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陈士铎生平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正史无记载。据嘉庆八年(1803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谢,年八十卒。”在《辨证录•凡例》中自称:“铎年过六旬,精神衰迈,二师传铎之言,愧难强记,恐至遗忘,辨论之处,或多未备,尤望同人之教铎也。”二师传铎之时,据《自序》称是在康熙丁卯秋(1687年),向上推60年,当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如果这篇《凡例》可信的话,陈氏的生卒年代大约是在1627年-1707年。但事实上,陈士铎的年代记录的可靠性不高,比如在《洞天奥旨•自序》里写到,丁卯秋(1687年)游燕市,癸亥(1683年)冬,再游燕市,这样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如果这个丁卯秋可信的话,就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大多数人均此为陈士铎的医书传自傅青主,而丁卯年,傅青主已经逝世,那么这批书就不是来自傅青主了;二是癸亥(1683年)冬再游燕市这个事是假的。所以这些年份都是陈士铎随意杜撰装神弄鬼,以免被坐实。据此,我们无法推算出陈士铎的具体生卒年,但陈士铎生活在明末至康熙年间是可以肯定的。
陈士铎的著作很丰富,《山阴县志》记载有著作20余种:“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惜其所著,多所沦没。”到今天存世的仅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少数几种,另外《梅花易数》的手抄本在网络上被一个收藏家展示过一次。据他的曾孙陈凤辉乾隆五十五年(l790年)整理《洞天奥旨》时所言,这批著作大多已经刊刻,所以不排除以后能发现陈士铎的更多著作。
陈士铎年轻时,习举子业,不过屡试不第。并因家贫,做了别人的上门女婿。自幼好医。30岁后,“饥驱出游”,至于陈士铎的主业是什么,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但可以明确的是他是个业余医生,“治病多奇中,治病不受人谢谢”。60岁左右,经人引荐,认识了当时中国的著名“仙医”傅青主,傅青主经过多方考察,觉得此人可靠,将自己的几乎全部医著罄囊相授,嘱其出版。
本书和傅青主的关系
傅青主(1607年-1684年),本名傅山,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等无所不通。在医学上,傅青主是中国医药史上一位“大师级”的医学家。傅山生前,“擅医之名遍山右,罔弗知者”(戴梦熊撰传 )。及其去世,社会评价更高,诸如“医术入神”(王士祯《池北偶谈》),“人称医圣”(蔡璜撰传),“至今晋人称先生为仙医”(刘绍攽撰传)。现在看来,以傅山在理、法、方、药上面所做出的突破,称他是中医300年来第一人是毫不过份的。
傅青主,作为明末遗老,在政治上,终生拒绝和清政府合作,私下甚至接受南明授予的官职并从事反清活动,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甲午朱衣道人案”发,被捕入狱,差点被清廷处决。作为政治危险分子,想保命的人都会敬而远之,更别说出版他的书了,这也是《傅青主女科》至道光七年(1827年),即傅青主去世近150年后,才有初刻本的原因。
傅青主绝世聪明,早知这批医书难以公开出版,所以经人引荐,将这批书传给了陈士铎这个他眼里的可托付之人。这批书经陈士铎改编加工后,在公元1700年左右以陈士铎个人的名义出版了。
但陈士铎实在不是一个高明的医生,无法让人认识到这批医著的珍贵价值,人微书贱,只好说成“仙授”,一为避祸,二为提高价值便于流传,三为指明来源。“仙授”这个说法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试想一个根本不是职业医家的人,要写出200万字的医学著作,见解水平要远超前人,自身没有实务基础,随便怎么摘抄冥想,都是不可能的。
