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天地阴阳 以顺适为美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本报记者郑访江通讯员张弢祁琴

张士卿 甘肃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甘肃中医学院原院长。此文系张士卿教授在甘肃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大课堂上所作的养生报告,由笔者根据讲稿和录音整理,本报予以摘编,分4次刊出。

中医养生的涵义远不同于现代所说的“卫生”。卫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卫、防卫生命的意思,而养生,则不仅是保卫、防卫,更重要的是养护、保养、培养。它十分重视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可见,卫生是被动的、消极的、不足的;养生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全面的。而且,从中医养生来看,它不仅有方法,而且有思想、有理论;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综观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中国养生重视精神修养

“人生代代穷无已”,从最初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祖先开始,人们就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养生的奥秘,不懈不倦地谱写着养生文化的巨幅篇章。

早在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都曾投入养生研究。他们的研究并不在一般摄养祛病的具体方法,而是把对养生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作为宇宙观、人生观的有机组成,去探索深层次的精神修养艺术,设计自己理想的人生方式,并以此去体验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所以中国的养生学问,一开始就处于很高的起点。

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伏羲画八卦,虽是历史上的传说,而集先秦时代医学大成的《黄帝内经》行世两千多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融会贯通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知识,以及众多流派的医疗经验,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就使中国养生这门学问从一开始就纳入了独特的科学发展轨道。所以说,《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中医理论的经书、中医治病的法书,同时也是一部集中医养生之道的宝典。通观《黄帝内经》全书,不难看出,它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而且讲养生之道的理论和境界,处处都包容和体现着人生哲学、美学和人生艺术的深刻内涵。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共荣共存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相依为命,共荣共存。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只有靠大自然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藏象论》亦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可见,人是离不开自然界的,离开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当然,自然界也要有人类,没有人类的自然界,是没有生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所以老子《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样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顺适自然,治身养生

人是宇宙的缩影,人身虽小,融合天地。“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强调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道理。既然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就应该首先掌握天地四时变化的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生活起居,使自己能顺应、适应自然界,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转为维护生命、摄养身心的源泉,反之,不顺应或不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则必然会影响健康,甚至酿成疾病,危及生命。

所以,养生就是要使自己的活动主动顺应、适应自然。其原则主要是掌握大自然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适应性地调节人的摄生活动,诸如生活起居、形体劳逸、饮食情志、导引锻炼等方面,均应做到时顺地宜。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谓“治”,就是治身养生。一是要顺应四时昼夜阴阳消长的特点,即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二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摄养方法,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发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