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2

sglm120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8/14
帖子
585
获得点赞
7
声望
0
年龄
5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四

方义

此散邪安神,泻火祛痰,兼扶正之剂,乃救误中较为复杂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神识失常,烦惊,谵语,胸满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须兼有寒热往来或发热恶寒等太少两阳的表证现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姜一钱至二钱半 龙骨一至三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牡蛎一至三钱 铅丹五分至一钱 茯苓二至三钱
半夏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煎时大黄可在煎至水去一半时加入。


[用药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参、大枣以扶正;龙骨、牡蛎、铅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黄芩、大黄以泻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湿。

[禁忌证]


单纯精神失常,或脉不虚,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人参同用治少阳虚证之方。


(2)大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大黄同用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桂枝和龙、牡同用,治心阳虚,镇心安神之方。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五

[方义]

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表里两解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口苦(少阳表证),心下或腹部拒按,及大便不利(阳明里证)等。但舌苔必黄白相兼,脉象必浮沉有力。

[药品]

柴胡二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生杭芍钱半至二钱半 半夏钱半至三钱 生姜二至三钱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加减法]

(1)大便利者去大黄,恐攻下太过也。

(2)舌苔黄燥或舌质红赤,内热太甚者,宜去半夏,酌加石膏、生地、芍药。

[煎服法]

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半夏、黄芩、生姜以解少阳之表;芍药、大黄、枳实以泻阳明之里;大枣之甘以保护胃气。

[禁忌证]

单纯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兼阳明实证者,不可用;单纯阳明实证,不兼少阳半表半里证者,也不可用。因奉方兼有两方面之作用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和解之方。

(2)柴胡加芒硝汤: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燥热之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六

[方义]

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实证,救误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呕吐,日晡潮热,因误下后大便微利,但必须腹有拒按。

按:此证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胜,则适用本方为是。

[药品]

柴胡二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芒硝钱半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减半,去滓,人芒硝,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芒硝治阳明之潮热。

[禁忌证]

(1)少阳病兼潮热下利,如腹不拒按者,不可用。

(2)腹拒按,潮热下利,如没有少阳虚证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之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方义]

此利水补阳,散寒健中,预防奔豚证之方。

[主治]

发汗后,阳气被伤,寒水初动,脐下悸欲作奔豚。但必须兼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迟等寒证和水证现象。

[药品]

茯苓三至五钱 桂枝二二至二钱 甘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补阳散寒,甘草、大枣补中以防寒水上泛。

[禁忌证]

兼口苦喜冷者忌之,恐兼有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加桂汤:此为治寒证奔豚但不兼水气之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降逆气、补脾利水之方。

[主治]

(1)伤寒误用吐下药,心阳被伤,水气凌心,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2)水饮短气。

(3)心下支饮,胸胁满,目眩。

以上三证都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饮食、脉沉紧或沉迟等现象。因为这都是心阳虚而有寒,水邪停蓄不化之故。

[药品]

茯苓三至四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利水;白术、甘草补脾,并助水邪之吸收;桂枝温散寒邪,兼降水邪之上逆。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性饮食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治水兼补气之方。

(3)肾气丸:此系治气短但偏于补肾阳之方。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方义]

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

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兼发热恶风寒的表寒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五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证]

小便利者,喜冷性饮食者,无表寒证现象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证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利水兼补气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五苓散方第四十


[方义]


此化气利水、温经散寒、表里双解之方。

按:此证较茯苓甘草汤证水证较重寒证较轻。

[主治]

蓄水证:小便不利,烦渴,汗出,微热,脉浮数。

(2)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但都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舌不黄燥及表寒现象。

[药品]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一钱半至二钱半

[制服法]

共研为细末,每服一钱半,开水送下,服后频服暖水,使之汗出则愈()也可作汤剂,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之。

[用药大意]

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白术补脾,桂枝温散寒邪。

[禁忌证]

无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饮食现象者,均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猪苓汤:此治有喜冷性饮食现象、小便不利的寒性利水之方。

