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08
- 帖子
- 2287
- 获得点赞
- 25
- 声望
- 38
悟是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感知。这种感知在人心中清净之后,才能获得。如果你不清净, 心中就没有容真知的地方。而人一旦得到这种真知,养生也会获得巨大的潜能。
?空,是悟的最高层次。《西游记》里唐僧有3个徒弟:猪悟能、沙悟净、孙悟空。悟能是 人着眼于可视之物,而悟于表象;悟净则不为事物所迷、所动,但尚寻不到事物的根源;悟空 则悟出事物的本源,所以一眼可看清妖怪。
?老子根据悟的不同程度,把人分成3个层次,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悟性高的人发现道的踪迹紧随不舍,因而他终生无 险,病不入身;中层次悟性的人略知道的伟大,但认识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 因而在处事方面患得患失,难有大的作为;缺少悟性的人,见识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甚 至连听见合乎于道的话都会哈哈大笑,以为荒诞不经。此种人的嘲笑,正说明道的高深,这些 人如果不耻笑道,道就不成为道了。道是宇宙规律学,只能为少数觉悟之人所认识。
?健康长寿须多因一果,缺少悟性难有善果。我曾看过一本研究《易经》的书,作者说他为 写此书累得生肝病住院半年,在病中完成著作。用此例谈“悟”,或许对人能有所启发。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一部揭示宇宙规律的奇书。古人讲“天大地大没有《易经》大, 人得易杰,鬼神得易灵。”现在,研究《易经》的人较多,但多数人把注意力放在算卦上。其 实,《易经》的精髓是“位当”。《易经》有64卦,每卦有6爻,讲的是384种变化。天地瞬息 万变,人如何在变化中处于适当的位置,这就是《易经》告诉世人的哲理。懂得这种哲理终 生无险,懂得这种哲理病不缠身。在中国这片黄土地上,“位当”者是赢家,“位不当”者必 是输家。
?由此可见,没有悟性,研易而不明其真谛,修性养生而难得正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懂得 养生之道的人不多,即使懂得又未必都向世人传播。所以没有悟性的人,难以找到健康长 寿的真谛。
?人不分贵贱,但悟性却有上下之分。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 谁具有悟性,谁才能将自己置于时空中的最佳位置。现代社会,有一些人只相信权力和金钱 的作用,仿佛天地间是个大赌场,非要赌个输赢。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似 乎也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法则。一些人最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物质世界,声称眼 见为实。实际 上这恰恰是一些人的悲剧所在。因为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它局限了人的思维, 并最终将人置于无法解脱的境地。智者仁人则用心灵去感知世界,因为这种感知的力量是无 限 的。正如释迦牟尼在两千五百年前感知到宇宙无限大,同时又无限小。十几年前,我国放映了 一部日本电视剧《阿信》,故事的主人公阿信从卖鱼起家,最后成为一个大企业家。她的成功 靠“信义”二字。而她儿子崇拜的是生存竞争,大鱼吃小鱼,最终导致濒临破产。在这关键时 刻,阿信谢谢绝了老朋友们的帮助,宁愿眼看着其子彻底破产。她认为:如果儿子不悟,仍然抱着 “人吃人”的观点侥幸过关,那么他早晚还是要失败的。晚败不如早败,早败如有悟性还有机 会东山再起,晚败则没有时间了。这部电视剧在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了较大的震动,其原因在于 让人悟出了事物发展的规则,你吃他人,他人必吃你。
?悟如此重要,悟在哪里?悟在脚下,悟在不言中。悟不能赠与,不能继承,只能用心去体会, 去探寻。有个哲学故事说,天帝对一人讲:“在你危难时,我可以救你三次。”事后这个人果 然遇到了危难,他被困在洪水之中。突然,一条渡船经过,船上的人说:“上来吧!”他说:“天 帝会管我的。”过了一段时间,漂来一段圆木,上面有人喊:“上来吧!”他说:“天帝会管我 的。”又过了好长时间,一只大木盆远远漂来,他想去抓,转念想:“天帝会管我的。”最后, 他终于支撑不住落水淹死了。他的灵魂去找天帝,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天帝讲:“我 讲话是算数的,已救你三次,可惜你缺乏悟性,在劫难逃。”
?“悟”是深不可测的,但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人要得到悟性,必须抛弃狂妄的自以为 是。一旦进入空的境界,悟也就在其中了。
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 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常规下,水加温到100度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 温到70度即可沸腾。又如:锡在常温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属,可它在零下五、六 十度以下时呈粉末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无形。谁也看不见,但又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私心,没有偏见。它不因牡丹花名贵而 让其常开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花卑俗而不准其生长;它不为盛夏的百花齐放而欢呼,也不为秋 冬的叶落花凋而忧伤。花开必有落,落是开的继续。天地对事物就像对草编的小狗一样没有 偏见,没有亲疏,一视同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悟性极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样顺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经久 不衰。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则,却为花落而忧伤,终因违背自然规律而早逝。
