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6
- 获得点赞
- 257
- 声望
- 63
【摘 要】儿科病的诊断治疗在诊断上往往很棘手,因此历代医家均感其难,在辨证施治上多采用望诊为主,辅以闻、问、切三诊结合,方能较准确地诊断病情,施以方药,本文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治疗儿科疾病采用望诊为主辨证治疗儿科疾病,往往诊断病情较准确,用药对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 望诊
辨证治疗疾病是中医的特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来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归纳,通过辨证才能得出治疗的准则。但是中医儿科疾病,往往诊断起来感到棘手,因为婴幼儿难用其言,言又不可信,故古人称之为哑科。由于小儿身体娇脆柔弱,病理上又有易虚易实之变,如果稍有粗心,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造成诊断治疗上的错误,故《温病条辩》曰:“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在临床上诊断小儿疾病颇感棘手,《难经六十一难》曰:“切而知之者谓之巧,问而知之者谓之工,闻而知之者谓之圣,望而知之者谓之神。”在临床上,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大,加之常哭啼,“惊则气乱”。所以切诊在临床上很难反映病儿的真实病变而难施其巧,小儿无知识,不会言语,其疾不能自述,即便能言者,也难辩真伪而不可信,故问诊也无法施展,小儿初病之时,声音、呼吸失其常态,病情也属危笃,所以闻诊在诊断上反映往往也不及时,由于以上三诊在诊断上反映病情往往不够及时、准确,故历代医家很重视望诊。《片玉心书》曰:“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可施,唯形色以为凭”。清,喻嘉言著《医门法律》曰:“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知风帆,动罹覆溺”。《医宗金鉴》曰:“欲治小儿百日病原,先从面部色泽观”。由此可见望诊在儿科的应用是很重要的。结合切、问、闻,这样才能正确诊断病症,提高医疗质量。
余在临床实践中,方知先贤之说不谬,小儿病症从望诊上得到的资料往往比其它三诊准确,诊断率也明显优于其它三诊,治疗小儿疾病,诊断上有其困难的一面,但其病因比较单纯,尤其是小儿常见病,只要掌握好望诊,不难诊断,因小儿常见病在临床上常见的不是外邪侵袭,便是内伤饮食之类,其病变部位主要是肺、脾、胃,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外邪侵袭,首先犯肺卫,故肺部病变较多,其次是脾胃病,因小儿饮食不知饥饱,常损及脾胃,故临床上常见的小儿疾病多见咳嗽、感冒、泄泻、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由于小儿有脏腑清灵,随拨随应的特点,在治疗上只要掌握好病因,病机,诊断正确,用药果断,收效甚捷,兹举两病例如下:
例一:王XX,男,5岁,1987年7月21日初诊。
患儿大便日行几次或十数次不等,水谷不化,大便色淡白,每多在午后泄泻,常见脘闷不舒不思饮食,望诊,精神短怯,肌肉消瘦观察面色黄而晦,舌质淡,苔白稍厚,指纹淡红,纹形较细。
分析:患儿首先从望诊上反映出精神短怯,肌肉消瘦,面色黄而晦暗,舌质淡红等脾虚特点,因脾属土,主黄色,脾虚则面色黄而晦暗,脾虚不运,则无水谷生化之源,故肌肉消瘦,精神短怯,再结合患儿泄泻清稀,多于午后泄泻等症状,当诊断为脾虚泄泻。
治则:健脾,益气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潞参10克 白术10克 云苓8克 扁豆10克
砂仁5克 苡仁5克 肉蔻5克 炙甘草5克
服药后泄泻即止,后服参苓白术散原方善后。
例二:张XX,女,7岁,1986年4月21日初诊
患儿恶风,微汗,口干渴,咽红,烦躁不安,咳嗽频频,痰粘稠而色黄,呼吸急迫,鼻翼煽动,鼻孔干燥,流黄涕,小便色黄而少大便于干结,苔薄黄,舌质红赤,指纹青紫,纹形多在风气两关以上,根据以上望诊资料,可论断为风温袭肺。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 5克 杏仁8克 石膏20克 前胡10克
紫苑10克 川贝6克 银花10克 生军3克
桔梗8克 连翘8克 甘草5克
此例由于风热袭肺,入里化热而出现肺热咳喘症状,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出现大便干燥,在治疗上用麻杏石甘汤提壶揭盖,宣肺平喘,用生军3克釜底抽薪泄大肠经实热,使其热积去而病退,故收显效,患者仅服一剂,则肺热清,咳喘止而愈。
