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860
- 获得点赞
- 833
- 声望
- 113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 法与西 医 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发展阶段 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 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 折和治疗急 腹 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方式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②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③通过对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进行结合。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④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 、气血学说及有关“ 证 ”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
⑤通过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包括用西医理论和方法,对传统方剂的作用加以说明。其特点是医药结合,临床与实验结合,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
⑥通过对针灸及经络研究进行结合 。 大致有 5 个方面:一是把针灸应用于西医临 床各科 , 所治疾病已达 300 余种;二是传统针刺技术与西医理论和方法结合,创立头皮针、耳针疗法和电针、激光针疗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学、生理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方法研究针灸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四是通过对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对针刺镇痛原理研究进行结合;五是在肯定经络现象、总结循经感传规律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医理论,以现代实验方法与科学抽象方法相结合,探索经络机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及针灸作用原理的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成就 5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工作,不仅在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广泛开展,而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已较普遍。大量事实说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例如,治疗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不调、病毒性肺炎、肛肠病、骨折、中小面积烧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疗效显著。在治疗某些急腹症时,已经改变传统的治疗原则,成为一种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而且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术治疗,减少了合并症及副作用。治疗内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也有较好的疗效。治疗骨折,形成一种新的复位固定方法,可以缩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复的时间 ,保 持较 好的关节功能。中西医结合还注重运用非创伤性疗法治疗疾病,把西医的某些诊治手段与中医的气功、针灸、按摩相结合,以其无损伤、简便易行、疗效确实而受到广泛的重视。例如气功治疗高血压病,针灸治疗神经功能性疾病和冠心病,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临床观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已创立或正在酝酿一些新的学科领域,如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和针刺麻醉学等。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除自身的实践外,还依赖于科技水平的进步。8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突破了统一论,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创新,在中西医各自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但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却是一个年轻的专业,还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历史。
翻看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不难发现,从这个思想诞生的时候起,就充满了争议。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让中国人看到我们的民族医学在某些地方与西方医学是相通的。鉴于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落后局面,许多人迫切渴求西学,而西医在当时还不可能取代中医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中西医结合的思想一下子流传开来。
然而,这只是一种社会需要,并不是学术之必须。其实早在张老先生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在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清代学者王清任。王老先生为了他的“中医形态学”,奋斗了一生,可以说是徒劳无功。现在当我们提起他的《医林改错》,莫不付之一笑,他留给我们的还是他在中医学上的成就,也就是他的一组“逐瘀汤”。
建国以后,我们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指导下,一批专家再次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并且迅速的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诚然,这个学科在诞生伊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至于在一段时间成为了医学在中国发展的主流。据说在一次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大会发言人说“在将来的中国,既没有中医,也没有西医,只有中西医”,这时候,一位老中医站了起来问到“中医是马,西医是驴,中西医结合是骡子,你现在把驴和马都杀了,将来这骡子从哪里来?”当时台下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也许当时这位老人家只是一个粗浅而形象的比喻,但现在看起来,这个比喻是充满哲理的。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出现的时候,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时至今日,它的发展比不了中医,更比不了西医,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想象一下当年那些学者在炮制“中西医结合”的经过吧。是的,中医和西医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学科,他们之间肯定会有一些结合点。这些结合点,作为他们的个人研究成果,肯定是足够了。但要作为一门学科发展下去还是有些不足的-或者是两个医学都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他们要结合成一门科学根本不可能。中医博大,博及宇宙,西医精微,微至粒子。要结合,谈何容易?总之,还没有到中西医结合应该诞生的时候,他便诞生了。他不是一个早产儿,就是一个怪胎!
但这个孩子还是出世了,他出世了,我们就要赋予他基本的人权,对于一个学科而言,我们就得承认它的地位。
接下来,这个孩子开始成长,而且长的出奇得快,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父母们是在瞅准了中医和西医之间那一大堆结合点的基础上孕育它的。这让我想起了中西医结合大会上那位老中医的经典的比喻。
小的时候在农村的时候,农民干活都喜欢用骡子,为什么呢,因为骡子既有马的忠厚和吃苦耐劳,又有驴的倔强和爆发力,可以说在骡子这一代身上,兼有其亲本的所有优点。但是,骡子这么好的东西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不能传代!!!
这就是我们的中西医结合,当年那些前辈们把他作为一门科学留给了我们。当时他们发现的结合点完全够创立这门学科了,但再接着发展,谈何容易?现在,又有人提出了“废中医”,也就是要掐死中西医结合他妈,要是真的让他们得逞了,以后中西医结合就是一个没娘的娃儿,它的成长更是举步维艰。纵然中医在这次风波中,又顽强的屹立了起来,但是中西医结合的双亲感情破裂这个现实你总得面对吧。
哎,可怜的娃儿!
