屡试屡验的补气平肝汤,考虑到便秘,加火麻仁润下。见效。

4. 肝经本经气血郁滞所引发的症状--小叶增生、卵巢囊肿及前列腺肿大--乳腺癌、子宫颈癌
肝区隐痛、肝囊肿等,这意味着肝已经受到伤害,受伤的肝就很容易遭到病毒的袭击,于是就患上肝炎,进而发展到肝硬化。
又因为肝经循行路线经过两乳,循阴器。肝郁之后就会造成相应部位的气血运行失常。对男性,造成前列腺肥大、隐痛及小便不畅;对女性,会造成小叶增生、附件炎及子宫卵巢囊肿等。
严重地威胁着妇女健康的癌症,是从小叶增生和宫颈炎逐步恶化造成的,与肝郁有着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肝开窍于目,肝郁所引发的眼部症状为,眼球发胀痛、干涩、视物模糊,严重时后期会导致白内障、眼底各种病变。

5. 心脏的症状
心脏紧、痛、闷,及突发性针刺感……被当做心脏病处理。而患者本人也往往喜欢自说自话地选择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之类的非处方药作为首选药,岂知,这类药中的麝香固然能以芳香开窍使得心脏的不适得到暂时的缓解,然而冰片、丹参却是寒性药,久而久之,把大量的寒气带进了心脏,进一步恶化了心脏供血,可能会把患者最终推向死亡的绝境!

6. 肺经、咽喉及呼吸道症状
对有的人,肝气可从脾向上侵犯左肩前凹处的肺经募穴中府穴,此时会出现左肩紧张酸痛、气闷及呼吸不畅的感觉。肝气还可从肝脏右缘从右路向上直接侵犯右肩的中府穴。
肺气虚将导致气管与肺易遭受风寒的侵袭,于是患者长期受困于咳嗽、气管炎、鼻炎等症而无法治愈。
打鼾:俗称打呼噜。是痰在咽喉部聚集而引发,可以随着疏肝解郁化痰而迅速缓解直至治愈。

7. 肾经症状
腰酸背痛,腰脊劳损,椎间盘变形突出,颈椎病,遗精,耳鸣及听力下降,失眠或睡眠质量不高,易于疲劳,记忆下降,进而大脑供血下降,脑容量下降,骨髓容量下降,钙流失与骨质疏松并导致骨折,造血功能下降,全血指标下降,早衰,老年痴呆……

○在肝气占据脾脏之后,将以此为据点并作为跳板向上或向下作进一步侵犯

8. 对于经常生闷气内向性格的人
偏向性格压抑,肝气会顺脾经向下在肚脐左下方形成一个气结,此时会出现肠道症状,小腹胀气,长期莫名其妙地便秘或便溏,大便不畅,或出虚恭。

9. 而对于容易发脾气外向性格的人
肝气往往容易向上侵犯心包。此时患者会出现心脏发紧,并有刺痛感。一般都以为是患上了心脏病,其实是肝气上犯心包,而并非是心脏病。但其严重性在于,这些症状往往会最后发展成真正的心脏病,患者有可能因此而突发“心猝死”。
那些争强好胜、笑傲江湖的武林高手们,往往患有此疾,甚至于因此而命丧黄泉,到最后还是做了一个稀里糊涂送死的“糊涂鬼”。

10. 肝气还可以从脾上犯膻中穴
因膻中是宗气之海,此时宗气的运行将会出现障碍,这又会带来一系列的气机运行的障碍。

11. 肝郁引发的心理症状--焦虑、强迫症状与歇斯底里症状群?

按上文的论述,肝郁会削弱心脏功能,还会引发大脑缺血,当心脑气血供应不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善怒、焦虑,更有甚者会产生强迫性症状及歇斯底里症状群。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说的就是这种精神状态。

○焦虑,就是陷入到一种难以名状、不可自拔的思虑焦急状态。

○强迫性症状:如某人出了门走了一段路,忽然怀疑自己出门时,没有把门锁好。于是急忙回家再将门锁检查一次。 焦虑与强迫症都是自信心缺失的表现,当其极度地发展时,可能会导致神经病。

○洁癖:老是觉得自己的手脏,一天到晚反复洗手。或者是扫地、拖地板,甚至不管地板上何处有一根头发丝也不得安生。……洁癖实际上是上述强迫性症状的一种常见表现。

○歇斯底里突发:长期郁闷的心理应力积累,到一定强度,产生突发性的心理断裂,于是就表现为歇斯底里般,不可自制的突发性发作。

12. 四逆证
这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的。中医的“四末”,就是指双手与双脚。四逆证,指的就是气血不能畅达于四肢,引发的手脚逆冷。
证见天气稍冷,立刻手脚冰冷,但冷不过腕,患者亟欲捂手烘脚取暖。盖因肝主藏血,肝郁后,肝脏气滞血瘀,于是肝血的输布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四逆散主之。笔者经验,与当归四逆汤合用,效果更佳。
同为四逆证,若冷过肘过膝,为丹田元气虚亏,通脉四逆汤主之。当与上证辨别为要。
《伤寒论》三个“四逆”类方,运用得法,则妙不可言。

13. 手掌面分布性红晕、蜘蛛痣、肝掌等--一个普遍存在症状的临床意义
开始阶段,一般是在大小鱼际出现分布性红晕,还有就是在四个手指根部的小丘上面,呈一片片淡淡的晚霞状而浮现。这就是典型的肝郁久郁化火的表现。
此时掌面中心部位反倒呈现白色,为木乘土之象。盖掌面中心部位属脾土,九宫之中,其余八宫均被肝气占领,脾土被困。






若手掌面“离”卦所居部位(按:后天八卦,震东兑西,震,离也。属木,居东方。在掌面上分布,大手指根与食指根部,人纹与地纹相交的三角形区域,属离卦。可参考张延生氏手诊脉图。)出现白色,为肝脏气滞血瘀。若出现青色,即肝脏之真脏色吐露,为肝郁甚,主凶。若在此部位有一根青筋向上面发展,指向中指根部小丘,为既往肝炎史之象。以此诊疾,百发百中。毋需再查肝功能等等,即可确诊。此时,病在气分与血分。
进一步发展,红晕当中出现一粒粒小小的白斑,就是典型的“蜘蛛痣”形象。可能提示脂肪肝、肝硬化前期等等。就是说,肝区出现了器质性病变。
经过治疗,白斑消退,红晕消失,为肝郁渐愈之佳象!

14. 胆结石、胆囊炎--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
在中医脏腑理论中,肝属脏,胆为腑,互为表里。肝气正常地输布于胆腑,是胆气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
一旦发生肝郁之后,肝气有失于畅达而横逆,当肝脏有失于疏泄之时,其所形成的集结性气结,经常也会无情地落到了胆区之上。这时,少阳胆经之气将运行受阻,胆汁也就相应地疏泄不畅,加之肝火烧灼,胆汁将逐渐凝缩而成胆结石症。
又,“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见下文),夫胆囊,其结构呈现筋膜状,按《黄帝内经·素问》,正是肝脏之气所主、所藏。肝郁而失于疏泄之后,一切筋膜之气一概运行受阻,胆囊当然也不例外。
按照笔者“类运算”的概念,举凡与筋膜相关的一切组织结构,均属于此列。如形形色色“胃”系列病变,以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血管”紧张状态,均属此列!

15. 肝郁所涉及的脉象群??
肝郁所对应的脉象是弦脉。弦脉所出现的部位、强度、进退,极具诊断价值。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弦脉往往出现在左手的关尺部位,提示郁证在肝脏与血分。如兼有滑脉,则提示由肝郁引发血瘀。须以疏肝化瘀同治。可以以“加味桃红四物汤”作对治(加“四逆散”构成复方。)
弦脉往往先出现在右手关尺部位,提示肝郁之气侵犯脾胃,木乘土,郁在气分。若兼有滑脉,则提示脾胃有痰症。需要以疏肝理气化痰作对治。阳虚患者可以选择笔者开发的“补气平肝汤”作对治,而阴虚患者则要选择“复方一贯煎”作对治。体现了在调整小循环的五行平衡时,还要兼顾患者的阴阳方面的调整与平衡。
若两手的寸、关、尺部位均出现弦脉,提示气分与血分均已被肝郁之气侵犯,患者将会出现气滞血瘀症状群:气血两亏、气喘乏力、食纳欠佳、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舌边缘齿痕等等。
如上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在长期肝郁后,导致五脏综合气化能力衰败时,出现了糖尿病,这类病人往往会显示该脉象。

随着正确的服药治疗的推进,右手的弦滑脉往往比较容易消退,提示气分的肝郁之气在解开,木乘土之象缓解。后天脾胃气化功能逐步被解放出来,在恢复。长久的肝郁,木乘土,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器质性病变,如胃溃疡、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会引发胃癌。故切不可以弦脉的暂时消退而疏忽大意,而一个长期服药以巩固疗效的过程在所难免。
而血分的调治,则需持续一个阶段,可以持续服用上述“加味桃红四物汤”作对治。

随着气分、血分综合调治的推进,患者的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并获得根治。如高血压的血压降低。首先是舒张压明显地降低,因为以笔者的观点分析,肝郁所对应的弦脉,必应随着肝郁在气分上的化解而化解。弦脉化解之后,微循环的紧张状态亦随之缓解,因而血压的舒张压部分也就很容易地随之而降低。
以笔者的经验,当舒张压降低到80mmHg左右时,患者会出现一个瓶颈,当继续服药,心脑血管微循环之中的瘀积逐步化解,微循环的堵塞被疏通,在收缩压也降低时,舒张压也就会逐步地降低到70mmHg左右。
但是,患者的长期对证服药(丸药)还是在所难免,药量并不需要很大,做到“小剂量,常年服,不间断”,方保无虞。
同时,患者的综合调理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素食或基本素食,合理的运动,保持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晚餐尽量少吃。



孙中山接受自然疗法治愈胃病
孙中山先生早年以特优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雅丽氏医院附属西医学院,毕业后先后于澳门和广州行医两年。

国父孙中山先生自述民国七年,吾曾得饮食之病,即胃不消化之症。原起甚微,常以事忙忽略,渐成重疾,于自行医治,稍愈,仍复从事奔走而忽略之,如是者数之。其后则药石无灵,诋得甚讲卫生,凡坚硬难化之物,皆不入口,所食不出牛奶,粥糜,肉汁等物。初颇觉效,继而食至半年以后,则此等食物亦归无效,而病则日甚,胃痛频来,几无法可治,乃变方法施以外治,用按摩手术以助胃之消化。
此法初施,亦生奇效,而数周后旧病仍发,每发一次,比前更重。
于是更觅按摩手术而兼明医学者,乃得东京高野太吉先生。先生之手术固超越寻常,而又著有《抵抗养生论》一书,其饮食之法,与寻常迥异。
寻常西医饮食之方,皆令病者食易消化之物,而戒坚硬之质,而高野先生之方,则令病者祛除一切肉类及溶化流动之物,如粥糜,牛奶,鸡蛋,肉汁等,而食坚硬之蔬菜,鲜果,务取筋多难化者,以抵抗肠胃,使自发力,以复其自然之本能。
吾初不信之,乃继思吾之服粥糜,牛奶等物,已一连半年,而病终不愈,乃有一试其法之意。又见高野先生之手术,已能愈我顽疾,意更决焉。而先生则曰:手术者,乃一时之疗法,若欲病根断绝,长享健康,非遵我抵抗养生之法不可。

遂从之而行,果得奇效。惟愈后数月,偶一食肉或牛奶,鸡蛋,汤水,茶,酒等物,病又复发。始以为或有他因,不独关于饮食也,其后三、四次皆如此,于是不得不如高野先生之法,戒除一切肉类,牛奶,鸡蛋,汤水,茶,酒,与一切辛辣之品。而每日所食,则硬饭与蔬菜及少许鱼类,而以鲜果代茶水,从此旧病若失,至今两年,食量有加,身体健康胜常,食后不觉积滞,自谓颇有心得,乃反于一己之饮食养生,则忽于微渐,遂生胃病,几于不治。幸得高野先生之抵抗养生病,而积年旧症一旦消除,是实医道中之一大革命也!国父孙中山先生与道地中国正宗传统中医无缘!这也是给崇尚西医者的一记响亮的警钟吧!


[示例]:错划右派,落下怪疾
悟智师,74岁。多年在云居山修苦行。2005年春闻其弟子道力师已证悟佛果,故对密法生起极大信心,以74岁高龄奔赴高原求法修行。因其年轻时曾蒙受错划右派的打击,身心备受摧残,落下一个怪疾,每晚九点之后,左肘关节处胀痛难忍,无法安卧,只能捏着痛处坐到天明,已数十年矣。受病痛折磨,一夜不能安寝,次日精力不济,成为修行大障碍。又以高龄上高原,而置生命安危于不顾,本来心脏功能已经危在旦夕,加之高原缺氧,整天大口喘息不停,如同离水鱼,属高危人群,亟待救治。笔者当时观察其痛处在左肘关节心经循行部位,结合其抑郁致疾的起因,必属肝气侵犯心包,累及心经,病在经,不在脏。又患者年迈兼多年苦行,气血亏损严重,又属阳虚体质,考虑宜扶阳、大补气血、疏通心经,并疏解肝郁数管齐下方能奏效。
方拟《伤寒论》复脉汤、四逆散复方,加红花、丹参加强活血化瘀力量,五剂。于2005年11月初闭关前夕,乘车到县城准备闭关物资时,为其准备五剂。嘱其闭关开始就服用。进入闭关后,各自互不往来。待到刚出关,师令其弟子道亮前来索取药方,说这次这药特得力,服后一切症状涣如冰释。
按:《伤寒论》复脉汤,原来是为脉结代所立。脉结代,按西医说法列入早搏、心律不齐一类,属心脏窦房电脉冲传导阻滞。严重时,就植入起搏器代发电脉冲。而《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气血虚衰,不能相续也。” 西医将人体看做一个机器人。

[示例]:武林夺冠,落难肝郁
钱某,男,50岁,高原修行者。年轻时是国家级武术运动员,曾获全国武术冠军。2007年11月初闭关一周时,感到心脏紧痛彻背,从后背向上牵扯到左肩,因而无法打坐。笔者诊断为离经之肝气所形成的气结致。虽当时异常痛苦,但精气神尚足,体质类型属阴阳均衡型,告曰:还不晚,可治。予《伤寒论》炙甘草汤与四逆散合方有效。后又加四君子汤、生脉饮四方合用效更佳。四君子加四逆散将犯脾之肝气收回肝区,有釜底抽薪之妙。约服十剂诸症缓解,但未彻愈。令以此方做丸药长期服用约500克,不到一年诸症彻愈。他自己说,我们武术运动员的训练目的就是要打倒对方,故瞋心都大,都患有胃病。

[示例]:嗔有多大,痛有多深
圆淳,男,40余岁,高原修行者。长期患胃痛病。他说他爸爸寻花问柳好女色,把家里的钱都糟蹋完了,从来不顾家,更不管他。形成了他自卑、孤独的性格,从小就没有朋友玩。在安庆化校读书时,常常一个人到湖边摸鱼,架起小锅烧来吃。与别人讲话,三句话不对头,就会操起石头砸人家。看过医生30余人,服国产及进口胃药多种,花钱万余元未效。笔者断为肝脾不和,肝气犯脾胃,2003年令其服同仁堂舒肝丸后缓解。后于五台山因心脏紧痛不能打坐而中止闭关。我说是肝气上犯心包所致,肝气不仅犯心包,而且是从脾脏向上兵分三路,另外两路还分别侵犯左肩和膻中。他说:“你怎麽知道得那么清楚?”