(2)茯苓甘草汤:此治寒证较重水证较轻,散寒利水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甘草干姜汤方第四十一

[方义]

这是在阴阳两虚情况下的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桂枝证兼阴阳两虚,误用桂枝汤,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阳现象)或咽干烦躁(阴虚有热现象)等症。

[药品]

炙草:二至四钱 干姜(炮黑)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

按: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禁忌证]

没有咽干烦躁阴虚热证现象的厥冷证,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胜任。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阳虚手足厥逆之方。

(2)干姜附子汤:此治阳虚烦躁之方。

(3)茯苓四逆汤:此治气虚、阳虚兼有水气烦躁之方。

芍药甘草汤方第四十二

[方义]

此滋阴养血,治腿脚拘挛之方,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剂。

[主治]

阴虚血虚,腿脚挛急,兼咽干烦躁。但必须具有阴虚内热现象,如脉数无力、喜冷等症。

按:根据经验认为,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两不相碍,对于胃溃疡、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药品]

生杭芍三至四钱 炙草三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补中和中,以滋血之源;芍药敛阴和肝,兼逐血痹,以畅血之行。故血行之障碍可除,四肢之拘挛得解。

[禁忌证]

兼有四肢厥冷、脉沉而迟、喜热怕冷之挛急证者忌之。因为这是寒证,《内经》所谓“诸寒收引”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治寒中厥阴手足拘挛之方。
 
炙甘草汤方第四十三

[方义]

此心经气血俱虚温补之方。

[主治]

伤寒心悸,脉结代。但必须兼有不喜冷性饮食的阳虚寒证现象。

[药品]

炙甘草二至三钱 生姜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地三至五钱 桂枝五分至一钱 阿胶一至二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麻子仁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白酒一小盅,煎至半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大枣、人参补中强心,麦冬、生地、阿胶养血,麻仁润燥,桂枝、生姜祛寒,白酒通血脉。

[禁忌证]

喜冷恶热之心悸脉结代证忌之。因热性病不宜使用温补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加减复脉汤:此治脉结代,心悸,属于热性病喜冷性饮食证之方。


甘草汤方第四十四

[方义]

此清热泻火解毒,治咽喉痛之方。


[主治]

轻度咽喉疼痛初起时用之最宜。但必须没有寒热之表证和大便不利之里证,以及饮食不能下咽之重证方宜。

[药品]



甘草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热缓急的作用。

[禁忌证]

(1)少阴真寒假热之喉痛(即脉微细,手足冷,有痰,局部不红之症)忌之。此宜温性药引火归原,不宜清热泻火。

(2)兼有表证、里证及肿痛较重之咽喉痛不宜用。因药力轻不能胜重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桔梗汤:此治喉中疼痛较重,除痰排脓之方.

(2)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有热之喉痛,即晚间喉中干痛较甚,且无表证者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清热消肿之方。

(4)半夏散及汤:此治外感寒邪咽喉疼痛之方。

(5)通脉四逆汤:此治咽喉疼痛真寒假热之方。

(6)三黄汤:此治火盛红肿喉痛之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第四十五

[方义]

此系消胀散寒、降逆补虚,治脾胃虚寒腹胀之方。

[主治]

伤寒发汗后,表证已解。脾胃之阳气被伤,气滞不通,形成腹部胀满之证。但必须具有喜按、喜温,或兼痰涎,或兼呕逆,脉象虚弱等。

[药品]

厚朴一钱至二钱半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一至二钱 炙甘草一钱至一钱半 人参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或另煎人参兑服也可。

[用药大意]

厚朴消胀,生姜散寒,半夏降逆止呕,炙草、人参补虚。

按:厚朴同人参治虚胀最效。


[禁忌证]

腹胀拒按、脉有力者忌之,此系实证,宜泻不宜补。喜冷者也忌之,此系热证,一宜凉不宜温。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承气汤:此治汗后腹胀拒按的实热证之方。

(2)理中汤:此治太阴病腹胀满兼吐泻的虚寒证之方。

栀子豉汤方第四十六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及阳明在经邪热之方.

