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笺正二则 金栋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笺正二则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由时贤范登脉先生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校补》(学苑出版社,2009版)一书,是按照今传《素问》文本中的文字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郭霭春主编)等影响较大的几部《素问》校注本的校注,以及中日《内经》训诂校勘派诸家所作《素问》的校勘注释,仍难正确通读《素问》经文者。前人校勘或考释字词的结论正确且已经为今人所普遍接受者,不在本书校补之列。

时贤范登脉先生所校补的每一个字词,无论从音韵、训诂,还是考证等方面,皆详尽罗列并遵“校补”之规范,堪称上乘之佳作,读来获益匪浅。但书中难免有瑕疵、不当之处,今举二例以说明之。

1 “鬲偏枯”之“鬲”字笺正

《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第五章•素问疑难字词校补•大奇论篇》:“胃脉沈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校补]云:“‘鬲’当读若丽,遭遇也。这里是患的意思。鬲、丽古音俱在来钮,锡、支对转。……故‘鬲’亦可借为‘丽’。”对此校补,笔者不敢苟同。请看拙作如下。

1.1 “鬲偏枯”之“鬲”字小考
(文章来源:《中华医史杂志》2010年第40卷第1期P12 )
金 栋

DOI:10.3760/cma.j.issn.0255-7053.2010.01.01
作者单位:062450 河间,河间市人民医院

《素问•大奇论》云:“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对于引处的“鬲偏枯”一词,谢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云:“鬲偏枯,鬲部之偏枯也。人身荣卫血气,皆由鬲肉以外达于躯壳,荣卫不足,则鬲气虚,鬲虚则胸胁肩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证”,《中医大辞典》则云:“鬲偏枯,古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

细究上述两家之解释。谢谢观之注当出自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脉鼓大,大则为虚,此血气虚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膈者,里之膈肉……膈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症,故名曰膈偏枯也……膈偏枯者,只病在胸胁腰脊之间,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将“鬲”作部位解。《中医大辞典》的观点当出自张介宾《类经》,“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将“鬲”释为“上下痞隔不通”,是作病机解。

考《内经》论述偏枯之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气虚邪中);②暴怒伤肝,气机逆乱;③火热亢盛,上扰神窍;④饮食伤脾,痰湿阻络;⑤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虚火上炎;⑥体质因素(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7):457-458.)。据此,上述对“鬲”的解释恐有不当之处。那“鬲”应当作何解呢?

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皆鬲偏枯:诸注皆委曲求通而终不可通,难在‘鬲’字上。郭氏《素问校注》云:‘鬲字误,应作为,二字古文形似致误。皆为偏枯,与上皆为瘕、皆为疝,句法一致。《全生指迷方》引,鬲作为,亦可证。’其说当是。”(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18.)意思是“鬲偏枯”之“鬲”字当系“为”字之讹,因“鬲”字与繁体字之“爲”形似而传抄致讹。

又《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亦作“为偏枯”(补考:另,《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九•风偏枯方二首》亦作“为偏枯”。原论文未有,今补入,用小字标出)。又据《素问•大奇论》“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的句义及用字,可知“鬲偏枯”当系“皆为偏枯”。如此,则与“皆为瘕”、“皆为疝”的句式相同。

综上所述,《素问•大奇论》中“鬲偏枯”之“鬲”当作为“为”字解。

1.2 “皆鬲偏枯”考辨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2010年第n期,待发表)

【关键词】 皆鬲 偏枯 考辨

1.2.1 经文
《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

1.2.2 疑义
经文中“皆鬲偏枯”历代注家所释不一。如隋唐•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云:“胃之与心,二者同病,名鬲偏枯。”[1]明•张介宾《类经•卷六•脉色类》:“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2]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言胃心之脉,有为膈证与偏枯者……盖膈者,膈膜也。”[3]明•吴昆《素问吴注》:“隔,阴阳闭绝也;偏枯,手足不用也。”[4]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将“皆鬲偏枯”径改为“背鬲偏枯”,注云:“心脉复小坚急,不能合胃脉而行于前后,则背膈偏枯。”[5]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脉鼓大,大则为虚,此血气虚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膈者,里之膈肉……膈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症,故名曰膈偏枯也……膈偏枯者,只病在胸胁腰脊之间,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6]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研》云:‘鬲是胃病,不与偏枯相类。盖鬲字句绝,偏枯连下读。”[7]

