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3
- 获得点赞
- 110
- 声望
- 38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疾病,虽经积极预防和各种治疗,其发病率均有增无减,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并发症亦日趋增多,自2000年以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60例患者依据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并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46岁~71岁,平均年龄56.2岁;病程1周~20年,平均8.9年。心绞痛分型:劳力型10例,自发型6例,混合型14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规西药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5岁~68岁,平均年龄59岁;病程2周~16周,平均7.1周。心绞痛分型:劳力型12例,自发型3例,混合型15例。两组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组以中药益气扩冠汤为主方:太子参15g,黄芪20g,丹参20g,川芎、檀香各10g,枳实12g,三七粉5g(分2次冲服)。水煎服,1剂/d,早晚分2次温服。随证加减:气滞刺痛明显者加金铃子、柴胡各10g;胸闷痛、痰多者加制半夏、陈皮、全瓜蒌各10g;寒凝肢冷者加桂枝10g、干姜6g、淫羊藿10g;血脂高者加生山楂、菊花、草决明各12g;血压高者加泽泻、钩藤各12g,夏枯草15g;心悸气短、汗出多者加酸枣仁15g,五味子10g,龙牡20g.
1.2.2西药对照组用消心痛10mg,3次/d,口服;硫氮唑酮30mg(自发性心绞痛),3次/d,口服;美多心安6.25mg~12.5mg(劳力型心绞痛),2次/d,口服。以上两组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期间对心绞痛不易控制者,临时服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必要时给予吸氧。
1.3疗效评定标准
1.3.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治愈及好转均为有效。
1.3.2心电图疗效评定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急症规范的评定标准》,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有效: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休息时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好转标准者。
1.3.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对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血压者8例,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者6例;合并高脂血症者7例,治疗后血脂降至正常者5例。
3病案举例
李某,男,60岁。患者于2000年10月20日突发胸闷、胸痛40min(呈持续性隐痛);伴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自服速效救心丸2粒,但效果不佳,故就诊我科。心电图检查:ST段下移,T波低平,伴频发房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住院期间经扩冠脉血管,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稳定。但患者自感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暗红,脉结代。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心血淤阻型。治以益气活血,化淤止痛。投益气扩冠汤:太子参15g,黄芪20g,丹参20g,川芎、檀香各10g,枳实12g,三七粉5g(分2次冲服)。水煎服,1剂/d.服药1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频发房早基本控制,但心电图检查ST段未改善。续服上方10剂,自觉胸闷、胸痛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临床治愈出院,带中药7剂,以巩固疗效。
4讨论
根据报道,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较正常高,红细胞或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率比正常人慢。而益气扩冠汤有益气活血,行气化淤之功效,故能使血小板的凝聚力和黏附力及血液粘稠度降低,使红细胞的电泳率增快。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的范畴。病位在心,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淤为标,虚实错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不和则百病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虚血脉运行不畅,淤于脉道,不通则痛。我们遵循前人“气流血自旺,血足淤自消”之法。认为虚以心气不足导致心失所养,实为气滞血淤导致心脉淤阻,故拟定了补气以祛淤为主的益气扩冠汤。方中太子参、黄芪补气以祛淤;川芎、丹参、檀香、三七、枳实活血以行血之气。临床依此方为主,因病情出入,随证变通,皆有一定疗效。通过观察我们认为中西医药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对心绞痛的控制、其他症状的减轻和消除、心功能的改变均优于单纯西药或中药治疗,远期疗效也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60例患者依据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并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46岁~71岁,平均年龄56.2岁;病程1周~20年,平均8.9年。心绞痛分型:劳力型10例,自发型6例,混合型14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规西药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5岁~68岁,平均年龄59岁;病程2周~16周,平均7.1周。心绞痛分型:劳力型12例,自发型3例,混合型15例。两组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组以中药益气扩冠汤为主方:太子参15g,黄芪20g,丹参20g,川芎、檀香各10g,枳实12g,三七粉5g(分2次冲服)。水煎服,1剂/d,早晚分2次温服。随证加减:气滞刺痛明显者加金铃子、柴胡各10g;胸闷痛、痰多者加制半夏、陈皮、全瓜蒌各10g;寒凝肢冷者加桂枝10g、干姜6g、淫羊藿10g;血脂高者加生山楂、菊花、草决明各12g;血压高者加泽泻、钩藤各12g,夏枯草15g;心悸气短、汗出多者加酸枣仁15g,五味子10g,龙牡20g.
1.2.2西药对照组用消心痛10mg,3次/d,口服;硫氮唑酮30mg(自发性心绞痛),3次/d,口服;美多心安6.25mg~12.5mg(劳力型心绞痛),2次/d,口服。以上两组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期间对心绞痛不易控制者,临时服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必要时给予吸氧。
1.3疗效评定标准
1.3.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治愈及好转均为有效。
1.3.2心电图疗效评定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急症规范的评定标准》,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有效: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休息时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好转标准者。
1.3.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对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血压者8例,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者6例;合并高脂血症者7例,治疗后血脂降至正常者5例。
3病案举例
李某,男,60岁。患者于2000年10月20日突发胸闷、胸痛40min(呈持续性隐痛);伴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自服速效救心丸2粒,但效果不佳,故就诊我科。心电图检查:ST段下移,T波低平,伴频发房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住院期间经扩冠脉血管,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稳定。但患者自感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暗红,脉结代。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心血淤阻型。治以益气活血,化淤止痛。投益气扩冠汤:太子参15g,黄芪20g,丹参20g,川芎、檀香各10g,枳实12g,三七粉5g(分2次冲服)。水煎服,1剂/d.服药1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频发房早基本控制,但心电图检查ST段未改善。续服上方10剂,自觉胸闷、胸痛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临床治愈出院,带中药7剂,以巩固疗效。
4讨论
根据报道,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较正常高,红细胞或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率比正常人慢。而益气扩冠汤有益气活血,行气化淤之功效,故能使血小板的凝聚力和黏附力及血液粘稠度降低,使红细胞的电泳率增快。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的范畴。病位在心,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淤为标,虚实错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不和则百病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虚血脉运行不畅,淤于脉道,不通则痛。我们遵循前人“气流血自旺,血足淤自消”之法。认为虚以心气不足导致心失所养,实为气滞血淤导致心脉淤阻,故拟定了补气以祛淤为主的益气扩冠汤。方中太子参、黄芪补气以祛淤;川芎、丹参、檀香、三七、枳实活血以行血之气。临床依此方为主,因病情出入,随证变通,皆有一定疗效。通过观察我们认为中西医药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对心绞痛的控制、其他症状的减轻和消除、心功能的改变均优于单纯西药或中药治疗,远期疗效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