按:诸家多有认为此方是吐剂者,经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主治]

热性病,汗吐下后,心中懊侬,心烦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但必须大便不溏,喜冷,腹不拒按。

按:此证汗下后发现者最多,未经汗下者也有,即所谓阳明在经之邪热也.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豆豉二至三钱

[煎服法]

旧日煎法,先煎栀子,后人豆豉,经过实验,同煎效果也是相同的。因此,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即可。

[用药大意]

栀子清里热,豆豉解表热。

[加减法]

(1)少气者加甘草(即栀子甘草豉汤)。

(2)呕者加生姜(即栀子生姜豉汤)。

(3)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梔子干姜汤)。

(4)腹满,起卧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即栀子厚朴汤)。

(5)劳复、食复者,加枳实,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黄(即枳实栀子豉汤)。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必须配以干姜。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下利之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四十七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兼补中气之方。

[主治]

心中懊依,虚烦不眠,兼气不足等证。

按:此系热邪伤气之轻证,如气伤较甚,体倦脉虚者,可酌加人参补气之品;若热邪较甚,口渴喜冷,宜酌加生石膏等清热之药。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甘草一至二钱 豆豉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甘草补中气之不足。

按:本方之甘草有用生的,有用炙的。对少气的治法,清热、补中都有一定价值,用时宜斟酌。我的经验,生用较多。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豉汤:此治心烦不眠、表里虚热之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四十八

[方义]

此清热止呕之方。

[主治]:

心烦不眠,兼呕吐。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现象。

按:“寒热夹杂”如心烦属热,呕而不喜冷属寒。

药品]

栀子二至四钱 生姜一至三钱
豆豉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以清表里之虚热,生姜以止胃寒之呕吐。

按:“呕”指恶心欲呕一类的症状,有声无物为呕。此由于胃中寒气上逆所致。生姜温胃散寒,为治呕圣药,用时当辨清寒热,斟酌使用。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喜冷者,也不可用。因前者系寒邪较重,后者系单纯热证。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单纯清热,治心烦不眠之方。

(2)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大便溏泻,寒热夹杂,寒邪较重之方。

栀子厚朴汤方第四十九

[方义]

此清解胸膈之热兼疏肠胃之滞的方剂。


[主治]

心烦腹满。但必须具有腹部拒按及喜冷的热证现象。

按:腹满不拒按者不宜用枳朴,不喜冷者不宜用栀子。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实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治心烦,枳实、厚朴去腹满。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能食冷性饮食者亦不可用。

按:大便溏和不喜冷性饮食是肠胃有寒的表现。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是清解表里虚热之方。

(2)枳实栀子豉汤:此是治劳复食复、表里虚热、心下拒按之方。

(3)栀子大黄汤:此是《金匮要略》治酒疸之心烦、腹拒按、大便不利之方。
 
栀子干姜汤方第五十

[方义]

此为清胸膈之热兼温肠胃之寒,寒热并用之方。亦为栀子豉汤加减方之一。

[主治]

伤寒误下后,身热心烦,大便溏泻。但必须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热矛盾现象。

按:此证往往服凉性药后心烦即见轻便,但便溏却见增重;若服热性药则便溏虽轻,然心烦即见加重。故必须寒热药并用方能取效。

[药品]

栀子一至三钱 干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热,干姜辛温以温肠胃之寒。


按:此证下后利犹未止,须用干姜;身热不去,须用栀子。


[禁忌证]

凡无上热下寒错杂现象者,即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是单纯清热之方。

(2)理中汤:此是单纯治肠胃虚寒之方。

(3)连理汤:此汤虽然也是治寒热错杂病证之方,但补性较胜。

(4)猪肤汤: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滋润方面。

(5)猪苓汤: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利水方面。

栀子柏皮汤方第五十一

此清热燥湿,治黄疸之方。

[主治]


