㈢、历代医学家对于三焦的解释
历代医学家对于三焦的解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三焦是无形的:
《难经•第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无形。”《第三十八难》说:“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名而无形。”所谓有名无形,是只有这一个名称而它的实质是看不见的。 《难经》以为三焦虽有名无形,而在人身体上是有一定部位的。《第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根据它们的一定部位来观察,则上中下三焦就标识着人身躯干的上中下三段。 《难经》的这些解释,是很笼统而模糊的。历代有名的临床医学家,自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起,一直到清代吴瑭的《温病条辨》止,都是根据《难经》的解释来使用三焦这一名词的,他们对于有肺部症状的疾病就叫做上焦病,有心部、胃部症状的疾病就叫做中焦病,有膀胱、大肠症状的疾病就叫做下焦病,这说明他们所谓上中下三焦实际上就是躯干的上中下三段。
2.三焦是有形的:
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三焦精府辩证(正)》条说:“三焦者,有脂膜如掌(手)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挟脊而上贯于脑。……(三焦当如上说,有形可见为是。)”清末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真义》上卷《脏腑之官》条说:“三焦,即人身之膈膜,所以行水也。西医云,饮入于胃,胃之四面皆有微丝血管,吸出所饮之水,散走膈膜,达于连网油膜中,而下入膀胱。西医所谓连网,即是膈膜,及俗所谓网油,并周身之膜皆是也。网油连着膀胱,水因得从网油中渗入膀胱,即古所名‘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是矣。”这些说法,和《黄帝内经》的原始解释是不相符合的。
3.三焦是腔子: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卷一《医学或问》说:“或曰:‘尝闻人身之有府者,若府库然,能盛贮诸物之名也。若大小肠、胃、膀胱、胆五府,皆有攸受而盛之者,未审三焦为府,何所盛乎?’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其可谓之无攸受乎?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五(六)藏六(五)府之外也。’”明末张介宾《类经》卷三《藏象类》三之注说:“观本篇六府之别,极为明显,以其皆有盛贮,因名为府。而三焦者曰中渎之府,是孤之府,分明确有一府,盖即藏府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六府之形。(《难经》谓其‘有名无形’,诚一失也。是盖譬之探囊以计物,而忘其囊之为物耳。)”这是张介宾早期对于三焦的解释。他到了晚年对于三焦的解释又改变了,详见张介宾《质疑录•论三焦有几》条。张介宾早期的解释是正确的。他晚年的解释愈说愈令人糊涂。
金栋按:有的《内经》注家认为还有“足三焦”之称,如唐•杨上善、王冰,明•张介宾等。妥否?
1.“足三焦”条文之导源:《灵枢•本输篇》:“(足)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下焦。盛则闭癃,虚则遗溺。”
2.“足少阳、太阴之所将”一句,历代有关注家考释如下: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太阴,当作太阳。此三焦者,乃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所将。将者,相将而行也。”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六》:“阳阴二字互谬也,当作少阴、太阳,盖三焦属肾与膀胱也。”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简按:一本作阳。注亦见道藏本。据上文‘阴’作‘阳’为是,马氏仍此,而张云:‘阳阴二字互谬也,当作少阴、太阳,盖三焦属肾与膀胱也。’将,领也。改少阳为少阴,亦为未得矣。《宣明五气篇》王注引本经云‘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清•张志聪《灵枢集注》:“三焦之气出于肾,游行于上中下而各归其部,出于手少阳之经,故曰三焦者,上合于手少阳。夫直行者为经,斜络者为络,此太阳之别络,间于足少阳太阴之间,故曰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清•周学海《内经评文》:“太阴之阴,原注一本作阳,今寻本篇文义,非‘阴’误‘阳’,乃‘太’误‘少’也。”清•顾观光《灵枢校勘记》说道:“今本‘足’字误脱在下,当依王注易转。三焦为孤府,自上至下,无所不统,故经之在上者属手,俞之在下者居足,曰足三焦,谓三焦俞之在足者耳。”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内经》:“按:《集注》谓三焦在‘足少阳与太阴之间’,与经脉排列次序不符。本篇‘足少阳太阴’下,有原注‘一本作阳’,故《发微》改‘太阴’为‘太阳’有据。《类经》主张‘阴阳’二字互倒,与下文肾‘将两藏’相呼应,故可参。《评文》校勘虽与《类经》不同,但其结论却一直。顾氏《校勘记》有王冰注为据。又《太素•卷十一•本输》作‘足三焦经者,太阳之所将。’可见,此句经文衍误无疑,但其原貌如何?尚待查考。”