[示例]:杀鱼如麻,报在眼前
慈诚,尼众。三十多岁,高原修行者。
2008年有一次听完法散场,我被一位素不相识的尼众叫住了:“我觉得全身非常、非常地难受,心情特郁闷,连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病,你能给我看看吗?”“可以啊!找个背静点的地方看看吧。”观其面色阴沉无华,脉沉细缓。感到她体质就是非常弱,一时也说不出怎么回事。就说:“你跟我去拿点药吃吃看,会不会感到好些。”
来到茅棚后,把刚做的甘露一号令其服下一丸,约两三分钟后药力的气机发动,就来感觉了,说感到头顶、两手、两脚都麻麻刺刺地向外冒气。
笔者问:“这就是业气!你以前是干什么的?”
答:“以前曾嫁给一个捕鱼的,他捕了鱼回来,我就天天杀鱼,十年。”
我说:“可怕可怕,你麻烦大了!你该怎么才能把这个业消掉呢?”
就给了她十多丸药,令她每天服用两丸。两三天后来信说心情特轻松舒畅,身体也轻松多了。

如同朱进忠老中医《难病奇治》中说的,肝郁所引发的病,往往诸多症状盘根错节绞结在一起,有时又很难辨别出典型的症状,形成那种所谓的“说不清,道不白,黏黏糊糊,缠绵难愈”的病。这时候,如果从肝郁的角度着手调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评】佛教认为,杀盗淫三恶业中,以杀业为最重!此种戾气积于体内脏腑经络之中,形成无数极细微之“千千结”,气血经络为之堵塞,往往形成种种难治难愈顽症,是多病乃至折寿之起因。就大而言,杀生之戾气充塞天地之间,是造成地区性爆发战争,相互杀戮,及瘟疫流行蔓延的根本原因!儒家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欲健康长寿者,首当戒杀也!



肝郁三性质与二推论--“一郁永郁”、“累次叠加”

性质1--郁永郁:一旦出现肝郁均不可自消自解,故而导致:
推论一:必须对症服药方能解开(即退磁)。
一般人在生气后,或一人独饮、借酒浇愁,或邀友对斟、倾述衷肠,或游风景名胜、舒畅心怀,几天后好像是心平气和了,就自以为怒气烟消云散,这一般被称作是“宣泄”,岂知怒气的平静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已,其实那股郁气只是就地掩埋、已被深深地被铭刻在肝区,形成了一个郁斑。但话说回来,有宣泄还是比没宣泄要好些。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凡有七情均可抒发,但要有限度。古人说:发乎情,止乎礼。发必中节。
性质2--累次叠加:经由生命的历程,生气次数的增多,肝区的郁斑必然是累次叠加,这是由性质一所必然导致的性质二。
推论二:如果回顾自己从小以来生闷气及发脾气的次数,没有能说得清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债台高筑”。由于肝郁郁斑的顽固性,要想比较干净地“退磁”,就必须终身服药,以抵消逐渐高筑“债台”的负面影响。
性质3--隐藏幕后、行为诡秘:患者主诉往往首先倾向于胃部症状如胃胀气、泛酸、胃溃疡等,或心脏症状,或头部症状,或肺部症状如易于感冒、气管炎,等等,但这些仅仅是巨大冰山浮现在水面的小小一角,冰山主体却隐藏在水面之下,而不被人注意的。连医师也往往难以察觉,这已为无数的病例所证实。
古云:“严于责己,宽于待人”是避免摩擦的良药。迁怒于人,既伤害了别人,也有损于自己。孟子曰:“吾善养吾之浩然之气”。



从肝郁到老年病--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的必要条件
⑴ 中医气化理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中医气化论是中医所独具的理论,也是中医与西医的分水岭之一。
中医认为五脏都具有气化功能,而脾脏的气化功能尤为重要。脾“主运化”,指的是饮食水谷物之精华,首先要经过脾脏的气化,然后综合其它内脏的气化作用之后,气化为一种不可见的精微物质,再经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例如,在吃了粥之后,能较快地感到手脚皮肤温热,这就是经过脾的气化作用,谷物化为“谷气”而输布到全身的感受。
“气”至今为止超然物外,中医将“气”初步分为两种类型:营(又称荣)气与卫气。

○营气与卫气
营气由水谷物精微中的精粹所气化生成。是血脉中富含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营气行于脉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偕而行,一阴一阳,营气行于经脉之中,卫气行于经脉之外,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营气的生理功能有:
其一是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之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
其二是营养全身。营气循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提供营养物质。流行于中则滋养五脏六腑,散布于外则浇灌皮毛筋骨。
卫气有“护卫”、“保卫”之意。由于它具有保护机体不受外邪侵犯的作用,故称为卫气。
脾虚会导致营卫二气均虚。营气虚者表现为唇、面及两手掌无血色,舌质淡白;卫气虚者易于反复感冒,缺乏、严重时甚至可以没有丝毫的抵抗力。
当人的脏腑综合气化功能正常,饮食物就能被完善彻底地气化为营卫二气,富含营气的血液富有活力、滋养力和推动力,同时血脉也会长期处于清利状态,就能保持生命力的旺盛。当气化功能失常之后,血脉中营气的含量低下,加之饮食物气化的半代谢谢产物壅塞于血脉之中,造成血脉粘稠度高,而且推动无力,生命力呈现低下状态。

○水喻--五种血脉
第一种水(超健康态)——高山悬崖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飞奔着、跳跃着,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彻骨般的清澈,如旭日东升,喷薄向上。这就是真正得到禅修和修炼气脉秘诀的人,并能如法修炼者所拥有的“水”,这种人吃下去的营养物几乎全部气化为“气态物”,说血脉清利流畅还远远不够,是轻灵之气如“风驰电掣”般运行,匪夷所思。有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向东不回头。
第二种水(健康态)——陡坡流泉之水:清澈见底,充满活力,流速甚高。这种水孩童时都曾拥有过,即所谓的纯阳之体。
第三种水(亚健康态)——长江流出三峡之水:流速减缓,水流发浑,泥沙出现,略有沉积但还不至于堵塞。这是多数常人的状态。
第四种水(亚亚健康态)——现代的黄河水:大量夹带泥沙,泥沙沉积,河床淤积抬高,时有破堤危险。这时血液趋向浑浊,痰湿痰浊出现,高血压血脂症前期的状况。
第五种水(病态)——阴沟水:流动困难,各种污秽沉积发臭,毒素弥漫。经常需要人工疏通清理才不至于完全堵塞。对应于高血压后期,糖尿病出现,癌症酝酿期。

○精华与糟粕--白菜豆腐保平安
吃进去的饮食物会有两条去路,五脏综合气化功能正常时,就能正常地气化为营气;当五脏气化能力不足时,就部分地滞留为半代谢谢产物——痰湿、痰浊等等重浊物质,这些“糟粕与垃圾”随血液流动,无处不到,慢慢地沉积在心脑血管之中。
可怕的是,当血液中出现痰浊痰湿时,往往会先期于高血脂症很多年,从西医血项化验指标很难得到反映,从而耽搁早期最佳防治期。
可喜的是,痰湿痰浊的出现,可以完全同步地从中医“滑脉”的概念上明确地得到反映,从而提供早期防治的可能。

⑵ 中医气血理论……气行血,血载气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顷,补泻奈何?”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而血能载气、养气,但不能生出气。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

气与血,气占主导地位,血是气的基础。
也就是说,血的运行要靠气来推动。气虚之后,推动力不够了,就会造成气滞血瘀。长期的气滞血瘀,慢慢就会形成有形的瘀块,再发展成瘤。又由于瘀块处气血循环差,毒素无法排出而长期积累,最后才会恶化成癌症。笔者发现,从气虚发展到有形的实质性病变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还要区分两个概念:“郁”是指的由肝郁而导致的气机失调,属于气分。“瘀”是指气机失调所引起的血液流通出现了障碍,所形成的瘀滞,属于血分。

⑶ 从肝郁到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及血管硬化等
在肝郁所引发的一系列五脏功能协调失衡之后,五脏的气化功能全部都受到干扰与削弱,于是才会出现了各种各样气化不彻底的物质,如痰浊、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等的超标,其中胆固醇的代谢谢还直接与肝脏有关。一般认为,胆固醇偏高的人控制其饮食摄入就可以控制其指标,岂知就算完全吃素,胆固醇指标还是会偏高,因为肝脏本身具有合成胆固醇的作用。在肝郁发生后,肝脏本身首先会气滞血瘀,导致其气化功能受阻,胆固醇的代谢谢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就会出现内源性胆固醇。



肝郁及弦脉与胆固醇长期偏高引发高血压的机制:

○第一方面:功能性高血压与《黄帝内经·素问》的“脉萎”与“筋萎”
⑴ 血管动力学分析——笔者认为弦脉直接对应着血管的紧张僵直化5455:心脏是依靠不断交替地收缩与舒张的搏动来推动血液运行的,心脏处于收缩状态和舒张状态时所测得的血压分别对应收缩压与舒张压。我们想象一个富于弹性的血管系统,一定是柔软的,具有适度的弹力与张力。当心脏收缩时,血管一定会相应地有所舒张;而当心脏舒张时,血管一定会相应地收缩,也就是说,一个富于弹性的血管系统的舒张与收缩这种脉动,恰恰与心脏的舒张与收缩的脉动是反相的。血管系统与心脏的反相运动,在心脏收缩时会抵消收缩压;而当心脏舒张时会通过血管的弹性效应,而迅速释放先前心脏收缩时所传递给循环系统的弹性能量贮备,即以血压为标志的能量。亦即弹性的血管系统对血压起到缓冲作用。当血管处于紧张僵直缺乏弹性的状态时,因会血管缺乏弹性,造成不能相应于心脏的脉动而反相脉动,缓冲作用降低,是造成血压提升的一个极其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脉应象:肝脉弦。”就是说肝郁所对应的脉象是“弦脉”,一种摁上去像琴弦一样绷紧的脉,这意味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与僵直”。这种紧张虽然是在手腕处的动脉被发现的,但必然会从大血管遍及到全身所有的微循环,乃至一切与血循环相关的系统。紧张就必然缺乏弹性,从而直接会导致舒张压与收缩压的升高,而且对舒张压的影响更大。

笔者在给患者服用具有疏肝成份的中药后,消退了部分弦脉,就可以明显地降低舒张压,而对收缩压的调整效果开始并不明显。(参考本文病例华某服药前后血压的测量值,服药后舒张压从90mmHg较快地降到70mmHg,收缩压无明显变化。)说明影响到收缩压的增高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这在下文中即将讨论。
弦脉所导致的血管僵硬是功能性的,故服药消除弦脉就能明显地降低收缩压。

笔者2007年从雪域高原回内地沿途考察中,发现在众多的老年朋友中,高血压病(也包括“三高症”)极其广泛地存在,极大地威胁着这个人群的健康及存活质量,于是就开始着手研究相关问题。而此前笔者以纯粹中医的立场为出发点,多年来已持续性系统地研究了肝郁所引发的一系列亚健康状态,以此为基础而转入到对三高症的研究,并很快地得出三高症与肝郁存在着直接相关的认识。

这个相关逻辑链条是这样推导并建立的:
① 按照传统的中医基本理论,肝郁在脉象方面就是对应弦脉,已如上述,中医从《黄帝内经·素问》以来就被认可。而从切脉对于血管状态的直接感知,弦脉就是对应于一种沿着血管纵向张力增加的脉象,而血管张力增加就意味着其弹性的降低,僵直度的增高。(不能与“血管硬化”的概念等同。)
② 按中医从传统《难经》“独取寸口”到现代所公认的切脉方式,是在两手腕桡动脉处切脉。
③ 再按全息理论,或者从肝藏血,而血管亦为藏血之器。既然寸口表现的脉象是“弦脉”,也能推出凡有血管之处,全身所有的大小血管一概都处于弦脉状态。
④ 因而心脑等处的周边毛细血管和微循环同样处于弦脉状态,也就是弹性的缺损。而周边血管弹性的缺损必然会促使血压的升高。
⑤ 于是笔者开始思考,中医的“弦脉”的概念,将会对应于西医的一个什么概念?我很快猜测到,西医极有可能会将这种状态认为是“痉挛”。于是笔者立即开始查阅西医的资料,不出所料,在西医的相关资料中,的确是称之为“痉挛”,相关文献资料已给出在本条脚注之中。
然而,这个“痉挛”的概念绝非西医的专利。正如上文所引《素问·萎论》所述:“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其实就对应着《内经》中的“脉萎”与“筋萎”的一种综合症。而“筋急而挛”这话,其实就是说的“筋膜绷得太紧时,就会发生痉挛”,而血管仅看其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而言,不就是“筋膜”样的组织吗?
⑥ 再返回中医立场,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治疗高血压的核心问题于是就归结到如何解除肝郁,从而解除弦脉产生的根源。而从西医的角度理解,就是消除血管的痉挛状态。但是相比较之下,中医解肝郁的理论完善,处方药物手段等非常之多,具有可逆性强,容易见效,效果稳定,且无副作用等项优势;而西医的解痉挛的手段与药物就比较缺乏,一般还都存在着药物毒性。中医对西医而言,存在着极大的优势。
⑦ 笔者进而推测解肝郁对降低舒张压的作用应当比较明显,后来在给患者服药后,已被实测血压的数值所证实。舒张压明显地可从90mmHg降到70mmHg。
⑧ 由于中医的肝郁概念是个可逆性的概念,有肝郁的存在就有解除肝郁的理论与方法。从中医理论看,肝郁是发生在气分的问题,解除肝郁就要从气分的调治入手,气分问题的解决,相对于血分问题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就更具有明显的可逆性,故笔者把该因素列入到“功能性高血压”的范围。
⑨ 再参考1964修订后的高血压标准,完全以收缩压作为衡量的标准,故控制与降低舒张压就成为治疗高血压病的第一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到此为止,这个关键正好可以通过中医的肝郁理论予以完善妥善的解决。
无疑,这是高血压病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的突破!所剩余的问题就是增加临床病例的服药观察试验。

