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教学应关注实用性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 马作峰张六通王平湖北中医药大学

让“提高课程”名实相符

《内经》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内经》是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后期提高课,其教学目的在于掌握《内经》的基本理论、重要原则,从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指出它是中医教育的“提高课程”,但对于“提高课程”的确切内涵,各高校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内经》课应开在临床课后

目前,《内经》课程的开课时间普遍过于靠前,大部分院校是在开完《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中医诊断学》(简称《中诊》)、《中药学》(简称《中药》)、《方剂学》(简称《方剂》)之后开《内经》,有些连《中药》、《方剂》都没开就开始开课,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的积累严重不足,无法正确理解《内经》理论的精髓,难以达到“提高课”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开课时间与《中基》接近,容易使学生感觉《内经》就是文言版的《中基》,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内经》应该在学完一部分临床课以后开课,这样做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使学生能够对所学课程进行验证和回顾,提高其运用《内经》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经》是唯一能将中医学各门课贯通起来的课程,学生在具备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深入钻研,便可寻流讨源、察标求本,融会各门学科。二是在《中基》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医理论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基》时,可能由于不能适应中医思维的特点、对中医学缺乏感性认识等原因,造成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不够准确、透彻,但在中医的氛围中熏染了2到3年后,再重新学习《内经》,则有可能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内经》的学术思想,从而实现中医理论水平的飞跃。

以疾病为专题组织教学

目前,《内经》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偏重于文字句法的分析,重点进行《内经》条文的现代汉语翻译,与医古文课相似;二是偏重于理论阐述,注重《内经》蕴含的医学基础理论的分析,与《中基》相仿;三是偏重于临床应用,介绍《内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与医话雷同。事实上开设《内经》课程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本知识,具备运用古汉语知识自学《内经》条文的能力,借助古今医家的注解工具书,也可以理解《内经》中蕴含的医学原理。因此,教师如果仍然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讲解教材,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大浪费。

笔者认为,《内经》课的教学应当突显其作为提高课的特点,应该采取以疾病为专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即: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或现代社会的新兴病种为核心,将有关该病的发病、诊断、治法等内容综合在一起集中讲解,这就可以实现《内经》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并且避免了空谈理论,将《内经》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落到实处。

教材内容应区分主次

曾有学者对现行《内经》教材的编写体例进行过探讨,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性的设想和建议,但总体上仍未脱出传统教材的窠臼。笔者认为,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应当按照临床价值的高低区分主次,形成3个层次的知识体系。第一层次的知识是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对临床指导意义最大的,是教材的主干,应当重点阐述;第二层次是对中医临床有价值,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有所论述的,简单介绍其注解和含义,不予展开讨论;第三层次是与现代临床联系较少、指导意义不大的,作为附篇供学生参考。

突出藏象学说

对于中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其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临床医疗,藏象学说在目前的中医临床中无疑是最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超过了《内经》的其他所有学说,因此藏象学说应当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层次,有关五脏的内容应当是《内经》的核心。如果将《内经》中与五脏相关的条文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心、肝、脾、肺、肾5个系统,详细阐述各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法、治则等,就可以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在《内经》课程中实现以五脏为核心的横向融合,体现《内经》作为提高课的特点。

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中医,将《内经》的部分内容分解到《中基》、《中诊》等基础课程中,是为了方便他们入门;到了高年级,再将这些基础课程的知识重新整合到《内经》五脏系统中,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提高。通过这种“先分解、后整合”的教材编写体例,能够起到融会中医知识,锤炼中医思维、提升知识层次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内经》和《中基》对五脏内容的重复,《中基》是提纲挈领式地对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纵向的讨论;《内经》则是以五脏为核心,对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横向的论述。通过这种纵横交错的阐述,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藏象学说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它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简化内容,避免重复

长期以来,《内经》教材都是以理论体系为核心,按照经文的中心思想打破原有次序,重新编排条文,组成养生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经络学说等不同章节,这种编排体例的好处是对《内经》某一学说的阐述更充分,学生对该学说的知识掌握较为系统,但也有其弊端,比如造成《内经》与其他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复。其中有关藏象、病机的内容与《中基》重复;有关治法和组方原理的内容与《方剂》重复;有关药物学的内容与《中药》重复;有关诊法的内容与《中诊》重复;有关经络的内容与《针灸学》重复;有关病证的内容与中医临床课重复等等。这就给人一种印象:《内经》是中医基础课程的文言版、精华篇。并且教师在授课时,很难把握学时的分配,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里要解释其含义,就要涉及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对于这些《中药》的知识,教师不讲则影响学生理解,讲则挤占《内经》本已紧张的学时,所以,如果将这些在其他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放在相关课程中讲解,《内经》中仅作简单注解,不做展开讨论,就可以避免重复,使整个教材主次分明,更能充分发挥《内经》作为提高课的价值和作用。

有所取舍,突出临床价值

从一般教学规律而论,经过一门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应得到本门课程完整而系统的专门知识,但《内经》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语义深奥、文法修辞与现代汉语迥异,要想使学生掌握其完整、系统的知识非常困难,以至于在学术界形成了一种专门研究《内经》的学问——内经学。《内经》的这一特点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要实现《内经》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就要增加教材字数,增加教学时数;而学时的增加又受到学制和其他相关课程的限制,所以只好蜻蜓点水式地将《内经》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摘要组合,形成看似系统,实则浅显的《内经》高度缩水精华版。我们认为,试图使学生完全掌握《内经》的所有知识,对其每种学说都点到为止而不精,倒不如有所取舍,按照对临床贡献度的大小,调整各知识点的详略,其他课程中涉及到的内容,在《内经》教材中尽量简化;与临床关系相对较弱的知识,则予以扬弃,比如《内经》中有关古代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哲学的内容,由于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不大,本科阶段仅作为了解内容,放在附篇中供学生自学。这就避免了已学知识的重复,对学生的学习或许会更有价值。我们认为,这种突出实用,主次分明的教材编排体例,对于学生养成中医思维的习惯、充分发挥《内经》理论的指导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应区别于研究

目前,大多数的中医医疗机构都是中西医并存的,为了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中医学院常常在教学计划中,加大西医课程的比例,这就出现了令中医院校很尴尬的局面:从突出中医特色,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角度来说,应该加大中医课程的学时;从提高学生就业后适应当前医疗岗位的需要来看,又应该增加西医课程的学时。学生在校的总学时是一定的,中医和西医任何一方学时的增加,就意味着另一方学时的减少,这似乎就出现了“突出中医特色”与“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相冲突的局面。由于就业能力是决定毕业生能否生存的重要条件,所以,现在各中医学院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压缩经典课程的学时。《黄帝内经》的部分内容与《中基》有交叉和重复,于是就成为删减学时的首选课程。

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内经》教学一定要对内容进行取舍,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医学理论的阐述,避免无谓的文字考证。由于《内经》是一本以医学为中心的多学科的经典著作,以论文汇编的形式成书,其系统理论蕴含在各篇之中,所以必须要对《内经》的文字进行整理、发掘,方能形成可以被现代人理解的理论体系,但这一任务应当由《内经》学者来完成,不应当让学生去重复体验,艰涩的原文考证耗去了学生的大量精力,转移了学习目标。所以,对有些文字考证方面的知识,只能留待学生进一步深造时解决,尤其是无关经文含义理解的文字考证可以忽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