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谈中医之“童子功”

李荣伟

闻名全坛
版主
注册
2011/09/25
帖子
14106
获得点赞
1115
声望
113
所在地
安阳
谈中医之“童子功”
中华少林武术有童子功之说,中华武术与中医之渊源较深。我虽在小学时参加过几天武术队,但对武术毕竟了解较少,少林童子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功夫也知之甚少,听说是从小而未破身时所练就的一种功夫,很是了不得。
我们中医是否有“童子功”呢?中医的“童子功”又是什么呢?
现在中医授徒或初学中医者可能都会先学习《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内经》、《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中医学院的各种教材等,那么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是不是就是中医的童子功呢?是不是掌握了这些就有了中医的童子功呢?如果这些就是中医的童子功,那么在他们之前又有什么是中医的童子功呢?
余认为非然。
任何一本著作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时代性、局限性,甚至有些只是片面的东西,不可能代表医学的全部或未来。就中医四大经典而论,《内经》虽然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源泉,但她也只是或仅是先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当时文化水平的发展,对汉代以前医学的一种经验总结而已。神农尝百草成就了《神农本草经》,也只是奠定了中医本草的基石,但非“尝”也不可得。《难经》也只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发展,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兼以己之所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并就因为当时疾病的大流行而出炉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从此奠定了中医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也为以后的选药组方指明了方向,但仲景医圣也认为学好《伤寒杂病论》只是“参之思过半已”,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伤寒杂病论》在治疗温病方面有所欠缺,也不可能统治百病。
汉以降,中医书籍汗牛充栋,但也只是各有所长。如蜚声海内外的《本草纲目》长于本草,也是李时珍历经数十年的考察实践所得。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详于临床与方剂,论药则不及,其中既有前人及民间的方剂,也少不了孙思邈自己的临床实践所得者。朝廷组织修订的《医宗金鉴》被当时以及后世尊为医生必修之作,但也不及《伤寒杂病论》被人尊崇,其中所论的理法方药也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温病条辨》虽有时也被尊为经典之作,但也只长于温病的辨证治疗,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临床实践观察,也不可能有超出或不同于《伤寒论》之处。被近代、现代人特别推崇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是张锡纯老先生的临床实践经验。
……
纵观医学之发展史,无论医、药、针、砭、灸、按等,医学之开端均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医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医学又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
任何医学门派的发生与确立无不在于在生活实践中“悟”道而出。道是“悟”出来的,任何阶段的医学发展,无论伤寒或温病,无不出自于有“悟”性之人。而“悟”性不可能全部来源于天生,多需要后天的培养。
理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着生活、指导着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学会总结,而悟性自出矣。
故,余认为中医之“童子功”不是背诵掌握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内经》、《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等基础性的东西,而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的总结能力。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不要背诵,而是必须背诵,且需要牢固掌握,但背会了不会应用也是枉然,增强了自己的生活观察能力、实践中的总结能力,也就练就了自己不只是中医方面的“童子功”。
 
最后编辑:
有了中医童子功,学习中医更轻松。
 
医书容易背,但“生活观察能力、实践中的总结能力”却不容养成。只能叹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实践的机会难寻啊
 
医书容易背,但“生活观察能力、实践中的总结能力”却不容养成。只能叹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我们共同努力。
 
谢谢楼上先生的指教
 
"医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医学又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
而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的总结能力。"
讲到点子上了!
 
"医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医学又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
而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实践

谢谢杨老师的回复,祝健康长寿。
 
很有启发。
个人觉得,对初学者,一般应该先观其大略,宜将先人的经验和心得都过一过脑,一开始不必强记,只作为工具书使用。再从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关注病患,重点分析研究人类各种疑难杂症,通过实践,总结医案,建档立册,最后著书立说。
其中两个关键点:
1.关注病患,包括自身的感受。
2.实践要有理有据,循序渐进。实践中,应追求极简,由简至繁。比如,某疑难杂症病患,症状很复杂,好像各种问题都有。但其中有一个症状——大便硬,是自己比较擅长改善的,那就先从这个症状入手,用最简单的方法试一试。若脚凉,就坚持泡脚保暖一段时间,以观后效。
 