⑵ 红血球的弹性降低:肝郁所引发的紧张遍及整个血循环系统。除了血管,还直接影响到红血球的弹性变形能力。红血球随着血液流动时,在大血管中呈现圆饼形状,而在红血球通过微循环时,这个圆饼必须要卷成圆筒状才能通过。在肝郁导致弦脉时,一方面会引发微循环的血管弹性降低,另一方面则造成红血球细胞膜的紧张僵硬状态,从而导致其弹性变形能力降低,这就使红血球通过微循环的困难大大加剧,而被堵塞在微循环之中的危险性激增。

⑶ 肝郁会引发肝阳上亢,“气为血之帅”,上亢的肝气能直接拉动血压上升。

○第二方面:器质性改变引发的高血压
⑷ 末梢循环血管堵塞受阻:这些半代谢谢产物归于中医概念上的“痰”,反之并不成立,中医“痰”的概念远为广泛,不少从脉象反映出体内多痰浊,但检查血项胆固醇等指标并不高。有些人血压升高多年后,慢慢才出现了血脂胆固醇等指标升高。但是,胆固醇等项指标升高后,就会造成血压的顽固性升高。
毋庸置疑,胆固醇之类随着血循环必然要进入毛细血管乃至微循环这些末梢循环并沉积在其中,其中一部分末梢循环必然受阻。因为心脑的供血量相对比身体其它部分大得多,故胆固醇等脂类物质被血循环携带进入心脑末梢循环的几率也就大得多,故其沉积的几率相应也大得多,故心脑末梢循环就更容易受阻。但心脑组织细胞对氧及其它养分的需求并未因此而降低,为了保证心脑组织的正常工作,心脏必须提高收缩力,以求加大对心脑组织的供血,这就必然引起了血压的提升,而且主要是提升了收缩压。
⑸ 血粘度增高:痰浊及胆固醇之类固态、半固态物指标的升高,会提高血液的粘稠性,血流的阻力必然增加,于是心脏也不得不加大收缩力,也会提升血压。
⑹ 胆固醇沉积引发血管硬化:胆固醇会慢慢地在血管壁上沉积,而引起血管壁硬化。现在用B超很容易在颈动脉血管壁上发现沉积所形成的斑块。那毛细血管同样也会形成沉积,也会引起硬化。硬化的血管当然缺乏弹性,于是就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硬化对收缩压的影响较大。
⑺ 微循环波涛式灌注功能降低:大概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修瑞娟在美国作访问学者期间发现,在显微镜下观察活体的甲皱微循环,微血管对血液有一种“波涛式的灌注”功能,血管本身能一浪推一浪地推动着血液前进。换句话说,血液循环的动力绝不仅仅是来自于心脏的推动。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说明了血管本身直接参与了血液的推动作用。《内经》说:“(心)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就是说,“心”的功能分作“在体”与“在脏”两方面,“在脏”之心是那颗人们直接感受得到的活泼跳动的心;而“在脉”之心绝非仅仅是指静态的消极的肉眼可见的血管,似乎仅仅是起着类似于输送管道的作用,反之它同样也是活泼跳动积极地参与着推动着血液的循环。修瑞娟是用科学仪器证实了先圣的论断。笔者推测这种“波涛式灌注”的直接推动力就是真气。肝郁造成的气虚,导致的真气虚亏,微循环的推动力降低,因而心脏就不得不加大推动力,从而导致血压的升高。
(按西医的认识,心脏不过是个推动液体的水泵,血管是输送液体的管道,心脏的作用不过是推动着血液这种液体在管道中不断循环的一个机械体。这是几百年前西方世界的哈维发现血循环之后,西医对血循环的认识。所以说西医是机械论,中医是有机论。)

○第三方面:内分泌、遗传与天癸
⑻ 通过内分泌影响血压: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出现脸红发热、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应急反应,此时脑垂体激素分泌增上,通过脑垂体——肾上腺轴,引起肾上腺皮质素分泌的增高,而激发血压的升高等应激反应。心脑供血不足时也会出现类似机制引起血压升高。
⑼ 家族遗传史所致: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其高血压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患病倾向大于无遗传史者。但一般出现在更年期之后,按中医理论来说,是天癸断绝之后。天癸这个生物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前,天癸通过某种机制制约着不良倾向。
⑽ 这一点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天癸衰竭所致:按《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的论述,人的先天之本是由天癸所决定的。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天癸,也就是人体的真阴真阳渐渐趋向于衰竭,从而导致血项指标的提升。这将在后续章节“揭秘天癸”中详加讨论,在此按下不表。
以上诸多因素联合作用的后果可想而知,必然一致地指向血管硬化与高血压,而心与脑组织是其中两个最危险区域。其它器官同样也会受害,如眼底血管也会硬化,严重时还会出血。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初步地将血压能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条件归纳于下:
从表面层次来说,平和的心态、富有弹性的动脉系统、末梢循环通透性良好、血液清澈并且低粘度;从根本的层次来说是人体真阴真阳保持一个基本量,并且二者之间还能保持相对平衡关系,是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的必要条件56。

肝郁还能导致糖代谢谢障碍形成糖尿病,脂肪代谢谢障碍形成脂肪肝或脂肪的过度积累,钙代谢谢失常造成钙流失和骨质疏松(要通过补肾而根治)……
我估计还有一系列的代谢谢障碍未被注意、重视或发现。如氧的吸收代谢谢障碍,会导致血液中氧的含量降低,氧的利用率降低,而二氧化碳的血含量偏高等等。
所有的代谢谢障碍在中医都可归结为五脏的气化功能障碍,其表面的原因是真气虚亏,其深层的根源是肝郁所导致的五脏平衡失衡。反之当然也成立,就是说调整了五脏的平衡这个基本面,也就从根本上能消除五脏气化功能的障碍。肝郁对人机体的危害大矣哉!是故必须要对肝郁进行纠正。
 

附件

  • 43.5 KB 查看: 69
  • 27.8 KB 查看: 89
  • 22.1 KB 查看: 78
第二章 人为干预大小循环

§1、小循环调整--巧解连环套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之篇首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语开治未病思想之先河,后由医圣张仲景具体化为肝脾之传变。

⑴ 直折其势--压服、压服,压而不服
用舒肝丸之类的中药直接折服旺盛的肝气,但一类药多属香燥之品,虽也能迅速折服肝气而奏一时之效,但同时也会伤肝阴,若连续长期服用,被伤阴的肝气会更旺,还必然会来犯脾。就是“中工”的方法,“惟治肝也”。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此法属于“泻法”,将亢盛的肝气视作无用之物,泻出体外,这必然在治疗的同时也给身体带来一定的损失。

⑵ 顺调其性-- 调和斡旋,刚柔并济;○夫兵者,不祥之器。不战而胜者,上。
在人体气机调整之中,中土为医家首重,中土者,脾土也。脾土既是重灾区,亦为用“兵”之地。兵戎相见,两败俱伤,莫如化干戈为玉帛。
肝为刚藏,最为专横霸道之气。脾土,中和之气;肺为娇脏,其气常虚,均不堪一击。首当实脾。但肝已犯脾,中土沦陷,仅赖实脾一策,为时晚矣!
按系统论观点,凡解决系统问题,此上工之法,须诸法兼施,方保万全:
⑴ 扶弱抑强:扶助处于劣势之脾土,以抵御亢盛之肝气。
⑵ 调和斡旋:调和肝脾,斡旋其中。增强脾土,迫肝收兵。
⑶ 教而不诛,顺调其性:循循善诱,渐纳入轨。老子曰: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⑷ 柔中蕴刚,刚柔相济;涵养其性,避其锋芒;摇其根基,收敛其炎。
⑸ 迂回包抄,钳制其势;培土生金,扶金克木;滋水涵木,以消其焰。

古云:“大盗不抄干戈。”今我行王者之道,何须持干戈以对?

⑴ 以实脾为第一:方用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加强脾土实力,使肝气不得来犯。为君方,正面抵御之策。
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加陈皮理气消滞健脾和中,有痰者加半夏,并能降逆止呕,即成六君子。

⑵ 调和肝脾第二:方取《伤寒论》四逆散,为臣一方,调和斡旋于肝脾之间。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柴胡条达肝气,白芍性酸归肝,以敛肝气,可将侵犯到脾脏的肝气收回,使之改邪归正。且养肝阴肝血而柔肝。犯脾之肝气已成气结,以枳实破之,不得立脚。陈士铎《本草新编》论“枳壳枳实”条下曰:有排山倒海之力,破肝气,非其莫属。甘草味甜入脾补脾之气,并调和诸药。四逆散,归于和法。特点是,肝脾同治,气血并调。

⑶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第三:选《伤寒论》当归四逆汤,为臣二方。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细辛、木通。久寒可加吴茱萸、干姜,即成《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对肝郁所致手脚逆冷而不过膝者特效。(按:现发现关木通可能会引起少数敏感者的肾衰,不用也行。)主要对治血虚脉道失充,寒凝血脉涩滞的病机要点。长期肝郁,必导致肝血虚与血滞并存,并易与久寒之气相交织在一起,形成盘根错节的顽症,以此方可做彻底对治。此方特别重视以通为用,桂枝、细辛均属温通药,木通性寒可略去不用。本方立足于调制肝经本身,与上两方合用则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其中吴茱萸、生姜、大枣、人参为《伤寒论》吴茱萸汤。吴茱萸这药大有讲究,以后尚作专论。

⑷ 培土生金侧面迂缓钳制第四:同样是用四君子,因为健脾药同时又是补气药。肺金的力量加强后,就可以从侧面钳制肝气的亢盛。
三方合用可称为“补气平肝汤”: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柴胡、白芍、枳实、当归、桂枝、大枣、炙甘草、细辛等。

为增强效用,还可加进以下诸药:
制香附:疏肝理气。《本草纲目》:“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陈士铎《本草新编》:“解郁之圣药。”
山药:健脾补气,补肾生津。
莱菔子:利气,增强化痰力量。
木香:行气、调中、降气,解郁。
青皮:配合陈皮,疏肝破气解郁。
枳壳:配合枳实,破滞气消积滞、化痰除痞。本草纲目云: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用于此,对肝郁所致大便不通,殊效。
由此,构成一个气血并调兼通、破立兼用。既首重气分的破立疏导,又兼顾血分的充养贯通。

【禁忌】阴虚有火者慎用。若用,可另外配合滋阴剂服用。对于阴虚甚者,还可以采用一贯煎加味。


§2、大循环调整-- “牵一发而动全局”与“动全局以制一发”--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⑴ 心脉的调整
在补气平肝汤中加入红花、丹参。因为肝脏的气血长期不按正途运行,心脏得不到气血滋养,心脉自然不会通畅。红花、丹参同时入心肝二经,故此二药可将肝气从肝经引入心经,并能贯通心经。这个药方能根本解决心脏供血不佳的情况,对心区紧痛者有极好的调整作用,且无任何副作用。

⑵ 肾水的调整
一般,熟地是首选之药。而细致讨论起来就比较复杂,要看人的体质而定。主要要看一个人肾阴、肾阳的先天禀赋情况。此后再做细致讨论。
在完成了对心与肾的调整后,五行五脏大循环的调整已告完成。在临床使用中可灵活掌握,可先调整小循环,再调整大循环;也可一天之中大小循环同时调整。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造业容易,消业难上加难!“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示例]:中风根于少年,现于老年
次仁晋美,男,50岁,藏族,高原修行者,是我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未曾上过小学,仅凭字典自学,讲一口流利汉语,还能写不少汉字。故我凡给藏族看病,必请他担任“通司”(翻译)。
他2005年曾患轻度中风。2008年春充当翻译陪同别人到苏州看病,遇到百年不遇的大雪受寒,气管炎复发,在我处服汤药治愈。示我以苏州某中医院各种西医检查手段检查结果,各血项指标、X光透视、彩超图片等等,林林总总,应有尽有,仅查出肝区有一小块囊肿,其余一切正常。但我知道他体内寒痰瘀积,已经盘根错节!颇具讽刺的是,现代中医院居然都配备有精良的现代检查仪器,医师但凭仪器检查,不再诊脉,恐怕也不会诊脉,就可以开出种种的中成药。这就是现代典型中医之面面观!
2009年初出关前后右手手腕处肿痛剧烈,我分析是以前气管炎治未彻底,有肺门处的痰湿被推向手腕处。故拟方驱寒化痰,服有效。但脉诊发现肺胃肾寒仍重,询问起因。对曰:他家因成份高,在文革时被迫替生产队放牛,当时年仅10岁,风里来雨里去,风餐露宿。有一年从秋天一直咳嗽到春天。放牛在山上常年吃冷水拌糌粑。天一下雨,衣裤鞋全湿透。年轻时皈依佛门,作绕神山修行数月,披盖垫俱失,寒冬腊月,露天跏趺通宵达旦,受寒无数,体内阴寒盘根错节。平素亦畏寒。
脉:弦紧沉细滑,提示肝郁,肝脾不和,阳虚里寒,有痰,重症脾肾阳虚类型。

方取四君子、四逆散、通脉四逆汤,加桔梗陈皮,驱脾肺及下焦寒,重用附子30克。三剂。当服到一剂半时,突不思饮食,有呕吐感,少量饮水立即吐出。告知曰:不思饮食是好事,脾胃需要调整自然就不想吃饭,三四天不吃饭不要紧。如此停食到第三天半夜12点多,突恶心呕吐,呕吐五次,吐出大量如浓茶色的粘痰液,吐后仍不思饮食。往我询因,对曰:“恭喜,恭喜!你的病根终于拔出来了!当继续服药。”到第四天子夜又腹泻五六次,泻出粘痰液。次日可以少量进食,嘱少量食粥。同时继续服药,第三剂附子加到50克。三剂服毕后精神大为好转,连同手腕处肿痛一并消退,他说,看来肺胃之寒与手腕的肿痛是连在一起的。但寒仍未驱尽,又予三剂收尾,并嘱长期服用丸药以保无恙。
闭关中,曾因手腕疼痛剧烈,找藏医高手治疗,以放血疗法对治,放出不到10毫升黑色粘稠血液。藏医说,放血对身体伤害甚大,一次只能放一点点,不能多。放血之后,痛减,但身体倍感疲敝。数日后,肿痛复剧,又于藏医处复诊。藏医不敢放血,以瘢痕灸对治。在手腕处烫起一圈六七个疤痕,治后痛减,但红肿未消尽。

