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5
- 获得点赞
- 271
- 声望
- 63
中医辨治小儿口疮效果好
孩子在感冒发热过程中,或食用炙烤食品如烤肉串时,出现哭闹不安,拒乳拒食,流口水还伴有发热等症状,在口腔内可见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便为小儿口疮。若满口靡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口疮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以2~4岁为多见。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可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中医认为小儿口疮的发生原因,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感受风热之邪,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故《圣济总录·小儿口疮》说:“口疮者,由血气盛实,心脾蕴热,熏发上焦,故口生疮。”
临床表现要点
(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或有外感发热的病史。
(2)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3)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与口疮类似的病证有鹅口疮和手足口病,应注意鉴别。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一般较轻;手足口病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春夏季流行。除口腔黏膜溃疡之外,伴手、足、臀部皮肤疱疹。
中医治疗
口疮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凡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者,多为实证(风热乘脾和心火上炎);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多为虚证(虚火上浮)。
(1)风热乘脾
可见到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发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疗用银翘散加减。或中成药牛黄解毒片:每服1~2片,1日3次。
(2)心火上炎
可见到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疗用泻心导赤散加减。或中成药小儿化毒散:每服0.6g,1日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3)虚火上浮
可见到口腔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疗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服3g,1日3次。或知柏地黄丸:每服3g,1日3次。
药物外治法
口疮无论虚证还是实证,二者均应配合口腔局部外治疗法。
(1)冰硼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3次。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
(2)锡类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3次。用于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证;
(3)吴茱萸:适量,捣碎,醋调敷涌泉穴,临睡前固定,翌晨去除。用于虚火上浮证。
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经常消毒;
(2)食物宜新鲜、清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宜过食肥甘厚腻之食物;
(3)给初生儿、小婴儿清洁口腔时,动作宜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家庭护理
孩子一旦发生口疮,须注意调护。
(1)选用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甘草煎汤,频频漱口;
(2)注意口腔外周皮肤卫生,颈项处可围上清洁毛巾,口中涎水流出及时擦干;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粗硬及过咸食品,忌饮食过烫;
(4)补充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卜一)
孩子在感冒发热过程中,或食用炙烤食品如烤肉串时,出现哭闹不安,拒乳拒食,流口水还伴有发热等症状,在口腔内可见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便为小儿口疮。若满口靡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口疮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以2~4岁为多见。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可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中医认为小儿口疮的发生原因,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感受风热之邪,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故《圣济总录·小儿口疮》说:“口疮者,由血气盛实,心脾蕴热,熏发上焦,故口生疮。”
临床表现要点
(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或有外感发热的病史。
(2)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3)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与口疮类似的病证有鹅口疮和手足口病,应注意鉴别。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一般较轻;手足口病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春夏季流行。除口腔黏膜溃疡之外,伴手、足、臀部皮肤疱疹。
中医治疗
口疮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凡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者,多为实证(风热乘脾和心火上炎);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多为虚证(虚火上浮)。
(1)风热乘脾
可见到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发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疗用银翘散加减。或中成药牛黄解毒片:每服1~2片,1日3次。
(2)心火上炎
可见到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疗用泻心导赤散加减。或中成药小儿化毒散:每服0.6g,1日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3)虚火上浮
可见到口腔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疗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服3g,1日3次。或知柏地黄丸:每服3g,1日3次。
药物外治法
口疮无论虚证还是实证,二者均应配合口腔局部外治疗法。
(1)冰硼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3次。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
(2)锡类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3次。用于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证;
(3)吴茱萸:适量,捣碎,醋调敷涌泉穴,临睡前固定,翌晨去除。用于虚火上浮证。
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经常消毒;
(2)食物宜新鲜、清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宜过食肥甘厚腻之食物;
(3)给初生儿、小婴儿清洁口腔时,动作宜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家庭护理
孩子一旦发生口疮,须注意调护。
(1)选用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甘草煎汤,频频漱口;
(2)注意口腔外周皮肤卫生,颈项处可围上清洁毛巾,口中涎水流出及时擦干;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粗硬及过咸食品,忌饮食过烫;
(4)补充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