以上两例,说明望诊在儿科中确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只要能熟练地掌握望诊知识,发挥望诊特长,熟练地运用于临床诊断,无疑将会提高医疗水平。(李明黔赵黔峰)
【关键词】中医辨证 望诊
辨证治疗疾病是中医的特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来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归纳,通过辨证才能得出治疗的准则。但是中医儿科疾病,往往诊断起来感到棘手,因为婴幼儿难用其言,言又不可信,故古人称之为哑科。由于小儿身体娇脆柔弱,病理上又有易虚易实之变,如果稍有粗心,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造成诊断治疗上的错误,故《温病条辩》曰:“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在临床上诊断小儿疾病颇感棘手,《难经六十一难》曰:“切而知之者谓之巧,问而知之者谓之工,闻而知之者谓之圣,望而知之者谓之神。”在临床上,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大,加之常哭啼,“惊则气乱”。所以切诊在临床上很难反映病儿的真实病变而难施其巧,小儿无知识,不会言语,其疾不能自述,即便能言者,也难辩真伪而不可信,故问诊也无法施展,小儿初病之时,声音、呼吸失其常态,病情也属危笃,所以闻诊在诊断上反映往往也不及时,由于以上三诊在诊断上反映病情往往不够及时、准确,故历代医家很重视望诊。《片玉心书》曰:“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可施,唯形色以为凭”。清,喻嘉言著《医门法律》曰:“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知风帆,动罹覆溺”。《医宗金鉴》曰:“欲治小儿百日病原,先从面部色泽观”。由此可见望诊在儿科的应用是很重要的。结合切、问、闻,这样才能正确诊断病症,提高医疗质量。
余在临床实践中,方知先贤之说不谬,小儿病症从望诊上得到的资料往往比其它三诊准确,诊断率也明显优于其它三诊,治疗小儿疾病,诊断上有其困难的一面,但其病因比较单纯,尤其是小儿常见病,只要掌握好望诊,不难诊断,因小儿常见病在临床上常见的不是外邪侵袭,便是内伤饮食之类,其病变部位主要是肺、脾、胃,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外邪侵袭,首先犯肺卫,故肺部病变较多,其次是脾胃病,因小儿饮食不知饥饱,常损及脾胃,故临床上常见的小儿疾病多见咳嗽、感冒、泄泻、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由于小儿有脏腑清灵,随拨随应的特点,在治疗上只要掌握好病因,病机,诊断正确,用药果断,收效甚捷,兹举两病例如下:
例一:王XX,男,5岁,1987年7月21日初诊。
患儿大便日行几次或十数次不等,水谷不化,大便色淡白,每多在午后泄泻,常见脘闷不舒不思饮食,望诊,精神短怯,肌肉消瘦观察面色黄而晦,舌质淡,苔白稍厚,指纹淡红,纹形较细。
分析:患儿首先从望诊上反映出精神短怯,肌肉消瘦,面色黄而晦暗,舌质淡红等脾虚特点,因脾属土,主黄色,脾虚则面色黄而晦暗,脾虚不运,则无水谷生化之源,故肌肉消瘦,精神短怯,再结合患儿泄泻清稀,多于午后泄泻等症状,当诊断为脾虚泄泻。
治则:健脾,益气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潞参10克 白术10克 云苓8克 扁豆10克
砂仁5克 苡仁5克 肉蔻5克 炙甘草5克
服药后泄泻即止,后服参苓白术散原方善后。
例二:张XX,女,7岁,1986年4月21日初诊
患儿恶风,微汗,口干渴,咽红,烦躁不安,咳嗽频频,痰粘稠而色黄,呼吸急迫,鼻翼煽动,鼻孔干燥,流黄涕,小便色黄而少大便于干结,苔薄黄,舌质红赤,指纹青紫,纹形多在风气两关以上,根据以上望诊资料,可论断为风温袭肺。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 5克 杏仁8克 石膏20克 前胡10克
紫苑10克 川贝6克 银花10克 生军3克
桔梗8克 连翘8克 甘草5克
此例由于风热袭肺,入里化热而出现肺热咳喘症状,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出现大便干燥,在治疗上用麻杏石甘汤提壶揭盖,宣肺平喘,用生军3克釜底抽薪泄大肠经实热,使其热积去而病退,故收显效,患者仅服一剂,则肺热清,咳喘止而愈。
以上两例,说明望诊在儿科中确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只要能熟练地掌握望诊知识,发挥望诊特长,熟练地运用于临床诊断,无疑将会提高医疗水平。(李明黔赵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