在《洞天奥旨》这本讲治疗外科疮痈著作的《凡例》里,陈士铎说“然天师惟主内消,不喜外刺”,后人发现跟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傅青主亲笔广告招贴不谋而合:“世传儒医西村傅氏,善治男女杂症,兼理外感内伤。专长眼疾头风,能止心痛寒嗽。除年深坚固之沉积,破日久闭积之滞瘀。不妊者亦胎,难生者易产。顿起沉疴,永消烦苦。滋补元气,益寿延年。诸疮内脱,尤愚所长。不发空言,见诸实效。令人三十年安稳无恙,所谓无病第一利益也。凡欲诊脉调治者,向省南门铁匠巷元通观阁东问之。”
这篇广告招贴经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书法家的共同考证,一致认为是傅青主亲笔,把这段话的行文风格,和本书以及陈士铎的其他著作进行对比,可见极其相似!除此外,还有诸多证据证明这批著作和傅青主的关系,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展开考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士铎的这批著作的真正作者是傅青主!当然亦有部分研究者持其他观点。
本书特色
本书的学术思想,主要还是对张景岳的“温补”学说的继承发扬,“人生于火,而不生于寒”,强调必须重视养护肾中真火真水,对朱丹溪的以“降火滋阴”为核心的寒凉派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坚决反对世人动辄即用黄柏、知母以伐害肾火。并创造性提出了“胃为肾之关门”这一观点,将后天和先天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草》一编,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考《纲目》,辨疑诸善本,惟探注方与真赝与甘温凉热治病炮制而已。兹则一药必悉其功用,权其损益,入某经通某脏,人能言之;入某经而治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通某脏而补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不能言也。至或问辨疑,茧抽蕉剥,愈入愈细。举《灵枢》以上诸书,后世有误解误用者,必引经据史,以辨明之。”金以谋的这段话,已经将本书特点说得淋漓尽致。
当然,陈士铎也不是一概反对施用寒凉,他的真实意思是:“余非尽恶寒凉也,恶错用寒凉者耳。医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倘单喜用热而不喜用寒,止取用补而不用攻,亦一偏之医,何足重哉?吾所尚者,宜用热则附子、肉桂而亟投;宜用寒则黄柏、知母而急救;宜用补则人参、熟地而多加;宜用攻则大黄、石膏而无忌。庶几危者可以复安,死者可以重生,必如此,而医道始为中和之无弊也。”
对于新观点,如果大家有所怀疑,陈士铎经常义正辞严地自证清白,以消除大家对他装神弄鬼的怀疑,比如泽泻里有一段,这一段很生动,却在刻本里被删除,其实这段话很能体现陈士铎的心情:“欺人者,必有利于市,而后欺之也。誉泽泻之有功,何利于铎哉?铎阐扬泽泻,言人之所不言也,是世之所难言者,而铎言之,世得铎之言,而知泽泻有如此之微义也。世利铎耳,岂铎利于世哉?铎无利于世,又何欺于世乎?况铎之阐扬,皆阐其义之可信,而非阐其义之可疑,扬其理之所有,而非扬其理之所无,何一语是欺世之谈哉?”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所赵怀舟等人研究发现,在体例上,每味药的气味、归经、功效、主治、毒性中部分内容,直接抄自《本草蒙筌》,并且对历代《本草》中的药物功效主治,录其可信者,去其不可信者,并根据自身的医疗实践,对部分药物的功效主治进行了扩充。在药物的编排体例、先后顺序上,跟《本草蒙筌》也很接近。所以尚论 部分,才是本书的真正特色。对一些重要药味,比如六味地黄丸中的每一味,都进行了茧抽蕉剥般的论述,细致入微。
版本刊刻情况
《本草新编》康熙三十年初刻时,正值《本草纲目》的流行期,再加上一些古代医家对“陈士铎遇仙”事件的不耻,甚少关注,国内翻刻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只有日本宽政元年己酉(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重刻本。
1986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何高民先生根据山西省黎城县王淑田家藏抄本整理后刊行一次,改名为《本草秘录》,从此《本草新编》这部傅青主的用药经验集,沉睡300年后,才再度引起世人关注。但这时国内已经找不到《本草新编》的完整刻本了。