三年前中风时另由一位中医给补阳还五汤对治,但服后强烈眩晕,不能站立而停服。这次服药后大吐大泻一场,这痰就是病根。前次中风就是这痰所致,但因痰比较清,堵塞大脑血管不算严重,故轻度中风(类中风或中风先兆)。而痰的来源是因肝脾不和,饮食气化障碍,加之脾肺肾寒,大大降低了脏腑气化功能,痰饮就会更为严重。痰随血行,无处不到,进入大脑就引起了中风。补阳还五汤的确是治疗脑中风的药方,作用是打通,但无消痰作用,用在这儿是治标不治本。而手腕剧痛,也属寒痰所致,用补气平肝汤对治,脾肝肾功能提升后,自然寒痰两驱,标本兼治。

【按语】一、举凡久远顽疾,须医患双方因缘投合,且患者不惧服药之中必然要经历的剧烈反应,具有百折不回的信心,方有拔除病根之希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气偕药力攻入病灶才能出现病灶的剧烈反应,既是服药中的之证明,也是病情行将好转之佳兆,黎明前的黑暗。治必求本,正气扶起,阴邪自去。不用攻泻,自然从吐泻而去。

通过该病例笔者发现了一种可逆转的轻度中风的类型(类中风或中风先兆)是由痰浊堵塞脑血管所致,中医所说的痰是一种病理产物,但又是引发中风的病因,痰可以滞留堵塞在脑血管中引起中风,但是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而颈动脉斑块脱落后随血液进入脑血管所造成的中风难以逆转。不一定中风必定是脑血栓所致。由痰浊引发类中风的情况颇为多见。

古代中医早就发现了广义的“痰”是一种粘稠的半代谢谢产物,并提出“痰随血行,无处不到”,“怪病多痰”。并认为保持血脉的“清利”非常重要。“清”就是血液要清爽,“利”就是血脉运行要流利。血脉的流动如果不清利,血粘度高、阻力大、流动困难,就容易发生堵塞,堵塞在脑就造成脑梗塞,堵塞在心脏就形成心肌梗塞。在用脉诊诊断血粘度方面,一般认为痰与滑脉对应,但我通过实践发现有一种脉象是,血液粘度大,在血管中难于被推动,趋向于停滞,将其命名为“滞脉”。

第三章 再说五行
§1、五行(xing)对应着五种运动着的气
肝属木,方位在东,旺于春,属少阳之气,温,主升。
心属火,方位在南,旺于夏,属老阳之气。热,到顶。
肺属金,方位在西,旺于秋,属少阴之气,凉,主降。
肾属水,方位在北,旺于冬,属老阴之气。更凉,主藏。
脾属土,位居中土,旺于四季,属中和之气,其它的四种气都靠脾土之气从中斡旋方能调和。

从脉象分析,必须同时具备“胃神根”三者方佳。在脉象之中凡是显示出一种悠悠扬扬、缓和舒展之景象,叫“得胃脉”。病家虽稍有凶险,但意味着预后良好。但是这个“胃脉”指的是脉的总体之象,而绝不是仅仅指“右关”部位啊!这就意味着这个“胃脉”是贯穿全身总体、融合五脏六腑四肢百脉的脉象!而这个恰恰就凸显出脾胃中土之气调和斡旋于上下一身之妙用。
晨,太阳在东方上升,属少阳之气,体内肝气的上升趋势占主导,肝气是一种温温的上升之气,有较强的活动力散发力。中午太阳升到顶,温度最高,故心火旺。
阳极而生阴,过了正午之后太阳开始下降,人的气机也随之下降。傍晚太阳降到西方,肺气的下降趋势占主导,肺气是一种凉凉的下降之气,有较强的下降收敛力。子夜太阳降到底,温度最低,对应于阳气收敛藏闭于肾,肾气旺。
阴极而生阳,子时人体阳气开始升发。在一天之中人的气机就是这样随着天地太阳的运转而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动。

一年之中,肝旺于春,故气机升发活动占主导地位。肺旺于秋,故气机下降收敛占主导地位。肾气旺于冬天,故气机内收入骨入髓。

⑴ 太极图与周期性运动--木火相生与金水相生
五脏之气在体内的运行并不是各有其轨道、各行其是,而是呈现弥散混元状态,即无论取体内任一微元点,其中都完整包含有五脏之气。但是在上焦心气的比例会大些,在下焦肾气的比例会大些;在清晨肝气的上升趋势占主导,而在傍晚肺气的下降趋势占主导。
太极图左半边主升,是“木火相生”;太极图右半边主降,属于“金水相生”。 而脾土之气与其它四种气融合为一,并从中斡旋。
⑵ 肝郁性质之四:集中分布与遍及全身的弥漫性分布并存
一旦出现了肝郁之后,肝气郁滞所导致的气机郁滞就会在体内形成大大小小的“千千结”,可显现两种形态的分布:
○在某一个或几个集中部位会形成较大的、可能被患者本人感觉到的郁滞气结。这种气结会造成某个器官的病变。如气结落到胆囊,就会造成胆囊炎或胆结石。如气结落在心包,就会造成心脏紧痛,或急性阵发性心绞痛。如气结落到肝脏,就会形成肝囊肿。若落到了胰脏,就会造成胰脏病变和糖尿病。
○此外,还会呈现全身性无量数的弥漫性分布的微型气结,这种郁滞气结一旦出现,由于气为血之帅,就立刻会导致微循环血液流动的瘀滞及障碍,所以就会在末梢微循环中形成无数微小的血瘀块,从而影响到相关脏器的功能,而机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在发生在末梢微循环的代谢谢交换之中。这恐怕以心脏和大脑为最甚。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往往听到人们说气得头痛,更有甚者是“气得昏过去”。

§2、肝对脾胃的影响--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中医认为肝的一个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⑴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无不出入,无不升降……中医健康态必要条件之二
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人体是一个气机不断升降出入的有机整体,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条畅,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条达、舒畅,既不抑郁,也不亢奋,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经络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
教科书上,都被解释作“调畅气机”。
原来,这个与《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的说法大有干系。

肝主疏泄之所以能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条畅,肝气对全身气机起到了某种“保驾护航”的保镖作用。“气生血,血载气”。肝血承载着全身的气机,就是一个载体!当血液的运行出现了故障,气机自然也就紧跟着堵塞!首先有“气滞而致血瘀”,再返回来“血瘀加剧气滞”,如此往复循环,遂形成了又一个恶性循环!
昔日在某个行家里手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说法,记忆犹新:“肝经踞十二经之首,肝经一开,十二经脉俱开;肝经一闭,十二经脉俱闭。”聊备一说。
一般医家往往重视于“气生血”,而忽略于“血载气”,致使疗效差强人意。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较容易理解。

肝气可以使全身的气血均衡的运行,起着“疏散、疏布”的作用。肝藏血,血载气。血脉运行正常,血无处不到,气的正常输布同时也就得到了保证,气与血总是这样保持着相互相成的作用。

○“乙癸同源”揭秘
“乙癸同源”,“乙”指的是“乙木”,甲木属阳木,乙木属阴木。肝藏血,属阴脏。故以“乙木”相称。“壬癸”之中,“壬”属阳水,“癸”属阴水。“癸水”是肾精之水属阴。这个“癸水”也全赖“乙木”运载而到达全身!肝脏发生气滞血瘀之后,就连肾水的输布也会受到阻碍,这个可能是古往今来许多医家所忽略之处。只知道补肾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乙木”这个运载工具的修理与维护!

五行生克处于均衡状态时,“肝”的主要作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排泄。肝经是体内浊气排泄的主通道(不是唯一通道),体内经过新陈代谢谢之后的浊气,一定会顺着肝经向下面“排泄”,是浊气、病气,佛家的“业气”。在医院的危重病区的病房及过道里,以及癌症病区,都漂浮着、游荡着这种浊气、病气、业气。

在肝郁发生之后,肝经欠缺通畅,排泄浊气的通道被削弱,甚至堵塞,于是浊气、病气、业气在体内日积月累,身体就会出现大乱子!
因肝郁而造成肝经的堵塞,所造成排泄功能的障碍,返回来必然又会加剧血瘀的程度,出现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五行生克失常之后,肝气独亢,疏泄功能过极,会导致元气的泄漏。故而,肝郁之人,总会兼有气虚症状,除去“木乘土”脾土受抑的因素外,这是不容忽略的重大因素。无论怎么补气,总是补不上来。就像是漏了气的轮胎!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一旦遭到抑郁之后,条达之性顿失,但是“将军”的那股能量总还要体现出来,就表现为一股“霸王”之气,在体内目空一切、横冲直闯、横行霸道。首先,就会出现“木乘土”。

《血症论》也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实际上已经给出了许多疑难杂症的对治治则,如癌症。笔者坚信,攻破这一医学难题的,非中医莫属!

⑵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健运脾胃与木旺乘土
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极重要环节,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而肝的疏泄功能,又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是脾胃能保持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不仅能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sun)泄;而且还能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前者称做肝气犯脾,后者称做肝气犯胃。两者可统称为“木旺乘土”。

肝气郁结,还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疸和胆结石等症。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结必然导致胆气不畅。所以《素问》说:“木得土而达”。

⑶ 调畅情志-- 肝失疏泄和情志异常的互动结果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舒畅,则人的气机舒畅,气血调和,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气和志达。反之,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就会引起两个方面的精神活动异常:一种是肝气升发不足,疏泄不及,气机不畅,可见抑郁寡欢,多愁善感等;二是肝气升发过亢,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等,甚则因肝阳上亢而拉动血压急性升高,这种急性发作性高血压也并非罕见。

肝失疏泄而致情志异常,称之为因病致郁。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郁致病。两者加剧了肝郁反复增上,导致了肝郁者必然深陷于肝郁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佛教名词--轮回,是体外轮回在体内所投射的阴影。在吾人超越到解脱的彼岸之前,轮回将如影随形般地无时不刻的伴随着。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四法印中的真理之--有漏皆苦。
 
第四章 十字形死局与垂直方向调整
§1、肝郁与关格
肝气旺时会横逆而克脾,有的人能明显地感觉到从右肋下肝区到左肋下有一股气明显横撑在那里,清代名医傅青主在其名著《傅青主男女科》称之为 “关格”,而且说“关格最为难治”。 (傅认为关格的危害是:“怒气伤肝而肝气冲于胃口之间,肾气不得上行,肺气不得下行,而成此症。治以开郁为主。”

“关”字是指肝气横于肝脾之间,影响了阴阳气机上下正常的交会与运动,像一道无形的关卡一样,故名。“格”是指阴阳气机相互格拒。《内经·素问》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2、肝郁导致肝气强而肺气肾气弱心火浮于头部……十字形死局
肝郁的结果会导致肝气旺而肺气弱。若肝气与肺气之间的平衡失调,就会导致气机上升与下降之间平衡的失调。于是人体的整体气机就会失衡,“气为血之帅”,长期作用的结果,必然带动血的上升,从而又会导致血压升高。中医认为血压高的一个原因就叫“肝阳上亢”。久而久之,肝阳上亢必然会造成血壅于脑部,从而脑血流不畅,这也是引发脑血管意外及中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故肝阳上亢时要注意用一些收敛性的、引导气血下降药是非常重要的,如五味子、木香、牛膝、降香等等。
肝郁还间接导致了肾阴不足,肾水不足以克制心火,心火将偏旺,中医称之为心肾不交,导致心火浮于上。入夜之后人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而不能入眠。

如果心火浮于头部,人的热力中心就处于头部,而下焦的肾水失去了热力源,不能蒸腾上升,整个身体的气机循环就会失去动力。此时又往往会有肝气横逆所形成的关格,像一道无形的关卡横卡在人体的中部,阻碍了气机上下升降的正常运动。
肾水性凉属阴,为“阴精”,肾水依赖肾阳之气与心火之阳气共同加热作用,方能蒸腾升发,循督脉上升而入脑滋养脑府。如果处于心肾不交的状态,阴精缺乏阳气加热蒸腾,积累于下焦,就是遗精。

§3、关格与火不归元的综合调整
开“关格”就用前面介绍的小循环调整方法,这里只介绍垂直方向“火不归元”的调整。
壶水喻--人们用炉子加热壶水时,炉子必须放在水壶的下面,才能将壶水烧开,水才能化为蒸汽向上蒸腾。若将水壶放在炉子的下面,那就不管炉火有多么旺,也永远不可能将壶水烧开。只有当人体的热力中心保持在脐下丹田处,不断地加热处于下焦的肾水(又称为真阴),肾水得以不断地蒸腾上升,当这种热力所夹带着的“水分”上升到头顶后,就会在头顶凝结成“真水”而自然降下,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人体的气机才能处于一个活泼地循环状态。由于真水滋养五脏,口中就会经常地感受整天津液不断,不喝水口也不会渴。
口中的津液,认为是下焦肾水经肾阳加热蒸腾上升的产物。“活”这个字,如果拆开看就是“舌上之水”,舌上有水就能“活”得滋润。如果整天口咽干燥,所对应的就是体内的“沙漠化”,提示着体内已经出现了大问题。如此者就是整天不断地喝水,还是觉得不解渴。而真正解渴的是“真水”,也就是肾水经过加热气化上升到头部凝结后所产生的“舌上之水”。古代也把这种水比喻为“天河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易经》将火在上、水在下的情况称作水火“未济”(离上坎下);而将火在下、水在上的情况称作水火“既济”(坎上离下)。未济与既济两个卦象对于人体健康有着特殊的意义。
要从未济进入既济,有两个方面必须调整,一是必须打开关格,一是火归于下元。这两个调整正好一个在横向,一个在竖向,本文称为十字型调整。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调整的方法将有所不同--治火的三大法则:
⑴ 阴虚火旺型体质之火……滋阴降火法
对于阴虚火旺体质,用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状态。
阴虚火旺体质的人,从体型上看,多数是瘦高苗条体型。古人说:瘦人多虚火,肥胖多痰湿。性格外向爽快敏感,思考与反应敏捷。其正向发展是聪明多智,负向发展是情趣漂移不定,感情易于冲动。这种体质来自于先天禀赋,后天一般不会改变。这一类人上火时要用滋阴降火法,方选百合固金汤、四阴煎等。
如果长期过劳造成极度的消耗,或患上长期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导致过度耗阴,这在中医称之为“虚损”,按中医“阴虚及阳”理论,阴虚火旺体质就会转变成阳虚型体质。这时要先用下面所说的引火归元调整,当虚损在一定程度得到扭转之后,又会转归为阴虚火旺体质。

先天禀赋一般来说不会变化,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一个合格的中医师要随时洞察患者体内的变化,药随症转,灵活应对。医师让患者长期服用某种偏性很大的药方,反而加剧了患者阴阳偏盛、过热或过凉的不良状态。
患者观察自己的手指尖,若双手手指尖第一节发红,说明火上到了头部。还可观察舌尖,若舌尖发红,有时舌尖还有小红点、有麻刺感,也说明火上到头部。同时还会伴随着两脚与膝盖发冷,这时的状态毫无疑问就是“未济”。通过服药调整,手指尖及舌尖的红色退下,两脚回暖,就说明头部的火在降下。
当服用数剂汤药后(最多五至十剂足矣),患者阴阳偏盛的状态大部分得以纠正后,因为患者的先天禀赋属性具有偏性,故还需要长期根据体质类型不同而服用丸药加以纠正。这时服药的诀窍是“小剂量,长期服,不间断”。