?养生顺其自然见诸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体验的事,语言的表 达往往是苍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什么状态,难以言表,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哲学故事去理 解它的含义。
?《列子》里记载了一个“不射而射”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位叫纪昌的年轻人,跟随师父 卫飞学射箭,学成后被认为天下无双。他为了真正成为天下无双,便趁师父不防备时一箭射去 ,师 父闻声回射一箭,两箭相碰落在地上。师徒俩人抱头痛哭。师父告诉他,要做天下第一箭手可 找师爷甘蝇老人。纪昌找到世外高人甘蝇。老人问:“你会射箭吗?”正逢孤雁从天上飞过, 纪昌抬手一箭射中。老人淡淡一笑:“真正的射手不用弓箭。”说着空手做个射箭动作,一只 鸟应声坠地。老人拿起鸟吹了口气,小鸟又飞向空中。从此,纪昌跟随甘蝇在山上学射。10年 后下山。人们这时看到的纪昌,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争强好胜的粗蛮汉子了,他面目平和松静, 没有喜悦、悲哀,没有傲慢、谦卑。当人们请他射箭时,他称不会射。此后,他在世的40年没 人见其拿过箭,但人们都发现,他住的房子却箭气冲天,连凶猛的鹰也休想从房上飞过。
?《庄子》一书记载:纪淆子替齐王训斗鸡。10天后,齐王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太 骄横,不够参战的资格。”20天后,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虽然不骄横了,但见 了鸡的影子还冲动。”过了30天,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还不行,它虽然不冲动了,但眼 睛还有锐气,气势也太强。”40天后,齐王看已经训好的鸡,其状态是听到别的鸡叫毫无反应, 神似木鸡一般。纪淆子说,“它的神已凝聚于心里,没有外露以致泄掉。现在已没有鸡敢应战 ,即使想应战,也必定被它内在的力量所震服。”
?上面两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力量在于心才能和自然交融。当你真正成为自然的组成 部分时,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属于你。正如真正的拳师是用心在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用心在写 字。养生也是如此,当悟出天地之大道理时,才能在天地间长存。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没有一定之规。养生也是如此。对待他人养生的 经验应悟其妙处,而不要简单模仿。每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独特之处,对一个人有用 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反映 。例如体内缺水,客观反映是口渴。在这方面,儿童是我们成年人的榜样。儿童喜欢在土地上 滚爬,因为这样可以向大地释放“静电”。农村的孩子生病少,是接触大自然多的原故。现代 城市大多数家庭住水泥楼房,人容易躁。儿童都喜欢在草地上翻滚,是去躁本能的反映,是回 归自然。但这种行为却又被家长们主观上的一个“脏”字给限制了。
?回归自然表现在方方面面,靠人们去体验。例如想吃什么,往往正是体内需要的物质;特 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特别喜欢一个锻炼场所,往往是这个地方的磁场适合于你干 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养生顺其自然的一种方法。观察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水、风雨雷 电、冰霜雹雾的变化,体悟客观世界对自身的影响,了解自然的玄机,修炼之人可以做到,普通 人也可以做到,只要用心。
?以上讲了中国龙文化是龙的传人养生的基础。用这样大的篇幅,是因为养生的要旨是调 心,中国古代圣贤讲“心静血清,血清无疾”,就是此理。对于这种被称为“东方玄学”的理 论如何证实呢?现代科学实验做了回答。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不久前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入有冰水的容器里(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正好是零度),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下的“气水”。当心平气和时,人呼出的气变成 水澄清透明,无杂色;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 马把人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分析: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因此动辄生气的人 很难健康、长寿。