由上述诸家注释可以看出,主要是对“鬲”字强解难懂。综合上述诸家之注释,其义有:①鬲通隔,指隔绝不通。如张介宾、吴昆等。②鬲通膈,指膈膜、膈证。如马莳。③鬲通膈,指膈(鬲)偏枯。如杨上善、张志聪等。④指胃病。如日人•伊泽裳轩。上述诸解皆欠妥,兹不揣浅陋,小辨于下。

1.2.3 释疑
按:皆鬲偏枯,《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作“皆为偏枯”[8]。经文中之“鬲”字,当系“为”字之讹,因形似致传抄致讹。如清•周学海注云:“隔当作为。”(《周学海医学全书•内经评文》)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皆鬲偏枯:诸注皆委曲求通而终不可通,难在鬲字上。郭氏《素问校注》云:‘鬲字误,应作为,二字古文形似致误。皆为偏枯,与上皆为瘕、皆为疝,句法一致。《全生指迷方》引,鬲作为,亦可证。’其说当是。”[9] 根据经文“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之句义,此当系“皆为偏枯”,即“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为偏枯”,正三句对举,句法相同,经义甚明。

1.2.4 结语
综上所述,鬲,当作“为”,形似传抄致讹。皆鬲偏枯,当作“皆为偏枯”,与“皆为瘕”、“皆为疝”句法相同,如此始合经旨之义。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484-485
[2] 张介宾.类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9
[3]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15
[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08
[5]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29
[6]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18
[7]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197
[8]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
[9] 胡天雄.素问补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18

(接下页)
2010-4-22.
 
(接上页)

2 “皮骨盾”之“(骨盾)”字笺正

《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第五章•素问疑难字词校补•长刺节论篇》云:“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校补]云:“‘(骨盾)’盖‘腯’的换旁俗体,音腯。‘皮(骨盾)以下,当指大腹以下。说详第四章之三。”

在《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第四章•研究方法•三》中的小标题下“⑵利用文字形体变化一般规律考释疑难之字”中云:“ 汉字的形体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形体上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文字形体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考释《素问》中的某些疑难之字。如: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103B15)《太素》作“病在小膓者有积,刺腹齐以下,至少腹而止。”《新校正》云:“按,《释音》皮(骨盾)作皮(骨舌),苦末反,是(骨舌)误作(骨盾)也。及遍寻《篇》《韵》中无(骨盾)字,只有(骨舌)字。(骨舌),骨端也。皮(骨舌)者,盖谓齐下横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齐傍埵起也。亦未为得。按,表示人体肢体名称的字,作为意符,从‘肉’、从‘骨’是可以互用的。‘骨盾’盖‘腯’的换旁俗字,图。……据上下文意及《太素》异文,‘皮(骨盾)以下’当指大腹以下。‘腯’字之义正合元起‘齐傍埵起也’之训。《新校正》谓全元起本作‘皮膸’,‘膸’盖‘腯’字之讹。”

并说:“在汉字的形体变化规律中,有‘意义相近的义符可以换用’的条例。‘骨’与‘肉’意义相近,在表示人体肢体名称时,‘骨’旁与‘肉’旁往往可以互换。(《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第一章•研究意义•二》)对此校补,笔者不敢苟同。请看拙作如下。

2.1 《素问》“皮(骨盾)”考辨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2010年第n期,待发表)

【摘要】 “皮骨盾”一词,见于《素问•长刺节论》。历代《内经》注家解释不一,或曰“皮腯”,或曰“皮骨舌”,亦有认为是“皮髓”者,其分歧的关键主要是对“骨盾”字的注释不一。通过小考并参阅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及《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后认为,“骨盾”字当读腾,音tneg,既非腯(tu 突),也非“骨舌”(kuo 括)。“皮骨盾”者,指脐下皮肉坚(肥)厚之处。
【关键词】 皮骨盾;骨舌;腯