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由柳长华、徐春波先生整理的《本草新编》,此书根据残缺的一二卷刻本和其他稿本、抄本拼凑而来,错漏较多。
2008年,曹洪欣、郑金生教授整理了一套《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第九册),里面包含了从日本内阁文库影印回来的《本草新编》本澄堂初刻本。从此《本草新编》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刻本大规模面世。
更偶然的是,我在网络上搜索此书的资料时,意外发现原来此书国内仍有完整初刻本存在,只不过由于信息流通关系,造成柳长华、徐春波先生,曹洪欣、郑金生教授不知情,以为国内没有了。该资讯刊发在《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第4期电子版上,标题为:“北京图书馆近年采进善本书提要(三)”,记录了该馆(现改名为国家图书馆)在1987年收藏到一本盖有“金华朱颜珍藏”印章的《本草新编》完整初刻本的情况。
现在我能够见到的有4个版本,一个是柳长华、徐春波先生的整理版本,二个是曹洪欣、郑金生教授的影印版,三个是《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捌册里的手抄本(即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抄本),最后就是何高民先生的《本草秘录》。需要说明的是,《本草新编》近年来多个出版社出版了多个版本,今本人考证,都是沿袭柳长华、徐春波的版本,错漏之处未有修正。另经本人考证,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版本跟日本内阁文库影印本是同一个版本,但极难查阅,未列入校刊。而上海市图书馆所藏的稿本名为《尚论本草新编》,仅存卷二,共二册,因篇目残缺过多,未列入校刊。《本草秘录》是康熙刻本的节抄本,在有完整刻本的情况下,没有校刊价值。所以主要以前三本版本为基础进行校正。我发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抄本,虽然只有原本的第一、三、五卷的部分内容,但是这个版本应该是陈士铎的稿本或者是稿本的抄录本,且此版本经过了金以谋的编辑,非常有价值。理由如下:
1、所以玄参的“玄”字均缺最后一笔,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说明此文件是康熙时代书写的,符合陈士铎的生活时间。
2、原稿和眉批是多种笔迹,说明是两个人以上所写,或者是陈的家属们代为抄写的,因为陈在此期间忙于著述。但眉批笔迹却很统一,说明眉批应该是蒲州道士李岩一人所写。
3、不少论药性的段落,涉及封建国家、军事、帝王将相的比喻,由于涉及政治敏感性,多数被删除,符合金以谋编辑的原则——“理归中正,词尚和平”。而这些被删除的段落后,有些注明了“删”或“未刊”字样,抄本是不可能这种现象的。而那些被删除的段落里,仍然有眉批,且符合整体批注风格,说明“删”或“未刊”是在批注之后才加上的。
4、原文有编辑修改现象。比如删除了直接指责朱丹溪的言词,或者删除了一些冗余语句,试问天下有人抄写书稿,会出现把改前和改后的内容一并抄出的不?不会,只会抄清样。那么也说明这不是抄本。
5、部分无关政治的,涉及用药道德层面的论述,虽然符合原著风格,也在初刻本里被删除。
基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稿本比刻本更精善,错误更少,所以在本次精校中,以此和初刻完整版为底本进行整理,第五卷 “龟甲”后的篇目的部分段落,可以确定为原著的,根据柳长华版本进行补录。
最后,要感谢何高民、柳长华、徐春波、曹洪欣、郑金生先生们之前作过的工作;感谢赵怀舟先生给我提供的资料,并就此书的技术问题进行的探讨;感谢华夏中医论坛的管理员曾伟峻先生和版主孙洪彪、樊正阳、雨做的云、gqdxk等;感谢黄卫祖兄弟冒着酷暑,前往上海市图书馆帮我查阅资料;感谢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社领导和主任编辑焦健姿老师,没有他们的慧眼,这个精校本不会面世。
因水平有限,资料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给我指正,联系邮件:二戒老中医@gmail.com
王景
2012年8月25日 重庆
