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4
- 获得点赞
- 95
- 声望
- 38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AOSC)是外科胆道系统疾病中较常见、来势凶猛、有一定病死率的急腹症,基本需外科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我院行鼻胆管引流或加用手术治疗解决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问题,中药以利胆利胰的舒肝理气、通里利湿、泻热解毒的方法促进胆汁分泌、减轻中毒症状治疗AOSC的方法,以解决AOSC患者往往是老年和有其他基础疾病、功能障碍的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较大的问题,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1990~2003年间收治的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病例进行分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146例为A组,其中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11例为A1组,行鼻胆管引流的35例为A2组;未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137例为B组,其中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26例为B1组,行鼻胆管引流的11例为B2组。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入院时都有发热、腹痛、黄疸等梗阻性胆管炎的典型症状。中医症有尿黄浊或赤涩,舌质绛红、苔黄燥、脉弦滑数或洪数,证属温热毒盛。其中A1组中胆总管结石103例,胆总管下端肿瘤8例,A2组中胆总管结石31例,胆总管下端肿瘤4例;B1组中胆总管结石120例,胆总管下端肿瘤6例,B2组中胆总管结石9例,胆总管下端肿瘤2例,A组平均体温为(38.2±0.3)℃,发生休克者为52例;B组平均体温为(38.1±0.4)℃,发生休克者为49例。A、B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方法 A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A1组西医用传统的手术或保守治疗,A2组行鼻胆管引流或加用手术治疗,中药以利胆利胰的舒肝理气、通里利湿、泻热解毒的方法为主,方剂主要用:大黄、茵陈、柴胡、黄芩、白芍、木香、丹参等,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必要时保留灌肠;全身加用活血化淤药物参脉注射液(正大青春宝方)60ml/d静脉滴注。B组患者行纯西医治疗,其中B1组用传统的手术或保守治疗,B2组行鼻胆管引流或加用手术治疗,A、B两组患者均有全身抗生素治疗及相应的全身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A组患者在血淀粉酶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平均住院日、死亡例数方面与未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B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加行鼻胆管引流的A2组在血淀粉酶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平均住院日、死亡例数方面较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2组患者中有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2组患者中有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3 讨论
3.1 AOSC病理生理改变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AOSC)是胆道感染中最严重的一种,约占胆道疾病的10%~20%[1],死亡率17%~40%不等。AOSC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道功能失调。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胆道梗阻以及细菌繁殖,胆道内压力升高时发生胆管静脉返流,发生胆源性内毒素血症[2],损害严重,常有败血症、休克、多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死亡率较高。
3.2 治疗原则 治疗AOSC的主要原则是解决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问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剖腹行胆道减压术,手术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有时一次手术并不能解决胆道梗阻因素,但往往AOSC患者是老年和有其他基础疾病、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条件较差,手术麻醉及手术创伤和失血,加重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死亡率较高[3]。近年来采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方法置鼻胆管引流胆汁,结石所致的梗阻可采用括约肌切开和鼻胆管引流(EBND)的方法达到有效的减压效果,肿瘤引起的梗阻可置内固定支架,从而达到胆道减压引流的目的,平稳度过危险期。增加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再手术率和手术并发症。目前已有多处报道证实EBND的方法是AOSC患者胆道减压引流的有效手段[4]。
3.3 并发症及其处理 胆道手术本身和ERCP的主要并发症为急性胰腺炎[5],胆道手术中动作粗暴、反复搔刮、反复冲洗为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ERCP中的反复插管、造影剂反流,EBND的患者常因胆汁淤滞、胆汁稠厚导致引流管阻塞、扭曲、移位导致引流不畅从而引起急性胰腺炎。本院采用的利胆利胰方法在炎症早期可通畅引流,稀释、净化胆管中的细菌,利胆后可致肠道胆盐增加,肠源性内毒素减少,利胰方法可致胰液流量增加,有利于酶性炎性物质的排出,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保持鼻胆管引流的引流管通畅。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患者在发生AOSC的同时可能已经存在有多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其损伤机制主要为内毒素血症所致的内脏器官微小血管功能障碍,因此AOSC的患者在解除了胆道梗阻以后,内脏器官的功能损害仍未停止,导致AOSC的患者在手术后仍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利胰药物有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抑制炎症介质,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活血化淤药物的应用可改善微循环,对因微循环改变而致的内脏器官病变改善明显。本院所用的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等组成,参麦注射液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有抗自由基损伤作用,可加速细菌内毒素和内源性毒物的清除,增加心肌、膈肌收缩能力,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灌流量,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可快速提高休克患者的血压[6]。
ERCP后,可能取净胆总管后,在急性期过后,可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或可在鼻胆管引流的导管引导下,在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与开腹手术相比,内镜治疗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等优点。符合现代医学微创伤的趋势。