?所以有一老者听了笔者讲课之后悟道:“原来养生说到底是个哲学问题。”是的,中国龙 文化是中国先哲总结天地人合的中国哲学,它来自黄土地的民族,也必将对这个民族起积极的 作用;它调整这个民族的心理,让适者在这片黄土地上健康生存。
?空,是悟的最高层次。《西游记》里唐僧有3个徒弟:猪悟能、沙悟净、孙悟空。悟能是 人着眼于可视之物,而悟于表象;悟净则不为事物所迷、所动,但尚寻不到事物的根源;悟空 则悟出事物的本源,所以一眼可看清妖怪。
?老子根据悟的不同程度,把人分成3个层次,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悟性高的人发现道的踪迹紧随不舍,因而他终生无 险,病不入身;中层次悟性的人略知道的伟大,但认识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 因而在处事方面患得患失,难有大的作为;缺少悟性的人,见识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甚 至连听见合乎于道的话都会哈哈大笑,以为荒诞不经。此种人的嘲笑,正说明道的高深,这些 人如果不耻笑道,道就不成为道了。道是宇宙规律学,只能为少数觉悟之人所认识。
?健康长寿须多因一果,缺少悟性难有善果。我曾看过一本研究《易经》的书,作者说他为 写此书累得生肝病住院半年,在病中完成著作。用此例谈“悟”,或许对人能有所启发。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一部揭示宇宙规律的奇书。古人讲“天大地大没有《易经》大, 人得易杰,鬼神得易灵。”现在,研究《易经》的人较多,但多数人把注意力放在算卦上。其 实,《易经》的精髓是“位当”。《易经》有64卦,每卦有6爻,讲的是384种变化。天地瞬息 万变,人如何在变化中处于适当的位置,这就是《易经》告诉世人的哲理。懂得这种哲理终 生无险,懂得这种哲理病不缠身。在中国这片黄土地上,“位当”者是赢家,“位不当”者必 是输家。
?由此可见,没有悟性,研易而不明其真谛,修性养生而难得正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懂得 养生之道的人不多,即使懂得又未必都向世人传播。所以没有悟性的人,难以找到健康长 寿的真谛。
?人不分贵贱,但悟性却有上下之分。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 谁具有悟性,谁才能将自己置于时空中的最佳位置。现代社会,有一些人只相信权力和金钱 的作用,仿佛天地间是个大赌场,非要赌个输赢。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似 乎也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法则。一些人最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物质世界,声称眼 见为实。实际 上这恰恰是一些人的悲剧所在。因为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它局限了人的思维, 并最终将人置于无法解脱的境地。智者仁人则用心灵去感知世界,因为这种感知的力量是无 限 的。正如释迦牟尼在两千五百年前感知到宇宙无限大,同时又无限小。十几年前,我国放映了 一部日本电视剧《阿信》,故事的主人公阿信从卖鱼起家,最后成为一个大企业家。她的成功 靠“信义”二字。而她儿子崇拜的是生存竞争,大鱼吃小鱼,最终导致濒临破产。在这关键时 刻,阿信谢谢绝了老朋友们的帮助,宁愿眼看着其子彻底破产。她认为:如果儿子不悟,仍然抱着 “人吃人”的观点侥幸过关,那么他早晚还是要失败的。晚败不如早败,早败如有悟性还有机 会东山再起,晚败则没有时间了。这部电视剧在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了较大的震动,其原因在于 让人悟出了事物发展的规则,你吃他人,他人必吃你。
?悟如此重要,悟在哪里?悟在脚下,悟在不言中。悟不能赠与,不能继承,只能用心去体会, 去探寻。有个哲学故事说,天帝对一人讲:“在你危难时,我可以救你三次。”事后这个人果 然遇到了危难,他被困在洪水之中。突然,一条渡船经过,船上的人说:“上来吧!”他说:“天 帝会管我的。”过了一段时间,漂来一段圆木,上面有人喊:“上来吧!”他说:“天帝会管我 的。”又过了好长时间,一只大木盆远远漂来,他想去抓,转念想:“天帝会管我的。”最后, 他终于支撑不住落水淹死了。他的灵魂去找天帝,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天帝讲:“我 讲话是算数的,已救你三次,可惜你缺乏悟性,在劫难逃。”
?“悟”是深不可测的,但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人要得到悟性,必须抛弃狂妄的自以为 是。一旦进入空的境界,悟也就在其中了。
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 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常规下,水加温到100度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 温到70度即可沸腾。又如:锡在常温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属,可它在零下五、六 十度以下时呈粉末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无形。谁也看不见,但又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私心,没有偏见。它不因牡丹花名贵而 让其常开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花卑俗而不准其生长;它不为盛夏的百花齐放而欢呼,也不为秋 冬的叶落花凋而忧伤。花开必有落,落是开的继续。天地对事物就像对草编的小狗一样没有 偏见,没有亲疏,一视同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悟性极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样顺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经久 不衰。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则,却为花落而忧伤,终因违背自然规律而早逝。