3.“足三焦”之历代注家所释:《太素•卷十一•本输》:“足三焦者,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下焦。盛则闭癃,虚则遗溺。”杨注云:“肾间动气,足太阳将原气,别使三焦之气……并太阳之正,入腹络膀胱,下焦即膀胱也。原气太阳络于膀胱,节约膀胱,使溲便调也。以此三焦原气行足,故名足三焦。”《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王冰注云:“《灵枢经》曰:‘三焦者,上合于手心主。’又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名也。’《正理论》曰:‘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于手心主,下合右肾,主谒道诸气,名为使者也。”又,《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王冰注云:“然足三焦脉实,约下焦而不通;足三焦脉虚,不约下焦,则遗溺也。《灵枢经》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张介宾《质疑录•论三焦有几》:“又曰:‘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下焦别回肠,注膀胱以渗入。’此论足太阳膀胱,为三焦一腑之所属也。”
4.结语:由上可见,历代注家确有“足三焦”之说,是指膀胱也。妥否?诚如高校教参《内经》所云“但其原貌如何?尚待查考。”甚是。
㈣、结论古人对于三焦的认识,如果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知识来推论,应当分为形态和功能两方面来说。
1. 现在首先从形态方面来说
三焦的名称出于《内经》,则对于三焦的解释,首先应当符合于《内经》本身的原始解释才对。历代医学家的解释中,以虞抟和张介宾早期的解释可以符合于《内经》本身的原始解释,而又最为通达明白。据虞抟和张介宾早期的解释,结合现代解剖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明了三焦在形态上就是胸腔和腹腔的总称。上焦就是肺部的胸腔。中焦就是心部的胸腔和胃部的腹腔。下焦就是膀胱部分的腹腔。若就胸壁和腹壁而言,可以说是一府。这和《内经》本身的原始解释是可以相符合的。若就一个空腔而言,则只有名称而看不见实质,这和《难经》“有名无形”的解释也是可以相符合的。
2. 其次再从功能方面来说
三焦的主要功能是水道的排泄。
古人最初认识三焦,大概对于膀胱部分的腹腔认识的比较清楚,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篇》也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本藏篇》说明人身外形和藏府的关系,又将三焦和膀胱两个名词连在一块提出;它们都特别强调了三焦和膀胱的关系。
至于三焦的症状,主要也在膀胱部分的腹腔。《灵枢》第四《邪气藏府病形篇》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又第三六《津液五别篇》说:“三焦不写,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这都很明显是腹水的症状。这也说明古人最初认识三焦,对于膀胱部分的腹腔是认识的比较清楚的。三焦的功能除了水道的排泄以外,据《灵枢》的《营卫生会篇》、《平人绝谷篇》、《决气篇》、《痈疽篇》所说,还和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都有关系,这又包括了植物神经的作用在内。
若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知识来说,古人所认识的三焦,它的形态和功能是不相适应的,它的形态是一回事,它的功能又是一回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在二千年前,已初步知道在形态上有体腔(腹腔和胸腔)的存在,在功能上有主持内脏机能(植物性神经)的作用,不可不说是卓越的见解。
金栋按:若以“三焦的主要功能是水道的排泄”来说,下焦实指回肠之肠系膜,上连回肠(别回肠),下连接膀胱(属膀胱),是人体的下水道。
(以上内容转录于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黄帝内经中的三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