陈士铎生平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正史无记载。据嘉庆八年(1803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谢,年八十卒。”在《辨证录•凡例》中自称:“铎年过六旬,精神衰迈,二师传铎之言,愧难强记,恐至遗忘,辨论之处,或多未备,尤望同人之教铎也。”二师传铎之时,据《自序》称是在康熙丁卯秋(1687年),向上推60年,当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如果这篇《凡例》可信的话,陈氏的生卒年代大约是在1627年-1707年。但事实上,陈士铎的年代记录的可靠性不高,比如在《洞天奥旨•自序》里写到,丁卯秋(1687年)游燕市,癸亥(1683年)冬,再游燕市,这样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如果这个丁卯秋可信的话,就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大多数人均此为陈士铎的医书传自傅青主,而丁卯年,傅青主已经逝世,那么这批书就不是来自傅青主了;二是癸亥(1683年)冬再游燕市这个事是假的。所以这些年份都是陈士铎随意杜撰装神弄鬼,以免被坐实。据此,我们无法推算出陈士铎的具体生卒年,但陈士铎生活在明末至康熙年间是可以肯定的。
陈士铎的著作很丰富,《山阴县志》记载有著作20余种:“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惜其所著,多所沦没。”到今天存世的仅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少数几种,另外《梅花易数》的手抄本在网络上被一个收藏家展示过一次。据他的曾孙陈凤辉乾隆五十五年(l790年)整理《洞天奥旨》时所言,这批著作大多已经刊刻,所以不排除以后能发现陈士铎的更多著作。
陈士铎年轻时,习举子业,不过屡试不第。并因家贫,做了别人的上门女婿。自幼好医。30岁后,“饥驱出游”,至于陈士铎的主业是什么,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但可以明确的是他是个业余医生,“治病多奇中,治病不受人谢谢”。60岁左右,经人引荐,认识了当时中国的著名“仙医”傅青主,傅青主经过多方考察,觉得此人可靠,将自己的几乎全部医著罄囊相授,嘱其出版。
本书和傅青主的关系
傅青主(1607年-1684年),本名傅山,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等无所不通。在医学上,傅青主是中国医药史上一位“大师级”的医学家。傅山生前,“擅医之名遍山右,罔弗知者”(戴梦熊撰传 )。及其去世,社会评价更高,诸如“医术入神”(王士祯《池北偶谈》),“人称医圣”(蔡璜撰传),“至今晋人称先生为仙医”(刘绍攽撰传)。现在看来,以傅山在理、法、方、药上面所做出的突破,称他是中医300年来第一人是毫不过份的。
傅青主,作为明末遗老,在政治上,终生拒绝和清政府合作,私下甚至接受南明授予的官职并从事反清活动,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甲午朱衣道人案”发,被捕入狱,差点被清廷处决。作为政治危险分子,想保命的人都会敬而远之,更别说出版他的书了,这也是《傅青主女科》至道光七年(1827年),即傅青主去世近150年后,才有初刻本的原因。
傅青主绝世聪明,早知这批医书难以公开出版,所以经人引荐,将这批书传给了陈士铎这个他眼里的可托付之人。这批书经陈士铎改编加工后,在公元1700年左右以陈士铎个人的名义出版了。
但陈士铎实在不是一个高明的医生,无法让人认识到这批医著的珍贵价值,人微书贱,只好说成“仙授”,一为避祸,二为提高价值便于流传,三为指明来源。“仙授”这个说法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试想一个根本不是职业医家的人,要写出200万字的医学著作,见解水平要远超前人,自身没有实务基础,随便怎么摘抄冥想,都是不可能的。
在《洞天奥旨》这本讲治疗外科疮痈著作的《凡例》里,陈士铎说“然天师惟主内消,不喜外刺”,后人发现跟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傅青主亲笔广告招贴不谋而合:“世传儒医西村傅氏,善治男女杂症,兼理外感内伤。专长眼疾头风,能止心痛寒嗽。除年深坚固之沉积,破日久闭积之滞瘀。不妊者亦胎,难生者易产。顿起沉疴,永消烦苦。滋补元气,益寿延年。诸疮内脱,尤愚所长。不发空言,见诸实效。令人三十年安稳无恙,所谓无病第一利益也。凡欲诊脉调治者,向省南门铁匠巷元通观阁东问之。”
