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预测学讲座》

黄帝内经预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0/02
帖子
541
获得点赞
4
声望
18
所在地
重庆、北京丰台中康医院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这样的断句,我认为是破句。正确的应该是这样断句:“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由于习惯用语“起居”在这里出现,所以,出现了破句。不好理解。当正确的断句之后,就好理解了。
“大筋緛短,小筋絁张”是互文见义。“緛短为拘,絁张为痿”又是“分承”修辞手法。分承,又称合叙或分合格。下文数语分别承接上文数语,组成几套平行的结构,表示几个不同的意思。石云孙教授在其《修辞纵横》一书中认为是:“这是一种两词连言,单双并用,分合间出的表达法,意在层进及承接,多用于记叙、议论,也或用于抒情。”运用得当,既可避免文句板滞,又能收到言简意赅之致。分别承接前文的“大筋緛短”。意为“大筋緛短,緛短为拘”;“小筋絁张,絁张为痿”。结合前面的互文意为“大筋、小筋緛短,緛短为拘;大筋,小筋絁张,絁张为痿”。
“四维相代”一指“四维相殆”。二指“四隅相代”。三指“四肢相代”。四指:“四邪相代”。五指“四难相代”。后文有“四难”之说。
7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译文:
人身的阳气,如果在烦劳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孤阳独亢,因而导致阴精灭绝。若这种情况反复发生下去;到了夏天暑热的薰灼,就会导致人体发生“煎厥”之病。
辨语:
“煎厥”主要指暑厥,可以理解为如锅中煎活鱼之状,跳动几下就死于锅中了。夏季有死于中暑者,有死于低血糖休克者。有过度劳累而突然倒地死亡者,凡此种种,皆因“精绝于内”孤阳独亢于外所致。
临床上,有“低血压者”,突然休克死亡者,有高血压,突发而死亡者。高血压病是一种疑难杂症,属世界性难題;低血压,也是一种疑难杂症。低血压,并未引起临床医学家们的重视。
下面仅简单介绍一下低血压病的知识:
低血压
随年龄、性别、体质及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血压的正常变异范围大。对血压的正常高限值,世界卫生组织已有明确规定,但对血压的正常低限值,目前国内外尚无严格的公认标准。一般认为,成人肱动脉血压<90/60mmHg,这时称低血压。
由于器官与组织的血液灌注主要取决于收缩压水平,故衡量血压降低的意义应以此为准,而舒张压仅有参考价值。
低血压若不伴有心、脑、肾供血不足的有关症状,称为生理性低血压;
若低血压伴有心、脑、肾供血不足的有关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则称为:病理性低血压。
病理性低血压按其发生的快慢可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可表现为晕厥、休克和急性运动性血管麻痹等临床综合征。
慢性低血压则指血压呈持续降低的状态,其又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分为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其典型症状是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显著血压下降,并伴有脑缺血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晕厥,平卧后血压回升,症状消失。
关于体位性低血压的血压降低判断,迄今尚无统一标准。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法是让病人仰卧休息5分钟,分别于卧位和直立位后每分钟测量血压和心率至少连续5分钟以上,若在站立后的1分钟内,收缩压下降达30mmHg或以上和(或)舒张压下降达15mmHg或以上,同时出现低血压症状者,即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除老年因素外,无其他原因的体位性低血压,称为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能找到原因者,称为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
低血压的病因诊断:
1).神经系统疾病;
2).内分泌疾病;
3).慢性消耗性疾病与营养代谢谢障碍;
4).心血管疾病;
5).血容量不足;
6).其他,如安眠药、降压药等所致。
治疗,根据病因,中西医结合治疗。用30~60mL生脉针加入10%的糖水500mL,用30~60mL黄芪注射液加入10%的糖水500mL中,每日一次,连续七天。
中药汤剂:人参10g,黄精30g,附片6g,黄甘草30g,煎服。(白光中老师经验方。)加入黄芪50g,天麻10g,升麻10g,效果更佳,或按比例配成散剂,连续冲服一个月。没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做为糖丸连服两个疗程。若糖尿病患者,则可做为水丸或麻油丸、清油丸连服两个疗程。附片的运用,又要根据有无阳虚及其相关情况进行调整。
注:白光中教授是原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函授站教授,原四川省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教授,中医主任医师。