⑵ 阴盛阳衰型体质之火……引火归元法
治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虚阴盛体质的人,虽然体内总体来说缺火,但就是这么一点点火也会离开下焦而升到头部。用引火归元法,方选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加交泰丸(黄连、肉桂),桂附地黄丸等。

⑶ 综合运用
有不少人不是绝对地阴阳偏盛,这时可以将滋阴降火药与壮阳药引火归元配合起来同时服用,配合的比例要根据患者体质阴阳属性的程度灵活掌握。

火是生命的推动力,滋阴降火是用阴性的中药补足人体阴的不足而达到整体的阴阳平衡。引火归元是将浮火从头部降下而归元。这两种方法都不会造成火的损失,是“顺调其性”在治火中的具体运用。在中医法中同样归于“和法”。

⑷ 调整的期望值
傅青主说:火症最为难治。清代山阴大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指出了治火的不二法门:一般从下焦向上腾起的火都来自肝肾,肝火称为雷火,肾火称为龙火。(肝在东方属木,属雷。)合称龙雷之火。龙雷之火喜欢温温然的环境,当下焦太热时它要向上腾起,当下焦寒时也会向上腾起。只有当下焦调整到不寒不热的中间状态时,龙雷之火就自然蛰伏下焦。这就是调整的期望值,体现了中和之道。
当然,肾阴虚、肾水不足是导致龙雷之火上泛的根本原因,被称为“水浅不养龙”。法宜重用熟地大补肾水,导龙归海。再适当配合少量肉桂(打粉冲服,一般每副药用2克左右足矣),以调控下焦温度,引火归元,最为稳妥。
张景岳:“视阴阳之所在而徐徐调之,以平为期。”《论语》:“毋欲速,欲速则不达。”

⑸ 阴阳细分
《黄帝内经·灵枢》将不同阴阳禀赋者归类为阴阳五种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阴之人和太阴之人。太阳之人阳气最盛阴气不足,依次阳气减少而阴气增加,太阴之人阴气最盛阳气不足。
何谓阴阳?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太虚之气,尚未分出阴阳。再由太虚之气派生出太极之气,太极之气就包含有阴阳两种气,这就是“一生二”的过程。这阴阳二气互生互根相互激荡作用,又派生出第三种气“中气”,就是“二生三”的过程;再由三种气进一步变化派生出宇宙万物来,就是“三生万物”的过程。

肝属少阳,心属老阳,都是阳性。肺属少阴,肾属老阴,都属阴性。脾土属中和之气。
如果心肝之气偏旺,气机往往偏于上倾,人就容易倾向于亢盛。这时就需要滋补肺肾二阴,以中和心肝二者偏盛之气。
肝阴不足,故而导致肝阳上亢。对于心火来说,心阴不足会导致心火上炎。对于肾水来说,肾水不足会导致肾阳上泛。从而知道,如果心肝二气偏盛,还可以通过滋补心阴肝阴来进行对治。
最后,我们得出对于阴虚阳亢型体质之人,可以综合性地滋补心肝肺肾之阴而加以调整。当然同时也可以滋养脾胃之阴,也是非常有效的调整手段。而在实际运用之中,还要看患者是何脏更偏向于阴虚,就加强对该脏的滋阴,就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示例]:寒凉攻下,以致昏厥
仁jie,女,40余岁,高原修行人。属阴虚阳亢体质,动不动就上火。2005年在成都某90余岁老中医处就诊,用寒凉泻法治火,吃了几服药后感到不对头,自己就停服该药。后向我求诊,给她解释了治火的原则,并给与滋阴降火的汤剂,服后数剂很快就调整过来了。长期服用寒凉泻火药可能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示例]:家庭暴力,埋留病根
张某,女,30岁,高原出家修行者。属先天阳虚体质,冬天特怕冷。2008年11月初闭关前,我针对其体质配备了调整用药,嘱咐了服用方法。2009年2月初出关后回访,她说已经失眠很长时间了,几乎彻夜不眠。同时腰膝部,尤其是两脚非常冷,导致夜间翻来复去睡不着。同时口咽干燥。舌诊发现她舌尖很红,并有许多小红点,诊为心火旺、浮于头部,影响了睡眠,是火不归元所致。嘱她下午六点及睡前各服壮腰驱寒丸一次,每次四分之一丸。次日回访昨夜已能安眠矣,同时腰以下到两脚都一夜温热,故睡觉感到很舒服。第二天口中津液源源不断而来,口咽干燥也消失了。我问她说,闭关前已经给你配备了壮腰驱寒丸,你为甚麽不吃呢?答道:我看这药写的是大热,恐怕吃了上火,故未敢吃。我说:这药虽属热性,但药力是向下走的,你腰以下热起来了,头上的火自然就降下来了,睡眠也就解决了。因为热力中心降到脐下,在热力的作用之下,被加热气化的肾水自然上升到头部,化为津液再下降,口咽的干燥自然也就消失了。
这是引火归元、以火治火,而且一丸见效的例子。并未用安神药,仅仅使用了引火归元法,也同时捎带着把睡眠口干也解决了。
交谈中问及病起之根,她向笔者吐露了令人震撼的血泪史:老爸是一名家传老中医,擅痰症与针灸,且有专著。然性暴。持皮带抽她,可将皮带打成两截。而抽她哥哥,能将皮带抽成三截。奇怪的是,她哥哥并不是同病相怜,到大人不在家时,居然还不断地欺负小妹妹。小妹妹诉苦无门,只能将血泪写进日记,或怕人发现,就找个没人的地方挖个小坑,把那一页页的血泪史扯下放入小铁罐中烧了,一起就地掩埋,藉此宣泄痛苦。到此出家之后心情舒畅,才从痛苦中解脱,初尝人生的快乐。

[示例]:巧悟伤寒试锋芒,横扫千军如卷席
单曲活佛,40余岁,因肝区痛疼多年,2006年春节后经康定返藏地,于康定骤然受寒(春节后内地春暖花开,而康定还处于高寒时节)。待返回甘孜时,适逢连降大雪五十多公分,没过膝盖,天气异常寒冷。且因受肝疾影响全无胃口,饮食难进,里寒外寒交加,无法再在高原支撑,遂向大喇嘛阿秋仁波切告假,欲到汉地治疗并疗养。未获允。后经其弟子邀笔者前往看病供养。
观体型素壮,阳亢体质,虽久病而元气未大伤。脉沉细紧,无汗而喘。急则先治标,当先驱表寒,当即供养麻黄汤平剂一副煎服。服后五分钟气机动而汗出,问曰:额头可见汗了?答:如是如是,正如所说,额头刚开始微微出汗。曰:正好正好,以微微得汗最佳。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乘其气一动,复发现其下丹田深部有寒,遂问:幼年时可经常受寒?答曰:经常经常。小时候七岁出家,在门色尔仁波切处学文字兼学法,青海玉树地区高寒(最冷时节经常零下40度)。因帐篷内无照明灯烛,遂趋月光下看书识字,亦无坐垫,故从小进寒。次日,供养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麻黄汤平剂一副,驱里寒兼解表。此为太阳、少阴两经合病,伤寒以两经三经并病为难诊难治。外感里寒平复,次日遂转入肝疾对治,以图其本。
适逢笔者闭关打坐中,感悟《伤寒论》三个“四逆”类方,完全可合并使用。患者素患肝疾,食欲全无,为肝脾不和所致;肝区痛,为肝气滞血瘀所致,痛则不通。可以四君子、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复方对治(即笔者所创补气平肝汤)。久病及阳,极度畏寒,法当速速挽回阳气,非通脉四逆汤莫属。体素壮,可承受大剂荡涤。入附子五十克,黄芪二百克。人参两支另煎兑入。共两剂交付其弟子,两煎共得八磅热水瓶满满一瓶。偕同其弟子前往供养陪服。嘱每次尽量多服,取大碗一只,一次连服三大碗。再次日,复如是。再再次日,通过弟子传出话来说,已恐惧服中药,一连两天,每次大剂灌服,已经胃口全无,不敢再问津中药矣!孰料又过数日,召见笔者,只见一派和气,曰:肝区不痛了,胃口也全然恢复,寒气全去,当已无任何存疑!汝当为最好的中医!嘱曰:还是要注意保重,不可过劳。另,早饭必须要吃,对于保肝有特殊意义。

中医经络理论,七点胃经开,九点脾经开,晨七点是进早餐最佳时段,进餐后正当胃脾二经联运而运化之。不进早餐,胃脾空运转,人体所需只好从肝原提取,久而久之,必伤肝无疑。切脉,凡见肝脉虚者,十有八九是不进早餐者。

如附子理中丸理中焦脾胃、四逆散 当归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以四肢逆冷立论解决整体气血循环问题,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通治一切虚证(西医概念上的早搏、心律不齐……)等等,构成了一个极大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群。笔者通过临床体验,若能消化《伤寒论》的一半,就可以解决临床病症中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反之,若不懂《伤寒论》,则临床病症的百分之十都解决不了。

《医学心悟·二卷·加味香苏散》条中云(清·程钟龄):“一切用药,必须相天时,审地利,观风气,看体质,辨经络,问旧疾,的确对症方为良剂。”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示例]:高原怪症,湿热夹杂
某藏僧,40余岁,面发突起状红色丘疹无数,乃至疹上叠疹,上身及胳膊也有分布,数月矣。赴我处求诊。问:小便是否色黄味臭。答:诺。舌诊:舌面整体苔极厚,黄腻。脉诊:弦劲滑。断为肝胆湿热夹风,蕴集下焦,而游走于皮肤。此证在高原地区颇多见,往往反复多年不愈,痛苦难忍。
遂赠与龙胆泻肝丸急泻肝胆湿热,一瓶,按说明剂量服用。两天后回访,丘疹及黄苔退去九成。一瓶服完后,痊愈。
【点评】虽遇名不见经传怪证,但凡按中医四诊八纲辨证,兼顾七情六淫脏腑经络,把玩于掌股之上,毋须讨问何症何病,无不如鼓桴相应。

⑹ 久郁化火,当从解郁而化
通过长期实践,久郁所化之火。长期肝郁,气机欠缺畅达,造成气血瘀滞。肝属木,最易化火。对治这种火必须健脾理气、疏肝解郁、条畅气机,或辅以滋阴降火,诸法并施方能奏效。
这种火通过观察手掌面很容易确认:手掌呈现不均匀的红斑,一片片红斑浮于表面类似晚霞,甚者出现蜘蛛痣,手掌温度会偏高或偏低。若同时现弦脉则可完全加以确诊。
而虚火上炎在手上的表现是指头尖偏红。当然,这两种火也可以表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郁火能烧灼真阴,而加剧阴阳偏盛,也会导致睡眠障碍,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切不可动辄寒凉泻下攻伐。

[示例]:家眷不睦,久郁化火
赵,女,46岁,高原修行者。20多岁生育之后因与家人不睦而致肝郁,后来化火,每年于5月间郁火就烧得人吃不消,必须开空调方能过日。又因肝郁而致肝脾不和,胃纳差,又有内热,故长期只能吃黄瓜西红柿水果之类度日。显系肝郁所致。断症:阴虚甚,兼肝郁犯脾,法拟疏肝解郁,调和肝脾,滋阴降火。方取四君子、四逆散、四阴煎汤剂合方。
2008年10月底,予服滋阴降火药甘露零号,每日两丸,疏肝解郁与滋阴降火双管齐下,将郁火化解,同时也将其高血压控制住了。

[示例]:久郁化火,从寒化、虚化
某女,30余岁。北京某医院大夫。主要症状是白塞氏综合症,发生于眼、口、生殖器部位溃疡为主的综合性症状。患者主诉除了自幼开始的复发性口腔溃疡之外,同时还有畏寒、睡眠障碍、大便便秘等症状。
2008年中期,经其夫介绍通过电话短信诊治,由于中医须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方能确诊,故无法给予准确的诊断定位。2009年4月底,笔者赴京参加校庆,乘此机会对其面诊。
四年多以前,她曾在某老中医处诊治,据说是北京当前头牌名中医,开口腔溃疡专家门诊,七十多岁,气色很好,一副道貌岸然相。为其开方以金银花、连翘、青黛、黄柏为主方,再加数味辅药组合而成。一连服用三年,始似有效,终归无效。析其方,是从清热解毒泻火立意立方,查青黛性寒最善清热解毒消斑。四味药均属寒凉,连服三年,胃肾进寒甚,生机全无,每年到5-6月份春夏之交还要盖两至三床被子。不得已之下停药。笔者一观此方惊呼,庸医杀人,莫过于此!这样的巨寒药方,莫说是一个弱女子,就连一条大汉连服五剂也得弄趴下了。
此后又诊于某中药房坐堂名医,认为前医诊治有误,中焦下焦进寒甚,改用温补,用附子干姜等大热药,连施三个月,体质畏寒好转,但口腔溃疡复加剧,也不得不停药。此后,又有西医建议采用激素治疗,被拒绝。她说,凡是经过激素治疗的患者,最后全部被折腾得不像个人样。

患者出示胃镜摄像照片,显示食道部位及胃部有五六处两公分左右的溃疡面。她告诉我说,溃疡还可以发生在心脏瓣膜,会造成心脏功能障碍,严重时是可以死人的!她还遇到若干白氏症病友若干,已完全失去了工作能力,专以四处求医为务,闻之令人不寒而栗!
在医圣张仲景《金匮杂病论》中,该病称为“狐惑”。名列《金匮杂病》第三条,可见医圣当时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个常见多发病。其中对治的药方是“百合知母汤”,仅用百合知母两味药,所指示的方向是清热与滋阴并用。但此方肯定就远远不够,还得按阴阳五行总体辨证以灵活应对。
直观其人,面色憔悴无华,手掌干枯,吐语之间全无底气,舌面裂纹无津,舌淡苔白,边缘齿痕,属脾气虚,阴阳两虚,气血两亏,按中医术语,准确定位“虚损”当无疑义。患者在外省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校体育运动队骨干,兼学习尖子,到北京后不甘居人后,仍长期卯足了劲奋力拼搏,是长期过劳透支所致。有虚而无邪,岂能滥施寒凉攻伐耶?法当速速气血两补滋阴生津。严重的畏寒说明当前阳气亏损严重,补阴或补阳当以补气补阳为先务。

