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3/01/31 #1 时贤谷晓红教授在“上医医未病之病” 的帖子中说道:“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谷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主席。) 请问有谁知道这句话之出处?谢谢!
时贤谷晓红教授在“上医医未病之病” 的帖子中说道:“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谷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主席。) 请问有谁知道这句话之出处?谢谢!
gl0101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31 帖子 309 获得点赞 1 声望 18 2013/01/31 #2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诊候》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诊候》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3/01/31 #5 gl0101 说: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诊候》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 点击展开... 先生是个热心肠,谢谢了!
L lupin_tl 会员违规,头衔屏蔽 封禁会员 注册 2023/08/30 帖子 365 获得点赞 22 声望 18 所在地 烟台 2023/09/06 #6 gl0101 说: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诊候》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点击展开... 抄子抄内经的。 《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歧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馀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八正神明论》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根结》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逆顺》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官能》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gl0101 说: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诊候》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点击展开... 抄子抄内经的。 《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歧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馀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八正神明论》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根结》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逆顺》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官能》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