8原文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译文:
人身之阳气在人十分愤怒的情况下,会造成阳气绝灭,甚至瘀血阻滞上焦,导致人体死亡,这叫“薄厥”之证。
辨语:
辨析工具:医古文,修辞学中的偏义复词
俗话说:“气死周瑜,笑死牛皋”,这反映出情志致病的危害十分巨大。当然,临床上确实有大怒而心肌梗死,大怒而脑血管破裂死亡等等病例,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或者有大怒而脑梗死的病例。似乎符合“大怒而形气绝”,“血菀于上”的特征。
“形气绝”应理解为“气绝”,偏义复词,偏义于“气”,指人体阳气。
“薄”与“搏”通,如搏击般晕厥,指事发突然,如撞击头部而晕厥或如拳击者击冲头部而昏厥般,是为“搏厥”。

9原文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译文:因此,阳气蓄积,也会导致病人死亡。由于阳气蓄积,阻挡、隔塞不通。阻塞不通就应该运用泻法进行治疗。如果不迅速给以正确了治疗,医术不精的粗工就会使正气衰败而导致病人死亡。
辨语:
“当隔”的“当”,通“挡”,意为“阻挡”;
“当泻”的“当,是“应当”之意。属一词多义。读者不可不识。
“阳蓄积病死”,有“重阳者死”之意。似有火上加火,火上加油之势。临床上,高热惊厥的病人若不用清泻火热的方法而用辛温大热之品进行治疗,必死无疑。
10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译文:
大凡人体阴阳的关键,在于阴阳二气的紧密结合及其牢固程度。如果阴阳二气不调和,就好比一年之中,仅有春天没有秋天,或者仅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如果能够顺应四时而使阴阳协调平衡,这就叫做圣人的养生之道。由于阳气过于亢进而不能够使阴阳二气牢固,阴气就会亏耗而绝灭;阴阳二气平衡、协调,人体的精神就是正常的;如果阴阳二气分离绝灭,人体的阴精和阳气也就随之衰竭而死亡。
辨语
辨析工具:医古文,修辞学中的互文
“阳密乃固”应是互文“阳密阴固”之误。《太素》作“阴密阳固”也对。应该理解为:“阴阳密固”,强调二者的互根互用、平衡协调。否则,就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也是互文)。就好比四时不全,万物不能正常生长一样。
“阴平阳秘”就是“阴阳平秘”,属互文见义。如果理解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显然就割裂了阴阳互根互用之义,也是不识互文之格式之故。同样的错误亦见于“阴气平顺,阳气固密”。将“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的错误沿袭,译为“大凡阴阳的根本,在于阳气的坚固、致密”,显然与下文的“两者不合”的文义不合,同样割裂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当然属于讹以传讹。今特正之,望同贤笑纳。
第三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1原文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
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阴阳是一切事物的纲领;阴阳是万物变化的起源源;阴阳是生命生存与死亡的根本规律;阴阳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发展的总纲。治病必须推究阴阳。
辨语
辨析工具:医古文,修辞学中的借代,举备,排比、矛盾对举法
这是一个复杂的排比句的简单化,意为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也;
阴阳者,变化之父母也;
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
阴阳者,神明之府也。
“父母”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杀”是举二以备生、长、壮、衰、病、死(杀),即举备的手法。
“本”又属借代手法,代指“阴阳”。
生杀(死)属于矛盾对举法。
其理解图式如下:






12原文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译文:
阳邪战胜人体正气,就会使人体发热,肌腠紧闭,呼吸喘急气粗,甚则呼吸困难。如果汗不出,机体就更加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呻吟,胸腹胀满,这就是死亡之证。病人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支持。
辨语
辨析工具:医古文,修辞学中的省文、双关语
“阳胜”有人理解为“阳气太过”;有人理解为“阳气胜”。二者都错误地认为“阳”乃人身之“阳气”。实际上,从临床上和病因学看,病邪中之阳邪如火、热、暑、燥更能导致“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冬为水主令,属阴,能够抑制太过之“阳”;夏季属火主令,属阳,更易火上加火,加剧病势。因此,“能冬不能夏”讲的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因四时变迁而病状加重或减轻,病人因而能支撑或不能支撑而死亡,“天克”是也,讲的是自然气候或者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这正是《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中所说:“天忌不可不知”的真实含义。