黄疸,没有可汗之表证(如发热,无汗恶寒等),没有可下之里证(如腹满拒按,大便不利等),而只有内热喜冷等现象。

[药品]

栀子三至五钱 黄柏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_
栀子、黄柏清热燥湿,炙草和中补正。

[禁忌证]


有发热无汗之表证者忌之;有腹痛拒按、便秘之里证者忌之。因本方没有解表攻里的作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此治黄疽有表证,发汗之方。

(2)茵陈蒿汤:此治黄疸有里证攻下之方。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二

[方义]

此是小结胸证,清热、降痰、开胸膈之方。

[主治]

小结胸病,心下部胃脘胀满,按之则痛,脉浮滑。但必须具有口苦,痰饮,热痰互结现象

[药品]

瓜蒌实三至五钱 黄连一至二钱 半夏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先煎瓜蒌至一茶杯半,去滓,入黄连、半夏,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连清内热,半夏去痰饮,瓜蒌开胸膈。

[禁忌证]

心下满痛喜按之虚证不可服:没有热痰现象,或脉不浮滑之寒证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是治心下痞满不痛而无痰饮之方。

(2)半夏泻心汤:此是治心下痞满不痛,寒热夹杂,虚而有痰之方。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三

[方义]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部及腹部,攻下之峻剂。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部及胸膈下部硬满而痛,拒按,甚者从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但必须具有痰饮邪热互结的实证现象,如脉沉滑有力,咳吐痰涎,大便秘结等。

按:此证没有痰饮和胸膈满痛便是承气证,没有邪热便是寒实结胸证。

[药品]

大黄一至三钱 芒硝一至二钱 甘遂(研细末)五分至一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先煎大黄至一茶杯,去滓,入芒硝溶化后,煮至半茶杯,再人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泻其燥热,甘遂逐其痰饮。

[禁忌证]

脉浮大者忌之;舌上白苔滑者也忌之;不兼痰饮证,或不兼热证,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丸:此治结胸证兼胸部症状之方。

(2)大承气汤:此治心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无痰饮现象之方。

(3)白散:此治寒实结胸之方。

(4)瓜蒂散:此治痰热结于胸中宜涌吐之方。

大陷胸丸方第五十四

[方义]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上下,或连及胃肠,攻下之缓剂。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上下胀痛拒按,或兼喘急。但必须具有痰热互结的现象,如喘不得卧,或喜冷便燥等。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葶苈子(炒)一至二钱
芒硝一至二钱杏仁(去皮尖炒黑)一至二钱 甘遂五分至一钱

[制服法]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二钱半至三钱重。每服一丸,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葶苈、杏仁、甘遂逐胸膈上下之痰饮,并治喘急;大黄、芒硝荡涤肠胃之燥热。兼消胸膈下部的胀痛。


[禁忌证]

舌白苔,或有表邪者,不可服;无痰饮、燥热者也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汤:此是治大结胸病偏于下部之方。

(2)瓜蒂散:此是治痰热在胸部宜涌吐之方。

(3)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是治表寒之痰喘证,痰热在胸部宜于表散之方。

(4)麻杏石甘汤:此治表热之痰喘证之方。
 
文蛤散方第五十五

[方义]

此清热利湿之轻剂,治热被寒郁之证。

[主治]

应该发汗的热性病,误被水噀、冰覆或冷水浴后体温增高,心烦不安,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此证内热不甚,故不渴)之证。

按:水噀之法,今天在此地(太原)概不使用,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样的流弊,仍应注意防治。

[药品]

文蛤一两(不煅)

[制服法]

研细末,每服一至二钱,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文蛤清热利湿但作用不大,对于热被寒郁轻证或者有效,重者需遵柯氏之说用《金匮要略》文蛤汤治之为宜

[禁忌证]

除寒湿证不宜用外,一切湿而兼热的证候均不忌之。因药性和平不会有其他副作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加文蛤,为治湿热内郁,解表清里之重剂。但须症见身热口渴喜冷等现象方宜使用。