中西医结合,他是什么?乐观地讲,他是一个在中医和西医都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生的早产儿,或者他根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他的父母也许只是“**”,以后再真正的“结合”起来,谈何容易?悲观地讲,中西医结合,就是一个学术上的杂种,他拥有生物学上的“杂种优势”,但是它是不可传代的--这,是他致命的弱点。
发展阶段 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 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 折和治疗急 腹 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方式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②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③通过对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进行结合。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④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 、气血学说及有关“ 证 ”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
⑤通过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包括用西医理论和方法,对传统方剂的作用加以说明。其特点是医药结合,临床与实验结合,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
⑥通过对针灸及经络研究进行结合 。 大致有 5 个方面:一是把针灸应用于西医临 床各科 , 所治疾病已达 300 余种;二是传统针刺技术与西医理论和方法结合,创立头皮针、耳针疗法和电针、激光针疗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学、生理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方法研究针灸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四是通过对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对针刺镇痛原理研究进行结合;五是在肯定经络现象、总结循经感传规律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医理论,以现代实验方法与科学抽象方法相结合,探索经络机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及针灸作用原理的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成就 5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工作,不仅在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广泛开展,而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已较普遍。大量事实说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例如,治疗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不调、病毒性肺炎、肛肠病、骨折、中小面积烧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疗效显著。在治疗某些急腹症时,已经改变传统的治疗原则,成为一种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而且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术治疗,减少了合并症及副作用。治疗内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也有较好的疗效。治疗骨折,形成一种新的复位固定方法,可以缩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复的时间 ,保 持较 好的关节功能。中西医结合还注重运用非创伤性疗法治疗疾病,把西医的某些诊治手段与中医的气功、针灸、按摩相结合,以其无损伤、简便易行、疗效确实而受到广泛的重视。例如气功治疗高血压病,针灸治疗神经功能性疾病和冠心病,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临床观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已创立或正在酝酿一些新的学科领域,如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和针刺麻醉学等。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除自身的实践外,还依赖于科技水平的进步。8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突破了统一论,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创新,在中西医各自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但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却是一个年轻的专业,还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历史。
翻看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不难发现,从这个思想诞生的时候起,就充满了争议。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让中国人看到我们的民族医学在某些地方与西方医学是相通的。鉴于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落后局面,许多人迫切渴求西学,而西医在当时还不可能取代中医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中西医结合的思想一下子流传开来。
然而,这只是一种社会需要,并不是学术之必须。其实早在张老先生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在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清代学者王清任。王老先生为了他的“中医形态学”,奋斗了一生,可以说是徒劳无功。现在当我们提起他的《医林改错》,莫不付之一笑,他留给我们的还是他在中医学上的成就,也就是他的一组“逐瘀汤”。
建国以后,我们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指导下,一批专家再次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并且迅速的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诚然,这个学科在诞生伊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至于在一段时间成为了医学在中国发展的主流。据说在一次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大会发言人说“在将来的中国,既没有中医,也没有西医,只有中西医”,这时候,一位老中医站了起来问到“中医是马,西医是驴,中西医结合是骡子,你现在把驴和马都杀了,将来这骡子从哪里来?”当时台下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也许当时这位老人家只是一个粗浅而形象的比喻,但现在看起来,这个比喻是充满哲理的。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出现的时候,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时至今日,它的发展比不了中医,更比不了西医,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想象一下当年那些学者在炮制“中西医结合”的经过吧。是的,中医和西医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学科,他们之间肯定会有一些结合点。这些结合点,作为他们的个人研究成果,肯定是足够了。但要作为一门学科发展下去还是有些不足的-或者是两个医学都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他们要结合成一门科学根本不可能。中医博大,博及宇宙,西医精微,微至粒子。要结合,谈何容易?总之,还没有到中西医结合应该诞生的时候,他便诞生了。他不是一个早产儿,就是一个怪胎!
但这个孩子还是出世了,他出世了,我们就要赋予他基本的人权,对于一个学科而言,我们就得承认它的地位。
接下来,这个孩子开始成长,而且长的出奇得快,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父母们是在瞅准了中医和西医之间那一大堆结合点的基础上孕育它的。这让我想起了中西医结合大会上那位老中医的经典的比喻。
小的时候在农村的时候,农民干活都喜欢用骡子,为什么呢,因为骡子既有马的忠厚和吃苦耐劳,又有驴的倔强和爆发力,可以说在骡子这一代身上,兼有其亲本的所有优点。但是,骡子这么好的东西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不能传代!!!
这就是我们的中西医结合,当年那些前辈们把他作为一门科学留给了我们。当时他们发现的结合点完全够创立这门学科了,但再接着发展,谈何容易?现在,又有人提出了“废中医”,也就是要掐死中西医结合他妈,要是真的让他们得逞了,以后中西医结合就是一个没娘的娃儿,它的成长更是举步维艰。纵然中医在这次风波中,又顽强的屹立了起来,但是中西医结合的双亲感情破裂这个现实你总得面对吧。
哎,可怜的娃儿!
中西医结合,他是什么?乐观地讲,他是一个在中医和西医都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生的早产儿,或者他根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他的父母也许只是“**”,以后再真正的“结合”起来,谈何容易?悲观地讲,中西医结合,就是一个学术上的杂种,他拥有生物学上的“杂种优势”,但是它是不可传代的--这,是他致命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