“阳胜”非指“阳邪亢盛”,亦非指“阳邪偏盛”,非指“人体阳气偏盛”也。胜,有战胜,胜利之意。战胜,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力量的较量的结果,最后有一个力量取得了胜利。邪气战胜了人体正气,所以,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出现后面的种种症状,“盛”与“胜”读音相同,意义却不同。“盛”是“亢盛”、“偏盛”之意,是同一种事物或同一种力量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的强大状态,并不发生与另外一种力量相互对立状态;“胜”强调的就是相互对立并最后有一方取得了胜利。就是乘、克之义。也就是说:阳气也可能偏盛,阳邪也可能偏盛,阴气也可能偏盛,阴邪也可能偏盛。但在阳气偏盛与阴气偏盛时,并不一定会发病,对不?因为这时并不一定有外邪入侵!在阳邪偏盛与阴邪偏盛时,同样,并不一定发病,对不?因为不一定侵袭机体!在阳邪偏盛或不偏盛及阴邪偏盛或不偏盛的情况下,战胜了人体的正气(包括了阴气偏盛或不偏盛、阳气偏盛或不偏盛),才会发生疾病,对不?“阳”应指“阳邪”,非“阳气”,所有病邪中属于“阳邪”的一部分。 所以,“阳胜”应该理解为“阳邪战胜人体正气”。属于省略句,石云孙教授称为“省文”。应该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补充,所以,要细心阅读,才能体会。
能、通“耐”,耐受之意。一词多义,一字形同义不同,双关语。
13原文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译文:
阴邪战胜人体正气,就会身体发生寒冷,汗出之后身体常常觉得清冷,经常发生战栗、寒冷。寒冷之后出现厥逆,厥逆之后就会发生腹胀满,这是死亡之证。病人夏天尚能支撑,冬天就不能支撑。这是阴阳五行相克的另一种变化、也是病变的临床证候表现。
辨语
辨析工具:医古文,修辞学中的换称,省文、双关语、反复、借代
这里“阴胜”也是指“阴邪战胜人体正气,”属于省略句,省略了“胜”的对象。而非指“阴气胜”。“阴”指“阴邪”,非指“阴气”。
结合前条“阳胜”就十分全面的阐述了“阴阳更胜之变”之理及临床表现(病之形能也)。
“病之形能也”的“能”,在这里不是“耐”之意了,而是“态”,这里作者就是运用了一词多义,属于双关语。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可是,我们并没有注意而常“大意如此”。
结合前条,再合“此阴阳更胜之变”的之义,“阴胜”能不能够理解为“阴邪胜阳邪”或“阴气战胜阳气”?“阳胜”能不能够理解为“阳邪胜阴邪”或“阳气战胜阴气”?为什么?“胜”与“所胜”及“所不胜”有何区别和联系?
原文“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这里明明讲“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说的是“病之形能也”,而且是“此阴阳更胜之变”,是对一种“阴阳更胜”的变化后的病态结果的描述。
诸贤理解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内经》原文没有前后互参,更没有注意文中的修辞格式。值得我们注意,引以为戒!
再请看下面的分析:
《素问•金匮直言论篇第四》载曰:“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已经阐明了四时是如何相胜(克)规律。要准确理解这段原文,需要将“四时”换称为“五行”;将“春”换称为“木”,将“长夏”换称为“土”,将“冬”换称为“水”,将“夏”换称为“火”,将“秋”换称为“金”。这样,“胜”之意就显而易见是“乘”或“相克”之含义了。有人说:“本节是说的四时不正之气——胜气,对人体的影响。所谓‘春胜长夏’,在气候来说,是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在对人体的影响来说,是肝木得胜气之助而克脾土;‘长夏胜冬’,是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使人身脾土得胜气之助而克肾水;其余以此类推。所谓“得四时之胜”,其大意如此”。其义显然有悖《内经》原旨。“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都是凭空妄加的,怎能不违背经旨呢?更不能“其余以此类推”!“其大意如此”实乃“太大意”了!以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匮真言》的此段文字的正确含义是:我们所说的掌握四时相克(胜)规律就是:
春(木)克(胜)长夏(土),
长夏(土)克(胜)冬(水),
冬(水)克(胜)夏(火)
夏(火)克(胜)秋(金),
秋(金)克(胜)春(木),
这就是四时相克的规律及其次序。正是由于对这一规律及次序不能正确把握(“得”),因而造成错误的理解,进而错误地推衍,怎能不讹以传讹?《内经》中运用换称或借代手法比较多,如果不注重这些形式上的研究,就会造成对内容的理解错误。值得大家重视。我认为这是四时五相生物钟能量稳态流注周期表。〈〈内经〉〉又称为五行时。其实,就是一个生物钟的四相法则,五相法则。



表相生; 表示相克,相胜,表示正克,表示相乘,表示所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