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1120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38
- 年龄
- 40
寸口是手太阴肺脉所过之处.脉又是血脉,血又是饮食营养所生,养料由足太阴脾(胃)所输送,首先上输于肺,散于五脏六腑,所以取此可以总统之义。欲作实验.也很简便,当人饥锇时.气血因而不足.诊、寸口脉时必虚弱;吃饱时再诊之则滑缓有力。如《素
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即养料)归心,淫精丁脉(即变为血),脉气流经(即十二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由此吐故纳新),输精于皮毛(皮毛也主呼吸)。毛脉(肺脏)合精,行气于腑(指六腑),腑精神明(指六腑包括奇恒之腑脑在内的精气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肺为相辅之官,燮理阴阳,主治节,分布气化,以得其平),气口 (即寸口)成寸。以决死生。”同时《素问•五脏别论》亦有类似说法:“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日: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太阴也(指手足太阴经),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灵枢•营卫生会篇》更说得直接了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指营血),浊者为卫(指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综上所述,《难经•一难》更说得具体明确:“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八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干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难阐明诊脉独取寸口之理由是:寸口本为手太阴脉在挠动脉处.但十二经分手足三阴三阳,皆有跳动之脉,如于少阴心脉之极泉、神门之类,均为明显之动脉,何不取之?单单选中了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之法,到值得深思研究。原因足寸口肺脉乃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大会,如何会法呢?气为血帅,肺主呼吸;心主脉之跳动,血靠气行。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为息,脉行六寸;平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二干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定为一周于身。荣卫之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加起来是一周。此乃指行于脉管外皮肤分肉之营卫,非行于脉内之荣与行于脉管壁孔窍中之卫。而这两种营卫,是一而二,二而一,各行其道,而在五十度时才复大会于手太阴寸口,就是二而一的意思;会后又各散行其道,谓之一而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五脏六腑之脉皆要会于此。既行一度有一小会,行五十度有一大会;小会者少数会于此,大会者全体会于此。寸口好比碰头地点,所以诊脉取法于此。
事实胜于雄辩,再来证诸实践,脉是血液在血管中之流动,可上可下,旁通四达;亦可渗出血管,回到血管,即输出养料于各组织,回收废料于血管中,全靠心脏之搏动,增减压力而送出与回收。但心脏之搏动,又赖肺脏行呼吸而推动之:呼吸剧而心跳剧,呼吸微而心跳微。肺动脉所束之血液废气中二氧化碳多,氧气少,即一氧化碳之压力大于空气中所管二氧化碳之压力,迫之必从肺泡膜呼出;氧气少则压力小于空气中所含氧气之压力,吸气时则必然吸人,送入肺静脉,则由原来的赭黑色变为赤血。脉中血液变化情况,全由肺为治节,气血由肺经过四脏六腑身躯百骸,分布全身,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其主于手太阴肺经的挠动脉寸口,其理益明,所以能候出十二经五脏八腑之常与变,因十二经五脏六腑不能一时无血,也不能一时无气,气血一有变化,则寸口上应之部位亦起变化,犹如谁不来开会以及表现情况等,在会场上皆可察知一样。肺为相辅之官,诊它就能明了这些事。三、寸口三部九候法
《内经》、《难经》、《脉经》等书所述寸口三部九候法是一致的,可见学术有继承性,勿须细论。寸口分为三部,以两手腕骨后之“高骨”定为关;关至鱼际穴取九分定为寸,因离心脏远,故居阳之位;关至尺泽穴取一寸定为尺,因离心脏近,故居阴之位。脉诊之长度共一寸九分,一般诊寸六分、关七分、尺六分。外阳所在,与天相似,主上焦之病;关上法人,主中焦之病;尺阴法地,主下焦之病,并以配该区统辖之脏腑躯壳,即《内经》上下竟之义,此乃机械唯物论之划分法,验之有准与不准之实际。若以脏腑之气化兼阴阳五行生化划分,在实践中十分准确。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三候乘三部共得九候,合为三部九候法。则以左寸沉候心,中候配心包络,浮候配小肠;右寸沉候肺,中候配脾胃,浮候配大肠,两寸合看则诊胸膈,寸前一分以上诊两手及咽喉头部之疾患。理由是心肺在上象天,但又是脏为阴,故候于沉部;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属腑为阳,故在浮候;心包络是心之宫城,又是手厥风木之脏,木为火之母,下生心火,上生小肠火,故列于中候。同理左关沉候肝,中候肾与膀胱,浮候胆;右关沉候脾,中候三焦小肠,浮候胃,两关合看候膈至脐所围之腹背疾患;左尺沉候肾,中候肺大肠,浮候膀胱;右尺沉候命门,中候肝胆,浮候三焦,两尺合看候脐以下少腹腰臀;尺下一分候两腿至足之疾患。此类候法异于《内经》、《难经》、《脉经》、张景岳、李濒湖、《金鉴》等各家之分法,乍看新奇,实则有继承有发扬,笔者在千万次临床实践中,细心勘验,非常准确,测证断病有神奇之效果。故敢笔之成书。主宰者理,总详于此书中篇所例之《两手寸口诊法二十六候图》。
历代以来,惟吴草庐、李时珍二氏颇得脉诊之要。李氏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但是如何能具体分别候其气,囫囵吞枣,从未有准确无误指出过,结果六部皆为五脏占据,六腑和经脉等相配,不过是聋子耳朵,有名无实。同时按部求诊,不晓灵机活泼,真如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终身执迷,半信半疑,误己误人。脉法乃灵机活泼,别其部候其气,作为内因,再合望、闻、问三诊作条件,四诊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病机,施治时处方用药才能针锋相对。若只靠脉诊而不变通合参,则只知内困,而缺乏条件断病,诊断是不会准确的。善诊断者,如名将用兵,老吏断狱,步步合拍,叹为观止。
