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4/23
- 帖子
- 3545
- 获得点赞
- 1137
- 声望
- 113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洪(王冰本作“鈎”。两者各有所指。皆通。并存。备考),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滯(王冰本作“泄”。并存。备考)。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石,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亻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帝曰∶善。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岐伯曰∶長夏脈者,脾也,土也,受穀藏營以灌四傍者也(王冰本作“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宗源按:參看兩本,“藏”“臟”二字古多通用,區別惟在“穀”與“孤”字。脾者,受谷藏營也。王冰一字錯訛,流千年以為“脾爲孤臟”之說,卻原是口傳心授中同音錯訛所致。千般闡釋,原是牽強。并存。备考)。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其善也,隱於四傍而不可見之,見者惡也。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脾之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王冰本作“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宗源按:此句不見所出。或是王冰受上文而自語。五臟豈獨“脾爲孤臟”乎?除肺腎兩形外,心肝同為孤臟。何以獨言其脾哉?且內經眾篇並無“孤臟”如何之論。故“孤臟”者,迺受谷藏營之訛也。“孤臟”之說,可以休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謂臟气重疊,氣逆四併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師言:春也,萬物始生,枝葉未分,茁壯而嫰弱,不經風霜,故其脈來,濡弱寬耎而長也。故太過,則病形於外。不足,則少气於中,气之盛衰也,其養筋支胷者也。故實則怒冒,自足而上入毛中,貫胷布脇,循喉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上,故病如是而已矣。
夏也,萬物增長,枝葉分明而茁彊。其主火,御形也,垂枝佈葉,皆下曲若鈎。故其脈,來疾去遲也。何謂也?夏陽盛也,則陰道不足,是以來疾者陽盛,去遲者陰虛也。以其土生於物,而自營不足也。
秋者,萬物已成,子實葉枯。莖枯而濡,風朔秋涼,霪濕而物燥,陽道潛而陰上行。故其脈之來也,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也。以其气歸根而枝獨浮也,故曰毛也。
冬者,萬物之所以藏也。其水凝而如石,其土若金。地下溫、若在夏蒸蒸然,故其脈來沉濡而滑,如營之固也,故曰石也。
脾者,中合之臟也,應於長夏,萬物之所以豐熟也,其時也,地氣上蒸,濕熱四注,水中炁冒,山石皆汗,故其脈之來也,四佈各臟,獨無自主,然亦有其象焉。故其來若水之在器,動之弱以輕,柔活中耎也,故曰耎也。
經言: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故肝受腎之气,而生之於脾者;得大腸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肝者瀉其肺,補肝者益腎清心。柔肝者,龢其血而利其气是矣。
心受肝之气,而生之於肺者,得膀胱之炁以柔活也。故平心者瀉其腎,補心者益肝清脾。柔心者,龢其气而利其血是也。
脾受心之气,而生之於腸者,得膽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脾者瀉其肝,補脾者益心清肺。柔脾者,溫其气而利其水是也。
肺受脾之气而生之於胃,得小腸之气以柔活也。故平肺者瀉其心,補肺者益脾清腎。柔肺者龢其气,而利其水者是也。
腎受肺之炁而生之於心,得胃之气以柔活也。故平腎者瀉其脾。補腎者益肺瀉肝。柔腎者,龢气而利其濕者是也。
何謂哉?五臟相承,而各有其生。各有其支,各有其源,各有其合。龢而動,刑而動,生而動,尅而動,動則有而静。如是,是謂同气相求,運以生剋而周流者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于陽者,知病從來;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複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經曰:脈有兼併勝傳之變,病亦速也,然七惑之卒發,則脈遲病先。令人大病者,气發無常,觸則變也。(王冰本作“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宗源按:參考本中,此節皆是“經曰”所言。王冰本句,不見所出。並存。備參。)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因而怒,氣剛,則肝氣乘矣。因而悲,氣滯,則肺氣乘矣。因而恐,溼澑,則脾氣乘矣。因而憂,識憊,則心氣乘矣。乘者,乘其所虛者也。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月囷),真臟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月囷)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脈(“脈”,王冰本作“之”。改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病有四難,曰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邪(“邪”,王冰本作“益”。改之。)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于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者死,五虛者死。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
五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五虛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師曰:經言之可謂詳盡矣,然人不悟者,何以從之?言曰:醫之非書也,書之非文彩也,乃心得也。非文語也。實爲言之以說者也。故浮非眞浮,沉非眞沉,頪者之言也。
故經云:春脈之來,如苗破土;弱而寄堅,癩癩氱氱。夏脈之來,緩而滂薄;稼穡在川,汪汪洋洋。長夏脈來,如鷺在波;輕柔活潑,盈盈泊泊。秋脈之來,如風吹毛;秋雨泣竹,微微漂漂。冬脈之來,如撏珠璣;累累疊疊,潛潛圓圓。