(2)五苓散:为温性利水解表之方。治本证之偏于湿者。

白散方第五十六

[方义

此开肺祛痰,排脓破结,温下之方。

[主治]

寒实结胸,或急性喉炎,或肺痈等病,胸部或喉间或心下闭塞不舒,痰涎壅积,呼吸困难。但必须没有热证现象,而脉有力或大便秘者,方可试用。

[药品]

桔梗 川贝母 巴豆各等份

[制服法]

先将巴豆去皮,炒黑去油,合二药研为细末。体壮者每次服一至五分,弱者酌减,米汤送下。不吐不泄者,可饮热汤;吐或泄甚者,可饮冷开水即止。

[用药大意]

桔梗排脓祛痰,贝母除痰解结,是治胸腔疾患之要药;巴豆辛热,破胸腹中之坚结。合之为治寒实结胸之良方。

[禁忌证]

脉虚者,喜冷者,不可服;大便利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瓜蒂散:此是治胸部或心下部痞满有痰,应用吐法治疗之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第五十七

[方义]

此苦寒泻火清热,治热痞之方。

[主治]
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黄连一钱

按:有人根据附子泻心汤认为本方中应该有黄芩,此说似颇有理。但我认为应该根据证候需要来决定。

[煎服法]

用开水一茶杯浸一刻钟或半小时,去滓温服。

按:浸的时间长短,决定于病位的上下,或病势的轻重。病的部位在上,其势较轻者,浸的时间少些;反之,则浸的时间多些。这是因为清轻上浮,重浊下沉之故。

[用药大意]

二药都是取其苦寒泻火、消痞之作用。

禁忌证

兼有恶寒者不可服,因恶寒有兼有表证者,有兼阳虚者.而不可使用此苦寒之剂;喜热饮食者不可服,因此系寒证,更没有以寒治寒的道理。

[类似方剂参考]

小承气汤:此治实证腹胀满之方,与心下痞满有高下之殊。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八

[方义]

此泻胃热,补肾阳,治痞证兼阳虚之方。乃寒热并用的又一种方法。


[主治]

心下痞硬兼恶寒汗出之证。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心烦,或大便不利,或胃部觉热,或喜冷性饮食而不能食,更必须具有平素阳虚的病史,且没有头痛、发热、脉浮的表证。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酒浸) 炒黄连一钱 黄芩一至二:钱附子二钱(另煎)

[煎眼法]

三黄用开水半茶杯,浸一刻钟,去滓取液。同时用水二茶杯煎附子至半茶杯,去滓取液。将二液和匀,分二次温眼。

[用药大意]

三黄泻胃热,以治热痞;附子温肾阳,以治恶寒汗出。

[禁忌证]

有恶寒无汗之表寒证者,不可服;有恶寒有汗脉浮之桂枝证者,也不可服:没有恶寒、汗小之阳虚旺,或口苦、喜冷的内热证,更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治热痞之方。

半夏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

[主治]

伤寒误治后或没有误治的“心下痞满,呕吐,下利”。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胃肠部不拒按、脉象无力或服温补药无效等寒热虚夹杂的证候。

[药品]

半夏一至三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黄连五分至一钱 大枣一至二二枚


按:呕多者可多用半夏;泻多者可多用干姜、人参、大枣、炙草;痞甚有热者可多加芩、连。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旧日有去滓重煎之说,试之效果没有显著差别,故去之。

[用药大意]

芩、连、干姜调肠胃之寒热,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兼半夏并能止呕;人参、大枣、炙草以补肠胃因误下形成之虚,合干姜尤能止利。

[禁忌证]

凡没有寒热夹杂症状的痞满吐利等者,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虚寒痞证之方。

(2)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之虚痞证偏于呕吐之方。

(3)甘草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之痞证偏于下利之方。

(4)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治实热痞证之方。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

[方义]

此补虚兼调理肠胃寒热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泻方面。

[主治]