?养生顺其自然见诸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体验的事,语言的表 达往往是苍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什么状态,难以言表,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哲学故事去理 解它的含义。
?《列子》里记载了一个“不射而射”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位叫纪昌的年轻人,跟随师父 卫飞学射箭,学成后被认为天下无双。他为了真正成为天下无双,便趁师父不防备时一箭射去 ,师 父闻声回射一箭,两箭相碰落在地上。师徒俩人抱头痛哭。师父告诉他,要做天下第一箭手可 找师爷甘蝇老人。纪昌找到世外高人甘蝇。老人问:“你会射箭吗?”正逢孤雁从天上飞过, 纪昌抬手一箭射中。老人淡淡一笑:“真正的射手不用弓箭。”说着空手做个射箭动作,一只 鸟应声坠地。老人拿起鸟吹了口气,小鸟又飞向空中。从此,纪昌跟随甘蝇在山上学射。10年 后下山。人们这时看到的纪昌,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争强好胜的粗蛮汉子了,他面目平和松静, 没有喜悦、悲哀,没有傲慢、谦卑。当人们请他射箭时,他称不会射。此后,他在世的40年没 人见其拿过箭,但人们都发现,他住的房子却箭气冲天,连凶猛的鹰也休想从房上飞过。
?《庄子》一书记载:纪淆子替齐王训斗鸡。10天后,齐王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太 骄横,不够参战的资格。”20天后,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虽然不骄横了,但见 了鸡的影子还冲动。”过了30天,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还不行,它虽然不冲动了,但眼 睛还有锐气,气势也太强。”40天后,齐王看已经训好的鸡,其状态是听到别的鸡叫毫无反应, 神似木鸡一般。纪淆子说,“它的神已凝聚于心里,没有外露以致泄掉。现在已没有鸡敢应战 ,即使想应战,也必定被它内在的力量所震服。”
?上面两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力量在于心才能和自然交融。当你真正成为自然的组成 部分时,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属于你。正如真正的拳师是用心在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用心在写 字。养生也是如此,当悟出天地之大道理时,才能在天地间长存。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没有一定之规。养生也是如此。对待他人养生的 经验应悟其妙处,而不要简单模仿。每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独特之处,对一个人有用 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反映 。例如体内缺水,客观反映是口渴。在这方面,儿童是我们成年人的榜样。儿童喜欢在土地上 滚爬,因为这样可以向大地释放“静电”。农村的孩子生病少,是接触大自然多的原故。现代 城市大多数家庭住水泥楼房,人容易躁。儿童都喜欢在草地上翻滚,是去躁本能的反映,是回 归自然。但这种行为却又被家长们主观上的一个“脏”字给限制了。
?回归自然表现在方方面面,靠人们去体验。例如想吃什么,往往正是体内需要的物质;特 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特别喜欢一个锻炼场所,往往是这个地方的磁场适合于你干 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养生顺其自然的一种方法。观察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水、风雨雷 电、冰霜雹雾的变化,体悟客观世界对自身的影响,了解自然的玄机,修炼之人可以做到,普通 人也可以做到,只要用心。
?以上讲了中国龙文化是龙的传人养生的基础。用这样大的篇幅,是因为养生的要旨是调 心,中国古代圣贤讲“心静血清,血清无疾”,就是此理。对于这种被称为“东方玄学”的理 论如何证实呢?现代科学实验做了回答。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不久前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入有冰水的容器里(冰水混合物的 温度正好是零度),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下的“气水”。当心平气和时,人呼出的气变成 水澄清透明,无杂色;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 马把人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分析: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因此动辄生气的人 很难健康、长寿。
?所以有一老者听了笔者讲课之后悟道:“原来养生说到底是个哲学问题。”是的,中国龙 文化是中国先哲总结天地人合的中国哲学,它来自黄土地的民族,也必将对这个民族起积极的 作用;它调整这个民族的心理,让适者在这片黄土地上健康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