方拟补气平肝汤上午服用调补后天,壮腰补肾汤温补肾阳(含肉桂附子等,亦可引火归元),下午服用调补先天。各三副,每副服用两天。下午当即陪同夫妻俩人赴同仁堂抓药,回来先煎壮阳补肾汤服下,到夜间阳气来复身体温热,自己掀去多余的被子,只能盖一条被子,当夜睡眠安稳。
五天后感到身体偏热,抓百合固金汤滋阴生津,配合壮腰补肾汤一起服用,每天适当调整两方配合比例,掌握进退,而使药性凉热正感合适。舌面裂纹消退,口腔溃疡亦渐退下。同时睡眠好转,大便通畅。其亏损有年,医误治多年,嘱其必须在两至三个冬天连续进补,方能根本扭转体质,稳定胜局。

夏至刚过,天地宇宙之气的变化是,阳气已到极顶,出现阳气偏亢的景象,也属正常。而且从四月底已经连续服用补阳药两个月,故必须适当调整服药方案,减少服用阳性药的量,增加阴性药的量,以求阴阳平衡。
还有,夏至一阴生,也应当适当增加阴性药的服用量,以顺应节气变化。


中医的起码知识八纲辨证:“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当明辨清晰!
(按:近闻央视主播罗京,在淋巴癌放疗过程中患严重口腔溃疡,当为放疗七次极度损耗所致。白塞氏病按中医定位为“虚损”一类当无疑。与中医无缘,英年早逝,惜哉!药缘即佛缘,佛缘即药缘。大恩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说过:“当大渴时,饮到一杯清泉;烈日当空,飘来一朵云彩,这都是佛菩萨功德的化现。”大旱逢甘霖,久病遇良医亦如。故上上者,最好直接与佛结上缘;下下者,与有佛有缘之人结上缘牵线搭桥也不错。须知佛菩萨的功德是无处无时不在的,举头三尺便有神明,平日多祈祷观世音菩萨,念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

⑺ 腰椎病与颈椎病的调整
注意到现在腰椎病与颈椎病的患者特多,不用多问,肯定就是在火不归元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因为热力从下焦上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督脉,也就是脊柱。当火不归元时,下焦的温度不够,因而从督脉上升的暖性气流很弱,气为血之帅,故此时脊柱的气血供应较差,就会在腰椎与颈椎这两个关键的部位出问题。
治疗脊柱方面疾病有效的途径是引火归元,对阴虚患者短期之内可适量服用壮腰通脉丸即可,笔者的经验是一般每天服用十克丸的四分之一丸即可。严重阳虚者,可服用一丸。对于阴阳基本均衡或阳亢者,在服用壮腰通脉丸的同时,要服用滋阴药百合固金丸以匹配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的期望值。

⑻ 睡眠障碍
消除了障碍,睡眠就自然不存在任何问题了。不需要服用任何有损于健康的安眠药,坦然大睡,一觉睡到大天亮。
① 亥时(晚九点至十一点),障碍型--亥时正常入睡的必要而且充分的条件
中医认为天地之气每日十二时辰在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寅时,太阳东升,属少阳上升之气。
午时,正午太阳高照,属老阳之气。
酉时,太阳西落,属少阴下降之气。
子时,太阳落到最低处(到地球的反面),属老阴之气。
天地之气在这样往复循环,人体内之气同样跟从着天地之气往复循环。

人寤寐状态的不同,完全取决于人体内阳气的运动状态。阳气升发大脑兴奋就会苏醒,阳气收敛大脑平静就会入睡。故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任自然。

该睡的时候,阳气还是飘浮盘旋于头顶,刺激大脑处于兴奋而难于入眠。什么原因使得阳气不能收敛呢?“心肾不交”,是肾水亏损,难以克制旺盛的心火,故心火一直盘旋于头顶。
人在亥时正常入睡的必要而且充分的条件是:在亥时心气(阳气)应当下交于肾。如果在下午寅时(五至七点)阳气开始收敛时适当服用滋阴收敛药,协助阳气向下收敛。到夜间亥时初(九点),再次适当地服药,再次协助阳气进一步收敛下降,将在头部盘旋的阳气(心气)向下收敛到下焦(肾部),睡眠的障碍自然就会扫除了。
阳虚之人在刚开始接受服药调整时只要适量服用壮腰丸引火归元即可(以火治火),经过二至三天的调整,一般要配合适量服用滋阴药,一般滋阴药的量要略大于阳性药量。阴虚之人要滋阴降火(以水治火)与引火归元配合使用,一般服用阳性药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丸时,滋阴药要服用一丸,阳性药要远远少于阴性药。原则是,偏阳性体质多的人,服用滋阴药的比例要大些;偏阴性体质多的人,阳性药占的比例应当适当大些。

② 丑时障碍型
有相当比例的人,在亥时入睡后,睡到丑时(半夜一点至三点)往往很容易醒来而难以再次入睡。究其原因还是人体气机变化所致。中医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子午流注”,是说人体十二经络按十二时辰的流转而开合。丑时肝经开少阳气动,肝气是少阳之气,主升,当肝气上升到头部时,大脑受到阳气的骚扰而进入兴奋状态,故会醒来。若肝气因某种因素而能向下收敛,人就能再次入睡。若肝气一直在头顶盘旋未能收敛,人就难以再次入睡。肝郁、肝气偏旺的人容易成为这种类型。对治方法:疏肝。服用补气平肝丸对于消除这种睡眠障碍类型非常有效。对于一时没有找到适当中药方剂的患者,在黎明前还有一个入睡的时机,就是寅时三至五点,此时肺经开放,肺经发动后有抑制肝气的作用,肝气会适度地从头顶降下,大脑的兴奋度降低,就可能会入睡。

③ 两种类型的复合型
若人在亥时难以入睡,辗转难眠拖延了到丑时,又遇到了肝气动,会刺激大脑再次进入兴奋,就会形成彻夜难眠类型。
对治方法:引火归元与小循环调整疏肝理气相结合运用。注意到肺金主肃降,阴虚阳亢型体质往往属于肺肾肝阴虚,肾阴虚则肾水不足以克制心火,肺阴虚则肺的肃降无力,造成人体整体性的气机升发亢盛有余,而肃降收敛乏力,表现为精神易于亢奋激动发怒,并长期伴随着睡眠障碍。故对这种体质类型的人,用百合固金汤同时滋补肺肾肝之阴,以加强对肝气的收敛,有着特殊的意义!

⑼ 再说阴阳
① 太极图与阴阳交变--“子时一阳生”与“午时一阴生”
太极图的上端是“乾”位,“乾”属阳属天,对应着人体的头部;太极图的下端是“坤”位,“坤”属阴属地,对应着人体的小腹部。整张太极图被阴阳二鱼均分为左右两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着看,右面的“阴鱼”在太极图顶端所占比例最小(对应着午时),“午时一阴生”,过了午时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地的阴气在增加,经历着从“少阴”逐步增加到“太阴”的过程,人体的阴气也相应地增加,“少阴”与“太阴”的分界点是酉时。到了子时阴气增加到了最大值,但“子时一阳生”,此时阳气在天地之间孕育出现,人体内的初阳之气也随之出现。气机这时出现了重要的阴阳交变,交变的时刻就在子时,这可用阴鱼的那只白色眼睛来象征。白色的鱼眼包括了肾阳与心中的阳气的混合物,子时在人的小腹处与肾阴(即肾水)混合作用,“阴阳合而变化起”,促使肾水气化蒸腾,阴阳和合气化之后的产物,将顺着督脉上升,这就是“阳鱼”从左边顺时针方向旋转上升的过程。当然,鱼眼还含有阴阳互根、阴阳互生、阴阳交变、阴阳互相渗透与混融的全过程。
当阳鱼上升到一半时,天地时刻进入了卯时,气机的性质就从少阳之气转变成太阳之气。气机继续旋转上升,在午时就升到“乾位”,对应着头部,“午时一阴生”,是与子时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的阴阳交变时刻。阳鱼中的小小黑色“鱼眼”,象征着在午时随着天地阴气的产生,人体中的上升到头顶的气液混合物凝结成液体,将会随之开始下降。也正因为“午时一阴生”,位于乾位的头顶中所产的阴气与阴液的混合物,在这种阴性混合物的作用之下,人们会产生微微的倦意,有人会在此时小憩一会儿,就算是打个小小的盹儿也会使人感到精神倍增。因为这完全符合天地阴阳造化之道。

② 从太极图看阴阳失衡——左右不对称的太极图
⑴ 太极图与阴阳天平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偏盛的情况,阴虚阳亢者是左面白色的阳鱼所占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阳的一边倾斜,从而提示阳亢者热性、上升、亢奋的偏向会大一些;而阴盛阳虚者右面深色的阴鱼所占的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阴的一边倾斜,则提示阴盛者凉性、下降、抑制的偏向会大一些。
要强调的是,“天平”仅仅是个比喻,在前面的“阴阳蜡烛喻”中,曾用烛火与烛体比喻阳与阴两个方面。那“烛火”与“烛体”两者又该如何分置天平的两边进行度量?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障碍,必须加以纠正。纠正的途径有二:

⑵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对阴阳天平向阳性方向倾斜的体质,采用补水的方法,让天平向着阴性的一边回复。这样做既不会损失阳气,也能恢复平衡。通过补阴,天平上面的阴阳总量增加了。这是上策。
但在现实之中,多数的人一看到上火了,马上想到的是服用寒性的药泻火。这样虽然也能调整天平的平衡,但阴阳天平上阴阳总量却损失了。是下策。

参考用方一:景岳先生“左归丸”:
大怀熟地240,山药(炒)120,枸杞120,山茱萸肉120,川牛膝(酒洗蒸熟)90,菟丝子(制)120,鹿角胶(敲碎炒珠)120,龟板胶(切碎炒珠)120。(单位:克。)
制法服法:上药除鹿角胶、龟板胶外,余药共末之,以鹿角胶、龟板胶烊化和末,炼蜜为九克丸。食前温水或盐水送服一丸。日服两到三次。
功效:补肾阴,养精血,补肝肾。
方解:宗六味地黄丸衍化而来,取六味地黄丸中的“三补”熟地、山药、山茱萸,而舍其“三泻”,加枸杞、菟丝子、牛膝、龟鹿二胶而成。其补益效果,较六味地黄丸为优,为“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之剂。此方为阴血同补、肝肾同补(乙癸同源)之方。

参考用方二——景岳先生“一阴煎”:
生地6,熟地9-15,白芍6,麦冬6,生甘草3,牛膝4.5,丹参6 。(单位,克)
功效:滋阴养水。
按语:景岳自注云:“此治水亏火盛之剂,故曰一阴”。本方证之主要矛盾,在于“水亏火盛”,为本虚标实。根据“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原则,集中大队养阴生津之品,以治“水亏火盛”之证。

⑶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对阴阳天平向阴性方向倾斜的体质,采用补火的方法,让天平向着阳性的一边回复,就可将过盛的阴水气化转变属性。

参考用方:景岳先生“右归丸”:
大怀熟地240,山药(炒)120,山茱萸肉(微炒)90,枸杞(微炒)120,鹿角胶(炒珠)120,菟丝子(制)120,杜仲(姜汁炒)120,当归90(便溏勿用),肉桂60(渐加至120),制附子60(渐加至150-180)(单位:克。)
制法服法:同左归丸。
功效: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方解:本方组成,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三泻”(茯苓、泽泻、丹皮)、增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当归而成,加强温补元阳,填补精髓的力量,叫肾气丸更能功专于补。
加减法:原书还有气虚加人参,肾泻不止加北五味子、肉豆蔻,腹痛不止加吴茱萸温中散寒等项,请有兴趣读者查阅景岳原书。

[示例]:一派阴寒,煦以阳光
光身,女尼,60来岁,高原修行者。于2007年到高原某寺。住进我的好友次仁晋美附近的茅房。2008年春刚出关不久,一天次仁晋美带着她到我住所求诊,说她已经虚得坐不起来了。观面色口唇煞白无华,眼无神,脉极沉细弱,畏寒,咳少量白痰,纳差。问:你怎么身体会这么差?很可能是阳宅阴宅均有问题。你以前住何处?答:羞愧,我出家已经十多年了,什么都没修出来。出家后住庙里一间供死人牌位的房间,一年到头见不到太阳,好几年。在东北时,曾在一中医处求医,切脉后说我的住处错了,奇怪,中医怎么能切脉一下把住处都知道了呢?
吾观节气已至立春之后,若非阳虚至极,早应阳气来复,当急急扶助阳气。咳白痰,有外寒潜伏。方取麻黄附子细辛汤驱寒、通脉四逆汤壮下焦之阳气,回阳救逆,合剂三副,用平剂(此方为驱寒回阳极品:麻黄3附子10细辛3干姜3炙甘草6,凡五味药,可横扫体内一切阴寒痼疾,平剂每副附子10克)。虽阳虚极,但体素弱,只能小剂缓图。次日探视,说已出微汗,面色已略带红晕,自感全身轻松,好多了,原来身体像是被绑住一样的紧。咳痰也转顺畅。嘱仍小剂缓进,幷忌一切生冷。
对症后,加服三剂后,暂改服成药,嘱上午服附子理中丸理中焦,下午服桂附地黄丸温补先天。数日后回访,反问:服丸药后从口中直向外冒凉气,何故?吾问:你肯定是吃了生冷?答:已遵嘱忌生冷。此时笔者突想起,患者系东北人,素喜生菜蘸酱。遂问:吃过这了吧?答:不错,是吃过了,因为天天吃这,就不觉得是禁忌之列。告之曰:奇哉,奇哉!病从口入,还当从口而出,中药真不可思议!
后笔者原创方药运达后,予补气平肝丸寅时、辰巳之间各服用一丸,以调补后天。下午酉时及睡前各服一丸壮腰驱寒丸,以调补先天。嘱以调补口诀:“小剂量、常年服,不间断。”

⑷ 夫妻性格搭配
我们如果稍稍留意周边的人群,有一些人热情好动乐于助人,心直口快,办事利索,这些人往往也是基础代谢谢偏高,体温偏高。而另一些人却正好相反。而一个家庭夫妻两人,往往一个偏阳性体质,另外一个就应当是偏阴性体质,这样的体质搭配容易形成和谐家庭。若两人都偏阳性,就会天天吵嘴打架,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而两人都偏阴性,家庭一定会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这两种情况当初肯定是月下老人把红绳牵错了,乱点鸳鸯谱。
当我们解读数千年前先圣所留下的哲学体系,不能不感到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同样也不能不感受到东方哲学的精妙!但这种精妙是先圣通过修炼才能感受到的,同样地在后世也仅仅只能为投身于修炼的少数人才能解读。

