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08
- 帖子
- 11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脏象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并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体现了中医学所具有的整体观的特点。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 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中心,每脏都配以相应的腑:心配小肠,肝配胆,脾配胃,肺配大肠,肾配膀胱,脏对相配的腑的功能起主导与决定作用。其他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均与五脏相关:心与血脉、舌、,肝与筋、目、爪,脾与肉、口、唇,肺与皮毛、鼻,肾与骨、髓、耳、发均具有特殊的联系。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的产物,它们与五脏关系密切:肾藏精,肝藏血,脾藏营,肺主气,心主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则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协调完成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或“五志”(喜、怒、悲、思、恐),“五志”归属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但这不是机械的划分。
作为人体机能活动表现的情志,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脏气失调会引起异常的情志,而异常的情志同样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将五志分属五脏,也是脏腑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在统一性的体现。人与自然界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心气通于夏,肝气通于春,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而昼夜阴阳的变化与四时特点相类似,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的阴阳消长亦与之相适应,保持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思、悲、恐、惊),或“五志”(喜、怒、悲、思、恐),“五志”归属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但这不是机械的划分。
作为人体机能活动表现的情志,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脏气失调会引起异常的情志,而异常的情志同样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将五志分属五脏,也是脏腑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在统一性的体现。人与自然界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心气通于夏,肝气通于春,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而昼夜阴阳的变化与四时特点相类似,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的阴阳消长亦与之相适应,保持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