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桂枝九克不耐案(二)

医海之水源于泉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11/09/26
帖子
8850
获得点赞
518
声望
113
张某某,男,五十四岁,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六日来诊。
主诉:头面四肢肿胀十余年,加重一周,
现病史:一九八七年冬,患者受凉后引起咳嗽,卫生室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予青霉素,卡那霉素等静脉滴注,一周后出现头面肿胀,继而全身。随到某院求治,入院时诊断为急性肾炎,住院治疗二十余天,咳减但身肿未退。出院后数治未效,一周前不慎着凉,症状加重。患者素有酒肉嗜好,每天300毫升白酒。经常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无寒热,有汗,口苦微渴,不欲饮水。晨起咳嗽咳白沫痰,四肢沉重。大便稀,每日两到三次,小便可。血压150/90毫米汞柱,心律整齐,两肺下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手心,头面,下肢呈可凹陷性水肿,八联未显示尿蛋白。舌质淡红,苔白滑微黄。脉象沉弦。
诊断:饮证
辩证:饮溢四末
治疗方法:宣肺化饮
方剂:大青龙汤桃红四物汤意
药用:前胡12克 桂枝9克 炒杏仁10克 炒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广地龙15克 当归10克 川穹10克 炒白芍12克 伏神15克 天麻10克 远志10克 生姜三片。
患者服药头煎,大约20分钟,出现头晕心慌,手颤抖,家人立即护送前来,由于之前的经验,这次心中有底。即对患者检查,结果指指试验阳性,血压同上,心律整齐,瞳孔等大等圆,眼压15毫米汞柱。立即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抗坏血酸。二十分钟症状缓解,余药停服。
五月二十三日,患者前来,自诉症状减轻,要求再服,令将余药中的桂枝取出六克,仅用三克,煎后凉服,嘱患者家属密切观察。
五月二十九日,后两剂服后,未见前日症状,但效果不如先前,余考虑再三,特将桂枝增至六克。
后服二十余剂终获痊愈。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医圣在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用法禁忌早就告诉后认了。
 
为何一定用桂枝?

麻黄可否?
 
医圣在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用法禁忌早就告诉后认了。

这是桂枝龙牡汤,并非解表的桂枝汤。不错,桂枝汤的应用明确指出,服用桂枝汤期间禁食生冷,酒肉。但是患者服药时并未饮酒,而且后来的二十多天也并未戒酒。你再看看第一例,该患者并无饮酒史。
 
为何一定用桂枝?

麻黄可否?

麻黄更好,但是现代医学研究明确指出,麻黄碱具有较高的中枢兴奋作用,可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已被不法人员用来制作兴奋剂,目前国家已经限购。
 
麻黄更好,但是现代医学研究明确指出,麻黄碱具有较高的中枢兴奋作用,可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

噢?

你那里现在不让用麻黄了?
 
两例患者患者均出现心慌心跳,站立不稳,震颤。通过指指试验检查,证明桂枝可引起或诱发共济失调。
 
千百年来,历代医家都认为桂枝无毒,但是有副作用,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未能确切其具体表现,也未明确指出出现反应如何处理。遗憾。
 
共济失调是症状,是小脑平衡失调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群,比如醉酒就容易出现共济失调。其实内脏并无器质性病变。如血压,心律等。
 
仅仅用九克就能出现副作用,如果像《抓错药物挺后怕》文章里,误用百克,是不是很危险。
 
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病人吃了颤抖加重,而且黄芪也是这样的反应,吃了难受,我也纳闷呢。
 
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病人吃了颤抖加重,而且黄芪也是这样的反应,吃了难受,我也纳闷呢。

随着网络的普及,相信许多网友有过经历,希望网友借此平台,不断丰富知识。为中医海洋注入清澈的泉水。
 
麻黄更好,但是现代医学研究明确指出,麻黄碱具有较高的中枢兴奋作用,可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

典型地用西医思维来理解中医用药。怎么不去倒过来想,那些有不良反应的,是因为不对症使用或者实验的?

按“现代医学的研究”,它会表明,人参也会致人于死地的。不信的话,找个有肝实热的试试看就知道后果了。


苦参按“现代医学的研究”,它会表明,“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缺血及降血脂作用”,但如果按此思路去给一个中医诊断为心阳虚的心脏病人用药,病人立刻起不良反应。所以,药不是问题,而是使用药的人的辨证能力才是问题。

石膏被现代医学检测成分为硫酸钙而已,但用硫酸钙和用石膏治病的对比结果却是,硫酸钙没有清热作用,而石膏却有。
硫磺也如此,提纯硫磺和天然硫磺对人体的反应截然不同。但实验室的成分化验结果就是基本一致的。

多研究下经方去吧。如果再看西医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中医,迟早会走入死胡同的。中西医结合,是个非常漫长而又谨慎的过程,所以不要想当然地用“现代医学的研究”去盲目实践。

现代医学的研究,只会得出个实验室的结果,而不会去考虑病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体质的人,对同一种药,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而现代医学只管那个最终的统计结果和片面现象。所以五十年代就闹出了蒲辅周用九十多个不同的处方治愈一百多例脑膜炎案例被卫生部的西医专家们鉴定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承认蒲辅周的治疗结果的荒谬结论。

这种看待麻黄的思路再怎么走下去,一样会不断得出很多“荒谬”结论的。

我曾用标准经方剂量(一两等于15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麻黄、细辛各用了30克,附子20克,分三次服用,效如桴鼓,一剂而愈。四川的老中医余国俊老师,也曾述及所见一民间老中医,一辈子就用个麻黄附子细辛汤,诊断时只需看下患者的舌头,然后就开麻黄附子细辛汤,舌头不对症的,则不用。却治愈了很多病人而声名大噪,也让很多中医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案例在余国俊的《中医师承实录》书里第四页有记录。按“现代医学”的思路,麻黄又该如何解释了呢?所以,实验是实验,但实践要更重于实验,实验要以实践为检验基础。

我以上发言,并非针对人,而是针对中医界的这种常见现象而已,就事论事罢了,如有过激之处,还请谅解。
 
典型地用西医思维来理解中医用药。怎么不去倒过来想,那些有不良反应的,是因为不对症使用或者实验的?

论坛就是大家高谈阔论的地方,岂能一人自吹自擂。习主席说的好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人参是药,不是人人都能服用,不恰当的服用会出现腹部胀甚,医生皆知,但是它有解药啊,服食莱菔可解,多好啊。
不恰当的使用麻黄,桂枝,会出现何种反应,后果如何,恐怕不是所有医生都知道,有没有解药,如何去解,多为难,处理不好,要摊上医疗事故的。
 
论坛就是大家高谈阔论的地方,岂能一人自吹自擂。习主席说的好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人参是药,不是

我谈的本来就是“不恰当用药”意思,所以说药本身不是问题,使用药的人的辨证正确与否才是问题。考虑是否用麻黄,不是去考虑它的什么“兴奋性”而不敢用麻黄,而是应考虑患者的证是是否适合用麻黄。你的着眼点在于药,我说的着眼点在于证。

人参、莱菔子的说法,是解法问题,你跑题了。

你非要狭隘地理解为“吹和空”的话,我只能很遗憾地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各抒己见 各取所需 就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