这篇广告招贴经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书法家的共同考证,一致认为是傅青主亲笔,把这段话的行文风格,和本书以及陈士铎的其他著作进行对比,可见极其相似!除此外,还有诸多证据证明这批著作和傅青主的关系,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展开考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士铎的这批著作的真正作者是傅青主!当然亦有部分研究者持其他观点。
本书特色
本书的学术思想,主要还是对张景岳的“温补”学说的继承发扬,“人生于火,而不生于寒”,强调必须重视养护肾中真火真水,对朱丹溪的以“降火滋阴”为核心的寒凉派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坚决反对世人动辄即用黄柏、知母以伐害肾火。并创造性提出了“胃为肾之关门”这一观点,将后天和先天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草》一编,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考《纲目》,辨疑诸善本,惟探注方与真赝与甘温凉热治病炮制而已。兹则一药必悉其功用,权其损益,入某经通某脏,人能言之;入某经而治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通某脏而补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不能言也。至或问辨疑,茧抽蕉剥,愈入愈细。举《灵枢》以上诸书,后世有误解误用者,必引经据史,以辨明之。”金以谋的这段话,已经将本书特点说得淋漓尽致。
当然,陈士铎也不是一概反对施用寒凉,他的真实意思是:“余非尽恶寒凉也,恶错用寒凉者耳。医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倘单喜用热而不喜用寒,止取用补而不用攻,亦一偏之医,何足重哉?吾所尚者,宜用热则附子、肉桂而亟投;宜用寒则黄柏、知母而急救;宜用补则人参、熟地而多加;宜用攻则大黄、石膏而无忌。庶几危者可以复安,死者可以重生,必如此,而医道始为中和之无弊也。”
对于新观点,如果大家有所怀疑,陈士铎经常义正辞严地自证清白,以消除大家对他装神弄鬼的怀疑,比如泽泻里有一段,这一段很生动,却在刻本里被删除,其实这段话很能体现陈士铎的心情:“欺人者,必有利于市,而后欺之也。誉泽泻之有功,何利于铎哉?铎阐扬泽泻,言人之所不言也,是世之所难言者,而铎言之,世得铎之言,而知泽泻有如此之微义也。世利铎耳,岂铎利于世哉?铎无利于世,又何欺于世乎?况铎之阐扬,皆阐其义之可信,而非阐其义之可疑,扬其理之所有,而非扬其理之所无,何一语是欺世之谈哉?”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所赵怀舟等人研究发现,在体例上,每味药的气味、归经、功效、主治、毒性中部分内容,直接抄自《本草蒙筌》,并且对历代《本草》中的药物功效主治,录其可信者,去其不可信者,并根据自身的医疗实践,对部分药物的功效主治进行了扩充。在药物的编排体例、先后顺序上,跟《本草蒙筌》也很接近。所以尚论 部分,才是本书的真正特色。对一些重要药味,比如六味地黄丸中的每一味,都进行了茧抽蕉剥般的论述,细致入微。
版本刊刻情况
《本草新编》康熙三十年初刻时,正值《本草纲目》的流行期,再加上一些古代医家对“陈士铎遇仙”事件的不耻,甚少关注,国内翻刻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只有日本宽政元年己酉(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重刻本。
1986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何高民先生根据山西省黎城县王淑田家藏抄本整理后刊行一次,改名为《本草秘录》,从此《本草新编》这部傅青主的用药经验集,沉睡300年后,才再度引起世人关注。但这时国内已经找不到《本草新编》的完整刻本了。
