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27
- 帖子
- 354
- 获得点赞
- 30
- 声望
- 28
中医依然面临着一条改革之路——读“中医靠什么走向未来”
曹东义先生撰写的“中医靠什么走向未来”是一篇基本上属于中医科普性质的文章。曹先生在该文中所提出的几点固然重要,但还没有谈到如何从政策层面上改变目前中医所处窘境与发展维艰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
“中医靠什么走向未来?”靠日益“西化”了的中医院、中医药大学和科研机构吗?靠争议不断、坚持不变的中西医结合导向吗?靠名义上的“并重"而实际上的西医领导中医的管理体制吗?如不改变使中医西化的政策和体制,中医的未来又能“美好”到哪里去?
中医走向未来,仅仅靠保护、爱护、支持与经济上加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拿出具体可行的而且是正确的促进中医发展的措施与办法才行。如果还是像现状这样发展下去,拿胡碧玲女士(加拿大籍学者)的话来说,恐怕是不那么中听的。
好一个“藏医于民”!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中医历来是活跃在民间,在民间生存、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老百姓认识、了解这些中医,生病时也依赖、信托这些中医(即曹先生所谓“相依为命,生死相托”)。这些中医也的确不负所托,能真心实意地、尽其所能地为他们解除疾苦。那时候的中医是何等的荣光,那时候的医患关系是何等的融洽。曾几何时,这样的民间中医少了,有的地方甚至难于见到了,或者是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藏医于民”吗?中医与国人的关系还有那么牢固吗?
诚然,“未来的中医风光无限”,但现阶段的中医在国内尚居于附属或配角的地位。要说“以我为主",但现阶段中医连“自主”都未曾做到。虽然说“西化中医、消化中医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它却能给中医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小的伤害,是中医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中医的复兴,不仅是“需要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先进性教育”的问题,还有一个大环境和土壤的条件。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目前,中医之“橘”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中医之"枳“了,奈何!
总之,中医仅靠自己学术理论上的先进性和优秀是很难复兴的,正如曹先生所说,“中医药现实的困难,有很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么这就要靠人为因素来改变。目前,《中医药法》的制定,就面临着如此严峻的考验。人们将拭目以待。
毋庸讳言,中医药依然面临着一条改革之路。
曹东义先生撰写的“中医靠什么走向未来”是一篇基本上属于中医科普性质的文章。曹先生在该文中所提出的几点固然重要,但还没有谈到如何从政策层面上改变目前中医所处窘境与发展维艰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
“中医靠什么走向未来?”靠日益“西化”了的中医院、中医药大学和科研机构吗?靠争议不断、坚持不变的中西医结合导向吗?靠名义上的“并重"而实际上的西医领导中医的管理体制吗?如不改变使中医西化的政策和体制,中医的未来又能“美好”到哪里去?
中医走向未来,仅仅靠保护、爱护、支持与经济上加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拿出具体可行的而且是正确的促进中医发展的措施与办法才行。如果还是像现状这样发展下去,拿胡碧玲女士(加拿大籍学者)的话来说,恐怕是不那么中听的。
好一个“藏医于民”!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中医历来是活跃在民间,在民间生存、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老百姓认识、了解这些中医,生病时也依赖、信托这些中医(即曹先生所谓“相依为命,生死相托”)。这些中医也的确不负所托,能真心实意地、尽其所能地为他们解除疾苦。那时候的中医是何等的荣光,那时候的医患关系是何等的融洽。曾几何时,这样的民间中医少了,有的地方甚至难于见到了,或者是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藏医于民”吗?中医与国人的关系还有那么牢固吗?
诚然,“未来的中医风光无限”,但现阶段的中医在国内尚居于附属或配角的地位。要说“以我为主",但现阶段中医连“自主”都未曾做到。虽然说“西化中医、消化中医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它却能给中医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小的伤害,是中医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中医的复兴,不仅是“需要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先进性教育”的问题,还有一个大环境和土壤的条件。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目前,中医之“橘”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中医之"枳“了,奈何!
总之,中医仅靠自己学术理论上的先进性和优秀是很难复兴的,正如曹先生所说,“中医药现实的困难,有很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么这就要靠人为因素来改变。目前,《中医药法》的制定,就面临着如此严峻的考验。人们将拭目以待。
毋庸讳言,中医药依然面临着一条改革之路。