3.4 小结 胆管结石引起的AOSC是单纯引流还是急诊取石,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放置引流管以前做EST取石与未做EST取石相比,引流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并发症明显多于后者[7]。单纯及较小结石可急诊取石,取石后仍有结石残留或怀疑有结石残留都应留置鼻胆管引流,以防残留结石嵌顿,无论是手术取石还是EST取石都不要过分强调一次性取石成功,怀疑有结石残留或急诊取石有困难的,都应保留再次取石的取石通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1990~2003年间收治的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病例进行分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146例为A组,其中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11例为A1组,行鼻胆管引流的35例为A2组;未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137例为B组,其中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26例为B1组,行鼻胆管引流的11例为B2组。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入院时都有发热、腹痛、黄疸等梗阻性胆管炎的典型症状。中医症有尿黄浊或赤涩,舌质绛红、苔黄燥、脉弦滑数或洪数,证属温热毒盛。其中A1组中胆总管结石103例,胆总管下端肿瘤8例,A2组中胆总管结石31例,胆总管下端肿瘤4例;B1组中胆总管结石120例,胆总管下端肿瘤6例,B2组中胆总管结石9例,胆总管下端肿瘤2例,A组平均体温为(38.2±0.3)℃,发生休克者为52例;B组平均体温为(38.1±0.4)℃,发生休克者为49例。A、B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方法 A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A1组西医用传统的手术或保守治疗,A2组行鼻胆管引流或加用手术治疗,中药以利胆利胰的舒肝理气、通里利湿、泻热解毒的方法为主,方剂主要用:大黄、茵陈、柴胡、黄芩、白芍、木香、丹参等,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必要时保留灌肠;全身加用活血化淤药物参脉注射液(正大青春宝方)60ml/d静脉滴注。B组患者行纯西医治疗,其中B1组用传统的手术或保守治疗,B2组行鼻胆管引流或加用手术治疗,A、B两组患者均有全身抗生素治疗及相应的全身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A组患者在血淀粉酶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平均住院日、死亡例数方面与未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B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加行鼻胆管引流的A2组在血淀粉酶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平均住院日、死亡例数方面较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2组患者中有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2组患者中有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3 讨论
3.1 AOSC病理生理改变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AOSC)是胆道感染中最严重的一种,约占胆道疾病的10%~20%[1],死亡率17%~40%不等。AOSC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道功能失调。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胆道梗阻以及细菌繁殖,胆道内压力升高时发生胆管静脉返流,发生胆源性内毒素血症[2],损害严重,常有败血症、休克、多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死亡率较高。
3.2 治疗原则 治疗AOSC的主要原则是解决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问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剖腹行胆道减压术,手术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有时一次手术并不能解决胆道梗阻因素,但往往AOSC患者是老年和有其他基础疾病、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条件较差,手术麻醉及手术创伤和失血,加重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死亡率较高[3]。近年来采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方法置鼻胆管引流胆汁,结石所致的梗阻可采用括约肌切开和鼻胆管引流(EBND)的方法达到有效的减压效果,肿瘤引起的梗阻可置内固定支架,从而达到胆道减压引流的目的,平稳度过危险期。增加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再手术率和手术并发症。目前已有多处报道证实EBND的方法是AOSC患者胆道减压引流的有效手段[4]。
3.3 并发症及其处理 胆道手术本身和ERCP的主要并发症为急性胰腺炎[5],胆道手术中动作粗暴、反复搔刮、反复冲洗为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ERCP中的反复插管、造影剂反流,EBND的患者常因胆汁淤滞、胆汁稠厚导致引流管阻塞、扭曲、移位导致引流不畅从而引起急性胰腺炎。本院采用的利胆利胰方法在炎症早期可通畅引流,稀释、净化胆管中的细菌,利胆后可致肠道胆盐增加,肠源性内毒素减少,利胰方法可致胰液流量增加,有利于酶性炎性物质的排出,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保持鼻胆管引流的引流管通畅。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患者在发生AOSC的同时可能已经存在有多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其损伤机制主要为内毒素血症所致的内脏器官微小血管功能障碍,因此AOSC的患者在解除了胆道梗阻以后,内脏器官的功能损害仍未停止,导致AOSC的患者在手术后仍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利胰药物有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抑制炎症介质,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活血化淤药物的应用可改善微循环,对因微循环改变而致的内脏器官病变改善明显。本院所用的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等组成,参麦注射液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有抗自由基损伤作用,可加速细菌内毒素和内源性毒物的清除,增加心肌、膈肌收缩能力,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灌流量,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可快速提高休克患者的血压[6]。
ERCP后,可能取净胆总管后,在急性期过后,可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或可在鼻胆管引流的导管引导下,在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与开腹手术相比,内镜治疗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等优点。符合现代医学微创伤的趋势。
3.4 小结 胆管结石引起的AOSC是单纯引流还是急诊取石,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放置引流管以前做EST取石与未做EST取石相比,引流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并发症明显多于后者[7]。单纯及较小结石可急诊取石,取石后仍有结石残留或怀疑有结石残留都应留置鼻胆管引流,以防残留结石嵌顿,无论是手术取石还是EST取石都不要过分强调一次性取石成功,怀疑有结石残留或急诊取石有困难的,都应保留再次取石的取石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