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由柳长华、徐春波先生整理的《本草新编》,此书根据残缺的一二卷刻本和其他稿本、抄本拼凑而来,错漏较多。
2008年,曹洪欣、郑金生教授整理了一套《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丛书》(第九册),里面包含了从日本内阁文库影印回来的《本草新编》本澄堂初刻本。从此《本草新编》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刻本大规模面世。
更偶然的是,我在网络上搜索此书的资料时,意外发现原来此书国内仍有完整初刻本存在,只不过由于信息流通关系,造成柳长华、徐春波先生,曹洪欣、郑金生教授不知情,以为国内没有了。该资讯刊发在《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第4期电子版上,标题为:“北京图书馆近年采进善本书提要(三)”,记录了该馆(现改名为国家图书馆)在1987年收藏到一本盖有“金华朱颜珍藏”印章的《本草新编》完整初刻本的情况。
现在我能够见到的有4个版本,一个是柳长华、徐春波先生的整理版本,二个是曹洪欣、郑金生教授的影印版,三个是《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捌册里的手抄本(即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抄本),最后就是何高民先生的《本草秘录》。需要说明的是,《本草新编》近年来多个出版社出版了多个版本,今本人考证,都是沿袭柳长华、徐春波的版本,错漏之处未有修正。另经本人考证,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版本跟日本内阁文库影印本是同一个版本,但极难查阅,未列入校刊。而上海市图书馆所藏的稿本名为《尚论本草新编》,仅存卷二,共二册,因篇目残缺过多,未列入校刊。《本草秘录》是康熙刻本的节抄本,在有完整刻本的情况下,没有校刊价值。所以主要以前三本版本为基础进行校正。我发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抄本,虽然只有原本的第一、三、五卷的部分内容,但是这个版本应该是陈士铎的稿本或者是稿本的抄录本,且此版本经过了金以谋的编辑,非常有价值。理由如下:
1、所以玄参的“玄”字均缺最后一笔,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说明此文件是康熙时代书写的,符合陈士铎的生活时间。
2、原稿和眉批是多种笔迹,说明是两个人以上所写,或者是陈的家属们代为抄写的,因为陈在此期间忙于著述。但眉批笔迹却很统一,说明眉批应该是蒲州道士李岩一人所写。
3、不少论药性的段落,涉及封建国家、军事、帝王将相的比喻,由于涉及政治敏感性,多数被删除,符合金以谋编辑的原则——“理归中正,词尚和平”。而这些被删除的段落后,有些注明了“删”或“未刊”字样,抄本是不可能这种现象的。而那些被删除的段落里,仍然有眉批,且符合整体批注风格,说明“删”或“未刊”是在批注之后才加上的。
4、原文有编辑修改现象。比如删除了直接指责朱丹溪的言词,或者删除了一些冗余语句,试问天下有人抄写书稿,会出现把改前和改后的内容一并抄出的不?不会,只会抄清样。那么也说明这不是抄本。
5、部分无关政治的,涉及用药道德层面的论述,虽然符合原著风格,也在初刻本里被删除。
基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的稿本比刻本更精善,错误更少,所以在本次精校中,以此和初刻完整版为底本进行整理,第五卷 “龟甲”后的篇目的部分段落,可以确定为原著的,根据柳长华版本进行补录。
最后,要感谢何高民、柳长华、徐春波、曹洪欣、郑金生先生们之前作过的工作;感谢赵怀舟先生给我提供的资料,并就此书的技术问题进行的探讨;感谢华夏中医论坛的管理员曾伟峻先生和版主孙洪彪、樊正阳、雨做的云、gqdxk等;感谢黄卫祖兄弟冒着酷暑,前往上海市图书馆帮我查阅资料;感谢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社领导和主任编辑焦健姿老师,没有他们的慧眼,这个精校本不会面世。
因水平有限,资料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给我指正,联系邮件:二戒老中医@gmail.com
王景
2012年8月25日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