⑸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就是说,修行人的心着重于微妙的变化,防微杜渐于微妙之中。而大多数没有加入到修行行列的普通世人,是身体到了危机四伏时方能有所警觉,但“病来如山倒”,此时各种瘀块在体内盘根错节、毒气蔓延、病入膏肓,就算是能够治好,也是“病去如抽丝”,已为时晚矣!这就是为什么说“人心惟危”的道理。其实,从气郁发展到气滞血瘀,出现有形的瘀块,再发展到包块的恶化,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内脏会不断地向外发出警报,这些警报信息完全可以被中医的“望闻问切”所解读。同时,这种警报信息出现在西医用各种检查仪器所检查出的指标反常之前。当中医观察到面色、手掌颜色、脉象、舌象等等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常,而西医的一系列检查指标,包括血项化验指标、X光透视软片、B超透视、计算机层析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等还一概一无所知。
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主诉严重的头昏眩晕,西医对患者的头部经过了上述一系列的检查,未见任何异常,最后只能宣布无可奈何。但站在中医的立场分析,肝脾不和会导致脾气不升,从而导致脑气血供应不足,是引发眩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非常简洁明了的。再精密的仪器只能发现到物质层面的变化失常,而气机的失常恐怕现在还没有一种仪器能够检测到吧?
也不止一次遇到,经西医各种检查宣布无事的人,却经中医四诊合参,发现问题叠出;而被西医宣布为不治之症,却被中医轻易化解。
如今,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西方数学微积分的发明人之一莱布尼茨从东方中国得到了八卦图,从而发现了二进制,而成为当今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机制。但以笔者的眼光来看,就算是真有这么个事情,恐怕只能算西方科学受惠于东方哲学的一个最最小的方面吧!限于东西方文化的鸿沟,东方哲学的底蕴恐怕还必须要由东方人自己来解读诠释。

⑽ 大小循环与十字形调整的综合运用
读者一定会想到,要想获得理想的调整效果,最后必须将大小循环调整与十字形调整综合起来加以运用,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经过这样的调整过程身体必将能尽快地趋入到最佳状态,但要全面地讲清楚这些还显得复杂了一些,但总的思路是,在同一天不同时段,服用调整大小循环的药和引火归元匹配养阴的药。
近两年来,笔者已形成了综合调整的整套成熟药方:雪域甘露零号、一号和二号,分别对应于阴虚阳亢体质、阴阳基本均衡体质和阴盛阳虚体质。经一年多的推广使用,效果非常显著。有的人服药十多天外貌就明显地显得年轻,有长期断月经者服用二十多丸后月经重来,有的一个冬天服用数十丸后别人看来像是年轻了十多岁,笔者自己服用了一冬后在不经意中突然发现,多年的老花眼居然消失了。这些都是生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的证据。

[示例]:三高症综合调整
赵,女,46岁,高原修行人,几年前因饮食欠当,多食用了肉类食品,引发三高症,血压脂质血粘度均偏高。几年来一直服用西药控制,每次整箱整箱从内地给她寄降压降脂药。2008年10底闭关前夕,笔者发给她几种中药丸药。她先是将西药与丸药混合服用,血压突高突低不能稳定。闭关后期西药服用完毕,就索性不再从内地给她邮寄西药,单一地服用笔者给她的甘露零号,每日服用两丸。奇怪的是,在单纯服用中药丸之后,血压反而能稳定在高压110,低压70。说明用中药控制血压是完全可行的。



§4、肝郁的形成其后果……“一念嗔心起,万般劫门开”
●肝郁造成阴阳五行总体性的气机运行失常,气化能力降低:
○生气所形成的肝气横逆,通过五行生克失序和升降失序,造成人体气机运行的整体失调。
○肝气犯脾(木乘土)造成脾胃气化能力降低,进一步形成五脏总体气化能力降低。

●五脏综合气化能力低下引发的后果:
由于有形之物气化受阻,故导致各种代谢谢障碍性疾病,如肥胖、痛风、糖尿病等等。

●弥漫性郁结直接导致高血压,但有一个缓慢逐步推进,最后加剧的过程:
○来自气血输送渠道的阻力:肝郁所形成的弥漫性微型气郁结(难以计数的千千万万结,对应于中医的“弦脉”)将遍布全身,但是对心脑微循环发达、对气血需求较高的部位危害更甚(西医称之为“末梢微血管痉挛”)。这一因素主要影响到低压指标,且容易缓解。
○来自气血载体本身的阻力:脾胃气化能力降低,造成饮食物气化不彻底,半代谢谢产物进入血循环(初期是痰湿,后期是痰瘀,包括了西医概念上的血脂、胆固醇等)。血液粘稠度升高,血脉运行阻力增高。这一因素可以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化瘀解决。治疗疗程稍长一点。
○脾胃气化能力低下,造成肺气虚(土不生金),而“肺主一身之气”,进而气血推动无力。
○在上面三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痰类粘稠物、后期是胆固醇之类的固态结晶物、很容易地就在心脑末梢微循环中被截留沉积,从而造成相应部位组织的气血交换与代谢谢的障碍。这个因素的纠正最为困难,但是坚持长期服药,也是可以逆转的。
○为保证上述部位气血供应,心脏不得不增加收缩力,以提升血压。这是形成高血压的基本理论与临床病理理论。
○心脏长期超负荷运行的结果,造成给体循环供血的左心室肥大。

●若集中性肝气郁结落在了某个内脏,就在相应的部位形成诸如胃炎、溃疡、结石、肿瘤。对男性形成前列腺肿大,对女性造成乳房小叶增生、卵巢、子宫、子宫颈等处的肿瘤以及癌症。
 
第五章 肝郁成因的深层挖掘--是心、是心、还是心
肝郁之气何以能表现得如此猖獗,可在体内目空一切、横行霸道呢?其深层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在这儿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上面已经提到过的一段文字:
明代名医张景岳《类经图翼》曰:“故怒动于心,肝从而炽。欲念方萌,肾经精沸。构难释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脉涩而气沉,为悲忧于心内。”
首先指出有怒气动于心,进而导致肝火的炽热。
不妨举例说明平时生气时的过程,譬如自己该加工资时,别人都加着了,偏偏自己没加着,心里左思右想怎么也觉得不公平,于是肝火就升起来了。
又如,当父母的觉得孩子凭什么不听自己的管教,遇到孩子逆反,就气不打一处来。演化到最后,造成一家几口之间矛盾重重,家庭气氛紧张!最后,既断送了孩子的一生,也损害了自己的健康!
烦恼最终还是从心而生。

§1、问道于先哲:昏君之下,乱臣贼子当道

《素问》有一个最小的篇章“灵兰秘典论篇第八”,是专门论述五脏六腑职责的: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实际上引发肝郁的根本因素就是心君不明,是一位昏君,从而导致肝这个将军乘隙而入、篡权谋反,造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堕落为“军人独裁”政权。

肝郁的结果导致了全身性气机紊乱,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失序,造成五脏气机整体气化功能下降,经络脉道堵塞。

佛经云:“一念嗔心起,万般劫门开!”“一把无名火,烧毁功德林!”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经常教导我们说:“摧毁自己功德的四大因素,其一、嗔心,一念嗔心足以毁坏自己六大劫的功德。其二、傲慢心,对自己的修炼怀有傲慢心。其三、后悔心,若做了布施,又对该布施起后悔心。其四、不做回向,对自己所做善行不作回向,在一念嗔心所起之时,所有功德立刻化为乌有。”

§2、从《西游记》说起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心洞”洞主菩提祖师如是说:是我,是我,还是我。万法由心生,万法由心灭。

在脍炙人口的《西游记》里,作者吴承恩把“心”比喻为一只生于盘古开天辟地时,淘气好动的石猴。那猴儿曾问道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心洞”洞主菩提祖师(道毋外求,只向内心)。其实,《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从其修炼境界来说,完全是一尊标准的佛菩萨的境界。
“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是佛法中指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佛法认为,俗人以六根对六尘,执着外境,心随境转,烦恼由生,于是在生死轮回之中漂泊。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藏传佛教大宗师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说:“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一切时中观自心,随时随处观自心,刹那不散观自心,当下当下观自心。”
佛教认为:万法由心生,万法由心灭;心生则种种发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金刚经》如是说:“降伏其心”。

没有儒释道的文化氛围与土壤,就生长不出原生态的中医,国人的健康与强壮就根本无从谈起!中医,有着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 人体生物钟--揭秘天癸——先天炁 后天炁之层次细分
§1、天癸与肾气……一唱雄鸡天下白,千古悬案尘落定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人的壮盛与衰老要素第一是“气脉常通”,第二是与肾气及天癸旺盛与衰竭密切相关的。肾气藏有五脏六腑之精华,肾气旺,五脏就旺盛,寿命就能延长。天癸这个神秘物质在内经中提到之后,后世医家极少提起。
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笔者通过长期修炼得来的体验与观察是:
⑴ 天癸与命门
○命门--人体精气战略贮备总库之所在地
命门的位置就在脊柱的腰椎部分,经络图中所标示的命门穴。

参考资料:
生命本能系统论--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作者:郭生白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6652

1、自主性本能系统与命门元气
中医说的“命门元气”是什么?“元气”,在中国哲学中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在中医学中指人体器官组织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和活动能力。“命门”,指第十四椎间、两肾中间部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河北乡村劳动,当时处在三年大饥荒中,有人宰了一只羊,把羊肠与一个羊胎给了我,这是三年中唯一的美味不必说。我把羊胎解剖后,看见胎盘内有一根肉管,一端接连着胎盘,另一端与儿脐吻合,肉管通过儿脐连接在两肾中十四椎间,在此处又有一管通肝门、一管通两肾。
我忽然明白:胎盘吸收了母血,经由脐带管通过儿脐到两肾中间,输入肝门,入肝循环,在肝组织中经过肝脏加工进入大循环,在大循环中把固体废物经肠腺分泌到肠中贮存,等到分娩后排出肛门。这些排出物称为“脐尿”,所以脐尿都是黑色的;在胎儿循环中的液体废物由肾泌出,经脐带管道还给胎盘,由母亲代谢谢出体外。
中医称两肾中间部位为命门,原来是这个缘故。“命门”乃生命之门,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元气之门。一只羊、一个人、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一个自然体;人与羊都是哺乳动物,相距不是很远;我说羊,自然也是说的人。

中医又有“命门相火”的说法以及“君火”、“邪火”的称谓。中医是用“火”的属性来表述人体的功能,也就是器官、组织的自主性运动能力。为什么用“火”来命名?“火”这东西可以升高温度,是动态的;火发生了,有象、有温度、有动态,当火熄灭了,什么都没了。
“火”是有象无形的东西,与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能力有相似的属性。中医对命门元气有更详细的说法:“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命门这个部位,在精子中已形成,当它与卵子发生聚变之后,生命便开始了。生命开始,是人这个小自然、小天地的开始,生命的自主性动力(相火)也从这里发源。这是指命门作为一个特殊的脏器,是有器必有用的。
命门的功用在哪里呢?中医说:“三焦为相火之用” 。命门的功用在三焦。命门是发生相火的器官,相火的功用是三焦。
三焦分布命门元气,把自主性运动分布到全身每个组织细胞。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在人体这个小天地之间,无所不到、无所不有;三焦主宰升降出入,并且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这是说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调节功能;所以,三焦又被称为“中清之府”。
脏腑都是有形体的器官,唯有三焦可称为中清之府。“中清”是指三焦有用无器;“上主纳”,指饮食、呼吸;“中主化”,指变化,所谓变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分解、合成、转化、利用、贮存等等生化程序,这其中自应包括分泌与代谢谢过程;“下主出”,指排泄,排大便、小便、汗、涕、泪、目眵、耳屎…… 一切向体外的排泄与分泌。

怎样理解三焦的升、降、出、入呢?我们所有的脏器组织都有韧带组织系在胸腹腔的脊椎间。比如肠与胃、心与肺、肝与肾……以胃来说,我们饭菜吃多了,三大碗炸酱面和酒菜,共有五斤重,吃到胃里,胃并不因增加重量而下垂;当我们三顿不吃饭,胃中空虚,而胃也不因空虚而位置上移;其他脏器也一样。
了解三焦主升降的意义,这能不能说是三焦调节升降出入的功能呢?血压的升降、心率的快慢、呼吸的深浅、胃肠的蠕动、胆囊的收缩、膀胱的张弛、瞳孔的扩大缩小,甚至内分泌、外分泌等等的调节,都是三焦的功用范围。
胃下垂、肝下垂、肾下垂,肠扭结、套叠,粘连……都可以通过调三焦气机而治愈。因为三焦也可协调自主运动,运动制约着分泌、分泌制约着代谢谢……如果这是真实的道理,那么三焦气机必定有调节血糖、血脂的作用。我在临床中已经证实三焦这项功用是在运动中实现的,这就是共生性本能系统。

○天癸--人体精气战略贮备总库之库存及其来源
秉受于父精母血: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所携带的父母双方的肾气,道家把女方的肾气称作铅(符号为坎水,外阴而内阳),把男方的肾气称作汞(符号为离火,外阳而内阴)。在男女交合时,铅与汞阴阳相抱,阴阳合而变化起,化生出新的生命。构成子女生命原动力驱动能量的先天原始基础部分,将会影响到子代的身体条件强壮与否,也就是天癸气态物质部分的先天来源。天癸之中还包含了真阴真阳,又称为真水真火。也就是说,合之可称为“天癸”,分而论之包含了真阴与真阳(亦称为元阴、元阳)两个方面。是“先天中之先天”,都是以炁态形式存在,“炁”的特点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垠”。


⑵ 肾气--先天之中的后天气

《难经·第八难》:“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於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 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 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 生气独绝於内也。”

《难经·第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肾气,若完整地称呼就是“肾间动气”。是由命门处的天癸发动而化生,以动态形式存在于下丹田之中,世俗说法称为“丹田气”或“底气”。其活动区域,在腹部穴位的“神阙”、“气海”、“关元”等之间。“关元”的含义是“将元气关关牢”。而肚脐两旁的“天枢”穴,其意义为“天地气交会之枢纽”。其内容也包含有阴阳水火两个方面,两个方面交融为一,属先天炁之中的后天炁。

⑶ 天癸与肾间动气的关系
命门处的天癸是以静态形式封藏,丹田处的肾气是以动态形式活动。
命门是先天精藏精之所,所藏静态之精称为天癸,是先天之中的先天。
丹田是先天之精的活动场所,动态的精气称为肾间动气,简称为肾气,属于先天之中的后天气。
这两者一动一静,互为体用表里,完成先天气之中的运动(后天)与封藏(先天)交换的全过程。
下丹田位置,对女子来说,被称为“胞中”;对男子来说,被称为“精室”。该处是奇经八脉中任督冲三脉的总起点,同时也是带脉的起点。


