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六、 喉痹
胡××,男,26岁。
初诊(1963年7月17日):近二月来常有低热,咽喉干痛,吞咽时又梗塞感,两咽关隐红,凹窠左侧有结节,上腭有小瘰及哥窑纹。经常失眠,精神疲乏,头晕脑胀。舌苔浊腻,脉细涩。症属虚火上炎,兼见心营不足所致。治以平肝清肺,养心宁神法。
白芍9g 橹豆衣9g 射干3g 山豆根4.5g 生甘草2.5g 桔梗3g 牛蒡子4.5g 炙僵蚕9g 五味子3g 生枣仁熟酸枣仁(各)9g 茯苓茯神(各)9g 忘忧草12g 水炙远志3g 朱灯心2.5g
二诊(7月20日):上药服3剂,症情同前,夜寐稍安,舌苔浊腻罩黄。
原方去酸枣仁、远志,加杏仁米仁(各)9g,橘白橘络(各)3g。5剂。
三诊(7月25日):药喉咽干痛稍见轻减,惟觉胸气闷气滞,食后作嗳。
原方加野蔷薇花3g,炒枳壳4.5g,再服5剂。
四诊(7月30日):精神较好,胃纳亦佳,咽部异物梗阻感依然。
上方去枳壳,加佛手花2.5g,绿萼梅1.5g,再服5剂。
五诊(8月10日):咽喉干痛,梗塞在于气道,吞咽仍感不利,痰粘不易咯吐,情绪不宁而烦躁,睡眠时好时差,胸闷气滞,嗳气。脉滑,重按无力;舌苔淡薄。症属肝胃不和,肺气失安宁,治以化痰理气宁神。
白芍9g 郁金4.5g 野蔷薇花3g 橘络4.5g 茯苓茯神(各)9g 水炙远志3g 五味子2.5g 麦冬6g 桔梗3g 生甘草2.5g 淮小麦9g. 忘忧草12g
六诊(8月16日):咽部梗塞感轻减,再服6剂。
七诊(8月22日):症情基本稳定,唯咽部干涩不利。
上方去郁金、橘络、远志,加北沙参9g,川石斛9g。再服5剂。
八诊(8月31日):两咽点及底壁均转清润,惟吞咽时有轻微堵塞感。精神疲乏后,尚有火升烘热之象。大便时气注如矢。再予益阴运脾。
白芍9g 丹皮4.5g 橹豆衣9g 生甘草2.5g 川石斛9g 焦白术6g 茯苓茯神(各)9g 五味子2.5g 淮小麦9g 忘忧草12g
九诊(9月7日):药后续有改善,再服6剂。
十诊(9月14日):咽部梗塞感又见轻减,哥窑纹日见消退,惟饮食不馨,头晕耳鸣,乃体虚弱,肝胃未和。再予平肝益阴扶正。
白芍9g 橹豆衣9g 枸杞子4.5g 春砂花3g 野蔷薇花3g 北沙参6g 射干3g 桔梗3g 生甘草2.5g 炒枳壳4.5g 茯苓茯神(各)9g 制首乌9g 采芸曲9g(包煎)
药喉症状日见轻减,惟体力尚感不适,易于疲乏,饮食无味,夜梦粉纭。先后加熟女贞9g,远志肉4.5g,续服10剂。
十四诊(10月16日):病情已趋稳定,咽喉底壁清润,上腭小瘰已退,哥窑纹亦基本消失,惟咽喉尚有梗塞之感,吞咽偶有不适改以丸剂及代茶饮服缓缓调治之。
1、 半贝丸45g,每日早上服6g。
2、 二至丸60g,每日晚上服4.5g。
3、 太子参9g、桔梗3g、生甘草2.5g、射干2.5g,开水泡,代茶常饮。
以后每隔半月来门诊一次,症情稳定,情绪亦较安宁。自64年1月11日门诊,直至同年4月8日又来门诊,自诉症情尚稳定,惟工作繁忙或劳动后,尚感咽喉稍有不适。仍予前法调治。
[按]喉痹主要症状色红干痛,痹塞吞咽不利,一般有急、慢之分,尤其是慢性者缠绵难愈,临床尤为多见。张氏对这类病症的辨证论治,颇见卓识,故能屡愈痼疾,使患者大悦。
张氏认为慢性喉痹多由阴虚火旺所引起,故治病求本,按证立法,以养阴为主要关键。然在具体分析症状,则认为其病机多与心、肺、肝、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故又十分重视对脏腑的调节。
本病例为张氏治喉痹之一,虽历时半年方见起色,然观病势之严重程度,症情之复杂情况,而能收如此卓效,亦可称为迅捷矣。至于一般阴虚喉痹,则常有1~2月间即能奏效者。喉痹之因,责之肺胃,咽有隐红,腭有小瘰及哥窖纹,乃虚火上炎之象。故在治疗之始,即投射干、山豆根、桔梗、牛蒡子之属以清热利咽,五诊复增麦冬,七诊又增沙参、石斛以滋养阴液,乃“养阴利咽汤”之加减法也。由于患者复有咽不梗塞感以及胸闷气滞等症,张氏认为是肝气失畅所致,故屡用白芍、郁金、野蔷薇花、绿萼梅、佛手花等品以柔肝疏肝;又因症见失眠、烦躁等心神不安之象,故又配用酸枣仁、茯神、远志、淮小麦、忘忧草等药以养心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