屡经误下心下痞硬,下利重于呕吐。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心烦、胃肠部不拒按、脉弱或单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夹杂现象。

[药品]:

炙草二至三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至二钱 半夏一钱至钱半 黄连五分 大枣二至四枚。8^jGAy
按:根据各家注释并结合实践,本方应加人参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人参、大枣以补肠胃屡下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芩、连、干姜寒热并用,以解寒热互结之痞,合半夏又能止呕。

[禁忌证]

没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之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此治虚寒痞证之方。

(2)人黄黄连泻心汤:此治实热痞证之方.、

(3)半夏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痞证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不调痞证偏重呕吐之方。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呕方面。

[主治]

误汗后肠胃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重于下利,或千噫食臭,或胁下有水气,或腹中雷鸣。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肠胃部不拒按、脉虚或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的证候。

[药品]

生姜二至三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至二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半夏五分至一钱 干姜一钱 黄连五分至一钱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生姜、半夏以止呕吐,并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证;厂姜之温,芩、连之寒,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人参、大枣、炙草以补肠胃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

[禁忌证]

没有寒热夹杂之证者,即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治虚寒痞证之方。

(2)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实热痞证之方。

(3)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甘草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硬,偏重下刊之方。

禹余粮丸方(阙)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二

[方义]

此是乎性固脱止利之方。

按:此“利”是泄泻,不是痢疾,但痢疾较久,滑脱不禁时,也可借用。

[主治]

下利滑脱。但必须是日久泄泻不愈,气虚脉象无力,真有不能自禁现象方可用之。决不可把大便次数较多,或欲便时不能忍受,或不能迟延的现象误认为滑脱。有的患者,不敢大声说话,一说话就便下来,有的不自觉就便下来,这才是滑脱的具体表现。

[药品]
赤石脂三至五钱(捣碎)
太乙禹余粮三至五钱(捣碎)

[用药大意]


赤石脂、禹余粮都是收敛固涩之品,所以能治下利虚脱之证。但禹余粮较赤石脂性寒些。

[禁忌证]

下利初起吋不可用。因下利初起时绝没有滑脱之证。痢疾初起吋更不可用,因为用之会造成休息痢。

[类似方剂参考]

桃花汤:此是温性固脱治痢之方。

按:此“痢”是痢疾,不是泄泻,但有时可借用治泄泻之滑脱。


旋覆代赭石汤方第六十三

[方义]


此镇逆除痰、补虚祛寒之方。

[主治]

伤寒表证已解,或噫气,或呕吐,或呃逆,或兼心下痞满等证。但必须具有吐痰、不喜冷性饮食、脉虚或兼滑等现象。方能恰当。

药品]


旋覆花三至五钱 生赭石三钱至一两 人参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 生姜二至三钱 半夏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日服二至三次。如系呕吐,可以少量频服,以免吐出药液。

[用药大意]

赭石镇降逆气;旋覆花、半夏、生姜消除痰饮,兼祛寒邪;参、草、大枣调补中气,以善其后。

[禁忌证]

有喜冷恶热的热证者忌之。大便硬、腹拒按的实证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虚夹杂,心下痞硬,噫气之方。

(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此乃治寒热虚夹杂之呕吐方。

橘皮竹茹汤:此治虚热呃逆之方。


瓜蒂散方第六十四

此涌吐痰涎宿食之方。

[主治]

胸膈痰涎或上脘宿食。其症胸中痞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身热有汗如桂枝证,或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或上脘部拒按。但必须具有痰和热相兼的症状,或有吐出为快的感觉,或有停食的事实,脉必须浮而有力。


[药品]


瓜蒂(炒黄)
赤小豆各等份

[制服法]

共为细末,每次服一至二钱,服时先用香豆豉二钱,热汤煮作稀糜,去滓和药散服之。不吐者,稍加之,以得快吐为度。如再不吐,可口噙砂糖一块,或兼饮热汤即吐。若一次吐量过少,病不除者,次日或隔日可再服之,但不可令人体虚。若吐过甚者,可饮葱白煎汤,或冷开水,或加减六君子汤即解。

