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9/23
- 帖子
- 2445
- 获得点赞
- 16
- 声望
- 38
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既有高度的理论性,又有严密的实践性。
首先,要想在中医的临证中逐步提高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系统学习并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必须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便这样,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读书三年便为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当中医的理论和时间脱节的时候,就成了夸夸其谈。所以,有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践的问题。经常有人奢谈中医的研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师带徒”。的确,在中医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几乎所有的学派都是有师承的。一个是可以从前辈那里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有效的临床技能,另外也是师出有名(给自己做做广告)。在现在社会里,一旦一个医学生走出大学校门,以后的发展基本靠自己临床体悟,更何况有不少是中医爱好者,想觅一位真正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
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没有这样一位真才实学的老师带你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动用其他的学习手段了。
一,向书本学习,中医两千多年来历代的医家们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证资料,针对某一个或者某类病症,把这些医案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就是一个不错的临证学习方法。
二,向患者学习,不少的患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由于久治不愈,大多有很多的求医经历,对某类病症的治疗很有心得,我常说,一个慢性病的患者,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专家,他所知道的某方面的知识甚至能够超越很多专家,我上大学是曾经遇到一位姓葛的患者,是某县信访局的科长,五十多岁,因为双下肢水中,到处求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跑了个遍,检查做了一大堆,也没有结果,后来在某中医学院住院治疗,治疗两个多月,苦水不知道喝了多少,病情毫无改善,于是就自己买了套中医教材研究自己的病,结合自己以前用过的诸多处方,最后还是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患者可谓慷慨万千。象这样的患者,何尝不是一位好老师呢?再比如,一个老慢支的患者,很可能知道治疗这种病的药物及疗效比一个专科大夫还要强,所以,向患者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向处方学习,如果你在药房或者药店工作,经常会碰到各种病症的处方,要虚心地看处方并默记下来,等患者再次取药时顺便问一下服药后的效果,这样慢慢的积累,你的临床就有灵感了。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学习中医还需要仅仅的一点悟性,把中医的理论当做教条来接受,刻舟求剑,生搬硬套,是临床工作者最大的忌讳。
首先,要想在中医的临证中逐步提高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系统学习并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必须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便这样,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读书三年便为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当中医的理论和时间脱节的时候,就成了夸夸其谈。所以,有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践的问题。经常有人奢谈中医的研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师带徒”。的确,在中医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几乎所有的学派都是有师承的。一个是可以从前辈那里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有效的临床技能,另外也是师出有名(给自己做做广告)。在现在社会里,一旦一个医学生走出大学校门,以后的发展基本靠自己临床体悟,更何况有不少是中医爱好者,想觅一位真正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
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没有这样一位真才实学的老师带你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动用其他的学习手段了。
一,向书本学习,中医两千多年来历代的医家们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证资料,针对某一个或者某类病症,把这些医案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就是一个不错的临证学习方法。
二,向患者学习,不少的患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由于久治不愈,大多有很多的求医经历,对某类病症的治疗很有心得,我常说,一个慢性病的患者,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专家,他所知道的某方面的知识甚至能够超越很多专家,我上大学是曾经遇到一位姓葛的患者,是某县信访局的科长,五十多岁,因为双下肢水中,到处求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跑了个遍,检查做了一大堆,也没有结果,后来在某中医学院住院治疗,治疗两个多月,苦水不知道喝了多少,病情毫无改善,于是就自己买了套中医教材研究自己的病,结合自己以前用过的诸多处方,最后还是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患者可谓慷慨万千。象这样的患者,何尝不是一位好老师呢?再比如,一个老慢支的患者,很可能知道治疗这种病的药物及疗效比一个专科大夫还要强,所以,向患者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向处方学习,如果你在药房或者药店工作,经常会碰到各种病症的处方,要虚心地看处方并默记下来,等患者再次取药时顺便问一下服药后的效果,这样慢慢的积累,你的临床就有灵感了。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学习中医还需要仅仅的一点悟性,把中医的理论当做教条来接受,刻舟求剑,生搬硬套,是临床工作者最大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