2.1.1 经文

《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

2.1.2 疑义

经文“皮骨盾”一词,历代医家注释不一。如唐•王冰注:“皮骨盾,谓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释音,‘皮骨盾’作‘皮骨舌’,苦末反,是‘骨舌’误作‘骨盾’也。及遍寻《篇》《韵》中无骨盾字,只有骨舌字。‘骨舌’,骨端也。皮骨舌者,盖谓脐下横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脐旁埵起也’。亦未为得。”[1]明•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云:“骨盾字,遍考《韵》《篇》皆无,全元起本作‘髓’字,于义亦未为得。《新校正》云当作皮骨舌,骨盾字误也,其说近理。释义云:骨舌,骨端也。骨舌,音括。”[2]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按:旧本《新校正》因韵书无‘骨盾’字,遂欲以‘骨舌’字易之。按:‘骨舌’,音括。《灵枢•师传篇》有‘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骬’,则‘骨舌’字,信可训为骨端也,但以此代‘骨盾’字未安。愚意《内经》中有应用肉旁者,每以骨旁代之;有应用骨旁者,每以肉旁代之。故近有《同文录》,膀有骨旁,腘有骨国,则骨盾可作腯……‘皮骨盾’,原非穴名,愚意自少腹之皮肥厚以下,尽其少腹内取穴而止。王注谓皮腯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则是曲骨穴也。夫既曰曲骨,则当言为以上,不宜言以下也。”[3]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云:“‘骨盾’作腯,肌厚也。谓下至少腹间,视皮之肌厚处,即下针取之。”[4]清•高士宗《素问直解》云:“骨盾,腯同,音突……腯,肥厚也。”[5]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云:“桂山先生曰:按骨盾,字书无所考。熊音,徒骨切。盖以为腯字,腯,音突。马说本此。志、高并同。张注仍《新校正》,今从之。”[6]桂山先生指丹波元简《素问识》。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皮骨盾”释义有三 :(1)指脐下五寸横约文,如王冰。(2)指脐下横骨之端,如《新校正》、张介宾等。(3)指脐下皮肉肥厚处,如全元起(脐旁埵起亦肥厚之义)、马莳、张志聪、高士宗、桂山先生(丹波元简)等。而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医籍字典》认为,骨盾,音(tu)凸,上述三义皆录而释之。而现今互联网的注释亦音凸(tu 突),义指脐下五寸横约文。妥否?

2.1.3 释疑与考证

据经文分析,王冰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显然义理难通。马莳云:“王冰谓皮腯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则是曲骨穴也。夫既曰曲骨,则当言为以上,不宜言以下也。”而《新校正》谓“脐下横骨之端”,亦失公允。胡天雄《素问补识》云:“详考其义,既云‘刺皮骨盾以下’,以骨盾与皮连词,则骨端之说自然不能成立。林校‘皮骨舌者,谓脐下横骨之端’,与下句‘至少腹而止’更相枘凿。”[7]清•张琦《素问释义》云:“ 按经曰‘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不得指脐下五寸,并不得云脐下横骨之端,当以全氏义为得矣。”故马莳等注释为“皮肉肥厚处”,当与经旨相吻。

按:骨盾,确有其字,乃一方言用字,音腾 teng。《汉语大字典•》云:“骨盾,teng,《吴下方言考》音腾。方言。皮肉坚厚处。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佳韵》:‘骨盾,音腾。《素问》: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骨盾,皮肉坚厚处,谓脐下也。吴中谓皮厚曰厚骨盾骨盾,谶颜厚者曰骨盾皮’。”金栋先生据此考证后认为,骨盾当读腾 teng音[8,9]。至此,“皮骨盾”一词,其音义焕然冰释。此与马莳等所注之义虽吻合,但不读“腯”tu音,亦非“骨舌”字。

又按:皮骨盾,《太素•杂刺》作“腹脐”。腹脐即肚脐,其下皮肉多坚(肥)厚,与骨盾字之义相吻。刺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至少腹而止,语义明了。故《素问补识》所云:“原文当从《太素》为是。”[7]

“皮骨盾”一词,主要是历代注家对“骨盾”字认识不一。因《新校正》语“遍寻《篇》《韵》等字书中无‘骨盾’字,只有‘骨舌’字”而致众说不一。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10]收录此字时,也无读音,是据《新校正》作“骨舌”释。

2.1.4 结语

综上所述,皮骨盾,指脐下皮肉坚(肥)厚处。骨盾,音腾,teng ,非读腯tu音,亦非“骨舌”字。此句之义指“病在少腹(小肠)有积,刺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之穴位,至少腹而止”,如此始合经旨。

参考文献
[1]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30-331
[2] 张介宾.类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54
[3]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53-454
[4]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58
[5]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1
[6]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74
[7]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36-337,337
[8] 金栋.骨盾字音义辨疑[J].四川中医,1992,(2):5
[9] 金栋.内经词典若干注音辨析[J].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93,(3):22
[10]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77

2010-04-22.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