[用药大意]

瓜蒂吐风热痰涎,赤小豆利水除湿,豆豉解热除烦。赤小豆、香豆豉二药合用,助瓜蒂苦毒之品以涌吐,并借谷物以保护胃气,使不致影响饮食也。

[禁忌证]

诸亡血家、虚家,脉虚无力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丸:此治胸部水饮燥热互结宜于攻下之方。

(2)小陷胸汤:此治心下痰热互结,清热降痰开胸膈之方。


白虎汤方第六十五

此清阳明燥热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渴、大汗、大烦,喜冷饮,恶热,脉洪大有力,舌苔黄或黑而燥,甚则谵语,神昏。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加减法]

脉较虚者加人参;发斑者加犀角。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石膏多者,最好用频服的方法。

[用药大意]

石膏甘寒清热,知母苦寒滋水,粳米、甘草补中。

[禁忌证]

(1)伤寒无汗,表证不解者,不可与(此证当先解表,或加解表药品)。

(2)脉细或沉者,不可与(因系虚寒现象)。

(3)不渴者,不可与(因没有内热)。

(4)喜热不喜冷者,不可与(因是寒证的表现)。

(5)腹拒按者,不可与(此属承气实热证)。

(6)大便溏者,不可与(因是虚寒现象)。

(7)舌苔白润者,不可与(因不是燥热证,或兼有表证)。

(8)舌赤者,不可与(因热邪已入营血)。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承气汤:此治阳明腑病里实证之方。

(2)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五味子:此治三消证口渴害饮之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六十六

此清阳明经热兼补虚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汗,大渴,喜冷,恶热,口舌干燥,一般同白虎证,但脉洪大而力不足,或兼芤,或洪大无伦者。

[药品]

人参一至二钱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人参也可另煎兑服。石膏用量多者,煎成后,分若干次频频服之为宜。

[用药大意]

白虎汤清热生津,人参强心补虚。

[禁忌证]

(1)表不解,恶风寒无汗者,忌之。

按:恶风寒本是表不解的主要症状。但在有汗和口舌干燥、喜饮冷的情况下,或“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都不得谓之表不解。因为此为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觉。

(2)脉洪大有力者忌之。因内热太盛,心气不虚,不需人参之补。

(3)舌红者忌之。因热已入营血,需配合清营凉血之品。

[类似方剂参考]

(1)白虎汤:此治阳明经热而心气不虚之方。

(2)玉女煎:此清热兼凉血之方。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七

[方义]

此散风寒、补阳胜湿之方。

[主治]


风寒湿痹,风寒较盛,湿邪较轻,兼有阳虚现象者。其症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但必须具有恶风寒、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不呕、脉浮虚而涩或脉较微等风寒和阳虚现象。

[药品]

桂枝三至四钱 附子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生姜一至三钱

[加减法]

桂枝附子汤,减轻分量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太阳病误下后,胸满、脉微、恶寒之证。

按:此二方从药的品种上看是相同的,从药的剂量上看是不相同的,因此名称既异,作用当然不同,这是容易理解的。但在临床实际上互用起来是否会有害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彼方用于此证绝不会有显著效果,因为桂、附用量减少,甘、枣补缓之性相对增强,而此证宜于温散,不宜于补缓也。此方如用于彼证反会发生害处,因桂枝散性过甚,不利于阳虚之体。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辛温以散风寒,附子补阳以胜寒湿,甘草、大枣和诸药以保护中气。

[禁忌证]

有内热现象者忌之,例如口苦、喜冷、脉象实大洪数等都是。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方):此治阳虚寒湿较胜风邪较轻之痹证的方剂。

(2)甘草附子汤:此治脾虚阳虚、寒湿较甚之痹证的方剂。
 
好文章,收藏了。谢谢楼主的辛勤付出。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