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即养料)归心,淫精丁脉(即变为血),脉气流经(即十二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由此吐故纳新),输精于皮毛(皮毛也主呼吸)。毛脉(肺脏)合精,行气于腑(指六腑),腑精神明(指六腑包括奇恒之腑脑在内的精气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肺为相辅之官,燮理阴阳,主治节,分布气化,以得其平),气口 (即寸口)成寸。以决死生。”同时《素问•五脏别论》亦有类似说法:“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日: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太阴也(指手足太阴经),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灵枢•营卫生会篇》更说得直接了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指营血),浊者为卫(指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综上所述,《难经•一难》更说得具体明确:“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八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干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难阐明诊脉独取寸口之理由是:寸口本为手太阴脉在挠动脉处.但十二经分手足三阴三阳,皆有跳动之脉,如于少阴心脉之极泉、神门之类,均为明显之动脉,何不取之?单单选中了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之法,到值得深思研究。原因足寸口肺脉乃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大会,如何会法呢?气为血帅,肺主呼吸;心主脉之跳动,血靠气行。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为息,脉行六寸;平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二干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定为一周于身。荣卫之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加起来是一周。此乃指行于脉管外皮肤分肉之营卫,非行于脉内之荣与行于脉管壁孔窍中之卫。而这两种营卫,是一而二,二而一,各行其道,而在五十度时才复大会于手太阴寸口,就是二而一的意思;会后又各散行其道,谓之一而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五脏六腑之脉皆要会于此。既行一度有一小会,行五十度有一大会;小会者少数会于此,大会者全体会于此。寸口好比碰头地点,所以诊脉取法于此。
事实胜于雄辩,再来证诸实践,脉是血液在血管中之流动,可上可下,旁通四达;亦可渗出血管,回到血管,即输出养料于各组织,回收废料于血管中,全靠心脏之搏动,增减压力而送出与回收。但心脏之搏动,又赖肺脏行呼吸而推动之:呼吸剧而心跳剧,呼吸微而心跳微。肺动脉所束之血液废气中二氧化碳多,氧气少,即一氧化碳之压力大于空气中所管二氧化碳之压力,迫之必从肺泡膜呼出;氧气少则压力小于空气中所含氧气之压力,吸气时则必然吸人,送入肺静脉,则由原来的赭黑色变为赤血。脉中血液变化情况,全由肺为治节,气血由肺经过四脏六腑身躯百骸,分布全身,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其主于手太阴肺经的挠动脉寸口,其理益明,所以能候出十二经五脏八腑之常与变,因十二经五脏六腑不能一时无血,也不能一时无气,气血一有变化,则寸口上应之部位亦起变化,犹如谁不来开会以及表现情况等,在会场上皆可察知一样。肺为相辅之官,诊它就能明了这些事。三、寸口三部九候法
《内经》、《难经》、《脉经》等书所述寸口三部九候法是一致的,可见学术有继承性,勿须细论。寸口分为三部,以两手腕骨后之“高骨”定为关;关至鱼际穴取九分定为寸,因离心脏远,故居阳之位;关至尺泽穴取一寸定为尺,因离心脏近,故居阴之位。脉诊之长度共一寸九分,一般诊寸六分、关七分、尺六分。外阳所在,与天相似,主上焦之病;关上法人,主中焦之病;尺阴法地,主下焦之病,并以配该区统辖之脏腑躯壳,即《内经》上下竟之义,此乃机械唯物论之划分法,验之有准与不准之实际。若以脏腑之气化兼阴阳五行生化划分,在实践中十分准确。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三候乘三部共得九候,合为三部九候法。则以左寸沉候心,中候配心包络,浮候配小肠;右寸沉候肺,中候配脾胃,浮候配大肠,两寸合看则诊胸膈,寸前一分以上诊两手及咽喉头部之疾患。理由是心肺在上象天,但又是脏为阴,故候于沉部;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属腑为阳,故在浮候;心包络是心之宫城,又是手厥风木之脏,木为火之母,下生心火,上生小肠火,故列于中候。同理左关沉候肝,中候肾与膀胱,浮候胆;右关沉候脾,中候三焦小肠,浮候胃,两关合看候膈至脐所围之腹背疾患;左尺沉候肾,中候肺大肠,浮候膀胱;右尺沉候命门,中候肝胆,浮候三焦,两尺合看候脐以下少腹腰臀;尺下一分候两腿至足之疾患。此类候法异于《内经》、《难经》、《脉经》、张景岳、李濒湖、《金鉴》等各家之分法,乍看新奇,实则有继承有发扬,笔者在千万次临床实践中,细心勘验,非常准确,测证断病有神奇之效果。故敢笔之成书。主宰者理,总详于此书中篇所例之《两手寸口诊法二十六候图》。
历代以来,惟吴草庐、李时珍二氏颇得脉诊之要。李氏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但是如何能具体分别候其气,囫囵吞枣,从未有准确无误指出过,结果六部皆为五脏占据,六腑和经脉等相配,不过是聋子耳朵,有名无实。同时按部求诊,不晓灵机活泼,真如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终身执迷,半信半疑,误己误人。脉法乃灵机活泼,别其部候其气,作为内因,再合望、闻、问三诊作条件,四诊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病机,施治时处方用药才能针锋相对。若只靠脉诊而不变通合参,则只知内困,而缺乏条件断病,诊断是不会准确的。善诊断者,如名将用兵,老吏断狱,步步合拍,叹为观止。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