§2、先天气与后天气转化过程总说--人体三大循环:生存循环、充电循环、升华循环。一大陷阱:死亡陷阱
●从先天精气到后天气的转化灌输过程
① 天癸→肾间动气(下丹田气)→任督冲三脉→十二经络→内通五脏六腑外联筋骨皮毛……通过这个灌输过程去营养全身。体现了天癸对整个机体的营养与推动作用。
② 天癸→肾间动气(下丹田气)→通过气街直接上升进入中焦脾胃,与脾胃的后天之气(中气)相汇同混融,补充与帮助脾胃的气化功能。体现了先天肾气对后天脾胃气化功能的温煦与推动作用。
③ 天癸→肾间动气(下丹田气)→通过淫念生淫欲的过程转变成生殖之淫精向下方泄出→男女交合或遗漏消耗。该过程就是祖师们所说的“顺生人”的过程,也是先天精气泄漏损耗的最大最直接的过程。属于死亡陷阱,即道家所说的“生我之门死我户”。
以上两者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食色,性也。”食与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由此可以看出,下丹田对于养生及其修炼来说又构成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一条是向上利益自身。一条是向下,为了贪图男欢女爱之淫乐,而忘乎根本。

敲骨验髓的故事:在《封神演义》中叙述了这样一段公案,话说寒天腊月,商纣王与宠姬妲己天天在鹿台饮酒作乐,忽一天纣王看到前方河边走来一老一少,只见白发老人毫无惧色,挽起裤脚淌水过河。而那位少年,却哆嗦良久,勉勉强强迈进了河水,待到过了河,早已抖成了一团。见状纣王好生奇怪,问妲己。妲己禀大王:大王您只要将二人敲骨验髓即可分明。于是纣王令将二人捉来敲开腿骨一看,只见老人骨髓饱满,然少年却骨髓空虚。纣王见状又问妲己。答:老人是其父母年轻时所得子,少年是老来子。

吕洞宾说:“二八佳丽体如酥,腰中别刀斩愚夫;不见人头滚落地,却教骨髓暗自空。”泻精的过程就是直接从骨髓中抽取。这与中医理论“肾主骨、主髓,脑为髓之海”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3、中焦脾与胃之间先后天精气之间的运动转化全过程--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形不足,补之以味”
○中焦脾脏为后天之精气的藏精之所,所藏之精气为后天气之中的先天气(中气),后天精气以静态形式藏之于脾脏。
○中焦胃腑受纳水谷,为后天精气的活动场所,胃腑中活动的精气为后天之中的后天精气(胃气),后天精气以动态形式活动于胃腑。胃腑“传化物而不藏”。
中焦胃腑为后天气向先天气转化的第一个中转站
每当饮食物入胃,从脾脏向胃腑输入后天精气(中气),并与下焦丹田上升的先天气混融为一,从而使饮食物得以气化。饮食物被气化之后就转化为营气(荣气)和卫气。气化过程结束后,其中一部分返归收藏于脾脏以后天之先天气形式贮藏备用。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后天之先天气(中气)已经与先天之后天气(肾气)相混融气化之后以静态形式贮藏在脾脏备用。而卫气行于脉外,担任着护卫机体的作用。
一般容易将“腑”所传之“传化物”,仅仅理解为可见之饮食物,其实,胃腑所传之物主要的还是气态物。胃腑地处中焦,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是关系全身的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而在上文中所论述的肝气,首当其冲所侵犯的也是胃腑。中焦失守,其它脏腑立危,久之必将危及先天!
倘若中焦胃气受损,饮食物就不能有效气化,而形成半代谢谢产物“痰浊”进入血循环。如西医所说的血脂、胆固醇之类。
损伤胃气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木乘土”;二是胃腑受寒,如冷饮冷水,或庸医妄给寒凉虎狼药等;三是“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四是伤于湿,梅雨及长夏,感受湿气。本来土胜湿,但湿气过盛反转侮土,造成胃气呆滞。

§4、从后天气向先天气转化贮存的全过程--人体战略储备总库存--后天有余可补先天之不足
○开源过程“土生金”--营气转化为宗气
另一部分营气随着脾气的上升功能注入于肺脏,转化为上焦的宗气,而注入于膻中穴,膻中穴为宗气之海。宗气与营气的不同在于,营气上升注入肺脏之后,还要与肺脏所吸收的氧气混合气化为一,最后才能形成宗气。营气是白色的,宗气是红色的。按西医的说法,就是血红蛋白吸收了氧气之后的颜色。一般的中医基础理论书上均称,营气行于脉中,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应当是说营气转化为宗气之后行于脉中。也体现了“肺朝百脉”的作用。

○开源过程--金水相生于酉时
在肺脏的肃降功能与胃气主降的双重作用推动之下,处于上焦膻中穴的宗气向下运动,与下焦的肾间动气相会合,混融气化,完成后天向先天的转化第一步过程。该过程主要在下午酉时完成,此时按天干计算,肺金值时;按地支十二经流注计算,肾经开。在天干与地支的共同作用推动下,人在其中,天地人三才合一,金水相生,完成后天向先天转化的过程。如果肺功能欠佳,开源过程就会在第三站受阻,营气无法充分气化为宗气,从而形成半代谢谢产物“痰浊”而滞留经脉之中,如肺受寒,肺燥等等因素所致的肺金受损。


丹田是后天气向先天炁转化的第二个主要中转站。下午酉时,是肾间动气最为活跃的时刻,此时,宗气被转运到了下焦丹田处,通过与肾间动气的汇同混融气化作用,把后天气再次气化,转化为先天气,也就是丹田气、元气、底气(先天之中的后天气)。酉时肺金值时是收的时刻。
此时的丹田气(元气),对于一个凡夫来说,就可以马马虎虎算作为先天气,不带痰浊的相对纯粹部分。但对于佛道行者来说,这个还只能算是“阴精”,因为在下焦兴风作浪、触发淫欲的就是此物,“温饱思淫欲,贫贱生盗贼”。

子夜,在丹田的肾间动气随着天地间大自然气机的收藏,而向着命门收藏,完成了后天气向先天炁转化充电的全过程。这时,起点于脾胃的饮食物精华(中气),经历千辛万苦的气化与转化过程,终于到达了终点站,完成了后天气向先天炁(天癸)转化贮存充电的全过程。子时是藏的时刻,因为丹田气此时完全向着命门处收敛,命门会感到温热,同时也就促使了命门处的“子时一阳生”。

○下焦元气、中焦胃气与上焦宗气,三者升降运行的道路是“气街”。

《难经·第三十一难》:“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始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 中, 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腕,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难经·第六十六难》:“经言……三焦之原出於阳池……然: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於五藏六府,原者, 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而“三焦”则是脏腑综合气化功能的总称!
《黄帝内经·素问·营卫生会第十八》曰:“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特别要注意的是,元气、胃气与宗气通过气街上下运动气化交融,并不是机械式的混合,而是每到一处,都要经历过完整的气化过程,才能完成相应的气化与转化过程。故而,元气是否充盛,完全而且唯一地决定了人体气化功能的强弱,进而又决定了体质的强弱。

○上述过程总体刻划了充电循环——人体战略储备总库存的充电增补之过程。说明了先天气随着年龄的增高,必然会有所消耗;但是反过来,通过后天气向先天气转化贮备的过程,人体内的确存在着向着战略储备总库存(天癸)的充电增补过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后天气是否能有效地转化成先天气而贮存起来,关键就得看能否闯得过位于丹田处三岔路口的“死亡陷阱”,但这对凡夫来说就很难很难。难过两道难关,一个是淫欲,一个是泄漏。故而后天气向命门填补的总量将很少很少。

○“胃为肾之关门”与“肾为胃之关”
考《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曰:“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而以前曾在《傅青主男女科》及陈士铎的书上经常看到“胃为肾之关门”的说法。总是百思不得其解,胃、肾两者,相去甚远,何以竟然为关门?又为何不说“脾为肾之关门”?这次笔者通过详细分析,这才恍然大悟,通过本段细细推演,相信其义不言自明。这才知道得真传与未得真传者之间的天地差别。古医书之中,往往是一言千金,其细微关要之处,须要留待后人细细揣摩方能了悟呢!
前面已经说过,“后天有余可补先天之不足”;这儿还可以反过来说:“后天失养可以危及先天”。中医有一个说法,“久病必及肾”,其原因盖由此也。

○气一元论与气化论
元气强盛,气化有力,身体就会处于良性循环,强者益强。元气衰微,气化无力,身体就会堕入恶性循环,弱者益弱。

○从后天到先天的灌输转化的另一条途径
即通过十二经络的运行,过程为:从“四末”,也就是从双手指尖与双脚的脚趾尖的十二经脉的“井穴”发动,天地之灵气由外向内灌输进入“井穴”,通过与上述的正好相反的过程,完成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再灌输到下丹田的过程。这是天地之气对人体的直接灌输与滋养的过程。

⑷ 药补与食补
有许多人都说,药补不如食补。更甚者说:“是药都有三分毒”。
其实从笔者自身的体验看,但凡服下滋补类药丸如地黄丸之类,完全没觉得在胃部消化吸收的过程,一两分钟后立即进入下丹田,下丹田处随之起火,十分钟之内药丸就完全转化成气态。通过这个过程发现,原来中药是“秉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没必要先经过脾胃气化,再转入下丹田这个过程,省去了脾胃消化吸收的麻烦。可见药物比饮食要强上百倍。
其实,对佛道修行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修行到后期高级阶段,往往是辟谷,即不吃五谷,而做一些特定的“辟谷丸”长期服用。每天服用一两丸即可。

§5、升华循环--肾主骨主髓,脑为髓之海--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命门之中氤氲着真阴真阳之气,也就是水火二物。其中的真水在真火温煦推动之下气化而“蒸发”,通过督脉上升入脑府,完成了“还精补脑”的过程。对于不从事修炼的凡夫来说,该过程起始于子时,在睡眠之中完成。一天最多只可能有一次,且其量甚小。
子时一阳生,少阳胆经开,子属水。而从天干来说属于壬癸,也是水。但真水之中真阳发动,阴阳相抱,开始了向上运动的过程。丑时肝经开,肝木从天干来说,属于少阳上升之气,“乙癸同源,内寄相火”,加速了真气的提升过程。此时人受到上升肝气的挠动,很容易醒来。
真阴真阳二气相抱,上升到了脑府,阳极而生阴,在脑府凝结成真水从上颚下降,到了口中就会感到微乎其微的一丝丝的甜丝丝凉丝丝的津液,这就是从真水转化而来的,也就是“活”字的解释。平时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不叫真水。道家叫做“自家水”。


○高血压之根本成因--天癸从匮乏到衰竭

更年期后,也就是《素问》所说的,女七七男七八,天癸竭,真阴真阳匮乏。按真阴真阳原来相抱为一,氤氲于命门。更年期后,天癸竭,原来于命门处氤氲气化的真阴真阳衰竭,无力蒸腾气化向上,故而昆仑顶难得真水降临。最终导致虚阳上亢,遂拖动血压升高。故根治高血压,其根本对策,是补益命门真水真火。笔者于吾妻更年期亲见,那更年期潮热绝不同于一般的虚火,一日之中,毋论时刻,倏尔之来,面孔潮红,来去无常,其行状与一般虚火决然不同,用普通滋阴降火法无效,反而要真火真水并施方效。而上海中医学院对治高血压的协定方,居然是二仙汤(仙茅、仙灵脾)为治,却也别开生面。真阴真阳并补,以真阳为主导,真阴做基础。

○仲景夫子八味丸(桂附地黄丸)玄机点评与揭秘——肉桂、附子与熟地同用是对命门天癸真阴真阳的仿真
盖八味丸,首出《金匮要略·第五》,原方名“崔氏八味丸”,主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其方为目前大红大紫家喻户晓的六味地黄丸,增加肉桂、附子两味构成。
按:清·陈士铎《本草新编》“肉桂”条下评说:“盖附子之性走而不守,肉桂之性守而不走……肉桂用之于八味丸中,经先生之阐扬,真无微不悉矣。”而对肉桂之妙用,全依“引龙雷之火下安肾脏”立论。而反观现代各名家“导龙归海”一法,亦依此而立论,似已尽善尽美,可盖棺定论矣!
但经过上文一番推演,即已确认丹田为肾间动气,天癸为命门藏精无疑。由此再稍作推演,指破仲景夫子立方玄机为:肉桂直入命门补天癸真阳,附子入丹田直补肾间动气。两者一动一静,相互表里体用,方得无边造化之机。而熟地补肾水真阴,与肉桂附子纯阳之品氤氲气化,自得无限生机。再说彻底点,肉桂、附子与熟地同用,就是对命门天癸真阴真阳的仿真!善补阳者,当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当从阳中求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如此者,方得阴阳互生、互根之妙用无穷。足见仲景夫子得天癸命门之深意也。
而山药健脾补肾,斡旋调和于上中下三焦之间,且有通任督之妙用。为“充电循环”之不可或缺者。区区几味药,其中自有无限造化生机!
嗟夫!圣人之用心至深至密,圣人之慈悲惠泽万古!后世之医,岂踵夫子足迹夫?

按:《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

水火互济,善调阴阳:景岳善调阴阳,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迄今医家尤为推崇。景岳认为阴不能无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无阴,无形便不能载气,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即其所谓:‘先天因气以化形,阳生阴也;后天因形以化气,阴生阳也。’并指出:‘阴阳二气,最宜不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乘而杀物。’创制了‘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的立方用药大法……”。“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从开源过程顺说:
△开源过程第一站:饮食物进中焦脾胃,气化为营气,会因木乘土(肝气横逆,侵犯脾胃),削弱脾胃气化功能,首先后天饮食物气化功能受阻。进而造成土生金的能力下降(脾气不升),母弱及子,肺金的功能被削弱。
△开源过程第二站:“土生金”--营气气化为宗气的过程在肺脏完成,肺气化功能下降后,营气气化为宗气的过程被削弱。因而部分营气会形成半代谢谢产物“痰”而滞留在肺脏,并将进入血循环中。
△开源过程第三站:金水相生于酉时,进而,因肺的肃降功能下降,宗气下降转化为元气的过程(金生水)亦将被削弱。肺有弱脏之称,天生弱质,加之每遭风寒侵袭,弱不胜弱。
△开源过程第四站:死亡陷阱。几经周折到达下丹田的一点儿宗气,被气化为元气,但也在此“一淫了之”。

○为了护持“后天之本”,切切戒怒!因为肝脾不和,坑害后天,就会化生无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为了护持“先天之本”,切切戒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对于凡夫来说,当然还可以有引火归元,尽可能地启动丹田先天气作为辅助。

只要能切实做到这两条,就算是暂时没有机缘去修行高深的佛道法门,也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岁之上当毫无问题。一切疾病与短寿,没有一个不是自作自受!

且看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一切物欲竞争,保持着“恬淡虚无”的心态,自然能安享天年,“度百岁而去”。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的最低层次,然而也是最难做到的现实意义所在。
 
很经典的推理和方法,认真学习领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