四時有常,順則天龢,察色切脈,聲气蕩龢,此爲無病。獨慰其樂。得气者生,無胃缺缺。知天知命,知地脈活。夫醫之爲道,貴在其活,勿拘勿泥,輕鬆灑脫。若是也者,心眼得活矣。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全篇據《太素》卷《辛庚》《辛辛》《辛壬》,以及《太無》卷《壬丁》篇訂補。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洪(王冰本作“鈎”。两者各有所指。皆通。并存。备考),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滯(王冰本作“泄”。并存。备考)。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石,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亻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帝曰∶善。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岐伯曰∶長夏脈者,脾也,土也,受穀藏營以灌四傍者也(王冰本作“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宗源按:參看兩本,“藏”“臟”二字古多通用,區別惟在“穀”與“孤”字。脾者,受谷藏營也。王冰一字錯訛,流千年以為“脾爲孤臟”之說,卻原是口傳心授中同音錯訛所致。千般闡釋,原是牽強。并存。备考)。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其善也,隱於四傍而不可見之,見者惡也。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脾之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王冰本作“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宗源按:此句不見所出。或是王冰受上文而自語。五臟豈獨“脾爲孤臟”乎?除肺腎兩形外,心肝同為孤臟。何以獨言其脾哉?且內經眾篇並無“孤臟”如何之論。故“孤臟”者,迺受谷藏營之訛也。“孤臟”之說,可以休矣。)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謂臟气重疊,氣逆四併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師言:春也,萬物始生,枝葉未分,茁壯而嫰弱,不經風霜,故其脈來,濡弱寬耎而長也。故太過,則病形於外。不足,則少气於中,气之盛衰也,其養筋支胷者也。故實則怒冒,自足而上入毛中,貫胷布脇,循喉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上,故病如是而已矣。
夏也,萬物增長,枝葉分明而茁彊。其主火,御形也,垂枝佈葉,皆下曲若鈎。故其脈,來疾去遲也。何謂也?夏陽盛也,則陰道不足,是以來疾者陽盛,去遲者陰虛也。以其土生於物,而自營不足也。
秋者,萬物已成,子實葉枯。莖枯而濡,風朔秋涼,霪濕而物燥,陽道潛而陰上行。故其脈之來也,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也。以其气歸根而枝獨浮也,故曰毛也。
冬者,萬物之所以藏也。其水凝而如石,其土若金。地下溫、若在夏蒸蒸然,故其脈來沉濡而滑,如營之固也,故曰石也。
脾者,中合之臟也,應於長夏,萬物之所以豐熟也,其時也,地氣上蒸,濕熱四注,水中炁冒,山石皆汗,故其脈之來也,四佈各臟,獨無自主,然亦有其象焉。故其來若水之在器,動之弱以輕,柔活中耎也,故曰耎也。
經言: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故肝受腎之气,而生之於脾者;得大腸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肝者瀉其肺,補肝者益腎清心。柔肝者,龢其血而利其气是矣。
心受肝之气,而生之於肺者,得膀胱之炁以柔活也。故平心者瀉其腎,補心者益肝清脾。柔心者,龢其气而利其血是也。
脾受心之气,而生之於腸者,得膽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脾者瀉其肝,補脾者益心清肺。柔脾者,溫其气而利其水是也。
肺受脾之气而生之於胃,得小腸之气以柔活也。故平肺者瀉其心,補肺者益脾清腎。柔肺者龢其气,而利其水者是也。
腎受肺之炁而生之於心,得胃之气以柔活也。故平腎者瀉其脾。補腎者益肺瀉肝。柔腎者,龢气而利其濕者是也。
何謂哉?五臟相承,而各有其生。各有其支,各有其源,各有其合。龢而動,刑而動,生而動,尅而動,動則有而静。如是,是謂同气相求,運以生剋而周流者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于陽者,知病從來;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複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經曰:脈有兼併勝傳之變,病亦速也,然七惑之卒發,則脈遲病先。令人大病者,气發無常,觸則變也。(王冰本作“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宗源按:參考本中,此節皆是“經曰”所言。王冰本句,不見所出。並存。備參。)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因而怒,氣剛,則肝氣乘矣。因而悲,氣滯,則肺氣乘矣。因而恐,溼澑,則脾氣乘矣。因而憂,識憊,則心氣乘矣。乘者,乘其所虛者也。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月囷),真臟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月囷)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脈(“脈”,王冰本作“之”。改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病有四難,曰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邪(“邪”,王冰本作“益”。改之。)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于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者死,五虛者死。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
五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五虛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師曰:經言之可謂詳盡矣,然人不悟者,何以從之?言曰:醫之非書也,書之非文彩也,乃心得也。非文語也。實爲言之以說者也。故浮非眞浮,沉非眞沉,頪者之言也。
故經云:春脈之來,如苗破土;弱而寄堅,癩癩氱氱。夏脈之來,緩而滂薄;稼穡在川,汪汪洋洋。長夏脈來,如鷺在波;輕柔活潑,盈盈泊泊。秋脈之來,如風吹毛;秋雨泣竹,微微漂漂。冬脈之來,如撏珠璣;累累疊疊,潛潛圓圓。
四時有常,順則天龢,察色切脈,聲气蕩龢,此爲無病。獨慰其樂。得气者生,無胃缺缺。知天知命,知地脈活。夫醫之爲道,貴在其活,勿拘勿泥,輕鬆灑脫。若是也者,心眼得活矣。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全篇據《太素》卷《辛庚》《辛辛》《辛壬》,以及《太無》卷《壬丁》篇訂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