自古名医出少年。
少年学医一定是出于爱好中医。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少年就爱好中医,一定会拜访名师。名师出高徒。
少年行医,到中年时期就经验很丰富了。
少年学中医,基础打得牢。
少年学中医,问题最多。问题多得到的答案就多,自己探索的也会多。
少年学中医,研究探索中医的时间也会比常人多。
少年时学中医,青年时再读中医学院,学习的境界比普通学生要高很多。往往实习的时候中医水平就会比指导老师高出一筹。
少年学中医改行的少,铁杆中医的多。
少年就是小名医,老年一定是大名医。
少年学中医只能是业余爱好,正常的学业不可荒废。否则不会有大的发展。
 
这世上庸医多,名医少。庸医怎么努力都还是庸医,一辈子一事无成。并不是从小学医就能够成为名医,很多从小就学医的人到死也还是庸医。并不是聪明人学医就能够成为名医,很多聪明人学以后依然是庸医。事实上,很多名医少年时并不是很聪明。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太聪明才肯坚持不懈的努力学医,几十年后成为大名医。保守的医生永远成不了名医,敢于探索,不怕担责任又做事严谨的医生才能够最终成名。一心想要成名医的人很难成为名医,埋头努力的医生不自觉的就会成为名医。想发财的医生永远成不了名医,不介意收入的医生名声会不胫而走。名不重要,钱也不重要,只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才是医生的最高荣耀。
 
这世上庸医多,名医少。庸医怎么努力都还是庸医,一辈子一事无成。并不是从小学医就能够成为名医,很多从小就学医的人到死也还是庸医。并不是聪明人学医就能够成为名医,很多聪明人学以后依然是庸医。事实上,很多名医少年时并不是很聪明。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太聪明才肯坚持不懈的努力学医,几十年后成为大名医。保守的医生永远成不了名医,敢于探索,不怕担责任又做事严谨的医生才能够最终成名。一心想要成名医的人很难成为名医,埋头努力的医生不自觉的就会成为名医。想发财的医生永远成不了名医,不介意收入的医生名声会不胫而走。名不重要,钱也不重要,只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才是医生的最高荣耀。
说的好。
 
想获得经验就得多实践,学无所成总不能随便出手拿人练手吧,这可不是做饭烧菜而是治病救人。 但如果都要靠老医生传帮带,那这新人的产量会不会有点低。 熟能生巧大家都懂,可又能上哪里练手。 中医有些抽象不太容易学。
 
私以为:一般人学习中医,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参考:
1.原理和知识点的获取。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分辨真伪。而分辨真伪的能力,关键看原理的掌握程度,对阴阳五行相关理论体系的掌握。所学要与自己的常识理念融会贯通,才是自己的东西。凡是一时不能与自己的常识相兼容的东西,可以先放在一边。
2.实践验证,从生活体验开始。学习中医并不难,就象炒菜一样,首先准备油、盐、酱等配料,再根椐各种菜特性添加一、二味配料就很好吃了。想学中医先学药性(一定要非常熟,这是基础),再学组方,继而研究前人成名处方。
3.看病。自己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多找好的大夫,疗效好的要记下来,并加深理解,多体会多总结。
4.千万别乱试药,哪怕是乱吃东西。
其实我所倡导的,就是要让广大群众都去了解和学习中医常识,而不是像中医黑那样:为了劝退,将中医神化。那些一开始就说要看什么经典古籍的,是不是中医黑不知道,但实际上起的作用,就是劝退。
只要将中医基础知识常识化,科普化,这样骗子(特别是高级骗子)就难以得逞。
其实中医就在身边,无处不在。只要有“心”(包括真心,信心,恒心,耐心),循序渐进,人人都可以学,都可以从中受益。
 
最后编辑:
这世上庸医多,名医少。庸医怎么努力都还是庸医,一辈子一事无成。并不是从小学医就能够成为名医,很多从小就学医的人到死也还是庸医。并不是聪明人学医就能够成为名医,很多聪明人学以后依然是庸医。事实上,很多名医少年时并不是很聪明。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太聪明才肯坚持不懈的努力学医,几十年后成为大名医。保守的医生永远成不了名医,敢于探索,不怕担责任又做事严谨的医生才能够最终成名。一心想要成名医的人很难成为名医,埋头努力的医生不自觉的就会成为名医。想发财的医生永远成不了名医,不介意收入的医生名声会不胫而走。名不重要,钱也不重要,只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才是医生的最高荣耀。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糊涂的话,老了更糊涂。终于找到有人跟我想法一样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