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1120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38
- 年龄
- 40
yanshoufeng
第一章 绪论
一、本节基本知识点
(一)伤寒与《伤寒论》
1.伤寒的涵义
《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前一个伤寒为=广义的伤寒,即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后一个伤寒为=狭义伤寒,指外感风寒,伤感而发的疾病。
2.《伤寒论》作者为东汉末年张仲景(公元150一219年)。张仲景,(河南)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3.《伤寒论》的沿革:
仲景自序云:其书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成书于东汉末年。成书后佚。
晋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辑出名为《伤寒论》。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收载《伤寒论》全部内容,为现存《伤寒论》最早版本,称孙编《伤寒论》或唐本《伤寒论》。
北宋林亿等首次对《伤寒论》校注,其刻本称为宋版本。其书失传。
明赵开美复刻本,简称为赵刻本,保存了宋版真貌。
林亿等所校的《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别本。
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首次对《伤寒论》全文注释,称为成注本,经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于世,亦可称汪校本。
宋版及成注版是现在通行版本。
4.《伤寒论》历代研究大家及其著作
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金代:成无己《注家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又名《集注伤寒论》、《伤寒论集解》)。
清代:喻昌《尚论篇》;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纲目》、《伤寒论宗印》;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柯琴《伤寒来苏集》(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钱潢《伤寒溯源集》;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尤怡《伤寒贯珠集》;舒诏《伤寒集注》;黄元御《伤寒悬解》;徐大椿《伤寒类方》;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陈念祖《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
5.《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1)继承汉时《内经》等中医药理论精髓。
(2)博汲汉及汉前的医疗成果和经效方药。
(3)总结仲景己身的临床实践经验。
6.《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1)揭示伤寒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传变序列和规律。
(2)创立六经辨治纲目理论,为外感病及有关杂病辨治托出了切合实践的辨治法则。
(3)是第一部理法方药序贯的医学祖典,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基础。
(4)创制和保存了不少疗效卓著的方药,有方书之祖称,并为后世制剂学奠基。
7.《伤寒论》全貌及性质
宋版本及成注本《伤寒论》凡十卷,总二十二篇,分别是:
卷第一:辨脉法、平脉法;
卷第二: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
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卷第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此外还收录了仲景原序"伤寒卒(杂)病论集"。
高等中医药校院所用《伤寒论》教材,仅取用其主体部分,即始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终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10篇,398条原文,除去重复,定有113方(其中一方有名无药),外加原序"伤寒杂病论集"。而辨脉、平脉、伤寒例、辨痉湿喝前4篇及辨不可发汗等后8篇均未录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治疗学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临床医学著作。
第一章 绪论
一、本节基本知识点
(一)伤寒与《伤寒论》
1.伤寒的涵义
《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前一个伤寒为=广义的伤寒,即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后一个伤寒为=狭义伤寒,指外感风寒,伤感而发的疾病。
2.《伤寒论》作者为东汉末年张仲景(公元150一219年)。张仲景,(河南)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3.《伤寒论》的沿革:
仲景自序云:其书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成书于东汉末年。成书后佚。
晋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辑出名为《伤寒论》。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收载《伤寒论》全部内容,为现存《伤寒论》最早版本,称孙编《伤寒论》或唐本《伤寒论》。
北宋林亿等首次对《伤寒论》校注,其刻本称为宋版本。其书失传。
明赵开美复刻本,简称为赵刻本,保存了宋版真貌。
林亿等所校的《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别本。
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首次对《伤寒论》全文注释,称为成注本,经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于世,亦可称汪校本。
宋版及成注版是现在通行版本。
4.《伤寒论》历代研究大家及其著作
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金代:成无己《注家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又名《集注伤寒论》、《伤寒论集解》)。
清代:喻昌《尚论篇》;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纲目》、《伤寒论宗印》;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柯琴《伤寒来苏集》(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钱潢《伤寒溯源集》;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尤怡《伤寒贯珠集》;舒诏《伤寒集注》;黄元御《伤寒悬解》;徐大椿《伤寒类方》;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陈念祖《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
5.《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1)继承汉时《内经》等中医药理论精髓。
(2)博汲汉及汉前的医疗成果和经效方药。
(3)总结仲景己身的临床实践经验。
6.《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1)揭示伤寒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传变序列和规律。
(2)创立六经辨治纲目理论,为外感病及有关杂病辨治托出了切合实践的辨治法则。
(3)是第一部理法方药序贯的医学祖典,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基础。
(4)创制和保存了不少疗效卓著的方药,有方书之祖称,并为后世制剂学奠基。
7.《伤寒论》全貌及性质
宋版本及成注本《伤寒论》凡十卷,总二十二篇,分别是:
卷第一:辨脉法、平脉法;
卷第二: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
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卷第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此外还收录了仲景原序"伤寒卒(杂)病论集"。
高等中医药校院所用《伤寒论》教材,仅取用其主体部分,即始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终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10篇,398条原文,除去重复,定有113方(其中一方有名无药),外加原序"伤寒杂病论集"。而辨脉、平脉、伤寒例、辨痉湿喝前4篇及辨不可发汗等后8篇均未录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治疗学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临床医学著作。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